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历代皇帝中学历最高的是哪一位?

揭秘:历代皇帝中学历最高的是哪一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236 更新时间:2023/12/31 22:46:14

核心提示:《后汉书》、《太平御览》等权威史籍说起刘秀的学习时,是“略通大义”“大义略举”,不少人据此认为他学习成绩不好。甚至,有人联系他上学期间的其他活动,说他不务正业。其实,权威史籍的记载和他一生努力学习工作的事实表明,他在太学的学习成绩是很好的。刘秀是怎样成为最有本事皇帝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不仅有很高的学历,而且有与之相符的“学力”:他能够学以致用。

网络配图

世界教育史上有确切文字记载的、由统一的中央政府设立的第一所官立大学,是西汉武帝刘彻设立的太学。

公元前124年,刘彻接受大儒董仲舒和丞相公孙弘等人的建议,正式建立太学,专门研究学术,传授学问,是帝国的最高学府。

当时,太学规模很小,只有5个老师、50个正式学生:设5个五经博士(教师),分别传授《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每个老师带10个弟子(太学生)。

由于招生名额太少,正式在册的学生只能由朝廷选择“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的高干子弟而来。不过,各郡国可以选拔保送“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的青年学子,作为旁听生,不占编制,数量也不多。

一年后,他们经过考试,如果能通一经以上,就能排队依次做官。

由于太学成为从政的重要途径,所以入学需求十分旺盛,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昭帝时学生增至100人,宣帝时1000人,成帝时更是猛增至3000人。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大家都想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是好事。

但是,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律。如果不尊重教育规律,不注重教育内涵的提炼、水平的提高和教育产品的使用(学生就业),只注重学校规模的盲目扩大和学生人数的随意增多,甚至于在学历等问题上掺杂使假,教育的社会作用就会大打折扣,乃至于在某些方面成为社会危害。

比如,王莽辅政和代汉以后,就大规模扩充太学。

王莽为了笼络广大读书人,迅速扩大太学招生规模,乍看好像是重视教育,其实是搞面子工程,违背教育规律,同时也违背干部人才成长规律。

无论如何,太学扩招,使刘秀从一个回乡知识青年有了到国家最高学府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让王莽本人始料未及的是,太学扩招同时也使不少太学生不能像武帝时期那样学得好即可做官。在这种政治生态龌龊、潜规则盛行的条件下,他们出身寒微,没有背景,学了几年后不能及时就业,不得不回家去。他们中的一部分作为有知识、有文化的最早觉醒者,成为打碎旧世界、建设新社会的积极力量。

早在公元4年,正在辅政的王莽为了最终称帝,拼命拉拢读书人,其中重要的一手就是太学扩招。

他扩建学生宿舍,增设经学学科,增加教师编制,把每个教师所带学生的名额扩大到360人,使太学生的员额迅速扩大到万人。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即使在科技发达、教学条件日益现代化的今天,一个教师要带好几十个学生也是个重活儿。

在那个没有投影仪和麦克风的时代,一个教师要带数百名学生,必须经常地忽悠大家。

王莽还命令各地把擅长各种学问,甚至方技的人,公费送到京城太学。他还在各郡县设立太学分校。

刘秀来到太学,师从庐江人许子威学习《尚书》。

这时的太学,老师的教学效果已远不如以前。

网络配图

太学的老师称博士,意思是博学多能。博士不是职称,而是一种官职,其岗位职责除了教书,还要制礼、藏书、议政(包括备朝廷顾问)。不过,这样也有个好处,就是老师并非待在象牙塔里,讲起课来便于理论联系实际。

这时的太学,学生的来源也很复杂,人数太多,年龄、学识、家庭背景差别很大,管理是很灵活的。其实不灵活也没办法,学校的学生规模急剧膨胀,根本来不及建立以及实施严格的管理制度,连老师都不够用,何谈其他。

反正王莽和朝廷并不在意什么教学质量,把读书人拢在一起玩罢了。

这种灵活的管理表现在教学方法上,就是由于老师太少,学生太多,学校必须这样:

一是讲大课;二是由高材生或高年级学生替老师讲课;三是允许学生用更多的精力自学,以及向校外专家求教。

这种灵活的管理表现在学生管理上,就是宽进宽出。

这时候的入学条件比武帝时松多了,进校后,学制也没有固定的年限。只要没有严重违法违纪行为,你想学到胡子白都行。定期考试,通过的可以做官,也可以不给你官做。

也就是说,不是你学得好就一定能做官,要做官还要有其他因素。

你要是学到一定时候出去做官或者干其他事儿,啥时候抽时间回来再学几天也行。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不得不灵活,或者说“被灵活”的管理,并不利于寻章索句、引经据典的教学和研究,反而歪打正着,有利于那些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生发展。

刘秀同学的学习成绩是很好的。

《后汉书》《太平御览》等权威史籍说起刘秀的学习时,是“略通大义”“大义略举”,不少人据此认为他学习成绩不好。

甚至,有人联系他上学期间的其他活动,说他不务正业。

其实,权威史籍的记载和他一生努力学习工作的事实表明,他在太学的学习成绩是很好的。

刘秀是怎样成为最有本事皇帝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不仅有很高的学历,而且有与之相符的“学力”:他能够学以致用!

我国的经学在两汉时期,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个版本的区别与争论,在太学里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今文经学,而私学的主要教材,则是古文经学。

网络配图

那么,经学的今古文之别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秦始皇统一天下时,为了让全国人民用一个脑袋想问题,大搞“焚书坑儒”。这段历史公案大家都清楚,其实是一场文化浩劫,儒家经典几乎全被灭了。

到了西汉初年,流行的儒家经典几乎没有旧典文本,主要靠幸存的经师口授,他们的学生记录下来。同学们记录时用的文字是西汉通行的隶书,属于当时的“今文”,所以,这类经书被称为“今文经书”。

而当年秦始皇烧书时,有几个儒生冒着生命危险把一些儒家书籍藏起来。这些书到了汉朝陆续被发现整理出来。由于这些书是用先秦时通行的小篆字体写的,所以,被称为“古文经书”。

这两种经学虽然传播的主要内容都是儒家经典,但精神内涵和治学方法却差别很大。

今文经学讲究微言大义。

这类教材毕竟是大师们口授记录下来的,谁也记不了那么准,那么全,同学们只要“略以其意属读而已”。

同时,今文经学还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引入时下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等理论,宣传君权神授,根据当时社会政治的需要来解释自然现象和人事变迁,很得大汉王朝君臣的欢心,所以被列为官学教材。

古文经学则讲究名物训诂,要求按字义讲经,注重考证,经书上没有的东西不能乱扯。同时,古文经学也反对谶纬灵异。

大汉君臣对古文经学不太感冒,又不便说得太直白,就不让它进官学课堂,只让它作为私学的教材让大家学着玩。

啰唆了半天,大家明白了吧:

刘秀同学入太学,老师是今文经师、中大夫许子威先生;教材是《今文尚书》;学习要求是重在把握精神实质,“略以其意属读而已”,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所以,史家说他“略通大义”“大义略举”,并不是说他“学得不怎么样”“只知道大概”,而是说他很好地把握了《今文尚书》的精神实质!

网络配图

刘秀同学跟其他同学不一样,他不是枯灯黄卷、皓首穷经的那种,他非常善于把理论与实际、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

这段学习生活让刘秀受益终生,不妨再说几句。

当时细纸还没有发明出来,课本都是用竹简、木牍和帛书写的,又没有钢笔、铅笔,更没有电脑和投影仪,写字是很费劲儿的。恰恰教学方式又是老师口授、学生记录,老师海阔天空地发挥,有时甚至用几万几十万字来解释一句话。如果老师口齿不清或有方言,可就真苦了学生了。

所以,谁当时在太学里学习,需要动脑子是肯定的,同时也是个体力活儿。

有的从小学到老,还弄不懂一经;有的甚至日夜埋头、死记苦读,最后累死在孤灯下。

对于很多人来说,朝中无人,又想做官,只有苦读。虽说书念好了未必都能做官,但毕竟有希望。还有,少数高干子弟为了附庸风雅,也想方设法到太学里读一回。

虽然朝廷多次说要加强素质教育,并且安排删减经书的章句,但收效不大。

可见素质教育的问题最迟在前汉末期就提出了,但两千多年了至今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很值得深思。

我认为关键是政策导向问题,即没有建立起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

各行各业、各个方面的社会评价体系太重要了,它是社会资源配置、社会资料分配的基础和依据。

但是,这种包括人才评价体系在内的社会评价体系又往往不被人们重视,甚至还常常被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搞混乱。

前者是人们认识水平问题,后者则是阴谋家要浑水摸鱼。

比如太学生,武帝时只要考试通过就能做官,通过经学的科目越多被授予的官职就越高。刘秀上太学时虽然大家毕业后不一定都有官做,但要做官必须考得好。

这样,当考得怎么样成为对学生的主要评价标准时,哪个学生(还有他们的家长)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应付考试上?

无独有偶,做官也是这样:主要凭关系,大家就都去削尖脑袋找关系;主要凭学历,大家就一窝蜂去搞学历;主要看政绩,大家就想方设法搞看得见的政绩。

总之,人才评价体系一头牵着素质教育,一头牵着用人机制,重要得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的塑造者!贡献最大的三个短命王朝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你知道吗?中国历史的塑造者并不是那些历时悠久、政治经济达到一个高层的朝代,如:汉朝、唐朝、宋朝等,而是一些短命王朝,如:秦朝、隋朝、后周。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对中国历史贡献最大的三个短命王朝。网络配图1、秦朝秦朝总共只有十五年,干了两届,但上的全是硬菜,统一就不说了,秦始皇搞的修长城、开灵渠、车同

  • 揭影响中国历史的8位将臣 蔡伦上榜!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中国历史发展到现在,除了一些帝王的影响,还有很多我们不能忘记的将臣,比如:蔡伦、朱熹、司马迁、李斯等等,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影响中国历史的8位将臣,一起来看看吧。网络配图1、蔡伦(61?-121)如果纸是他一个人发明的,他的影响力将在人类历史中排名第一!“纸”大大的促进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

  • 中西历史的惊人巧合:孔子与释迦牟尼只差14岁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西方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许多巧合事件,不仅性质、规模极其相似,而且还发生在相同时期,东西相映,十分有趣。埃及金字塔王朝VS中国炎帝、黄帝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金字塔王朝建立,恰与司马迁著《史记》中记载的中国炎帝、黄帝产生在同一时间。两者俱为东西方古代文化的始源。网络配图希腊、古罗马文化鼎盛时期V

  • 揭秘:实力强劲的曹操为何未能统一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东汉末年,曹操雄霸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诸侯之间实力强劲,麾下良将如云,军力强劲。相比蜀国、吴国,曹魏实力超出太多。然而终其曹操一生都未能最终统一天下,这究竟是为什么?曹操二十余岁时于征讨黄巾军起家,以为国家讨贼立功为本愿,从此纵横马上近四十年,几乎无一岁不出征,可惜终究未能一统江山。若论原

  • 揭:项羽不肯过江东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霸王项羽,豪情满怀,司马迁用隆重的笔墨为他做了纪,可知《史记》中的纪是为帝皇而做,从此可知司马迁对项羽的敬重。而项羽不过江东,自刎乌江便是司马迁最为慷慨激昂的情感爆发点,那么历史浓重笔墨的项羽不肯过江东到底是因为什么?网络配图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霸王,关于他的传说汗牛充栋,这其中又以他自刎乌

  • 古代十大痴情帝王:霸王别姬最悲凉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人非圣贤,孰能无情。哪怕是皇帝也有七情六欲,遇到自己喜欢的人照样可以抛弃一切。在中国历史上还真的有几个痴情的皇帝,他们都有哪些催泪的爱情经历呢?1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阿宏是历史上有名的改革家,但他也是一个多情种却为人鲜知。阿宏的养母(就是那个淫荡的冯太后)在世的时候,爱上了太后的亲戚冯润小姐,于是

  • 春秋历史解密:兵圣孙武演阵斩姬输掉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孙武就是大名鼎鼎的孙子,他的《孙子兵法》广为人知,不仅中国人说起来引以为豪,就是外国人读罢也是感叹不已,无不为他的智慧所折服,后世人将其称之为兵圣。现如今,人们不但将这部兵书用在军事上,有的人还将其用在商场上,还有的人将其用在企业管理上,实用效果同样很好。孙子生活的年代距离我们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了,

  • 三国密史:曹操因一个美艳寡妇害典韦丧命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曹操一生征战四方,最能知人善任,所以天下大半归顺于他的统治之下。曹操除了打天下,写诗之外还有一个业余爱好,就是喜欢漂亮的少妇。所以有人传言,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为了争夺江东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她们可是孙策和周瑜的老婆。当然这些传言的可信度很低,但是这也说明曹操对美女的热爱和取向。不过还真有一位漂亮的寡妇

  • 天下第一大贪官和珅 探秘和珅把钱藏哪了?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和珅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贪官,你们知道当嘉庆皇帝抄家是,和珅都把钱藏哪吗,这个地方你肯定想不到。在古代无论是百姓、商人、还是当官的是没有保险柜的,有时候人们会发一笔横财,或者经过几十年积攒不少财富,那么他们的钱财会往哪里放呢,下面咱们就先举个例子:和珅被抄家时钱财放置的地方。网络配图和珅是中国历史上

  • 三国密史:第一猛将之死竟是因为乱戴绿帽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时代好色的男人不少,可有趣的是,其中的大多都成了英雄。比如我们熟知的曹操,就是一位“如假包换”的好色之徒。给人戴“绿帽子”,竟悄然成为曹操的人生最大的乐趣,乐此不疲之余,半壁江山居然不发一语间尽数揽入囊中。当然,在并不幽长的三国时代里,诸如曹操这般江山美人双丰收的人物毕竟不会太多。于是,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