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朝朱元璋“重典治国”不只为遏制官僚腐败

明朝朱元璋“重典治国”不只为遏制官僚腐败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150 更新时间:2023/12/17 13:49:28

明朝的“重典治国”制度受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基础等因素的影响。虽然明朝的“重典治国”的方略在当时具有合理性并达到了统治者的目的,但是它也产生了诸多的负面影响。当代对官员贪腐的治理也是国家法治的一部分,但是“重典治国”以威吓的方式达到效果,与现代法治文明不符,不应为现代法治所取。

当代中国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对法律体制进行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有两点,第一是法律制度规范体系,第二是法律思想体系,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法律制度规范体系的建设不仅要求考虑技术设计,更要求要符合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基础,而这个文化基础的最重要部分就是法律思想。一国的法律思想是指在一国范围内,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变革和民族风俗习惯的长久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为这一区域内族群内心接受和信仰的法律价值体系,是判断法律在一定区域内是否具有正义性价值的标准之一。

网络配图

中国传统的法律思想在内容上包括治国、治吏和治民,其发展过程是由礼治到法治再到礼法结合的演变。明朝是中国封建时期法律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明朝实行“重典治国”的同时又注重“以德化天下”,是典型的礼法并用的法律思想,其核心是“重典治国”。“重典治国”有着一定的思想基础,也有着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现实基础,只有从其思想来源上来理解明朝的“重典治国”制度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其本质,进而对中国当前的法治社会建设产生有益的示。

明朝“重典治国”概况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个非常懂得学习历史经验的皇帝,他的治国方略吸取了过去朝代尤其是元朝衰败的教训。元朝疆域辽阔,兵将英勇善战,但是仅仅经过八十余年就被推翻。朱元璋在当上皇帝之后就对元朝的覆灭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认为元朝颠覆的最大祸首在于法度的松弛,“元氏昏乱,纪纲不立,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动。”因此在建国之初朱元璋就宣布“如今要平立法禁,凡遇官吏贪污蠢害百姓的,决不宽恕”。他在对建文帝的教导中也说到自己处于乱世,不得不用重法,尤其对于官员,采取重罚,以治贪腐。从这些话可以看出,朱元璋在开国伊始便实行严刑峻法,其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元朝覆灭的教训;二是朱元璋的个人经历;三是建国之初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

网络配图

“重典治国”就是以严刑峻法来达到对国家进行治理的目的。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就命大臣进修律法,“元代以宽而失,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他认为“若不律以条章,将必仿效者多,则世将何治”,可见,朱元璋进行立法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对国家进行治理,同时他还希望自己所订立的法律能够被后世严格地执行下去。《大明律》颁行后,朱元璋曾下诏“令子孙守之。群臣有稍议更改,即坐以变乱祖制之罪”。《大明律》的颁布为明朝法制建设打下了基础。在编纂了《大明律》后又不断对其进行了修订,足见朱元璋对于法律制度的重视程度。

明朝的“重典治国”不仅仅表现在立法上,还表现在制度设计上。明朝设有专门的都察院,对全国大小的官员进行监督,后来臭名昭著的东西厂、锦衣卫就是国家对官员进行监督的一种制度后果。

明朝“重典治国”思想产生的基础

思想基础。明朝的法律思想虽然具有自身的特点,但是作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法律制度,它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的影响。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经历了由“礼治”到“法治”再到“礼法结合”的发展过程,传统法律思想以“礼治”发端,以“法治”定型,最后以“礼法合治”构成完备的体系。“礼治”从奴隶社会开始就作为统治者进行统治的工具,相对于之前用野蛮的方式来处理违反伦理和国家意志的行为来说,它是一种文明的进步。“礼治”最早产生于殷商,在西周时期达到顶峰,在春秋时期走向衰败。西周的“礼治”具有神权法观念的特征,要求以“亲亲”、“尊尊”原则立法,并强调礼、刑相分,用严酷的刑罚维护“礼”所规定的井田制、分封制、嫡长继承制以及贵族的各种世袭特权,同时主张“明德慎罚”和“罪疑惟轻”等。“法治”思想起源于春秋,兴盛于战国,定鼎于秦代,破产于汉初。作为法家的口号和学说,它由李悝开端,商鞅奠基,韩非总其成,李斯将其推向极端。虽然法治学说在秦汉之际破产并遭到否定,但是在它的指导下形成的封建制法律体系一直保持到魏晋时期才得以改变。“礼治”与“法治”虽然彼此对立,却又具有同一性。所谓“礼法合治”是指宗法与官僚制的结合,家族伦理原则与君主专制原则的结合,道德教化与法律强制的结合,贤人政治与以刑法治国的结合。它一方面体现了礼、法在制度上由原先的对立走向统一,另一方面体现了礼、法在统治方法上的相互补充和交替使用。“礼法合治”开始于战国末期,形成于秦汉之际,确立于汉武帝时期,成熟于隋唐时期,完备于宋明时期,并一直延续到近代。明朝的“重典治国”就是受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当中“礼治”思想和法家的重刑罚思想共同影响的产物,同时,它又受到了宋朝理学的影响,将“德”与“法”结合起来,作为统治工具。因此,它一方面重刑罚,强调“重典治乱”,从重惩罚违背纲常的行为;另一方面又重德化,主张“明刑弼教”,用礼义指导刑法的贯彻。

网络配图

社会和现实基础。元朝统治灭亡以后,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元朝的建立者是蒙古族,虽然是一个善骑射的民族,战斗力很强,但是,蒙古族不关注农业生产和商品贸易。同时,由于连年征战,元朝的军费开支巨大,造成严重的财政赤字,加之吏治腐败,政府信用临近破产。如此,元朝的政治、经济都面临困境,统治者只得大加征税,因此造成民不聊生。元朝灭亡后中国的小工商业得到了暂时的发展,朱元璋也希望能够通过严刑峻法来遏制官僚腐败,从而刺激和维持农业和小工商业的发展,这是“重典治国”思想产生的社会因素。

从现实角度来说,为巩固统治,朱元璋在建国后一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另外一方面又想方设法控制和削弱权臣和地方势力,规定宦官不得干政,取消丞相,改为大学士协助皇帝理政,其中大学士的官品不得高于四品,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限制官员权力,将一切大权集中于中央,最终集中在皇帝一个人手里。这种集权统治也必然会引起官员的不满,因此,用严刑峻法来对官员进行治理,从而维护中央集权政治亦是当时之需。

此外,朱元璋的个人经历也是其实行“重典治国”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朱元璋出生在贫穷的农民家庭,年轻时生活贫困,被迫出家,其成长的过程中有过太多被腐败官员欺压的经历,后来在元末动乱之中他利用大明教等宗教势力发迹,一举夺得天下。朱元璋的这些经历决定了他在官员治理上始终坚持严刑峻法的思路。在治民上,他同样也坚持严刑峻法,从而杜绝民众通过宗教结党以乱天下的可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揭秘秦始皇最信任的谋士李斯居然是个骗子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人是会变的,而人性不会。中国历史上最矛盾的人莫过于李斯,此人与韩非子是同窗,他协助秦始皇建立统一了秦王朝成为了不世之能臣,统一文字、度量衡,实行中央集权、采用郡县制等等。然而他的却做了两件最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杀害韩非子,拥护胡亥登基,其结果不仅让自己死于非命,也让秦王朝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境地,果然不

  • 辅佐秦始皇完成统一的李斯为何被腰斩并夷三族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前208年7月,秦国的丞相李斯与他的儿子被押往咸阳的街市处斩。李斯为自己当初所犯下的政治错误而深深懊悔。图片来源于网络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外出巡游时,突然得病死去。这时,随行的丞相李斯被中车府令赵高拉入了政治漩涡。在赵高的极力诱惑下,也由于贪恋权势,李斯竟参与策划了一起宫廷政治阴谋。他们对外封

  • 秦赵渑池会的真相:没有蔺相如也绝不会谈崩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战国时期的秦赵渑池会可谓家喻户晓。有关会盟中的斗智斗勇,秦国君臣的骄横凌人,赵王的怯懦,赵国大臣的果敢,经过太史公的妙笔渲染,早已是脍炙人口。蔺相如临危不惧、勇斗强秦从而力挽狂澜的高大形象,连小学生都已耳熟能详。渑池会作为一个外交史上的杰作,也已经成为弱国凭口舌机智安然挫败强敌的典型。然而,事实果真

  • 揭秘负荆请罪时廉颇其实很年轻?比蔺相如小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廉颇负荆请罪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凡有负荆请罪的图画,画面的廉颇必是须发皆白的老头子。中学语文课本教师用书中还说,这是一个“勇于承认错误的老将军”;小学课本的插图也将廉颇画得白胡子老长。图片来源于网络然而,考之历史,这个时候的廉颇应该是一个青年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

  • 雍正帝为给自己刷洗 抖落出最隐秘的宫廷斗争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自从某专吃清史饭的大作家将作品改编成电视剧以来,清朝入关以来的第三个皇帝世宗胤,即雍正皇帝的知名度陡然上升。北京胡同里的老太太并她们手里牵着的小孙子,都知道咱大清国有一个雍正皇帝。鄙人生性疏散,向来耐不住电视剧的冗长加唠叨,所以尽管《雍正王朝》几番热播,我却始终没有看过。不过,虽然眼睛没看电视,却依

  • 慈禧太后和儿媳妇怎样过清宫“春晚”的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清朝末年,慈禧太后把持朝政。虽然大清王朝政权濒临灭亡,但是后宫中却依然过着奢华享乐的生活。尤其是每年过年的前后,宫中个更是声色犬马,纸醉金迷。据说,大年三十前一个星期,慈禧太后就开始“放假”了,不再处理国事。国印封置,直到来年再拿出来使用。慈禧太后虽然放假了,然而,这时候宫中的太监宫女们就更忙活了,

  • 他本一代雄主下令灭佛 何以被一个太监杀了?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是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一句,所谓“佛狸祠”是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建立的行宫,因为拓跋焘小名叫佛狸(bì lí ),所以叫佛狸祠。要说到拓跋焘,还真不简单,这个15岁做皇帝的少年天子,刚一上位就励精图治,使得北魏国力空前鼎盛。北魏时期,北方很乱,胡

  • 她有夫有女混进了宫 最后还成母仪天下的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汉景帝刘启不仅上边有一个胡搅蛮缠的妈妈窦太后,身边还有一个诡计多端的女人王娡。王的家乡是今天陕西扶风县槐里镇。她的母亲臧儿出身名门,后家道中败沦落至此。臧儿曾两度出嫁,与先夫生一男两女,儿子名叫王信,还有两个女儿,其中长女就是王娡,次女叫王皃姁。前夫死后臧儿又改嫁给长陵田氏,生了两个儿子田蚡、田胜。

  • 让宫女穿开裆裤 建“裸游馆” 这皇帝实在太会玩!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1.首立“开裆裤”宫女服饰要求灵帝继位后立宋氏为皇后,宋皇后性情温吞,不善言辞,这令汉灵帝感到厌恶,觉得她不解风情,于是,他就开始搜集懂得调笑,且长相美艳的女子。可从民间去找太麻烦,只好从身边下手。网络配图而宫女在进宫前是经过千挑万选的,自然都是些秀气可人的小女孩,灵帝见之心痒难耐,于是总寻机会把那

  • 揭秘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没那么传奇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一个被打服了的匈奴首领,到宗主国朝谒,好吃好喝,全程免单不说,汉元帝的各种赏赐也让其跪了。呼韩邪单于眼泪哗哗的,心里说,陛下对我这么好,这辈子给您当儿子是不成了,请您同意我给您当女婿吧,“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汉元帝舍不得自己的女儿,其他女子他是舍得的,于是乎后宫一位姓王的良家子远嫁了番邦。《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