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诸葛亮发明人头状馒头 宋仁宗用馒头包珠宝

诸葛亮发明人头状馒头 宋仁宗用馒头包珠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408 更新时间:2024/1/24 8:11:37

你知道啥叫馒头吗?你也许会对这样的问题嗤之以鼻,以为傻子才不知道馒头是怎样的,无非就是一种把面粉加水、糖等调匀,发酵后通过蒸笼蒸熟而成的食品。但从2008年1月1日起,馒头有国家标准了,你得对照它才能知道啥叫馒头。

中国国家标准委和国家质检总局从2008年1月1日起,联合发布的《小麦粉馒头》标准正式开始实施。标准适用于以小麦粉为原料生产的商品馒头,规定馒头须是圆形,没有褶皱、斑点,气味有小麦香;馒头的体积不能太小等。

追本溯源,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在漫长的时空历程中究竟是谁发明了馒头?馒头最初又有着什么样的形状?

最早的馒头人头状 系诸葛亮发明

中国人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事物绀珠》记载“秦昭王作蒸饼”,萧子显在《齐书》中亦有言,朝廷规定太庙祭祀时用“面起饼”,即“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面起饼”可视为中国最早的馒头。

到三国时,馒头有了自己正式的名称,谓之“蛮头”。明人郎瑛在《七修类稿》记:“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网络配图

“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诸葛亮与馒头有着怎样的关系?诸葛亮,馒头的发明者也。

对此,《三国演义》有类似描述:“诸葛亮平蛮回至泸水,风浪横起兵不能渡,回报亮。亮问,孟获曰:‘泸水源猖神为祸,国人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波浪平静境内丰熟。’亮曰:‘我今班师,安可妄杀?吾自有见。’遂命行厨宰牛马和面为剂,塑成假人头,眉目皆具,内以牛羊肉代之,为言‘馒头’奠泸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罢,云收雾卷,波浪平息,军获渡焉。”《三国演义》为小说,不足为据。我们来看看真实史料如何说。

《事物纪原》记载:“稗官小说云:诸葛武侯之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术,须祷于神,假阴兵以助之。然蛮俗必杀人,以其祭之,神则助之,为出兵也。武侯不从,因杂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像人头以祠,神亦助焉,而为出兵。后人由此为馒头。”

史上,诸葛亮、孟获都确有其人,诸葛亮家喻户晓,无需多言。孟获系蜀汉时建宁(今云南曲靖)人。彝族首领。刘备死后,孟获曾和建宁豪强雍闿起兵反蜀,数为诸葛亮所败,曾被七擒七纵,后仕蜀,为御史中丞。

综上所述,馒头起源于野蛮时代的人头祭,为诸葛亮所发明,形状为人头形,尔后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逐渐改为禽肉馅。

晋以后,馒头曾一度又被称之为“饼”。据《名义考》,凡以面揉水为剂,中间有馅者,都称为“饼”。“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饼’又曰‘笼饼’,即今馒头”。

网络配图

南宋盛行猪肉馒头 仁宗馒头包珠宝

唐之后,馒头的个头开始缩水,不再是巨无霸形象,渐渐变得娇小起来。称谓众多,比如“玉柱”、“灌浆”等。

但馒头的人头形状是在走入民间成为食用点心后,才有了改变的,元代时,已有了类似后世开花馒头的“煎花馒头”。忽思慧《饮膳正要》记载:“煎花馒头:羊肉、羊脂、羊尾子、葱、陈皮各切细”,“依次入料盐酱拌陷包馒头,用胭脂染花”。由此可知,馒头形状不仅不再是单一的人头形,最初的馒头还是包陷的,曾经历了一个由包陷到实心的演变过程。

因此,唐宋之后的馒头因包有馅,又被称作“包子”。宋人王栐《燕翼诒谋录》记有:“仁宗诞日,赐群臣包子。”包子后注曰:“即馒头别名。”南宋最为盛行的是猪肉馒头。不过据说仁宗(见上图)所赐馒头包的不是猪肉馅,而是珠宝。

后来,馒头的种类越来越多,《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记有多种馒头,并附用处:“平坐小馒头(生馅)、捻尖馒头(生馅)、卧馒头(生馅,春前供)、捺花馒头(熟馅)、寿带龟(熟馅,寿筵供)、龟莲馒头(熟馅,寿筵供)、春〔上尔下虫〕(熟馅,春前供)。荷花馒头(熟馅,夏供)、葵花馒头(喜筵、夏供)、毯漏馒头(卧馒头口用脱子印)。”明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中记:“祭功臣庙,用馒头一藏,五千四十八枚也。江宁、上元二县供面二十担,祭毕送工部匠人作饭。”说到这,有必要提到的是,馒头不管有馅无馅,一直是祭供时不可或缺的食品之一。

网络配图

到清代,“馒头”“包子”始分家,但南北方对“馒头”“包子”的称谓各异:北方谓无馅者为馒头,有馅者为包子;而南方却有称有馅者为馒头,无馅者为“包子”的。《清稗类钞》辨馒头:“馒头,一曰馒首,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者。无馅,食时必以肴佐之。”“南方之所谓馒头者,亦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然实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鹤林玉露》曰:有士人于京师买一妾,自言是蔡大师府包子厨中人。一日,令其作包子,辞以不能,曰:‘妾乃包子厨中缕葱绿者也。’盖其中亦有馅,为各种肉,为菜,为果,味亦咸甜各异,惟以之为点心,不视为常餐之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诸葛亮一生十大遗憾:诸葛亮为何事报憾终生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一代名相诸葛亮是中国古人的骄傲,他的运筹帷幄均胜千里,已为广大中国人所熟知。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中国人做人做事的榜样,不过看看中国历史,尤其是三国志,诸葛亮这位智者,其实也有遗憾。其一,早孤。诸葛亮从小就死了父母,依靠自己叔父生活。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妈的孩子像根草,诸葛亮小时候没能得到父母

  • 揭秘:明朝最贪吃好色大臣张居正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张居正是历史上有名的首辅,为同宰相。但其私德极其差劲,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他辅佐明神宗推行了万历新政,对挽救明朝岌岌可危的统治,有了一定的作用,后人在说起张居正的时候,对他雷厉风行的行事作风很是赞赏,同时也敬佩张居正大胆的创新精神。张居正改革虽然失败了,但是这次改革促进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萌

  • 北方边患长城的使命:康熙天下一统却废长城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长城宛如一条游龙,横亘东西万余里,雄踞于北方广阔草原与千万亩耕田之间。虽然它早已化为历史的陈迹,却是中华民族引为自豪与骄傲的象征,历代沿用长达两千余年,至清康熙时,长城终被废弃。那么,康熙帝为何废长城?秦筑长城,别内外,界“中国”当秦始皇吞并六国、大行“包举宇内”之志时,其宿敌匈奴正纵横于北方辽阔的

  • 为何说鲁肃是赤壁之战的第一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赤壁之战,大家都耳熟能详。谈起赤壁之战,人们会想起许多三国典故。什么草船借箭,舌战群儒,还有七星坛诸葛祭风等,这些都是小说中虚构或者夸大的内容。赤壁之战这场惊天动地的大战以三国中最出色的军事家之一的曹操失败而告终,这场大战为之后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础。诸葛孔明资料图很多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认为这

  • 解密光绪皇帝两次扫黄内幕:为何妓女一个不留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从咸丰之末到光绪之初,这中间不过一二十年的时间,让八大胡同积攒了经验,积蓄了力量,网罗了人气,吸纳了势力,而羽毛渐渐丰满起来。这真是它的爆发期,像暴发户一样迅速地发达起来了。于是,八大胡同,觉得自己有了底气,有了资本,不满足于眼前的地位和态势,想要发展、扩充自己的地盘,更想把原来老北京在东西城曾经占

  • 揭秘曹魏时期的权臣司马师杀妻是真是假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司马师,又是司马家族中的一员,他是曹魏时期的权臣,他是司马懿的长子,是金开国皇帝司马炎的伯父,司马昭的兄长,在司马懿死后,他独揽大权,他是个有能力的政治家,在他掌权后,他选贤举能,整顿朝纲,做事雷厉风行,使得朝野上下对他肃然起敬。这么一个有智有谋的大将,历史上有杀妻一事,不知道是不是后人给他扣的屎盆

  • 史上真实的鳌拜:少年康熙为何执意铲除鳌拜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近年来,随着各种清代题材历史剧的热播,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鳌拜这个名字也几乎是家喻户晓。在历史上,鳌拜不仅确有其人,而且是清朝初年政坛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历史上的鳌拜,其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呢?鳌拜,生年不详,卒于康熙八年(1669),满洲镶黄旗人。他的叔父费英东早年追随努尔哈赤起兵

  • 隋炀帝陵:“雷击三塘”的传说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隋书世祖本纪》中有记载隋炀帝:“上美姿仪,少敏慧。”政绩和暴政都很突出。网络配图作为“隋炀帝陵”所在地的槐泗一带,流传着许多有关隋炀帝的故事。传得最多、最神奇的当推“雷击三塘”的故事了。据传说,由于隋炀帝的荒淫残暴,天理不容,致使死于宇文化及叛乱的隋炀帝几无葬身之地。当下葬于迷楼北侧的今平山乡荷叶村

  • 揭秘三国刘备如何从草根变成一方霸主的?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刘备(161年—223年),字玄德,东汉时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中国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蜀汉王朝的建立者。刘备出生于没落的汉朝皇室世家,是西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论辈分是汉献帝的族叔。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刘备集团的力量相对较弱,又无稳定的根据地,一直处于颠沛流离的境地。曾经一度

  • 揭秘曹操主簿杨修死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杨修做了一个很大的冒险,他如果赢了,他会成为头号功臣,一辈子享不尽的荣华富贵都在向他招手,但输家的下场就非常惨烈,不是被新上任的主子干掉,就是被老领导干掉。为了新领导平稳过渡,他的政治势力必然被除。杨修之死的原因杨修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人,曹操当时都已经准备废长立幼,关键时刻,政治势力的强弱起了作用。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