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人物专题>冯盎

冯盎--隋末唐初

冯盎

冯盎的资料

本 名:冯盎

字 号:字明远

所处时代:隋末唐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高州良德(今广东高州县)

主要成就:上柱国 高州总管 荆州都督

冯盎的介绍

冯盎,字明远,高州良德(今广东高州)人,本是十六国时期北燕君主冯弘的后裔。冯弘因不能忍受投降北魏,便逃往高句丽,派其子冯业带领三百人渡海归顺东晋。北燕灭亡后,冯业留在番禺(今广东广州)。冯业的孙子冯融时,担任南朝梁罗州刺史。冯融的儿子冯宝,娶岭南高凉的越族大姓洗家的女儿冼夫人为妻,因而成为高凉地区越族的首领,南朝梁任命他为高凉太守。冯宝与冼夫人生子冯仆,冯仆即冯盎的父亲,官至石龙太守。

平定叛乱

冯盎少年时很有谋略,英勇善战。隋朝开皇年间(581年—600年),冯盎以祖辈功勋而受任宋康(今广东阳西)县令。

开皇十年(590年),番禺夷人王仲宣起兵造反,岭南地区各族首领多起兵响应他,于是王仲宣率军包围广州。冯盎的祖母冼夫人派其孙子冯暄(冯盎之兄)率军救援广州,冯暄一向与叛军将领陈佛智友善,于是故意逗留不进。冼夫人得知后十分愤怒,就派人到军中逮捕冯暄,关押在州城监狱;另派冯盎率军讨伐陈佛智,冯盎击败叛军,将陈佛智斩首。冯盎率军进至南海,与隋朝大将军鹿愿的部队会合,然后与广州守将慕容三藏合兵攻打王仲宣,王仲宣的部队溃败,因此广州得以保全。隋文帝因冯盎平叛有功,任命他为高州刺史。

仁寿元年(601年),潮州、成州等五州的僚人造反,冯盎快马飞驰到京师,奏请朝廷出兵讨伐僚人。隋文帝命令左仆射杨素和冯盎讨论僚人反叛的情形势态,杨素对冯盎感到惊奇,说:“没想到蛮夷中竟有这样的人!”随即隋文帝下诏命令冯盎征集江南、岭南的军队进攻僚人。叛乱平息后,隋文帝任命冯盎金紫光禄大夫、汉阳太守。

大业七年(611年),冯盎跟随隋炀帝杨广出征辽东,因功升任左武卫大将军。

占据岭南

义宁二年(618年),隋朝灭亡,冯盎赶回岭南,集聚民众,自任首领,统率部众五万人。不久,冯盎以苍梧、高凉、珠崖、番禺地区依附割据岭南的林士弘。

唐朝武德三年(620年),广州(一作番禺)、新州(今广东新兴)的贼帅高法澄、冼宝彻杀死原隋朝官吏,占据二州,归附于林士弘。冯盎率军打败他们。不久,洗宝彻的侄子沈智臣重新在新州集聚军众,自称首领,与冯盎对抗。冯盎率军进讨,两军刚交锋,冯盎就脱下头盔大声喊道:“你们认识我吗?”敌方军众大多扔下武器,脱下战衣露出上身向他叩拜,反叛者的队伍因而溃散。冯盎活捉洗宝彻、洗智臣等人,于是占据广州、苍梧(今广西梧州)、朱崖(今雷州半岛、海南岛一带)的地盘,自称总管。当时,有人劝冯盎说:“隋朝已是末世,分崩离析、时局动荡,国内大乱;唐王虽然应运而生,但他的影响、教化尚未使人信服,岭南、百越之地尚无所归属。明公攻克平定二十个州,占地方圆数千里,岂是汉代赵佗的九郡能相比?现今名份还未确定,请加‘南越王’名号。”冯盎说:“我家居留百越之地已经五代,州郡长官所辖之地仅我一姓,子女玉帛我已有,人世间的富贵,像我这样的都少有。常常怕承担不起重担,使先人蒙受耻辱,怎么敢效法赵佗自己称王一方呢?”由于冯盎治理有方,岭南局势稳定,社会安宁。

归顺唐朝

武德五年(622年)七月十八日,冯盎接受唐朝名将领李靖的檄文,率领部属归顺唐朝。唐高祖李渊在冯盎的辖地设置高、罗、春、白、崖、儋、林、振八州,任命冯盎为上柱国、高州(今广东阳江)总管,封吴国公,不久改封越国公,任命冯盎之子冯智戴为春州(今广东阳春)刺史、冯智彧为东合州(今广东雷州)刺史。不久,唐高祖再改封冯盎为耿国公。

忠于朝廷

贞观元年(627年),冯盎与谈殿等人互相争斗,很久没有入朝。各地方州府前后十几次奏称冯盎谋反,唐太宗李世民打算派右武卫大将军蔺暮等人征发江、岭数十州兵马大举讨伐。大臣魏徵劝谏说:“中原刚刚平定,岭南路途遥远、地势险恶,有瘴气瘟疫,不可以驻扎大部队。而且冯盎反叛的情状还没有形成,不宜兴师动众。”唐太宗说:“上告冯盎谋反者络绎不绝,怎么能说反叛的情状还没有形成呢?”魏徵答道:“冯盎如果反叛,必然分兵几路占据险要之地,攻掠邻近州县。现在告发他谋反已有几年,而冯氏兵马还没出境,这明显没有反叛的迹象。各州府既然怀疑冯氏谋反,陛下而不派使臣前往安抚,冯氏怕死,所以不敢来朝廷。如果陛下派使臣向他示以诚意,冯氏欣喜能免于祸患,这样可以不必劳动军队而使他顺从。”唐太宗于是下令收兵。

同年十月初六日,唐太宗派遣员外散骑常侍韦叔谐、员外散骑侍郎李公淹持旌节往岭南慰问冯盎。冯盎则让他的儿子冯智戴随着使臣返回朝廷。唐太宗说:“魏徵让我派遣一个使者,岭南就得以安定,胜过十万大军的作用。不能不加赏。”赐给魏徵绢帛五百匹。

去世哀荣

贞观五年(631年),冯盎进京朝见唐太宗 ,唐太宗设宴接待,赏赐给冯盎非常丰厚的物品。

不久,罗窦各洞的僚民造反,唐太宗下令冯盎率领军众二万人担任进讨诸军的先锋。当时反叛的僚民有数万人,他们据守险要之地,各路军队难以前进。冯盎手持弓弩对身边的人说:“我一次射尽此箭,胜负就已清楚。”冯盎连发七箭,射死敌军七人,獠民都逃掉,冯盎于是挥兵乘胜追击,斩首一千余人。僚民叛乱平定后,唐太宗夸赞冯盎的功劳,下令派冯智戴返回岭南省亲慰问,赏赐财物不可胜数。冯盎占据的地方纵横二千里,奴婢一万多人,珍奇宝物甚多。冯盎善于为政之道,亲自查阅财务、出纳簿册文书,揭露举发隐秘的行奸作恶的人和事,深受百姓和部下的爱戴。

贞观二十年(646年),冯盎病逝于任上,朝廷追赠他为左骁卫大将军、荆州都督。

有关“冯盎”的历史故事

  • 唐朝冯盎简介-唐朝冯盎

    冯盎简介:小编今天讲一位唐朝历史人物:唐朝冯盎,历史上评为冯盎,唐朝历史冯盎是一位著名的风云人物。本名:冯盎,字号:字明远,所处时代:隋末唐初冯盎(?―646年),字明远,高州良德(今广东高州)人,高凉太守冯宝与谯国夫人冼夫人之孙,石龙太守冯仆之子,少时有谋略,英勇善战,初以祖辈功勋而任宋康县令。夷

  • 冯盎将军是谁?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们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将以冯盎将军简介为核心,带您了解这位传奇人物的一生。一、冯盎将军的家庭背景冯盎将军出生于一个军事世家,他的父亲冯子材是清朝末年的一位著名将领。冯盎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军事教育,他的父亲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成为一

  • 隋唐时期大臣岭南割据者左武卫大将军:冯盎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冯盎(?~646年),字明达,高州良德(今广东省高州市)人。隋唐时期大臣,高凉太守冯宝与谯国夫人冼夫人之孙,石龙太守冯仆之子。少有谋略,英勇善战,初以门荫,授宋康县令。平定王仲宣起义,授任高州刺史,陆续平定潮州、成州等五州獠人叛乱,授金紫光禄大夫、汉阳太守。随隋炀帝出征辽东,迁左武卫大将军。隋朝灭亡

  • 冯盎:隋末所有割据枭雄,为何只有他得以善终?连李渊都不如他?

    在隋末众多割据枭雄当中,岭南的冯盎,应该算是唯一一个最后得以善终的人。不信大家可以自己去数,薛举和林士弘是自己病死的,李轨、李密、王世充、窦建德、萧铣,都是或直接或间接死于李渊之手,杜伏威投降了唐朝,但最后死的不明不白……只有冯盎,实力虽然远比不得李密、王世充等人,但最后却得以善终。而且,不光冯盎本

  • 冯盎打下万里江山,却放弃称王拥护统一,让家族享受281年的富贵

    岭南,也就是今天广东、广西以及越南北部。在今天,这里是人口密集、商贸发达、人文荟萃之地,然而在隋唐以前,却是人人望而生畏的化外之地,甚至有不毛之地之称。岭南与中原有着崇山峻岭的阻隔,同时又有中原人难以忍受的炎热气候,因此此地也是绝佳的割据称王之所。只要中原发生大乱,当地守将便可隔绝道路,称孤道寡,为

  • 冯盎是谁?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冯盎是石龙太守冯仆之子,少有谋略,英勇善战,隋唐时期大臣。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冯家的光辉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晋十六国时期。十六国里面的那个北燕,就有人家一半的股份。之所以说一半股份,是因为北燕的历史比较复杂。西晋灭亡之后,以鲜卑族慕容氏为首的游牧部落,建立了燕国。《天龙八部

  • 《新唐书·冯盎传》原文翻译,冯盎,字明达,高州良德人

    冯盎,字明达,高州良德人,本北燕冯弘裔孙。高瞻敏行,有天下计。隋仁寿初,盎为宋康令,潮、成等五州獠叛,盎驰至京师,请讨之。文帝诏左仆射杨素与论贼形势,素奇之,曰:“不意蛮夷中乃生是人!”即诏盎发江、岭兵击贼,平之,拜汉阳太守。从炀帝伐辽东,迁左武卫大将军。番禺名贼洗宝彻等反,杀官吏,盎率兵破之。宝彻

  • 冯盎放弃称王放弃江山,他最后结局是什么?

    在历史长河中,冯盎这个人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岭南,也就是今天广东、广西以及越南北部。在今天,这里是人口密集、商贸发达、人文荟萃之地,然而在隋唐以前,却是人人望而生畏的化外之地,甚至有不毛之地之称。岭南与中原有着崇山峻岭的阻隔,同时又有中原人难以

  • 冼夫人之孙冯盎生平简介,是怎么死的?

    冯盎(?-646年),字明远,高州良德(今广东高州县)人,高凉太守冯宝与谯国夫人冼夫人之孙,石龙太守冯仆之子。少有谋略,英勇善战,初以祖辈功勋荫庇任宋康县令。夷人王仲宣起兵造反时,冯盎率军击败叛军,因功授任高州刺史,后平定潮州、成州等五州僚人叛乱,因功授任金紫光禄大夫、汉阳太守,随隋炀帝出征辽东,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