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在杀了魏延后杨仪是什么结局?为何会自尽?

在杀了魏延后杨仪是什么结局?为何会自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522 更新时间:2023/12/16 17:29:59

杨仪三国时期蜀汉官员,襄阳人。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

在蜀汉的文臣武将中,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但性格高傲,人人都避其锋。唯独杨仪不屑魏延,与他势成水火,甚至有数次魏延拿刀作势要杀杨仪的举动。对此,蜀汉丞相诸葛亮爱惜二人,费祎也常为二人调解。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魏延和杨仪的矛盾激化。不过,最终的结果是,只有魏延与其儿子数人逃亡,逃到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上了魏延并且斩了他,将头颅献于杨仪。杨仪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并且诛灭魏延三族。

不过,在杀了魏延之后,杨仪仅拜中军师,也即没有获得什么嘉奖。建兴十三年(235年),杨仪因多出怨言,被削职流放至汉嘉郡。但杨仪仍不自省,又上书诽谤,言辞激烈,最终被逼自杀。那么,问题来了,杨仪杀魏延有功,为什么得不到蜀汉的奖赏呢?甚至落下一个被逼自杀的结局呢?

《三国志·卷四十·蜀书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中记载:十二年,随亮出屯谷口。亮卒于敌场。仪既领军还,又诛讨延,自以为功勋至大,宜当代亮秉政。

建兴十二年(234年),杨仪跟随诸葛亮出军屯扎谷口。同年秋天,诸葛亮病逝于沙场。杨仪既率领部队退回,又讨伐诛杀魏延,自以为功劳特大,理当接替诸葛亮执掌朝政。可是,最终的结果是蒋琬接替了诸葛亮,执掌了蜀汉大权。与此相对应的是,杨仪被任命为中军师,没有部属,只是自己便宜行事而已。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蜀汉朝廷并没有奖赏除掉魏延的杨仪。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这是因为杨仪除掉魏延,更多的是出于私人恩怨。前面已经说过,杨仪和魏延之间,很早就有过节了,有的时候,魏延甚至想要杀了杨仪。因此,对于杨仪来说,自然怀恨在心,所以才在诸葛亮去世后派遣马岱斩杀了魏延。

进一步来说,在诸葛亮去世后,杨仪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但是,实际上,两人都没有谋反的意思,尤其是魏延,只是想继续北伐曹魏,而不是背叛蜀汉。结果,因为杨仪的所作所为,促使蜀汉朝廷出现了误判,这不仅导致魏延被杀,更造成了诛灭魏延三族这一结果。虽然之后蜀汉没有为魏延洗脱冤屈,但是,如果继续奖赏杨仪的话,显然会让蜀汉武将感到寒心。

对于魏延和杨仪之间的矛盾,也可以视为武将和文臣之间的一次较量,现在,杨仪已经斩杀了没有背叛蜀汉的魏延,后主刘禅没有继续追究此事,已经是对杨仪宽宏大量。在此基础上,不管是魏延曾经的手下,还是其他的蜀国武将,在明白杨仪和魏延之间的是非曲直之后,尤其是看到魏延的遭遇之后,自然会对杨仪感到不满。所以,后主刘禅不嘉奖杨仪,无疑是合理的选择。

另一方面,因为没有获得奖赏,杨仪口出怨言,这更加激怒了蜀汉群臣,促使其最终落下了被逼自杀的结局。

《三国志·卷四十·蜀书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中记载:初,仪为先主尚书,琬为尚书郎,后虽俱为丞相参军长史,仪每从行,当其劳剧,自惟年宦先琬,才能逾之,於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於五内。

在诸葛亮生前,杨仪认为自己的资历要高于蒋琬,所以经常出言不逊,乃至于在蜀汉树敌过多。在诸葛亮病逝后,蒋琬作为继承人,开始执掌蜀汉朝政。对此,杨仪可谓多有怨言,这些话语被费祎上奏给了后主刘禅。建兴十三年(235年),杨仪被废为平民,流放到汉嘉郡。考虑到杨仪在蜀汉的资历,后主刘禅也没有赶尽杀绝,选择将其废为平民,这和之前的托孤大臣李严比较类似。不过,李严在被废为平民之后,可谓十分低调,最终病逝。与此相对应的是,杨仪则继续口出怨言,语气措辞激烈,于是朝廷派人下到郡中捉拿他。

最后,面对朝廷的逮捕,杨仪选择了自尽,这可以理解为杨仪是被逼自尽,不愿意受到牢狱之苦的选择。对于杨仪的结局,宋末元初著名大儒郝经表示:“(杨仪)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对此,在笔者看来,这无疑点明了杨仪结局的根本原因,也即因为私人恩怨而斩杀魏延这位蜀汉名将,虽然魏延有过错,可是杨仪的过错更大。更为关键的是,按照《魏略》的记载,在公元234年,受诸葛亮托付兵权的是魏延,杨仪因怕魏延趁机相害,所以说魏延要北上投敌,并发兵攻之。在此背景下,被杨仪诬陷的魏延深恐和杨仪交战则清白难雪,所以只逃不战,最后才被杨仪派遣的武将马岱斩杀。

由此,不管是《三国志》中魏延只是想继续北伐的说法,还是《魏略》中的记载,都表明魏延被杀,显然是存在冤屈的。因此,杨仪可以在事后不受惩罚,已经是侥幸了,所以不被嘉奖是顺理成章的结果。至于杨仪本人,则不这么认为,为此多次口出怨言,最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所以,《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他:“杨仪以当官显,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杨国忠到底就多坏?他是如何祸乱朝政的?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杨国忠,唐朝时期奸相,是造成安史之乱的主要责任人之一。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然而天宝年间,虽然唐玄宗日渐怠政,虽然李林甫专权擅势,但大唐依然延续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昌盛。人均粮食达到了七百斤,与1982年的水平相当,国力达到了封建统治的顶峰。那么,杨国忠这个家伙到底干了点什么,他

  • 从互市中的掮客到手握重兵的叛臣,安禄山是如何做到的?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安禄山是个“混血胡人”,他的父亲是中亚粟特人,我国典籍称之为“昭武九姓”,泛称西胡;而他的母亲是突厥女祭司,父母不是一个民族,所以是混血。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这样的身份很卑微,安禄山成名之后与哥舒翰不对付,高力士便摆酒缓和二位的关系。安禄山说:“我父是胡,母是突厥;公父是突

  • 为什么说哥舒翰的人生从四十岁才真正开始?转折点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哥舒翰,唐朝时期名将,他的大名在历史中可谓如雷贯耳。直到今日,大唐民间所传称赞他的那首诗,读来仍令人荡气回肠:“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不但如此,诗仙、诗圣两位泰斗竟在同一时期,为他写诗,对他做出了极高的评价,这份殊荣,亘古罕有

  • 都是康熙妃嫔,温僖贵妃与孝昭仁皇后是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康熙皇帝是有清一朝封后纳妃最多的皇帝。这是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我们都知道古代的皇帝都是有着自己的三宫六院的,他们“后宫佳丽三千人”大多都是通过选秀或者是大臣进献而被纳入后宫中的,由此皇帝的后宫中很少有姐妹都进宫或者是有直系亲缘关系的妃子出现。但是大清王朝的

  • 李自成部将高杰是什么样的人?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高杰与李自成同邑,绰号翻山鹞。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南明在中国历史上是个神奇的存在,手握百万重兵,拥有广大的领土,全都是东南富有的膏虞之地。但令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是,军事,经济,入口,稳定成都都远远大于满清和李自成的南明弘光政权,仅仅存在一年就灰飞烟灭了。在朱由检吊

  • 徐皇后是什么身份?她与朱棣的感情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众所周知明朝多贤后,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在后宫中的每一个女人都要“步步惊心”“如履薄冰”。但是历史上有个著名的皇后她却享受一生皇帝的荣宠,她就是徐皇后。根据史书的记载,徐皇后是个文武双全的女人,但是她不仅有干练英气的一面,她还有贤良淑德的一面,最重要的是她遇事不争。从徐皇

  • 让自己的舅舅薄昭自杀,刘恒为何要这么做?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汉文帝刘恒西汉第三代皇帝,我爱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汉文帝刘恒是刘邦四子,其母为薄夫人。吕太后去世后,陈平、周勃等人举铲除诸吕。当时时为代王的刘恒虽然在铲除诸吕时没有出什么力。但他却是当时刘邦在世儿子中最年长的,同时他的母亲薄夫人性格温和,而且薄夫人只有一个弟弟薄昭

  • 上大将军是什么官职?有哪些人担任过这一职位?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吴国三国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以上问题我爱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大将军,古代领兵之最高统帅。始于战国,是将军的最高封号,汉代沿置,职掌统兵征战。事实上多由贵戚担任,掌握朝政,职位甚高。《汉官仪》载:“汉兴,置大将军,位丞相上。”《文献通考》卷五十九云:“大将军内秉国政,外则

  • 唐宣宗李忱犯了什么错误,最终将唐朝推入万劫不复之地?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时间来到唐会昌六年,唐武宗死后,唐宣宗李忱被马元贽等宦官拥立为帝。这位唐宣宗是除女帝武则天与殇帝李重茂之外的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在位时期的政绩被人称为“大中之治”,可惜最后却因服用丹药中毒而死。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唐宣宗李忱晚年犯了什么错误,最终将唐朝推入万劫不复之地?李忱原名李怡,是唐宪宗的第十

  • 明神宗朱翊钧为什么28年不上朝?主要原因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在封建社会时期,天底下权力最大的莫过于皇帝,人人都对皇位垂涎欲滴。为了登上皇位,有兄弟相残逆上弑君;有冠冕堂皇,挟天子以令诸侯,无数的失败者前赴后继地倒在此路上,最终却只有一人登上皇位。令很多虎视眈眈盯着皇位却没能成功的失败者绝对想不到的是,明朝有一位在位却长期不上朝的皇帝,对于批复大臣们的奏章也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