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睿宗李旦为什么要提前禅位?真相是什么

唐睿宗李旦为什么要提前禅位?真相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3583 更新时间:2023/12/29 8:06:34

每当一提起唐睿宗李旦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唐景云三年(公元712年)七月,唐睿宗李旦突然下诏,将皇位传给太子李隆基,自己做了太上皇。这位唐朝的第六位皇帝,仅仅坐了三年的皇位,就匆匆将皇帝的宝座让了出来。

《资治通鉴》将这一场景描写得非常温馨感人:太子李隆基得知皇上打算将皇位提前传给自己时,急急忙忙进宫觐见,跪在父亲面前泪流满面,情真意切地说,“我仅仅立了一丁点的功劳,却因此被立了皇位的继承人,当太子都担心自己做不好,怎么有能力做皇上呢?请父皇收回成命!” 睿宗李旦则更是情深意长,“大唐的社稷、祖宗的江山,能够保全和延续,我能够再次登上皇位,都是你的功劳。我如何今将皇位禅让给你,有什么可怀疑的呢?”李隆基长跪不起,拒不受命。李旦继续温情脉脉地劝说道,“你是一个孝子,父亲心里明白,为什么一定要站在我的灵柩前继承皇位呢?”见父亲心意已决,太子李隆基流着眼泪出了宫。多么感人的一幕啊!事实果真如此吗?唐睿宗提前禅让皇位,到底是心甘情愿还是情非得已呢?

皇帝与太子,历来就关系微妙。一个是皇帝,一个未来的皇帝,一个担心自己还没死,继承人就会提前抢位子,另一个则担心煮熟的鸭子什么就莫名其妙地飞了。唐睿宗李旦与后来的唐玄宗李隆基,这对皇帝与太子的关系则更加微妙。这皇位是太子李隆基发动政变,从他人手中夺来的,皇上李旦算是坐享其成。根据当时的形势,唐睿宗李旦如果可以安安心心做几年过渡的太平天子,然后平平安安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则是皆大欢喜。但是,心性淡泊、性格软弱的唐睿宗李旦,会真心这么想吗?

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唐睿宗李旦登上皇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册立皇太子。李旦共为五个成年的儿子,李隆基排在第三。按照常理,皇太子的位置是嫡长子李成器的。但由于皇三子李隆基的特殊功绩,李旦在这个问题上,迟疑不决。身为嫡长子的宋王李成器,面对太子之位时,再三辞让,连续几日在睿宗面前痛哭流泪,坚决要求自己不愿做太子。以刘幽求为代表的唐隆政变功臣派,也坚决请求立平王李隆基为太子。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旦才下诏立李隆基为皇太子。从整个事件的决策过程,就很能发现李旦的真实意图。他从内心来讲,是不希望让能力强、威望高的李隆基成为皇太子的,只是李成器一再辞让,刘幽求等功臣派代表又态度坚决,李旦只能不得已而为之。

李隆基成为皇太子之后,其在朝中的实力无疑会进一步提升,皇帝李旦如果再想公开打压,难度会增加很多。李隆基除了太子的身份,还是殿中监、同中书门下三品,既是宰相也是禁军统领。唐朝当时的宫中禁卫力量是左右羽林军,其中战斗力最强、离皇帝最近的卫队,则是“万骑卫”。这支精锐部队的各级军官,在“唐隆政变”中与李隆基并肩战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更重要的是政变成功之后,羽林军中韦氏的亲信被全部斩杀,换上的都是李隆基的嫡系,这支部队已经完全掌握在李隆基的手中。在军事政变频繁的唐朝,谁掌握了禁军,谁就掌握了最终的话语权。

还有一个更让李旦忧心的是,朝中的一大批忠心于李唐皇室的纯臣、诤臣,如宋璟、姚崇等人,都坚定地支持李隆基。这些人不属于任何派别,没有个人的政治图谋,能力强、威信高,而且还不是几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代表的是整个朝廷的民意人心,是身为皇帝的李旦必须依靠的力量,也是无法打压的力量。所以,李旦在回过神来之后,在他的心里已经非常清楚了,太子李隆基的地位已经无法撼动了,他要做的,就是努力维护各方力量的平衡,保障自身的安全。所以,朝廷中的军国大事,都要派宰相事先与太子商议,李隆基认可的才决定实施。

但,随着另一个人的心态变化和私欲膨胀,让李旦这种小心翼翼的局面维持,举步维艰。这个人就是李旦的亲妹妹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女儿,为人沉着机敏,很有权变谋略,颇有几分武则天的风采。在神龙政变和唐隆政变两次事关李唐皇室前途命运的重大关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有大功于李唐皇室。唐中宗李显继位时,加封太平公主为镇国太平公主,唐睿宗李旦继位,更是对太平公主宠信有加,经常与她商讨军国事,朝廷许多重大决策事项,都要事前征询她的意见。

同时,太平公主充分利用皇帝对自己的信任,积极插手朝中事务,经营朝中势力。太平公主想做的事,李旦没有不答应的,自宰相以下官员任命,都是她一句话就决定了,由她推荐而平步青云担任要职的人数不胜其数。因此,在朝中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势力,甚至朝中的宰相有一半以上都是太平公主的人。

更为严重的是,太平公主不再安心做一个权势熏天的公主,而是积极在运作谋求拿下李隆基的太子之位,推举一位软弱容易控制的人当太子,将来继承皇位,更加方便自己专权干政,甚至觊觎帝位。如此一来,太平公主与太子李隆基的矛盾日益尖锐和公开化,已经到达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李旦本来就性格软弱,没有决断大事的魄力和手段。因此,深受李隆基与太平公主之间矛盾的困扰。刚刚继位时,利用自己皇帝的身份,努力地稳定朝廷局面,竭尽全力地平衡中太子与公主之间的势力。三年之后,到景云三年(公元712年)时,李旦越来越感觉,这种平衡已经无法维持下去。太平公主是他唯一在世的妹妹,而且为他登基上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实在是不忍心对她痛下杀手。而太子李隆基,由于在唐隆政变中的突出贡献,以及本身的足智多谋,其执政的班底已经形成,实力强大,李旦已经没有能力撼动其太子之位了。站在为李唐皇室责任的角度,李旦也深信大唐帝国的未来,一定属于自己的儿子李隆基,李隆基也一定有能力将祖宗留下的江山社稷推向新的辉煌。因此,到后期,保障李隆基太子之位的安全,也成了李旦的政治底线。

更让李旦忧心重重的是,他担心太子与太平公主的矛盾无法调和时,最终有一方会以军事政变的形式来解决问题,到那时自己的安全也难以保障。大唐从“神龙政变”以来的短短十余年间,已经连续发生了三次军事政变了,李旦绝不愿看到亲人之间的流血杀戮在自己的眼前再次发生。

在这样艰难复杂的心理状态下,唐睿宗李旦选择于景云三年(公元712年)七月二十五日,突然下诏,将皇位提前传给太子李隆基,自己退位为太上皇。但是,为了保证自己与妹妹太平公主的安全,朝廷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命,以及一切重大刑狱有关的政务,仍由太上皇一手决断。也就是说,关键重要人物的升迁,以及关定人员生死的事情,仍然是自己说了算,虽然退位但最核心最关键的东西仍然紧紧抓在自己手中。

李旦希望通过自己的让位,让大唐帝国形成以儿子李隆基为中心的领导班子,以合法的形势保证了儿子的安全和帝国的未来。同时,也是希望以自己的退位,来告诫妹妹太平公主,在干政弄权的道路上要有所收手,退而求其次来保证自身的安全,也像自己一样,做一个清心寡欲的富贵公主,自己也会尽其所能,保障她的人生安全。

但是,李旦的美好愿望,最终却因为太平公主的不收手而没有实现。公元713年七月三日,李隆基再次以铁血的手段,带领禁军将太平公主的死党一网打尽,之后赐予太平公主三尺白绫。权倾一时的太平公主,被赐死谢幕!大唐帝国,正式进入了属于唐玄宗李隆基的时代,一个万众瞩目的盛世即将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哲敏皇贵妃出身卑微,但死后追封皇贵妃与乾隆合葬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哲敏皇贵妃的故事。乾隆皇帝作为一名地道的网络红人,不断被搬上荧幕,他的后宫宠妃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是,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哲敏皇贵妃这个人嘛?她是唯一一位早早去世还享受追封的嫔妃。哲敏皇贵妃最早出现在

  • 刘备讨伐东吴时,诸葛亮为何会说只有法正在世才能够阻拦?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诸葛亮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在建安二十四年,东吴趁关羽北上讨伐襄樊的机会,偷袭了荆州。东吴袭取荆州后,关羽的大军军心动摇,纷纷离散。关羽在退往西川的路上被东吴擒杀,自此,刘备失去了荆州。刘备失去荆州,还失去了关羽这支主

  • 明朝开国丞相李善长,为何会被灭三族?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开国丞相李善长,76岁高龄被灭三族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朱元璋攻打滁州时,李善长投奔而来,两人一见如故,封其为幕府书记,相当于参谋的角色。自此,李善长像一个老管家一样,出谋划策、掌管军队物资供应、安抚并考察投奔朱元璋的人才的才能,忠心耿耿地为朱元璋打点好大事小情。

  •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曾国藩下的最毒的命令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曾国藩断然下达了最严厉的惩处方式:“戮尸,举烈火而焚之!”洪秀全的尸体再次被拖了出来,被刀斧剁得粉碎。即使这样,还不罢休,曾国藩又命人把肉泥拌进火药,装入炮弹,然后接连发射出去——就是死了,也要让洪秀全灰飞烟灭,阴魂无归。图片来源于网络两个苦苦搏杀了11年的对手从未相见在中国,对于洪秀全是“民族英雄

  • 曾国藩最可怕的两“板斧”:一为杀人二为洗脑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曾国藩一生运斤成风,最可怕的两“板斧”一为杀人,二为洗脑。如果说他杀人尚属间接行为,洗脑则为直接操作,这方面尤称行家里手。图片来源于网络曾国藩一生运斤成风,最可怕的两“板斧”一为杀人,二为洗脑。如果说他杀人尚属间接行为,洗脑则为直接操作,这方面尤称行家里手。法国思想家卢梭有一句名言:“谁控制了人们的

  • 姜太公竟是武成王?揭秘史上真实的姜子牙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姜子牙是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也称为吕尚、吕望,别号飞熊。他复杂的姓氏和他的先祖有关,他的先祖本姓姜氏,曾是“四岳”(部落首领)之一,后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在舜、禹之际被封于吕,因此从其封姓。关于姜子牙的具体故里还有争议,但一般认为是山东省东部的日照、莒县一带。图片来源于网络姜子牙虽然出身

  • 孔明借东风可能是骗局!孙吴火攻根本无需东风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关于火烧赤壁,一直以来人们均认定,黄盖要火攻曹军沿江停靠的船队,必须借助东南风。如果没有东南风,则黄盖火攻绝不能成功,其实,这个结论是很片面的。我们在相应的文献记载中,黄盖在建议火攻突袭时,并没有提及风向问题,而只提到曹军船只首尾相连,就可以进行火攻,这一点我们在前文中便已经有提到了,这意味着曹操已

  • 慈禧太后一年消耗15万个苹果是干什么用的?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慈禧太后是历史上有名的“奢侈太后”,这一点在饮食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就拿负责慈禧个人饮食的寿膳房来说,这个坐落在颐和园大戏楼东侧的炊事班共由108间房屋组成,占有八个院落,在里面上班的厨师足足有128人!如此大规模的炊事班别说是供应一个人的伙食,就是伺候一个整编师都绰绰有余了。网络配图按照清朝宫廷的

  • 谁是千古第一相?此人竟然还是青楼祖师爷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经大小五十余朝,产生了许多的名臣良将,这其中,丞相作为文武百官的最高代表,最受人关注。几千年的历史中,产生了许多名垂青史的名相,例如姜子牙、管仲、诸葛亮、魏征、王安石、张居正等就是优秀代表。那么谁真正可以称得上千古第一相呢?说起千古名相人们第一个想到的肯定就是诸葛亮了,《三国演

  • 还原真实的姜子牙:姜子牙活了多少岁?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姜子牙是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也称为吕尚、吕望,别号飞熊。他复杂的姓氏和他的先祖有关,他的先祖本姓姜氏,曾是“四岳”(部落首领)之一,后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在舜、禹之际被封于吕,因此从其封姓。关于姜子牙的具体故里还有争议,但一般认为是山东省东部的日照、莒县一带。图片来源于网络姜子牙虽然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