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徐寿辉是什么人?他的一生都是什么样的?

徐寿辉是什么人?他的一生都是什么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485 更新时间:2023/12/25 22:26:43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朝代更迭,制度更替都是十分正常的事。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拥兵百万量级的农民起义军首领,中国历史上能有几人?徐寿辉就是其中一位。可惜他死前遭遇背叛,脑袋被砸碎,死后被历史淹没,寂寂无闻。都说科学进步是因后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徐寿辉可是被多个后人站在了肩膀上,这其中就有朱元璋!那他是“巨人”吗?

牛顿曾说他之所以能够比别人看得更远,是因为自己站在了巨人的肩上。科学如此,那朝代、权力的更迭是否也是如此呢?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位——徐寿辉,他就被好几位“后人”站在了肩膀上。他算不算是巨人呢?看过徐寿辉的人生,由你来评说!

徐寿辉,蕲州罗田(今湖北黄冈)人,他是个以卖布为生的“布贩子”,每日游走于四乡八邻。巧的是,元末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们都是实打实的苦出身,而不是诸葛亮自谦的“臣本布衣”,实则出自官吏之家。朱元璋曾出家为僧,陈友谅为渔家之子,而张士诚则是个盐贩子。

话说元末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各地纷纷揭竿而起。北方以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发起(至正十一年五月)的红巾军起义声势尤为浩大,在安徽、河南一带攻城略地。

三个月后,鄂东大别山一带也有一支名为“红巾军”的力量崛起,因其活跃于长江流域,故被人称为“南方红巾军”,这支起义军的领导人就是徐寿辉。关于徐寿辉的起事,先来穿插一段传说。

一日徐寿辉像往常一样为生计奔波贩卖布匹,当时正值夏日天气炎热,看到一个池塘,他便一头扎进去洗澡。这时一个和尚路过远远地望见前方池塘中一片红光,走近一看原是徐寿辉光溜溜的后背。这个和尚二话不说便强行将徐寿辉拉到岸上,尊他为“义主”。

这个和尚名叫彭莹玉,他自称会用泉水为人治病,人称“神僧”。这其实只是他的“障眼法”,以此来拉拢信众,谋求“造反”。但他又不想自己先出头,怕“出头椽先烂”,就想找个人在前他在后“垂帘”。徐寿辉之前就有个“倒霉蛋”叫周子旺,被彭莹玉推举为“王”。

当时周子旺仅有信徒数千就发动了起义,很快就被元剿杀。跑掉的彭莹玉这次碰到了徐寿辉,又要推举他。事实上,根据史书所载,彭莹玉的确推举过徐寿辉为“帝”并作为其“军师”为徐寿辉立下过战功,但他在起义二年后也就是至正十三年就被元军所杀。

元的国号为“大元”,“大”加“一”为“天”;“元”加“宀”为“完”,“天完”两字如此得来,意思再明显不过:就是要压倒元朝统治。元世祖忽必烈当年取“大元”这个国号取自《易经》“大哉乾元”,已是表明“大也”,徐寿辉的野心更大。

“布衣”出身的徐寿辉知道百姓所需,他提出的“摧富益贫”的口号很得民心,短期内就召集了几十万之众。而且每攻下一处城池,红巾军都不抢不掠,深得民心。到至正十二年,徐寿辉的红巾军已攻下襄阳、荆州这样的重量级城市,年底更拿下武昌,令朝野震惊。

“高光时期”的徐寿辉所领导的红巾军所占区域涵括两湖、江西全境,四川局部,此外还包括安徽南部、浙江西部地区,以及杭州。顺便插一句,此时的朱元璋还正在皇觉寺出家。

但当时间到了至正十三年,由于朝廷围剿加剧,徐寿辉压力剧增,势力范围开始“收缩”,彭莹玉也战死于江西高安城内。一位僧人去世了,另一位僧人“出世”了,他就是朱元璋,不过他跟的是郭子兴的红巾军。

倪文俊逃往黄州,黄州是其老部下且由自己一手提拔上来的陈友谅镇守,他原以为陈友谅会念及旧情,保其周全,岂不知,陈友谅翻脸如翻书,立即命人砍掉倪文君的人头向徐寿辉邀功,并吞并了倪文君的旧部。徐寿辉大喜,提拔陈友谅为自己的左右手。

“天真”的徐寿辉万万没想到陈友谅的野心与倪文君无异,而对他宠信有加。至正十八年时,徐寿辉已被陈友谅架空并挟持于江都,陈友谅则自称汉王。五月陈友谅攻下朱元璋爱将华云镇守的太平城(今安徽当涂)后,自觉夺取南京指日可待,甚是狂妄,称帝之心愈强。

至正二十年,陈友谅以汇报军务为由邀徐寿辉前来叙谈。见面后,陈友谅让其部下将徐寿辉杀死。据《明史》记载,徐寿辉是被一种名为“铁挝”(铁爪型)的兵器开了瓢,死状悲惨。陈友谅称帝之心迫切之极,徐寿辉刚惨死,他便称帝,国号“大汉”,年号取“大义”。

这个“大义”可真“不义”。或许是天意,陈友谅称帝当日风雨大作,群臣未行大礼,只是道贺了一番。如此行事,自然不得人心,之后的战势逐渐“转衰”。陈友谅的结局是在鄱阳湖之战中被朱元璋战败,最后被箭射死。

结语:战场上,朱元璋虽没和徐寿辉“面对面”地对垒过,但他战胜了陈友谅也间接地“接收”了徐寿辉的起义成果。可以说徐寿辉先后为多人做了“嫁衣”,最终历史成就了朱元璋。

徐寿辉一个曾经游走于集市的布贩,十年间成为领兵百万驰骋于中国大片疆域的农民军领袖,当然称得起“巨人”,哪怕被数个“后人”踩在肩上。对此你怎么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李渊退位当太上皇的生活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李渊退位当太上皇的生活怎么样?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626年6月7日,唐高祖李渊下令,将李世民立为太子,并且宣布以后的军国大事都优先交给太子处理,然后再上报给自己。8月9日,李渊再次向天下宣布,让太子李世民即刻登基,自己要退位当太上皇,次年大唐的年号就改为了“贞观”。很多人都好奇

  • 李世民为什么会选择性格温和的李治?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李世民为什么会选择性格温和的李治?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公元前六百一十九年(619年),太极宫承乾殿中,一个孩子在这里呱呱坠地,这是秦王李世民和秦王妃长孙氏的嫡长子,唐高祖李渊为这个孩子取名为承乾,“承乾”二字,一为这个孩子出生地方的名字,二为承继皇位,总领乾坤之意,李世民对这个

  • 洛阳之战中,王世充是怎么输给李世民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洛阳之战中,王世充是怎么输给李世民的?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王世充当了皇帝后也想统一天下,也想把李渊给打趴下,但是形势不一个李渊,还有窦建德要打长安,怕的是窦建德来打他的洛阳,如果长安攻不下来,洛阳又保不住,太不划算了,根据地也没有了!现在不是打不打问题,是李世民先找事来了,来取

  • 李世民为何娶弟媳为妻?背后什么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李世民为何娶弟媳为妻?背后什么原因?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李世民他的祖母独孤氏,是隋文帝皇后独孤伽罗四姐,北周皇后独孤氏四妹。嫁给唐国公李,生唐高祖李渊和同安长公主。唐高祖武德元年六月六日被其子李渊追谥曰元贞皇后。此人是鲜卑族无疑。他的母亲即李渊的窦皇后,被称为华夏族,但这个人舅

  • 李世民中年就去世,真的是因为吃了丹药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李世民中年就去世,真的是因为吃了丹药吗?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李世民死于贞观二十三年,时年52岁。在皇帝这个职业中,50多岁属于正常年龄,对比一下,北魏建国100多年,没有一位皇帝活过了50岁的。但是作为一个千古明君,还是很多人惋惜李世民的寿命。那么他为何早逝呢?一、急病还是丹药

  • 汉武帝刘彻一生有何作为能与秦始皇相提并论?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汉武帝刘彻是汉朝的第七位皇帝,他的雄才伟略是真正的使中华民族世代光荣的。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中只有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因为他是历史上首位一统中原的皇帝,而且为后世统一了货币、语言与文字,让华夏文明有了壮大团结的根基。历史上能够与他并

  • 李世民的八百兵力,怎么在玄武门之变中取胜?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李世民的八百兵力,怎么在玄武门之变中取胜?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玄武门之变,长孙皇后起到了极为关键性的作用。用后世的话说,军功章有李世民的一半,也有长孙皇后的一半。长孙皇后领兵隔离李渊,成功化解玄武门政变的最大威胁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主要出动了四路兵马,即:一路兵马隔离高祖李渊,

  • 单雄信被处死,李世民到底后悔没有?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单雄信被处死,李世民到底后悔没有?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在小说《隋唐演义》中,瓦岗军五哥单雄信的命运无疑最让人唏嘘。在瓦岗寨,单雄信无疑是最讲义气的一位好汉。但世事无常,瓦岗寨因李密的缘故而分崩离析,单雄信被迫与曾经的好兄弟——秦琼、程咬金、徐茂公等人反目成仇。而最终,单雄信死在

  • 李世民的十四个儿子只有两个存活,原因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李世民的十四个儿子只有两个存活,原因有哪些?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提到李世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次子,他发动玄武门事变后大力清算太子党,即位后文治武功,统治时期内部国泰民安,外部开疆拓土。开创了封建王朝的盛世“贞观之治”,中国也在当时成为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

  • 才能出众的李恪为什么没被李世民重视?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才能出众的李恪为什么没被李世民重视?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公元642年,太子李承乾被唐太宗废黜,发配黔州。而继其太子之位的是他的同母弟李治,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那么李承乾之后,为什么李世民会将太子之位给了软弱平庸的李治,而不是更为优秀的李恪呢?其实,原因主要有四点。嫡庶尊卑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