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文字狱是什么?雍正的文字狱令多少文人受害

文字狱是什么?雍正的文字狱令多少文人受害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254 更新时间:2023/12/5 20:02:06

雍正者,满人入关后之第三代皇帝也,他工于心计,阴损险毒,最擅长制造字狱,他当皇帝十三年,制造骇人听闻的文字狱达十六起(一般的未计在内),冤案一出,株连九族,血雨腥风,人心惶惶。

金庸,本名查良镛,并非此人武功高强,行侠仗义,而是此人写出了脍炙人口,老少咸宜的武侠小说:“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他便是著名武侠小说大师,笔名为金庸者是也,其本名反而极少人记得了。查良镛是浙江海宁查氏家族的正宗子孙。这是一个诗书传家,人才辈出的大家族,这个当年有三百多人的大家族,在雍正一朝遭到了灭顶之灾;男的不是被杀,就是被流放到西北,女的则沦为满人功臣家的奴仆。而这一切,都源于雍正强牵附会的文字狱。

除查氏一案外,著名的文字狱还有钱名世的《颂诗案》与吕留良案等等。

查氏先祖于明朝初年,从徽州婺源迁入浙江海宁,由于诗书传家,至康熙年间,家族出了“一门十进士,兄弟五翰林”。此时的查氏代表人物是查慎行、查嗣琛、查嗣庭三兄弟,其中,查嗣庭在雍正初年任礼部侍郎。查氏三兄弟都不是恃才傲物,对满清高压统治不满的人,而是谨小慎为,循规蹈距的文化人。

即便如此,雍正仍用望文生义,曲解穿凿的手法,从查嗣庭主持乡试的试题中,硬是找出了“大不敬”的罪状。

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查嗣庭出任山西乡试正考官,出题:“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雍正硬说这是讥讽朝廷的保举人才政策,影射皇帝“以言举人,以言废人”。

第二道试题是:“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雍正则说这是居心叵测,是讥讽朝廷不用人才,以致人才荒废。

策试题是:“君犹腹心,臣犹股肱。”雍正却认为,称君为腹心,是不知君王的尊威,犯了“大不敬”之罪。

雍正逐命查抄海宁查嗣庭家,以获得更多“大不敬”证据。斯时,浙江巡抚李卫(曾是雍正为雍亲王时的家奴)执行圣旨坚决异常,掘地三尺,也没有找到什么有力证据,只抄到一本日记,名《维止录》。就是这本《维止录》,后来被演绎成查嗣庭在江西乡试时出的考题:“维民所止”,“维止”两字被曲解为“雍正去头”(活像猜字谜),其实,他并没有出过这样的试题,这正是:若加之罪,何患无词?

还有人举报:查嗣庭曾在日记中,写了一首嘲讽康熙皇帝文化素质太低的诗:“天子挥毫不值钱,紫纶新诏赐绫笺。《千家诗》句从头写,云淡风轻近禾天。”其实,此诗是雍正文字狱的另一受害者-汪景祺所写。可雍正不管这么多,就是用以上所谓的“证据”,给查嗣庭家族定下“大不敬”罪,一场灭顶之灾从天而降。

查嗣庭自知难逃死罪,遂服毒自杀。其子查克让其时己中进士,并任中书舍人,也在狱中自杀,雍正仍令将死人枭首示众,查家十五岁以上男子俱被处斩,十五岁以下的男丁流放三千里;女子发配西北苦寒地区给披甲人为奴,当噩耗从北京传到海宁,查嗣庭的继室史氏与儿媳浦氏(查克让之妻),不甘受辱,前者悬梁自尽,后者吞金自杀。

查嗣庭原准备把家眷接到北京,己雇好三条木船,结果,这三条木船成了押解犯人的囚船。全家一百多人被押到北京后,另一子查云被处决,其余子侄查长椿等十五岁以下者,皆给满清功臣为奴,所有财产,没收入官府。

查嗣庭的大哥查慎行,己七十八岁,退休在家多年,也没有躲过这场无妄之灾。他的长子查克建,时任刑部郎中,亦遭斩首。他全家近百人于雍正五年十一月发配西北,一路饥寒交迫。幸朝中有人为他求情,说其一生谨慎,与考题没有关系,雍正方免强同意赦免。结果,只有查慎行与小儿子查克念及堂兄查谨父子共四人回到海宁,其余的人全部死在戍所。

查嗣庭的二哥查嗣琛,受株连时己七十六岁,正在家颐养天年。谁知祸从天降,全家一百多人从海宁流放到关西苦寒地区,一路餐风饮露,受尽折磨,到了关西后,全部死在戍所,无一生还。

查氏家族的三百多条生命,就这样被雍正无中生有的文字狱毁灭了!而文字狱正是毁灭中华传统文化之炼狱,也是培养驯服奴才的课堂。

雍正朝的血腥史说明,雍正绝非某些文人鼓吹的“盛世之主”,正因为雍正嗜杀,在其暴卒后,才有了“雍正死后无头”的传说,也许,这正是多行不义必自毙的结果;也许,这正应了“维民所止”等于“雍正去头”的谶语。

而查氏家族并没有就此一蹶不振,灰飞烟灭。靠诗书传家的查氏,由留下的种子生息繁衍,从大灾中逐渐恢复过来,到乾隆嘉庆朝就开始有人中进士,入朝为官了,查家的最后一名进士,是在光绪十二年,由查文清考中的,他就是金大侠查良镛的祖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揭秘:为何说历史中真实的芈月有点心狠手辣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秦国人虽然勇武刚烈,却生性耿直为人仗义,故而秦国历史上,兄弟相残,争权篡位的事情并不多见。自公元前2100年大费得赐嬴氏到秦始皇统一中国,47世1879年,只出现过4次兄弟争位大臣弑君的流血事件。相比诸侯列国,比如卫国,根正苗红周武王的胞弟,公元前1046年立国,到公元前240年秦始皇六年灭亡,37

  • 为何说道光是最抠门的皇帝?他是怎么节俭的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道光朝的大臣们穿着破衣烂衫上朝是一种清正廉洁的表现,当着大众的面吃糟烂变质的食物更是会被百姓当成父母官的美谈。据说,这种时尚道光他爹嘉庆也搞过一阵子。在道光朝,常规的鲜丽衣服没有哪个官员敢于穿上身,这样的衣服价格比较低,甚至要卖出去,就得像电视剧里那样,作旧,把新官服泥里土里可着劲儿地糟践,那些越是

  • 清朝雍正:中国最后一位吃长生药而死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皇帝坐拥天下,有文武百官的前呼后拥,犹如众星捧月的感觉,无比荣耀;再者,还有太监侍女们伺候着,随叫随到,怡然自得;此外,三宫六院来去自如,吃喝玩乐一应俱全,随心所欲。如此逍遥自在,快活人生,真是神仙般过的日子,因此他们最怕面对的就是死亡,故而在他们心中便滋生出了长生不老的念头,于是他们就开始一门心思

  • 韩信对汉朝贡献那么大?那为何人生却只是个悲剧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韩信是想成为汉之齐太公的,认为自己凭借自己的功劳,刘邦必不忍夺其齐国。所以才在楚汉相持未决的情况下,最终选择助刘邦攻灭项羽。结果在项羽败亡后不久,韩信的下场却极其凄惨,不但没有成为汉之齐太公,反而身死族灭。其实是韩信错估了形势,错看了刘邦。刘邦不是项羽,是想统一天下的,是想做秦始皇而不是齐桓公或者楚

  • 史上最苦命的皇后:身居后位61年被侄子推翻江山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王政君,汉元帝刘奭的皇后,汉成帝刘骜的生母。有传言说,王政君母亲怀着王政君的时候,梦见月光照在自己胸前。王政君长大后先后嫁了两人,两个人都死了。父亲给王政君算命,占卜之人说王政君命格贵不可言。父亲一合计,就把王政君送进皇宫做了家人子。王政君很幸运,皇太子刘奭宠爱的司马良娣过世,皇帝皇后为他选新人。因

  • 明太祖朱元璋因子孙多而引起哪些意外的麻烦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开创基业,要万世传承,需要设计一种可靠的制度,他参考历代的作法,格外强调分封制度。朱元璋在洪武三年的一份诏书中说:“然治天下之道,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又说:“众建藩府,所以广磐石之安;大封土疆,所以眷亲支之厚。”朱元璋先后三次分封诸子,第一次在洪武三年四月初七。此时朱元璋一共有十个

  • 乾隆一生为何写四万多首诗?是因为好大喜功吗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在国人心目中,对乾隆皇帝的第一印象,除了琼瑶奶奶的《还珠格格》以外,恐怕就是他不断地下江南了。近些年来,在荧屏上晃来晃去的大辫子中,己经有好几个版本的《还珠格格》和乾隆皇帝下江南了。但还有不少国人不知道的是,乾隆皇帝还是中国乃至世界的诗歌高产冠军呢!乾隆一生究竟写了多少诗?一说是39340首,一说是

  • 大汉王朝:汉元帝的一致命弱点造成了西汉的衰落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西汉的历史,一般以宣、元之间为一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宣帝是“中兴之主”,维持了西汉平稳发展的局面,但从元帝开始,西汉开始衰落,所谓“元、成、哀、平,一代不如一代”。元帝的性格与他的先世伯祖汉惠帝刘盈非常相似。他们都柔弱仁慈,而柔弱仁慈的人是最不适宜做皇帝的人。可以说就是他这一性格弱点造成西汉衰落。当

  • 朱元璋热衷于法律宣传 康熙推广圣谕十六条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从明朝开始,在国家的基本法典《大明律》里,就专门设立了“讲读律令”的条文;在《大清律例》中,亦有同样的条文。此外,明太祖还颁行了《大诰》和《教民榜文》等,供人学习和了解。再者,读书人不仅要读《大明律》、《大诰》以及《教民榜文》等,而且科举考试也会考到相关法律。最后,在民间社会的乡饮酒礼上,还要宣讲皇

  • 南宋英雄岳飞的背嵬军:五百精兵破金军十万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背嵬军是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统领的一支精锐骑兵部队,挂帅的是其子岳云。对于背嵬军的解释,岳飞之孙岳珂在《鄂国金佗粹编》卷二十二《淮西辩》中称:“背嵬之士,先臣之亲军也”。 南宋赵彦卫撰写的《云麓漫钞》记载:“韩、岳兵尤精,常时于军中角其勇健者,别置亲随军,谓之背嵬,一入背嵬,诸军统制而下,与之亢礼,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