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丁士美担任过哪些官职?他的职责是什么?

丁士美担任过哪些官职?他的职责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165 更新时间:2023/12/9 11:26:33

丁士美(1521-1577年),字邦彦,号后溪,明朝官员,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己未科状元,曾主持纂修国史、实录及重录《永乐大典》。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丁士美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中状元后,他在皇城做官十八载,历事三朝。历任:翰林院修撰,经筵官,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院侍读,日讲官,侍读学士,掌翰林院事,太常寺卿,国子监祭酒,东宫侍班官,教习庶吉士,礼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曾任顺天府乡试主考官两次、会试同考官两次、武举会试主考官、会试知贡举官、殿试弥封官、殿试读卷官、殿试提调官等。另曾被授通议大夫等散官。卒赠礼部尚书,谥“文恪”,赐祭葬。

我们来简单了解下他担任的这些官职。

翰林院修撰:丁士美高中状元后第一个任职,相当于皇帝的秘书,从六品。主要职责为掌修国史、掌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草拟文稿,以及进讲经史等。翰林院,是古代皇帝的秘书机构,相当于现在中央办公厅+中央党校+中科院……明代是翰林院长足发展的黄金时期,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备皇帝顾问,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明代为政府储材之地,是培育高级文官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英宗后有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明、清时,一般于殿试揭晓后,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即授翰林院修撰,相当于现在的厅局(地级市长)级别;榜眼、探花二人,则封授为“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官职。明代将翰林院定为五品衙门,所属职官有:掌院翰林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庶吉士等,统称翰林。

右春坊右谕德:是辅佐太子的一个官职,从五品。负责协助右春坊大学士处理太子上奏请、下笺及讲读之事,也就是太子的老师兼秘书。春坊:魏晋以来称太子宫为春坊,又称春宫。唐朝置太子詹事府,分左右二春坊。明朝左右春坊掌对皇太子教谕道德、随事讽谏等,隶属于詹事府。分别设有大学士、庶子、谕德、中允、赞善、司直郎、清纪郎、司谏,名前各加左右。丁士美于隆庆元年四月起担任右春坊右谕德,此时皇子朱翊钧(后来的明神宗)仅四周岁。

翰林院侍读:比修撰提升半级,正六品。职责是刊缉经籍,为皇帝及太子讲读经史,备顾问学。

翰林院侍读学士:比翰林院侍读提升半级,从五品,仅次于翰林院负责人。学士:文学侍从之臣,专为词臣翰林之荣衔。

经筵官、日讲官:为帝进读史书、讲释经义、备顾问应对的官员。经筵,汉朝开始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经筵制度是中国古代针对最高统治者的一项教育制度,目的是革君心、正君心,管理好国家。明代尤为重视经筵。明英宗始,经筵讲学制度化。一般每年两期经筵,分别称为“春讲”、“秋讲”,春讲是二月至五月份,秋讲是八月至十月份。其间,每月的初二、十二、二十二日进讲。这叫“大经筵”。此外还有日讲,每日一小讲,仪式较大经筵大为简略,称“小经筵”,注重进讲实效。经筵官,一般由翰林院修撰以上职衔的各部高级官员、国子监祭酒,并且问学贯通、言行端正、老成重厚、识达大体者担任。日讲官,从经筵官中选拔资深学者充当。日讲官只有四或六人。丁士美于隆庆元年四月就开始担任经筵官,隆庆四年正月开始担任日讲官,万历元年正月继续被万历皇帝明确为经筵官、日讲官。

掌翰林院事:翰林院主官,正五品,负责翰林院全面工作。丁士美两度出任:隆庆四年八月——隆庆五年十月,首任;隆庆六年十月——万历元年二月,以太常卿兼任。

太常寺卿:太常寺主官,正三品。太常寺,中国古代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秦朝开始设立,掌管陵庙群祀、礼乐仪制、天文术数衣冠之事务。明代五寺之一,是祭祀礼乐事宜的实际执行机构,包括考究祭祀、朝会、赠谥等礼仪活动等。设卿一人,下有少卿、丞、博士等。祭祀中,太常卿负责引导天子祭祀。中祀以下的祭祀,可由太常卿代表天子献祭。丁士美自隆庆五年十月至万历元年二月任太常寺卿。

国子监祭酒:国子监主官,从四品。相当于国家教育部长和国家大学校长。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又称“太学”、“国学”;既是掌管教育政令的机关,也算是唯一的国家级大学(正德年以后,南京国子监已衰落)。古代庙学一体,官学与孔庙建在一起。明朝北京孔庙也归国子监管理。国子,原指公卿大夫的子弟。“监”,督查监管,古代官名或官府名。在这里学习的学生叫“监生”。国子监置祭酒一人,还有司业(副校长)﹑监丞﹑典簿等。丁士美自隆庆五年十月至隆庆六年十月任太常寺卿,并管国子监祭酒事。

东宫侍班官:负责太子侍班事务的官员。东宫,古代太子住处,代指太子。侍班,也称入直,古代臣下轮流在宫内或行在所随侍君王,记事、记注起居,或处理其他事务。丁士美于隆庆六年四月担任此职,此时太子朱翊钧(后来的明神宗)九周岁。

教习庶吉士:庶吉士的老师。庶吉士,亦称庶常。明英宗以后,科举进士一甲者授予翰林修撰、编修,另外从二甲、三甲中,选择年轻而才华出众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边学习边工作,称为“选馆”。三年后举行考试,成绩优良者分别授以编修、检讨等职;其余则为给事中、御史,或出为州县官,谓之“散馆”。教习,学官名,掌课试之事。明代命学士一人(后改为礼、吏两部侍郎二人)担任,负责教习庶吉士。

礼部右侍郎:礼部第二副职,正三品。六部,中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中吏、户、礼、兵、刑、工六大部门。明代废中书省和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成为主管全国行政事务的最高机构。各部置尚书一人,总管本部政务;下有左右侍郎各一人,为尚书之副。六部尚书、侍郎由皇帝直接领导。明朝六部尚书为正二品,相当于现在的副总理或中央常委。左右侍郎为正三品,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首长。礼部,掌典礼事务,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相当于中宣部+教育部+外交部……

吏部右侍郎:吏部第二副职。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为六部之首,掌品秩铨选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即掌管全国四品以下文官的任免、考核、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相当于中组部+人事部+中纪委……

吏部左侍郎:吏部第一副职。

会试同考试官:会试是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的第二年在京城举行,每三年一次。举行因在春天举行,故又称为春试或春闱。应考者为各省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同考官在主考官领导下,分工负责阅卷。丁士美于嘉靖四十一年、四十四年连续两次担任会试同考试官。

顺天府乡试主考官:乡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明、清两代为每三年一次,录取者称为"举人"。顺天府是明朝设于京师之府,是全国最重要之府。其乡试,自然最受重视。主考试官,由皇帝任命,有两人,主持乡试,负责命题、总阅试卷,分别去取,核定名次。丁士美于隆庆元年、四年,连续两次担任顺天府乡试主考官。

武举会试主考官:明朝武举也为三年一次,乡试后第二年四月在京城举行武会试,录取者统称为进士。不设武殿试,所以武举会试是武举最高最终等级考试。考试官,同样由皇帝任命。其中主考官的职责是命题、审定试卷等次、录取,以及将考试情形、录取名单上报朝廷。丁士美于隆庆五年担任武举会试主考官。

会试知贡举官:会试负责人,掌管进士考试事务,一般是由两人充当。丁士美于万历二年二月,任会试知贡举官。

殿试弥封官:殿试是科举考试最高、最重要一级考试。会试中选者才能参加。明清殿试后考生即为进士,分为三甲。弥封官负责考卷的弥封管理,防范徇私舞弊。丁士美于嘉靖四十四年担任殿试弥封官。

殿试读卷官:殿试中审阅试卷之官员。殿试为皇帝主考、亲自策问,故主考大臣不敢称阅卷而称读卷。读卷官阅卷后,由内阁预拟出成绩排名,然后呈请皇帝最终选定。读卷官由皇帝钦点大臣充任。丁士美于隆庆五年三月任殿试读卷官。

殿试提调官:掌理殿试考场帘外一切事务,封闭内外门户,凡送卷、供应物料、弥封、誉录等事,皆跟随点检查封。丁士美于万历二年三月任殿试提调官。

礼部尚书:礼部正职,正二品,相当于现在分管意识形态、文化工作的副总理或中央常委。丁士美逝世后皇帝追赠。

看了以上这些任职后,对丁士美状元的历史贡献就清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唐顺宗李诵已经当了二十年的储君,但为何仅仅在位三个月?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另一个大统一王朝,共历二十一位皇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唐朝主要分为前期与中后期,其分界线是唐玄宗天宝年间发生的安史之乱,而中后期比较著名的皇帝有唐宪宗、唐武宗等皇帝,但在唐宪宗之前还有那么一位存在感特别低的皇帝,他就是唐顺宗李诵。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唐顺宗李诵已经当了二十年的储

  • 明朝有几位长期不上朝的皇帝?他们分别有什么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是个十分奇葩的朝代,共传16位皇帝,国祚276年,但其中皇帝不上朝的时间几乎占了一半,尤其是明朝后期,不上朝甚至成了他们的一大特色。那么,明朝有哪几位长时间不上朝的皇帝呢?主要有四位。第一位:明宪宗朱见深明宪宗朱见深是明朝第八位皇帝,年号成化,他在位二十三年,但长期不见大臣,大多数时间都蜗居深宫

  • 在汉朝时期郡守是什么权力?能比诸侯还要大?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郡守是古时候的一种官名,始置于战国。以上问题我爱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自我国西周时期以来,所奉行的分封制让诸侯的权力得到加强,管理一方水土,成为名副其实的土皇帝。到了秦朝以后,开始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开始提速,对地方的管控日趋严格,皇权至上被表征出来。而到了西汉时期,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之

  • 唐朝历史上真实的苏定方,他的一生都有哪些作为?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贡献最巨,国力最强,历时最长的王朝之一。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在小说中,罗成武艺超群,特别是在隋唐后期,排在他前面的高手都死了,这时罗成几乎是神一样的人物,不过他虽勇猛,最终却被苏定芳设计杀了。后来苏定方虽然也投了唐,但他的形象却是一

  • 背叛刘璋投靠刘备,法正这么做有何缘由?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法正字孝直,三国时期蜀国的大臣。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虽然法正不是益州本地人士,但是,东汉末年,关中等地爆发了战乱。所以,大约在公元197年前后,法正离开家乡,来到了刘璋所在的益州。自此之后,法正就开始为刘璋效力了。但是,公元208年,张松出使曹操后,就萌生了背叛刘璋,投靠

  • 三国时期担任过蜀汉凉州刺史的人分别是哪些人?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凉州在三国也是个很重要的地方,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三国时期,凉州原本是马超、韩遂的势力范围。公元211年,曹操击败了马超和韩遂,逐渐将该地区纳入到曹魏的势力范围内。彼时,凉州下辖金城、西平、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西海等七郡,也即包含了今甘肃、青海等地。凉州地形复杂

  • 韩信对汉朝贡献那么大:为何人生却是个悲剧?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韩信是想成为汉之齐太公的,认为自己凭借自己的功劳,刘邦必不忍夺其齐国。所以才在楚汉相持未决的情况下,最终选择助刘邦攻灭项羽。结果在项羽败亡后不久,韩信的下场却极其凄惨,不但没有成为汉之齐太公,反而身死族灭。其实是韩信错估了形势,错看了刘邦。刘邦不是项羽,是想统一天下的,是想做秦始皇而不是齐桓公或者楚

  • 汉景帝是怎样的皇帝?他为何被宠姬骂作“老狗”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汉景帝有封号的老婆不多,薄皇后、王皇后、栗姬、程姬、唐姬、贾夫人、王夫人,共七人。七个老婆中,若论早年感情之深,当属栗姬。景帝共有十四个儿子,长子刘荣、次子刘德、三子刘阏于为栗姬所生。从这一点,可以推测栗姬是景帝为太子时的第一个女人。当时,薄氏为太子妃,但景帝对薄妃不甚宠爱,栗姬才是景帝的初恋。栗姬

  • 揭秘:大将军韩信为何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韩信多次同萧何交谈,萧何也十分赏识他。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实为排挤到汉中),从长安到达南郑,就有数十位将领逃亡。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多次在刘邦面前举荐过自己而汉王不用,也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走,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便去追赶韩信。军中有人向汉王报告“丞相何亡。”(《史记·淮阴侯列传》)刘邦大怒,如失左右手。

  • 揭秘:古代历史上不为人知的一代雄主汉宣帝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中宗汉宣帝我认为才是西汉王朝最为明君最为雄主的一位帝王,文治武功!西汉王朝只给4个帝王有庙号,除了太祖刘邦,武帝刘彻,文帝等,接下来的就是汉宣帝的中宗皇帝了武帝刘彻好大喜功,要不是前两任文景之治留下的底子,刘彻早就把西汉玩玩了,凭刘彻那种玩法,西汉真撑不了多长时间,汉武帝晚期国家就有点岌岌可危走下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