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密历史:宋太祖为何想要迁都洛阳?

揭密历史:宋太祖为何想要迁都洛阳?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423 更新时间:2024/2/5 11:21:59

导读:北宋初年,宋太祖曾经有过迁都洛阳的提议,这一项提议最终因为大臣的强力反对而最终得以作罢。而此后短短的五个月后,宋太祖就离奇暴毙。这中间又有什么联系?

网络配图

大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三月,宋太祖赵匡胤西巡洛阳。洛阳夹马营是太祖出生之地(时为后唐禁军兵营),也是他度过童年时光的地方(民间一说其十二岁出游,另一说他曾在此生活二十余年),数十年戎马,一直难有机会故地重游。

此时大宋已经统一了中原以至整个南方,实现了自晚唐以来二百多年间中原朝最接近于大一统的局面。尽管北方仍有强邻,但开国十六年来,大宋国力日强、国运大盛,所以,在随行的文武群臣们看来,此次圣驾西幸应该是一次充满温情的怀旧之旅。传说太祖回到夹马营旧居参观时,欣喜怀恋之情溢于言表,甚至还从某处土坷里挖出了幼时埋藏的玩具石马,爱不释手地带在了身边。

然而,此次西巡却并非都是终日宴饮、君臣共欢。太祖突然提出了迁都洛阳,令群臣大为惊骇,而大臣们的强烈反对也让太祖满心不悦,索性在洛阳一住两个月,拒绝东返开封,甚至提出一迁洛阳,再迁长安。如此僵持的两个月对群臣无疑是一种折磨,洛阳的日子在惴惴不安中度过。最后,终于由太祖的弟弟赵光义劝动了太祖,虽然还是心有不甘,但悻悻之间总算肯起驾回京了。五个月后,开创了大宋江山的一代圣主在开封的皇宫中猝然亡故。

这就是宋初的所谓“迁都之议”。如果是不太熟悉宋朝历史的人,初听这个故事,也许会得到以下一些印象:一,宋太祖和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皇帝一样,想起一出是一出,明显带有孩子气,很不好伺候;二,这个皇帝又算是很讲民主的,赌气归赌气,最终还是能听从臣僚的反对意见,放弃自己一心想做的事,作为皇帝,这已经殊为不易;三,没能迁都洛阳有可能是他人生最后阶段里一个比较重大的遗憾。

比较而言,宋太祖确实算得上仁厚之君,同时也确实有难伺候的一面。不过,研究和关注宋史的人普遍认同赵匡胤提出迁都绝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他的这一想法未能付诸实施,是整个国家的重大遗憾。如果当时真的将国都迁至洛阳,或许两宋绵延三百年受困于北方边患并两次亡于外族的悲剧命运就可以避免。

从地形来看,洛阳坐拥山川之险,“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而开封地处黄河南岸的平原之上,是无险可守的四战之地。如果仅从这种自然条件上比较,洛阳和开封作为国都的优劣是显而易见的,满朝文武一致反对迁都,当然会有这之外的其他原因。

网络配图

开封在战国时曾为魏都,当时叫大梁,后又改称汴州。隋朝开通的运河经汴梁入江淮,使这里成为了锁控南北水路交通的咽喉。到唐朝中后期,北方藩镇割据,战乱频仍,经济中心移至南方地区,汴梁则成为南粮北运的必经之地。五代时期,汴梁先后为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四国之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到周世宗柴荣时,汴梁已经拥有三重城墙,城高池深,城内建筑规整,道路宽阔,商业繁荣,已颇具帝都风范。再经过赵宋王朝十几年经营,汴梁城“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侯,通荆湖之运漕”,而朝中群臣俱在此安居多年,此时提出迁都,确实有动摇国家根本的感觉。何况此时的洛阳(包括长安)由于自唐朝后期开始的连年战乱,城市破坏严重,经济凋弊不堪,基本上已经失去了作为国都的条件。而事实上,长安自唐后、洛阳自后晋石敬瑭迁都开封,都再也没有成为过任何王朝的国都。

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所以最初定都开封谈不上选择,只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承袭。开封确实是易攻难守的四战之地,此前定都于此的都是短命政权,但宋太祖雄才大略,大宋开国后即开始为开疆扩土而南征北战,战略上以攻为主,战场主要在别人的地盘上,十多年来国都从未受到过威胁,而开封的通达便利更成为了利兵利战的优势。应该说,宋初定都开封是符合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客观需要的最佳方案。

问题在于,当大宋如秋风扫落叶般荡平南方诸国而将目光转向北方时,形势却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盘距在山西的北汉政权联合北方的契丹,凭借都城太原的有利地势,成功阻止了宋军向北的步伐。宋太祖三次攻打北汉,皆受挫而返。当战略上的进攻转化为对峙,作为一个身经百战、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帝王,除了因力不从心而产生失望和无奈,也当然会意识到巨大的危险。北汉在黄河以北,与汴梁仅相隔一河。而强大的契丹也随时有可能挥戈南下,以汴梁平坦开阔的地势,如何抵挡辽军铁骑?

要保证四战之地的安全,只能以兵为险,所以驻守开封的禁军数量急剧膨胀。那些已经习惯于享受安逸生活的大臣们,看到有重兵屯守京师或许会感到心安,而太祖则已清醒地认识到了军队庞大对国力的巨大消耗。他提出迁都洛阳就是为了“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只可惜,他的远见卓识未能得到大臣们的理解,最终在赵光义“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险”的劝说下,不得不做出妥协。

网络配图

其实,对于这次迁都之议还有另一种猜想:御弟赵光义早有谋位的野心,一直在做着精心准备,他作了十几年开封府尹,在京城培植了大量的亲信势力。不管太祖对此是不是有所觉察,迁都之议对赵光义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所以他当然要竭力反对。而大臣们不过是受了他的鼓动,帮他制造氛围而已。这样的分析“阴谋论”色彩过重,却并非没有道理,此后事态的发展,甚至包括太祖几个月后的诡异死亡,都可以作为怀疑赵光义的理由。

在最终做出妥协时,太祖忍不住仰天长叹:“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此语在百年以后验证。空前庞大的军队消耗着大宋十分之九的财力,却仍无力阻挡外敌的入侵。开封终于在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被金军攻陷,北宋灭亡。

当年,在从洛阳返京途中,行至巩县(即今巩义),太祖前往父母茔地——永安陵进行了祭奠。在陵园神墙的角楼上,他怅然四顾,思叹良久后,抽出一支雕翎箭,张弓射向远野。看着那支箭在远处无声落下,他长叹一声,告诉身边众臣:人生终须有归宿,今日箭落之处,就是我死后长眠之所。说完,取出那个玩具石马,命人埋在箭落处为记,并为自己的陵墓命名永昌。这就是传说中太祖永昌陵的来历。

不管是因为想要剪除御弟的实力,还是保护都城。这项迁都之议最终还是被搁置与拒绝了。如果这项政策得以顺利实施的话,或许宋朝和北方民族的交战就会变成了另外一种局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揭历史上十大著名的篡位者 嬴胡亥上榜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朝朱棣篡位,朕的皇后总想篡位,历史上争夺皇位最残酷的

    导读:在中国历史上篡位是一部历史大剧,而这部大剧时有发生,为了帝位,兄弟反目,臣将互相谋害毒杀,不惜一切代价。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历史上十大著名的篡位者。1、嬴胡亥作为中国封建皇权历史上第一个篡位者,嬴胡亥并未给人留下老谋深算富于心计的印象,除了一颗勃勃野心之外,他似乎一无是处。也许这唯一和其父皇相同的

  • 揭:三国历史上最不该被埋没的六大人才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三国历史上的20个真相,历史上不该出现的文物,三国最厉害的人

    导读:在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很多才华横溢的人才因为命运多蹩所托非人而抱恨终生,他们在历史上留下了光彩的一笔,却没有得到应得的地位,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三国历史上最不该被埋没的六大人才。一、陈登陈元龙这个人物在三国演义里地位一般,只是在曹操收吕布的时候作为内应顺便提了一下,给人的感觉此人不过是个耍阴

  • 李世民拔刀欲自杀其实暗藏玄机 堪称唐朝影帝!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翻阅历史,你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规律,一个好的皇帝,必然是一个“演技出众”的影帝。比如赵匡胤,他在兵变夺位时,竟然装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痛苦流涕,对后周三位宰相说道:“违负天地,今至于此!”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无辜的“受害者”。如果说赵匡胤是“宋朝影帝”,那么“唐朝影帝”非李世民莫属了,他的演技也十

  • 揭秘:历史上唯一一个被饿死的开国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揭秘历史的头条,日本打中国的皇帝是谁,唯一不杀开国功臣的皇帝

    萧衍(公元464-549年),字叔达,南兰陵中都里人(今江苏省武进县西北)。南北朝梁开国君主。父萧顺之,母张尚柔。迫使齐和帝禅位于己,时年39岁,在位48年(公元502-549年)。年号天监,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网络配图梁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皇帝。他博学多通,文武兼备。

  • 大智若愚!刘禅真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刘禅真的没用吗,刘备真的想匡扶汉室吗,刘禅大智若愚

    导读:扶不起的阿斗,大家对于刘禅最深的印象就是这句话了,那么,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一起来看看具体分析: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幼年时多遭难,血战长坂坡赵云为他七进七出,险失大将刘备差点摔了他,诸葛亮辅佐不成他把刘备家当给丢光了,他是蜀汉后主刘禅,小名阿斗。对于这位阿斗,人们给的评价通常是扶

  • 曾国藩左宗棠多次闹别扭:一失和竟成千古遗憾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曾国藩经历的三次失败,左宗棠为何不救胡雪岩,左宗棠骂曾国藩

    曾国藩是文质彬彬的理学家,城府很深,克己复礼的功夫堪称一流;左宗棠是武健书生,有霸才而行王道,率性豪宕,不会作假,也不愿作假,高兴活出自己的天然本色。这两人一寒一热,一卑一亢,一个“以学问自敛抑,议外交常持和节”,一个“锋颖凛凛向敌矣”,两种类型截然相反,甚至有点冰炭不同炉。网络配图左宗棠极受时人推

  • 沉冤难雪!揭被《三国》冤杀的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名将三国失踪的密探,下雪平冤的成语,沉冤难雪

    导读: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史学小说,为了突出人物的形象,往往会采用一些小说手法。其中就包括利用不同的死因去突出人物的性格,因此在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名将的死因都是错误的,那么都有哪些呢?网络配图将军阵前死,这是战争年代很正常的现象。诸如关羽走麦城,被孙权俘虏,不屈而死;典韦为保护曹操,酣战而死;吕布被俘,有

  • 被演义误读的隋唐英雄 李元霸不存在!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罗松和李元霸谁厉害,隋唐英雄谁比李元霸厉害,隋唐演义原著中李元霸

    导读:《隋唐演义》想必大家都看过,它给我们描绘了隋末唐初一群英雄好汉是如何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推翻炀帝暴政的。虽然演义中的大部分英雄人物在历史中都有原型,但是有些人物却不是“演义”中所描绘的那样,也就是说有些人物在我们固有的认识里出现了误读的现象。网络配图一、李元霸历史上并没有那个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李

  • 甲午海战和谈幕后真相:李鸿章叹息日本太狠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甲午战争李鸿章态度,甲午海战对世界的影响,甲午海战和谁有关

    《马关条约》签订后,相当于日本4年国民生产总值的中国赔款把日本迅速滋养成强敌,给中国带来无尽的苦难。抗日战争,今天的钓鱼岛之争,乃至台湾问题,都与其有关。而抗日战争日本战败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免除了日本的一切赔偿!网络配图《说倭传》是一部记述甲午战争全过程的小说,其背景自然是那段用血泪写成、用屈辱

  • 真实的唐伯虎:并不风流 秋香是大其十多岁的妓女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唐伯虎真的点过秋香吗,唐伯虎历史上与秋香,唐伯虎和秋香结婚图

    核心提示:真实的唐伯虎并非风流潇洒,他二十九岁赴南京乡试,得中第一名解元,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被株连下狱,后谪为吏,一生坎坷,贫困潦倒,靠卖画为生,擅绘山水花鸟、仕女人物。而秋香确有其人,是当时颇有名气的青楼女子,比唐伯虎大十几岁。网络配图中新江苏网苏州四月四日电 清明节,记者冒雨来到重新对外开放的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