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禅让之后的太上皇李渊是何处境?他有多无奈?

禅让之后的太上皇李渊是何处境?他有多无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008 更新时间:2024/1/13 15:15:05

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的太上皇李渊。

公元626年,唐朝第一位皇帝李渊宣布退位,把皇位禅让于次子李世民。后者尊李渊为太上皇,李世民登基后,是为唐太宗,次年改元为贞观。

唐朝盛产“太上皇”,李渊则是唐朝第一位太上皇。在退位仪式上,李世民对李渊尊重有加,一幅“父慈子孝”的画面。实际上,李渊的退位,饱含无奈。

一、玄武喋血:父慈子孝的背后

两个月前,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李渊的长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玄武门之变爆发时,李渊正在海池划船,得知后,李渊非常震惊。

李渊之所以震惊,有两点原因,第一,尉迟恭披着盔甲、带着武器入宫,《资治通鉴》云:

敬德协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惊。

第二,听闻李世民杀死了太子和齐王,李渊惊慌失措,甚至说出了:“当如之何?”这句话,李渊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好在身边的大臣陈叔达给了李渊一个台阶,陈叔达说:

“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事,无复事矣!”

陈叔达的意思很委婉:秦王李世民功劳盖过宇宙,天下归心,陛下若将国事委托给他,以后就天下太平了。言外之意是:李世民势大,已非陛下可控制,你不如把皇位禅让给李世民,这样对彼此都好。

李渊此时才看透形势,三天后,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下诏说:

“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

以后的军国大事都交给李世民来处理,自此,李渊已经失去了对朝堂的控制权。三个月后,李渊宣布禅位,李世民登基,李渊被尊为太上皇。

二、天无二日:太上皇的遭遇

在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过20多个“太上皇”,但大多数太上皇和皇帝相处都很尴尬。例如,唐朝安史之乱爆发后,唐肃宗李亨在灵武称帝,遥尊父亲唐玄宗李隆基为太上皇。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唐玄宗被接回长安,但却被儿子严密监视。

再例如,明朝“土木堡之变”发生后,明英宗被俘,他的弟弟明代宗朱祁钰登基为帝,尊哥哥明英宗为太上皇,等打败瓦剌,接回太上皇后,太上皇被明代宗囚禁在南宫,一囚就是7年。

为何太上皇和皇帝相处大多很尴尬呢?因为“天无二日”,这二人之间存在着最高权力之争,这种斗争,导致他们心里对彼此不能充分信任。因此,要么皇帝大权在握,密切监视太上皇(如唐肃宗和唐玄宗),要么太上皇不肯放权,架空皇帝(如乾隆和嘉庆)。

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辛苦打下的江山,按理说他可以像汉高祖刘邦一样主宰天下大事,但很不幸,因为李世民,李渊成了太上皇。更不幸的是,李渊成为了被儿子架空的太上皇。因为李世民既然发动了玄武门之变,那么他接下来就需要掌控朝局,包括皇权。

李世民登基后是怎么对待李渊的呢?举两个例子,李渊退位后,先是在太极宫生活了三年,然后搬到大安宫。太极宫是唐朝最初的皇宫(当时大明宫、兴庆宫还未修建)。大安宫是太上皇在宫外的别宫,远离中枢。从李渊搬到宫外,可以看出李渊的境遇。

贞观年间著名的宰相马周曾就此事向李世民提谏言,曰:

臣伏见大安宫在宫城之西,其墙宇宫阙之制,方之紫极,尚为卑小。臣伏以东宫皇太子之宅,犹处城中,大安乃至尊所居,更在城外。虽太上皇游心道素,志存清俭,陛下重违慈旨。——《旧唐书》

马周的意思是说:太子李承乾的东宫在城内,而太上皇李渊所住的大安宫却在城外,大安宫宫殿小、宫墙矮、地方远,这违背了李世民的孝道。

还有一件事,也能很清楚的表明李渊在李世民心中的位置。贞观九年,太上皇李渊去世,葬在了献陵,第二年,李世民之妻长孙皇后去世,葬在了昭陵。据《资治通鉴》记载,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为了怀念长孙皇后,便命人在宫中搭一个高台,李世民每天站在高台上,遥望昭陵,就仿佛看到长孙皇后一样。有一天,李世民让魏征一同登台,李世民问魏征:“你看到昭陵了吗?”魏征回答:“臣老眼昏花,看不见!”李世民一听,急了,指了指昭陵的位置,再叫魏征看,魏征此时回答:

“臣以为陛下望献陵,若昭陵,则臣固见之矣。”

魏征的话表面上翻译是:“我以为陛下说的是献陵呢,若是说昭陵,我肯定看得见。”

实际上,魏征是在对李世民说:献陵是你父亲之墓,昭陵是你妻子之墓,你整天登高看你妻子,可曾想过看你父亲?

可以说,魏征的话是对李世民极大地讽刺。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李世民心中,李渊的位置何其渺小。

三、青出于蓝:我要向你证明

作为通过政变而登基的皇帝,李世民无时无刻都想证明自己,包括证明自己比父亲李渊更伟大。例如,贞观四年,唐朝和东突厥对峙,通过李靖偷袭阴山,李世民灭掉了东突厥,并且俘虏了东突厥的颉利可汗

东突厥作为曾经的东亚霸主,李渊起兵时曾派刘文静暗中和突厥通好。李渊称帝后,东突厥屡次侵犯唐朝,因为当时中原政局未稳,李渊对东突厥一再隐忍。如今,李世民活捉了颉利可汗,灭掉了东突厥,这样的功绩,李世民焉能不对父亲显摆一番?

为此,李世民特意跑到大安宫,把颉利可汗被俘的消息告诉李渊,李渊立即明了白李世民的心思,感叹说:

“汉高祖困白登,不能报;今我子能灭突厥,吾托付得人,复何忧哉!”

李渊的意思是说,汉朝初年,刘邦自诩强大,还被匈奴人围困于白登,刘邦直到去世都没有出这口气。今天,我的儿子却灭掉了和匈奴一样强大的东突厥。我把江山托付给你(李世民),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是啊,李世民想要李渊认可自己,李渊就顺着李世民的意思说,夸李世民确实伟大,比刘邦还伟大。李世民听了李渊的话,简直乐开了花。《资治通鉴》云:

上起舞,公卿迭起为寿,逮夜而罢。

因为心情高兴,李世民在李渊的大安宫里跳起了舞,和大臣开起了Party,直到深夜才回去。

的确,颉利可汗被捉,是李世民一生最显著的军事成就之一,但李世民最得意之处,还是他超过了父亲而产生的优越感。

四、父子饮宴:宴会地址很玄妙

贞观七年,南蛮首领冯智戴入京朝贺,冯智戴的父亲冯盎曾是隋朝末年岭南地区的枭雄(下图),后来归顺唐朝,被封为越国公。冯盎死后,其次子冯智戴接任父亲的职位。冯智戴入京朝拜,让李世民又有了超越父亲的优越感。于是,李世民打算举办一场宴会,请李渊喝酒。

这场宴会有两点特殊之处,第一,参加宴会之人,除了李世民、李渊和唐朝的高官外,还有两个人,第一个冯智戴,第二是已经被俘3年多的颉利可汗。第二,宴会的地点并不在大安宫、也不在太极宫,而是在汉朝未央宫的遗址上。

李世民为何要选择在汉朝未央宫的遗址上宴请李渊呢?这是有典故的。汉高祖六年,刘邦在刚刚建成的未央宫里大宴群臣,邀请了自己的父亲、太上皇刘太公。在宴会上,当着众人的面,刘邦对父亲刘太公说了一句话: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史记》

原来,刘邦在发迹之前,不过是沛县的一个小亭长,整日游手好闲,刘太公就曾说落刘邦好吃懒做,将来肯定没有自己的二哥产业多。

于是,刘邦称帝后,举行这场宴会,当众奚落自己的父亲:“您老人家看看,是我的产业多,还是我二哥的产业多。”

说白了,刘邦在未央宫上宴请太上皇,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夸耀自己的功绩,同时表明父亲当年眼拙。同理,李世民把宴会设在未央宫的旧址上,还让冯智戴和颉利可汗相陪,目的是在向李渊宣告:昔日您没立我为太子,我不得已通过政变夺位,今天让您老人见看看,您儿子我是何等伟大?

李世民这么做的目的,李渊焉能不明白?

五、四夷宾服:看我父子多“融洽”

大家酒酣时,李世民暗示李渊:颉利可汗很会跳舞。李渊为了不扫大家的兴,就主动让颉利可汗为大家献舞。

颉利可汗身为东突厥前可汗,虽然做了俘虏,却被逼着为唐朝皇帝跳舞。多年后,北宋灭亡时,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人俘虏,也曾被逼为金人跳舞。这两件事,何其相似? 说到底,不过是胜利者羞辱曾经的对手,彰显自己的一种方式而已。

但是,李渊明白,颉利可汗跳舞,彰显的不是李渊,而是他的儿子李世民。因为这次宴会的地点是未央宫遗址。颉利可汗的舞蹈,让李渊深深体会到,作为“太上皇”的尴尬,他和昔日的刘太公有什么两样?

《资治通鉴》曰:

上皇命突厥颉利可汗起舞……既而笑曰:“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尴尬的李渊,恭维李世民说:“现在胡、越和中原都归大唐一家,从古自今都没有过,这都是你的功绩呀。”

听到李渊这么说,李世民的目的达到了,李世民也要谦虚一下:

“今四夷入臣,皆陛下教诲,非臣智力所及。昔汉高祖亦从太上皇置酒此宫,妄自矜大,臣所不取也。”

即:现在四夷宾服、万邦来朝,都是父亲您教育的好,并不是我的功劳。当年刘邦在这个地方邀请太上皇饮宴,数落自己的父亲,刘邦有些妄自尊大,我和他可不一样!

是啊,李世民最大的不一样,就是他达到目的后,点到为止,然后在众人面前把宴会搞得其乐融融。李世民高兴了,李渊也就“高兴”了,群臣也就高兴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贾诩是个怎样的谋士?他有哪些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对贾诩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要说三国时期最厉害的人,特别是那种可以影响整个三国走向的人物,我想大多数人肯定会优先想到诸葛亮。诸葛亮初出茅庐便献上了三国鼎立的计谋,可以说奠定了三国的基础。但对此有人又不服气,说应该是司马懿,此人深得谋略,而且很能隐忍,奠定了三家归

  • 大隋第一战将宇文成都在历史上是什么形象?他的武器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大隋第一战将宇文成都在历史上是什么形象,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在隋唐这一过渡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地起义争先夺后,所以说,隋唐多出英雄好汉,这话的确不假。今天学长要说的,是大隋第一战将宇文成都。在电视剧的演绎中,宇文成都通常被描绘成一个反派,实则不然,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所

  • 吕雉死后家族都被清算 武则天死后武家为何无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吕雉和武则天,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若给历史上的女性打分,论政治才干吕雉和武则天应该是相差无几的。若不是吕雉对戚姬太残暴,让自己背上了千古的骂名,她的一些作为还是可圈可点的,不会被人有意淡化。虽然,吕雉和武则天为了固权同样是打压皇族子弟,但从后人的评价却是能看出明显的厚

  • 法正如果还在世能阻止刘备伐吴吗?也不一定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这里是我爱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法正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刘备兵败夷陵,致死蜀汉元气大伤,更为严重的是,让诸葛亮的隆中对成了空中楼阁。刘备和诸葛亮原计划“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现在荆州之兵除了被歼灭就是投降东吴,兵没了;关羽被潘璋马忠擒杀,上将没了;荆州被孙权拿去,通

  • 李斯如何成为秦朝开国功臣的?他为何得不到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对李斯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秦始皇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如果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那李斯就是千古一相,当仁不让。然而秦国从一统环宇,到丧失天下,短短几十年其兴亡成败与丞相李斯有着莫大的干系,可谓是“成也李斯,败也李斯”,且看一个屌丝逆袭的传奇人生。李斯,字通古,战国

  • 狄仁杰的官职是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这个官职具体是什么样的职位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狄仁杰官职,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看过《神探狄仁杰》的朋友都知道,狄仁杰的官职是丞相,准确的来说,是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虽说这只是个正三品的官职,但狄仁杰每到一地,当地的长官都是毕恭毕敬。像第一部中的幽州刺史方谦,第二部中的柳州刺史温开,在得知狄仁杰的真实身份后都是赶紧下跪行

  • 曹丕称帝后,他不担心汉献帝会东山再起吗?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曹丕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延康元年(220年)正月,曹操逝世于洛阳,曹丕从邺城至洛阳继位丞相、魏王,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延康元年十月初一(220年11月13日,癸卯日),魏王曹丕下诏收敛、祭奠阵亡将士。十三日(11月25日,乙卯日),汉献帝正式禅让帝位,曹丕

  • 刘备在东汉末年这个乱世,真是靠皇叔的名号发家吗?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都说“东汉末年分三国,战火连天不休”,自刘邦建立的大汉王朝就此走向了末路,由蜀汉、曹魏、东吴三家政权三足鼎立。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刘备在东汉末年这个乱世,真是靠皇叔的名头发家吗?刘备见到汉献帝刘协之后,就被他称为了皇叔,而后世也被皇叔这个名头给唬住了,他们认为刘备之所以能发家,就是因为刘备有皇叔

  • 李从益:李嗣源最小的儿子,五代十国的悲剧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他是后唐明宗李嗣源最小的儿子,历经兄弟相互残杀,最后被处死,他就是李从益,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李从益是李嗣源的幼子,出生于931年,李嗣源死时他只有两岁。唐明宗李嗣源驾崩,他的儿子们为了夺取帝位不惜手段,兄弟间相互残杀,而李从益因太过年幼躲过一劫,在众兄长的皇位之争中保住性命。

  • 富察·马齐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人?她一生有何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富察·马齐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清朝虽然可以让大臣自称奴才,不敢造次,但大臣们也并非一味地服服帖帖。清朝大臣也有不给皇帝面子,当着皇帝面直接在紫禁城拂袖而去的,皇帝气得指着这个大臣背影大骂“无人臣之礼极矣。”这种当着皇帝面,在紫禁城扬长而去的行为,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