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蹇义为何会改名?身为六朝元老的他官途有何坎坷

蹇义为何会改名?身为六朝元老的他官途有何坎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718 更新时间:2023/12/15 19:37:01

蹇义为何会改名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我爱历史网小编告诉你。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特别注官员的培养,所以,从洪武二年开始,朱元璋就下令让各州县积极发动读书人参加童试和乡试,洪武四年(1371年),大明朝第一次科举会试在南京举行,这一次一共录取120名进士。但朱元璋认为这次的科举考试南方人居多,而且大多是年轻人中榜,不堪大用。朱元璋因此否定了科举制度,洪武五年,朱元璋下令取消科举,直到13年后,洪武十八年,朱元璋才恢复科举考试。因此,洪武十八年的科举榜,不仅录取人数众多(427人),而且人才荟萃。例如黄子澄、练子宁、花纶等历史名人,这一榜,还出了一位传奇人物,此人名叫蹇义,是明朝的六朝元老,极其出色的政治家。

蹇义本名叫蹇瑢,后来因朱元璋赐名“义”,才改名为蹇义。他生于元朝末年,在朱元璋时期崭露头角,在仁宣之治时期作出重要贡献。一生经历太祖(朱元璋)、惠帝(朱允炆)、太宗(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六朝。但蹇义之所以能成为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朱元璋关系很大,因为朱元璋故意压制了蹇义9年。

蹇义生在元朝末年的重庆,当时的巴蜀地区还在明玉珍父子的统治下,4岁时,朱元璋建立明朝。蹇义的父亲蹇源斌不愿为官,他把教育儿子作为第一要务。蹇义从小饱读诗书,才华横溢。重庆知府殷哲曾评价蹇义:

是儿将来远到非吾所及,当成就之。

蹇义有些生不逢时,像他这样的神童,本应该早早地走上科举之路。只可惜朱元璋在洪武五年就取消了科举。洪武十七年,朱元璋恢复各地乡试,蹇义一举考中举人。次年,朱元璋恢复会试,蹇义赴京赶考,一举考中进士。

蹇义不仅才华出众,而且情商极高,他几次给朱元璋上奏,都能猜到朱元璋所想,让朱元璋十分欣赏。有一次,朱元璋问蹇义:“春秋时期的蹇叔,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你是蹇叔的后代吗?”在古代,很多名人为了彰显自己出身名门,都会找来一个十分出名的祖宗。朱元璋甚至也曾想和朱熹扯上关系。但蹇义不是蹇叔的后代,他便只向朱元璋磕了头,没有说自己是蹇叔的后代。《明史·蹇义传》记载:

帝问:“汝蹇叔后乎?”瑢顿首不敢对。帝嘉其诚笃,为更名义,手书赐之。

朱元璋对蹇义的诚实赞赏有加,亲自写了一个“义”字,赐给蹇义,让他改名为“蹇义”(本名为蹇瑢)。而后,朱元璋提拔蹇义为中书舍人(正五品),并且常伴自己左右。

三年后,蹇义任满,按照惯例,可以升任为中书侍郎或者其他四品官职。但朱元璋却不让蹇义升官。《明史·蹇义传》记载:

满三载当迁,特命满九载,曰:“朕且用义。”

原来,朱元璋不让蹇义升官,背后是有深意的。并不是蹇义做得不够好,而是朱元璋打算要重用蹇义,所以让他在中书舍人位置上待够9年后才能升迁。蹇义作为一名年轻官员,满腹才华,被朱元璋强行压制九年,这九年内,在蹇义的一生中极为重要,蹇义极大程度地磨练了自己的身心,让他成为一名出色的大臣。

就在蹇义九年期满的时候,朱元璋驾崩了,建文帝登基后,他并不喜欢蹇义。但朱元璋曾许诺蹇义任满九年就能升迁,建文帝不能违逆祖父朱元璋的意思,于是,建文帝提拔蹇义为吏部右侍郎,但对蹇义十分冷落。蹇义曾几度上书,建文帝都不理会,蹇义知道,建文帝的宠臣是齐泰、黄子澄等人,蹇义在短时间内或许得不到重用。

直到朱棣登基,蹇义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时代。朱棣善于用人,对于蹇义这样有才干的官员,立即给予重用,不久,蹇义被提拔为吏部尚书,在朱棣22年的帝王生涯中,蹇义是不可或缺的重臣。

在明仁宗、明宣宗时期,蹇义身为老臣,被帝王所依赖。《明史》云:

政务方殷,卿劳心焦思,不恤身家,二十余年,夷险一节。

蹇义在朝中一身正气,每逢家国出于为难实际,蹇义都挺身而出,为“仁宣之治”做出重要贡献。明英宗即位那年,蹇义病逝,明英宗追赠蹇义为太师,谥号“忠定”,由礼部将蹇义厚葬。

蹇义身为明朝的六朝元老,为官50年,在明朝政治上起了很大作用。然而,蹇义之所以有如此贡献,离不开当年朱元璋对他的磨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刘娥成为北宋皇后,她的前夫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刘娥为什么没有孩子,刘娥是谁的皇后,开封府刘娥皇后结局

    1007年,宋真宗赵恒打算册立刘娥为皇后,却引起了一场风波。寇准、向敏中、王旦等人认为刘娥出身低微,不能母仪天下。原来,刘娥出生后不久,父母就离世了,一直寄养在母亲庞氏的娘家。刘娥长大后,一度做了歌女,之后嫁给了银匠龚美。可是后来,龚美因家中贫困,居然将刘娥卖了!那么刘娥成为皇后,龚美的命运又将如何

  • 魏延如果没有死的话 蜀汉能不能统一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魏延不死蜀国会灭亡吗,蜀国有可能灭掉魏国吗,蜀汉有没有可能统一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蜀汉和魏延,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魏延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曾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可在孔明死后他被杨仪等人陷害谋反。对于是诬陷魏延、还是魏延确实想要谋反,这两种说法都有充足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因此对于这件事情只能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了,可是最关键的因素

  • 赵元俨:宋太宗最喜爱的皇子,一生都在装疯卖傻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宋太宗有几个儿子,宋仁宗狸猫换太子,宋真宗为什么只有一个儿子

    历史上的八贤王不是赵德芳,而是赵元俨!原来,宋太宗赵光义有八个儿子,排行第八的就是赵元俨,他历经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三朝,名望很高,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知道他的大名,因此称其为“八大王”。可是宋仁宗在位初年,身为皇叔的赵元俨却一直装疯卖傻,远离政治,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

  • 威震天下的隋朝名将:史万岁知名度为何不高?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隋唐演义猛将排行榜,隋唐猛将排名,隋唐猛将

    虽然小说《隋唐演义》塑造了一大批英雄人物,但还是有不少名将被忽略了,以至于后世罕知其名,其中就包括一位威震天下的隋朝名将!此人名叫史万岁,他骁勇善战,曾在战场上单挑突厥勇士,让突厥人闻风丧胆。之后史万岁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可是,他却被隋文帝处死。那么这个史万岁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感兴趣的读

  • 西汉功臣韩信如果想要不被清算,他需要怎么做?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韩信真的有谋反之心吗,韩信到底有没有想过谋反,如果韩信反

    对西汉功臣韩信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身为“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却在西汉建立之后被吕后诱杀,关于韩信之死,一直以来都令人不胜唏嘘。不过,站在刘邦和吕后的立场上,在当时那种情况下,韩信似乎又不得不杀。那么,韩信到底该如何做,才能避免被杀呢?要想知道如何避免被杀,首

  • 魏延到底是怎么死的 正史和演义有什么区别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三国里的魏延是被谁杀死的,死孔明活仲达,历史上魏延谋反了吗

    很多人都不了解魏延之死,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魏延这个人在正史上的死法,其实和三国演义里差别不大,都是被马岱杀的。只不过,杀的过程要稍微复杂一些,并且还诛其三族,给他扣了一个谋反的罪名。说白了魏延之死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他这个人的性格。魏延,字文长,蜀汉的名将。公元211年,刘备进入

  • 北宋宰相曹利用结局为何被迫自杀?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1004年,北宋与辽国达成了澶渊之盟,在这场谈判过程中,有一个人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就是北宋的代表曹利用!其实曹利用不仅是一位擅长谈判的使者,他还是一位能够征战沙场的武将,后来做到了宰相、枢密使的位置。可是,曹利用最终却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人生,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

  • 唐太宗李世民能容人、用人的原因是什么?与什么有关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儿,唐太宗用人之道包括,用人所长必容人所短是谁说的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唐太宗李世民能容人、用人的原因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封建社会,说白了就是人治;而贞观年间清明政治风气的形成,根本原因就在于皇帝李世民个人。你不信?那我举个例子: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子,他先后跟随妹夫南征北战、参与玄武门之变、为贞观之治献策献力,无论在

  • 词人兼军事家辛弃疾,在历史上还是个预言家?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辛弃疾是思想家吗,辛弃疾打仗不怎么样,辛弃疾是军事家和政治家吗

    中国古代有许多厉害的预言家,他们能够准确说是朝代的更迭,让后人觉得非常惊讶,比如说唐朝人李淳风、袁天罡所写的《推背图》,就充满了神秘感。南宋时期也出现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预言家,他居然说出了金朝的灭亡时间,更是指出了南宋将来面临的危险。那么这位传奇人物到底是谁呢?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

  • 魏延怎么都是也算是忠臣一个 魏延死后为何会被灭三族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魏延多大死的,诸葛亮死后魏延反了吗,为什么不重用魏延

    对魏延忠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魏延确实死得比较惨、也比较冤枉,但客观来说,站在皇权的角度,魏延实在谈不上是个忠臣,而且他的所作所为,如果刘禅真要追究到底,其实诛三族并不过分。从某种意义上说,魏延悲惨的结局,归根结底还是他咎由自取。在诸葛亮去世之前,特意留下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