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大清重臣李鸿章的另一场战争:清廷内部的和战之争

大清重臣李鸿章的另一场战争:清廷内部的和战之争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916 更新时间:2024/1/24 1:03:02

以一人敌一国。这大概是对李鸿章与甲午战争最准确的评论。甲午战败,李鸿章失去权力,也失去了北洋海军;对于晚清,30年自强运动,至此,全盘破产。对于这个国家,这是真正的惨败。120年后,我们仍然以极大的投入来研究它,其实质是想追索:何以如此?其历史逻辑何在?李鸿章辞世,他的“政敌”梁超在其撰写的《李鸿章传》里引用西方评论家对甲午战争的分析:“以一人敌一国。”——实则异常清晰地揭示了晚清国家结构性矛盾的关键。而且这种洞见,也开拓了从清朝内部认识其运行乃至失败的观察理路。“从中国发现中国”,这个样本很标准。

自强运动,是晚清中国,从中央内部发生的一场主动引领国家现代化转型的尝试。它的实际领导人,在中枢为恭亲王奕訢,在外则为疆臣之首李鸿章。后来恭亲王被罢除,只剩下李鸿章独力支撑。所以,研究李鸿章,实则是理解这场运动,以及这个国家现代化转型何以延宕并失败的关键所在。一般批评,李鸿章重器械,尤重军械,但轻制度与思想。更准确的描述是他所进行的“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可是,就是如此低层次的现代化改革,结果却以一场战争而告全盘失败,原因何在?这是我们追索的疑问起点。

两次鸦片战争,坚船利炮打开了封闭的中国,这是晚清中国重大的挑战:是否以及如何融入现代化的潮流之中?在当时,这尚以“远忧”的面目出现。与此挑战相伴随的,对清廷来说更具生死性质的是太平天国的起义,这一延续14年的战争,虽然清廷最终未被推翻,但在扑灭太平军的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满族与汉族的权力关系完全改变。纵观中国历史,皇权高度垄断与集中,至清达到高潮。这一朝,不仅没有所谓“相权”,甚至最高权力机构“军机处”,也只是皇帝的秘书班子而已。一人而集天下之权,有清一朝,满人给真正创造出来了。

任何制度达到高峰,自必下坠,然后再造。席卷中国16个省(当时全国为18个省)的太平军,清朝的“国家军队”无力抗击,节节败退。作为一种替代,乡勇聚集成军,最后竟以曾国藩的湘军完成了平定太平军之乱的重任。曾国藩攻克武汉之时,咸丰皇帝即欲授他军务全权,结果当时的军机大臣祁巂藻力谏:“本朝家法,无专用汉人督师者。曾国藩以侍郎在籍守制,无尺寸之柄,乃举旗号召,英贤云从,若再授以疆圻,复总师干,威权太重,恐非国家之福。”因此评论,曾国藩获权时间再次后延。地方军事势力的崛起,从“中央”的角度与利益观察,很难说祁氏的担忧没有道理。只是,时势造英雄,人算不如天算,最终曾国藩建功立业,不授权无可为继。由此,形成一个100年后才逐渐解决的军队结构性问题:兵为将有。后来的军阀横行,其源头在此。

历史出乎意料之处,往往在于它逸出思考之外,中国皇权制度之破坏,竟然是军队系统的“国有”变“私有”。兵为将有之后,中央与地方,满族与汉族渐次形成:内轻外重、满轻汉重。对抗太平天国之“近虑”,形成的军队“私有”性质及其延伸出新的权重关系,是恭亲王尤其李鸿章解决“远忧”,为晚清完成现代化转型的结构性条件。这一方面表现在,李鸿章作为地方领导人可以统领全国性运动;而另一方面,则是这种怪异的、合乎制度“地方领导中央”,又将遭遇中央与地方的双重竞争。其内耗,超过想象。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转型,需要强大的中央权力将国家导入轨道;很遗憾,此际的中国,却是“弱中央强地方”,社会动员与国家动员,皆捉襟见肘。而我们的东亚近邻,曾经长期分裂而分散的日本,却以“撙王”为号令,统一了国家的意志,成功进入转型期。两国命运,也自此逆转。

到了甲午年,中国的现代化转型的竞争者日本,主动地挑起一场战争,希望借此战争来比较胜负。与这种寻衅求战相伴,清廷内部主战派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形成主流。他们希望过去30年各种结构性的矛盾,由疆臣李鸿章领导现代化转型——所谓内轻外重格局种种,可以经此一役而彻底解决。有着多重含义与利益诉求的这场战争,无论李鸿章多么明白自己以及晚清中国实力不济,无力对抗,却难以逃避战争来临。

在相当的意义上,与日本之战,清廷内部对这场战争的“战”“和”选择之战,看似李鸿章“以一人敌一国”——外抗日本,内战“清流”,但剥除这种戏剧性的外壳,其内里,是这个国家现代化转型之艰难。尤其是这后面的,清廷内部的李鸿章的另一场战争,才是我们可以真正理解庞大中国进入现代化轨道过程中,掣肘何在约束何在。所谓传统中国,在此可以得窥。

当然,两场战争,李鸿章都输了,既输给日本人,也输给了主战派。可是,这个国家也输了。由此,历史逻辑显示出它残酷的一面:满清政府领导这个国家完成现代化转型,宣告不可能。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其前提,则是清王朝的崩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光绪是怎样做皇帝的?为何说他一生做傀儡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能够像康熙帝那样夺回政权的小皇帝,实在寥寥无几。很多小皇帝从小到大,一直在做傀儡。即便名义上可以亲政,朝政大权实际也掌握在别人手里。康熙帝之后二百年,清朝出了一位对权力无限渴望的太后——慈禧太后。咸丰帝病死后,她立自己六岁的儿子载淳为帝,这就是同治皇帝。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同时临朝听政。同治帝在位十三

  • 明明是一代传奇词人,偏偏无奈生在帝王家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读古人的诗词,语句意境自然是让人产生很多联想,生出无限感慨,但了解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和背景,却更耐人寻味。“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南唐后主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不失赤子之心,感性多于理性,这是作为统治者最大的短处,却是作词

  • 揭秘:乾隆皇帝当政期间共发动过多少次文字狱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乾隆死了,但中国的文字冤案并未随他而消亡。回首中国文人的生存环境,一言以蔽之:艰难与险恶。乾隆作为承业皇帝,算是历史上最幸福的皇帝,他手下的盛世很大程度是得益于其父雍正。可父子二人相比,儿子的威名远在老子之上。同样的酷治江山,父子二人“酷”的效果却大不相同。儿子酷政“酷”得刁,玩得妙,帝王这套游戏规

  • 揭秘:大明历史上朱见深为何从一代明君变成暴君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大明最后一个狠人太监了,明朝败家子朱厚照,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怎么样

    史上记载,眀宪宗朱见深其实很小的时候就被封为了太子,按理来说,他成为眀宪宗是正常的。但是看过电视剧宣传的人就知道,朱见深的登基之位并不是多么的顺利。原因是作为他父皇的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虏,而这个时候朱见深的叔叔朱祁钰夺走了皇位,并且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不过好在明英宗复辟之后,朱祁钰的太子之位

  • 宋仁宗:历史上最宽仁的皇帝之一却也难过美人关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上的宋仁宗和张贵妃,宋仁宗和张贵妃差几岁,宋仁宗的张贵妃

    说起中国古代的明君,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不过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康熙这样的皇帝一定会是热门的选项。而宋仁宗,在这个问题中,则是不折不扣的冷门答案。以皇帝的标准来衡量,宋仁宗远远算不上是雄才大略的明君。他在位期间,军事上,被西夏李元昊死死压制,还被辽威胁,最后以增加向辽的岁贡收场;内政上,虽然

  • 酒色生活是导致咸丰帝奕詝英年早逝的原因吗?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咸丰皇帝奕詝怎么读,咸丰帝叫奕什么,清王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原因

    常看史料上说,咸丰皇帝因荒淫过度而吐血身亡,但没有想到的是,这位贵为九五之尊的大清天子却死在一个漂亮的小脚寡妇的石榴裙下。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一位山西籍的曹姓寡妇“色颇姝丽”,其脚尤其纤小,“仅及三寸”,真是名副其实的三寸金莲。她的鞋“以菜玉为底,衬以香屑”,更显得与众不同,“咸丰帝尤眷之”。其

  • 在位11年的平庸皇帝:却改变了中国近一个世纪的历史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自从有皇帝以来,中国的正史,清朝篡改了多少历史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zhǔ)(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即咸丰帝。清朝第九位皇帝,入关后的第七位皇帝,蒙族称图格莫尔额尔伯特汗, 清代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手中握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咸丰帝一个在位只有11年的平庸皇帝,却改变了中国近一个世

  • 乾隆皇帝一生最大的过错是什么?他为何这样做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错过只是一种过错,曾经犯过错却要用一生来,历史乾隆皇帝最爱是谁

    乾隆皇帝自称“十全老人”,一生文治武功,雄才大略,纵横捭阖,叱咤风云,的确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贡献;可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他也有很多错误与罪过。那么,乾隆一生最大的过错是什么?那就是在意识形态上大肆毁灭篡改汉人古籍、对天下士子兴“文字狱”疯狂杀戮禁锢。有人认为,他的罪行还要超过焚书坑儒的大

  • 末代明帝朱由检的起伏人生:勤政难逃亡国命?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朱由校与朱由检关系,如果明朝没有土木堡之变,明朝朱由检简介

    关于明末崇祯皇帝的历史评价,史家多借清代官修《明史》中“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来为其申辩。如清初张岱曾经这样说道,“古来亡国之君,有以酒亡者,以色亡者,以暴虐亡者,以奢侈亡者,以穷兵黩武亡者,嗟我先帝,焦虑心求治,旰食宵衣,恭俭辛勤,万几无旷,即古之中兴令主,无以过之”。民国的明清史学者孟森则议

  • 咸丰帝在给自己找老婆时竟被秀女讽刺为昏君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上终身未娶的皇帝,历史课讲某帝王一生未娶,秀女入宫

    清朝皇帝嫔御的主要来源,是选秀女。选秀女每3年举行一次。清制,所有年纪在13至17岁间的八旗满洲女子,都要按年度向户部呈报备案。过了17岁,就算逾岁了,可是,如果女子过了20岁,还未经验看,也不许嫁人。只有经过验看,未被相中,被撂牌子后,才可自由嫁人。选秀女还有一个记名制度。经过初选而被记名的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