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神将”陆逊之死的真相是什么?他是如何卷入立储之战的

“神将”陆逊之死的真相是什么?他是如何卷入立储之战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011 更新时间:2024/2/12 10:43:24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神将”陆逊之死的真相是什么?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陆逊(183~245)字伯言,吴郡吴人,本名陆议,世代乃是江东大族,家世显赫,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被誉为“一时英杰”,为孙吴建立三分天下的霸业立下赫赫战功;除此之外他又出将为相,主张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大大增强了吴国的国力。他和孙权原本君臣同心、肝胆相照,可是最后卷入立储之战而遭到孙权猜忌,忧愤而死。

宋人洪迈《容斋随笔》将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誉为孙吴立国之柱石,孙权还将陆逊称为商汤伊尹、西周之吕尚。这样的一代神将,怎么会死得这么憋屈呢?其中立储之战是个引子,更重要的是陆逊的阶级立场和孙权存在了激烈的冲突,最终没能善终,笔者对此将细细道来。

孙吴政权立国江东,虽然由孙策、孙权兄弟发扬光大,但追根溯源还是至孙坚一系,其发迹在北方,而他们主要将领和谋士却大多出自江淮和江北。孙氏出身寒门,他们和江东本土士族们的社会身份和文化政治观念存在根深蒂固的差异,从一开始就是敌对的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江东豪强扶植了大量反抗孙权的军事武装,而这些势力遭到了孙权的强势镇压,很多士族举族被灭,可以说二者之间存在血海深仇。

而陆逊本人也和孙权有私仇,孙策投靠袁术时,曾攻打庐江太守陆康,导致陆康“受敌二年,城陷。月余,发病卒,年七十。宗族百余人,遭离饥厄,死者将半”,陆康的儿子也被贬为郁林太守,抑郁而死。陆逊当时也在庐江,不过陆康为了保存家族实力,战前“遣逊及亲戚还吴”,得以保全性命。

虽然陆氏和孙策结仇,可是形势比人强,随着孙吴政权在江东站稳脚跟,统治逐渐稳固,肩负振兴家族使命的陆逊就不得不投靠孙权来护佑门第。当时吴国深受山越骚扰,陆逊认为山越勾结汉族和曹魏,时常寻机生事,有他们在孙吴就难以安稳发展,实为心腹大患,这一观点与孙权不谋而合。陆逊又趁着讨伐费栈的功夫,向孙权提出了“强者为兵,赢者补户”的政策,把俘虏中的精兵补入军队。这一提议让陆逊借机“得精卒数万人”,陆氏家族得到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陆逊的军事才能让他领兵打仗时如鱼得水,步步攀升。建安二十四年(219),镇守上流的主帅吕蒙返回京师,吕蒙此时已经患有重疾,他推荐陆逊为大将:“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偷袭并占据荆州后,陆逊被封为镇西将军、封娄侯;第二年,陆逊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又加拜为辅国将军、改封江陵侯;黄龙元年(229),石亭之战大败曹休,拜上将军、右都护。陆逊渐渐成为军事上的领军人物,也标志着孙吴政权开始“江东化”,为后来党派斗争埋下了伏笔。

虽然江东士族融入了孙吴政权,可是二者之间的隔阂并没有消除,他们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存在强烈分歧。政治上,陆逊为代表的儒学世家出身,向来推崇德政,主张轻徭薄赋、缓刑轻罚。可是孙权对此嗤之以鼻,对陆逊“宽赋息调、薄赋省役”的提议从不采纳,被宋朝文学家叶适评价为:“权有地数千里,立国数十年,以力战为强,以独任为能,残民以逞,终无毫发爱利之意,自死而后不复振,操术使之然也。”

军事上,作为三分天下的帝王之一,孙权并不满足于割据一隅,而是希望问鼎天下。孙权和陆逊论鲁肃称“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暗示他共谋大业。可惜陆逊志不在此,他心系江东,只想守住这一亩三分地,主张“限江自保”,孙权对此很不满,批评他“自守可陋”。

统治上的巨大矛盾注定了陆逊的悲剧结局。孙权设立的“校事”一职,专门为了加强皇权,极力打击儒臣大夫。赤乌元年(238),当时一个小吏吕壹用法严苛,迫害了许多名士大夫,引起了士族阶层的集体反弹,在群体激愤下,孙权不得不将其处死。“吕壹案”本质上是士大夫阶级和皇权的矛盾激化,陆逊等人因此对孙权公开表示过不满。

对现今皇帝的不满便转嫁为对下一任皇帝的期许,陆逊极力培养太子,把改革愿望寄托在下一代上。可是赤乌四年(241)时,太子孙登突然病死,孙权对陆逊为首的士大夫心怀戒备,怕皇权旁落,所以在立嗣一事上优柔寡断,想扶持鲁王孙霸,造成了“二宫构争”的局面。朝中激烈内斗使孙权对陆逊越来越不满,“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忿致卒,时年六十三,家无余财”。赤乌八年(245),一代名将最终死于宫斗。

陆逊之死直接原因是孙权晚年昏庸、在立储一事上与孙权的观点不和,可根本原因还是孙吴政权建立起始就有的阶级矛盾。虽然在根基未稳时二者为顾全大局,表面上和睦相处,可这个炸药桶还是在立储时爆发出来,直接导致了陆逊被逼死。陆逊的死也标志着江东大族和孙氏政权的矛盾浮上水面,孙吴霸权也从此由盛转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上差点夺了曹操性命的将军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曹操早年自募军兵,自称将军,这就免不了要上阵厮杀,都说是刀箭不长眼,这危险是时时都会存在的。像讨伐董卓那会儿,曹操被董卓部将徐荣打败,马又被射死了,而敌人又追击的非常急,是曹洪把自己的马给了曹操,曹操的危险这才稍稍减轻了些。但应该说这次的危险还不足以致命,为什么?曹洪跟着曹操一直沿着汴水步行走,他最

  • 为什么说诸葛亮除掉张郃,实际上是帮了司马懿?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诸葛亮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汉军包围祁山,司马懿和张郃带兵援救。此战,曹魏因大将曹真病重,曹睿改派司马懿为统帅屯于长安,领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人抵抗。司马懿先派费曜、戴陵与四千精兵前往上邽防守,自己则率其他

  • 周瑜和鲁肃在历史上真的是意见不合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周瑜临终前给孙权上疏,说“鲁肃智略足备,乞以代瑜”,孙权同意,鲁肃由此成为东吴统御兵马的大将。在借给刘备荆州问题上,周瑜和鲁肃是有不同意见的,有人据此认为周瑜和鲁肃“政见不同”,还有人认为这是东吴战略思想的变化。事实果真是这样吗?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鲁肃和周瑜在对待刘备问题上

  • 因成济而死的曹髦他的死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曹髦。公元260年五月初六的夜里,因为自己的权力日渐被削弱,并感觉到司马昭要篡夺自己帝位的曹髦愈发感到不满与愤怒,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招来侍中王沈、尚书王经和散骑常侍王业商量对策,当时曹髦认为司马昭的野心已经到了路人皆知的地步,他必须要做些什么,否则他定然会被废黜

  • 孙嘉淦是什么形象?连雍正都佩服的清朝名臣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孙嘉淦是什么形象?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交战,赵国连丢三座城池,不得不向齐国求援。最后诞生了著名的“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古代,位高权重者,都不好劝。因此,古代有一种臣子,被人称为“谏臣”,以敢于向皇帝提建议而出名。例如唐朝李世民时期的魏

  • 历史上因意外当上皇帝的帝王都有哪些人?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历史上因意外当上皇帝的帝王都有哪些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古代皇权社会,太子乃是顺理成章的皇位继承人,但纵观历史上的帝王们,其中有多达122位(初步统计)本与太子之位无缘,却最终荣登大宝。接下来,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历史上那些本没有机会成为太子,最终却登上皇

  • 揭秘:法正是如何一步步被刘备重用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大臣能够被封侯并在死后得到一个谥号,这被认为是一项特别的尊荣,刘备时期得到谥号唯一之人是尚书令、护军将军法正。刘备东征为关羽报仇,群臣多谏,刘备一概不听,最终导致全军覆没。事后诸葛亮叹息说:“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那么,刘备为什么特别看重法正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

  • 历史上真实的周瑜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要说三国人物谁的形象被黑的最惨,恐怕是非周瑜莫属。你说曹操被黑,人家打败的那些诸侯仍然是败了,谁也没有阻挡住人家称王,就连很能打的赵云,能在百万军中七进七出,也是他下令要活的才能活着回到刘备身边。还有,现在的人大多都说要正视曹操的历史地位,可周瑜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因为《

  • 揭秘:历史上的刘封到底犯了什么罪?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刘封是刘备的养子,武艺高强,作战勇猛。刘备手下有能力的将军本来就不多,剩下的更是青黄不接,但正在刘备用人之际,刘封却因罪被处死了。那么,刘封之罪该不该被处死,诸葛亮的话在刘封被处死过程当中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刘封之罪有三,刘备责怪他的有两条:欺压侵犯孟达和

  • 楚考烈王去世后,他的四个儿子分别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楚考烈王去世后,他的四个儿子分别是什么结局?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在战国后期,楚考烈王是一位比较著名的君主。楚考烈王(公元前290年-公元前238年),芈姓,熊氏,名完(《史记》作元),战国时期楚国君主,楚顷襄王之子,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38年在位,共25年。《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