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康熙皇帝东巡“三不做”具体指什么?康熙东巡简介

康熙皇帝东巡“三不做”具体指什么?康熙东巡简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356 更新时间:2024/1/19 5:04:23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有过六次著名的南巡,而六次南巡又有三次在山东停留,东巡泰山、曲阜。这期间,他做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好事。同时,也有三件事他坚决不做,这同样反映出他思想进步的一面……

只祭山,不封禅

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深秋,康熙第一次东巡来到泰山。他刚在山下的泰安城驻跸,侍臣便向他建议,应效法古代“受命于天”“易姓而”的皇帝,举行泰山封禅大典。

泰山封禅是一种规模盛大的祭祀典礼,其隆重程度超过历代历朝帝王登基的仪式,而有资格封禅的也只有政绩卓著的帝王。历史上秦汉唐宋各代,从秦始皇、汉武帝到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许多有作为的帝王都曾经专程来泰山封禅。康熙作为功勋盖世的“千古一帝”,当然也有资格举行这一活动。

但康熙却拒绝了大臣们的建议。因为在他看来,历代帝王为满足自己的骄侈之心,不惜花费巨资大搞封禅典礼,结果却并未获得上帝的福佑,此种劳民伤财之举实不足取。而且封禅不见经传,近乎荒诞。他遂告诫百官说:

朕向来崇尚实政,古人重金泥玉检(指封禅),徒劳民力,实无意义,故此行只为巡察社会利病,省观民隐,体念黎民疾苦,问俗观风,以资勤求治理,绝不效前人铭功纪德,告成于天也。

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康熙到泰山不封禅,并不是像他在《南巡笔记》中谦虚的那样:

“朕凉德菲躬,实未有丰功伟业,足以照示来兹。何敢效法前人,铭功纪德”,而是因封禅劳民伤财,徒劳无益,会给百姓造成沉重负担,这跟他此行“巡察社会利病,省观民隐,体念黎民疾苦,问俗观风,以资勤求治理”的宗旨相违背。他的反对封禅,实出于爱民之心,是为老百姓着想。

康熙尽管不封禅,但对“五岳之尊”的泰山还是非常崇敬的。他深知“岳为五方之长,发生万物”,所以到泰山后他也礼节性地举行了祭祀泰山神的活动,其最终目的还是“躬祀之为万民祈福”。

不看舍身崖

当康熙和群臣登上岱顶时,有的大臣建议他去看舍身崖。这舍身崖位于泰山日观峰南面,三面陡壁,下临深渊,地势极为险要。当地有个陋俗,为救治父母疾病,常有人来此跳崖轻生,以此显其诚心,换取神灵对父母保佑。当康熙听说这一情况后,极为气愤,严厉斥责官员们说:愚民无知,惑于荒诞之说,以舍身为孝,愚民不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孔子曾云“父母惟子之疾是忧。”子女生病,父母忧愁得不得了;当子女的舍身寻死,不能奉养父母,这是最大的不孝。此等处所,看它何为!宜晓谕百姓不要为无知妄说所误,地方官员宜严厉禁止,不得再有舍身事宜发生……从此,地方官员严格执行康熙的训令,在舍身崖边重修了围墙,并派更夫守护,使来舍身崖轻生者大为减少。康熙态度鲜明地反对并制止这一残害生命的陋俗,进一步彰显了他慈悯百姓的宽广胸怀。

只拜师,不拜王

清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十一月,康熙南巡北归来到曲阜,特意祭祀孔子。十一月十七日,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康熙来到孔庙,向孔子像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并在祝文中称颂孔子:“仰惟先师,得侔元化,圣集大成。开万世之文明,树百王之仪范;永言光烈,罔不钦崇。”

从孔庙出来,康熙又来到孔林,谒孔子墓。他本应再对孔子行一跪三叩礼,可是当他走到孔子墓前时,站立良久,却没有跪拜。此时,引驾官孔尚任(剧作家,《桃花扇》作者)看出了帝意,便灵机一动,引康熙到一旁休息片刻,然后让他重新回到孔子墓前,恭恭敬敬地行了一跪三叩礼。对此,在场的官员都大惑不解,衍圣公孔毓圻事后也向孔尚任询问。孔尚任解释说:开始康熙皇帝不拜,是因为他看到了明正统八年大书法家黄养正篆书的“大成至圣文宣王”墓碑。康熙认为,天无二日,国无二王。自己身为一国之主,不能再拜王。他到曲阜来是拜师,而不是拜王。为此,他才让康熙到一边休息一下,自己忙将墓碑上的“王”字用黄绫盖上。当康熙再次来到墓前时,已看不到“王”字了,所以才向他敬仰的先师行了大礼。

康熙身为九五之尊,却如此尊师重道。个中款曲,颇值得今人玩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明崇祯皇帝是怎么死的?崇祯是在煤山自尽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清军的铁骑虎视眈眈地守候在山海关外,中原的砍杀声却越来越动地惊天。公元1643年,李自成在襄阳成立新顺政权,自称“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他的政治目标,越来越远大。农历九月,农民军又向陕西进军,谋求更大的发展。十月,李自成亲率大军攻破潼关。第二年正月,李自成攻占西安,恢复西安的古名长安,定为都城,建大

  • 康熙皇帝是怎样平定三番的?吴三桂有何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吴三桂杀害永历帝后,清顺治帝给他很重的奖赏,封他做平西王,让他镇守云南、贵州,给他许多特权,管辖两省的文武官员,可以随意任免官员;处理军民一切事务,还可以开矿山,煮井盐,铸造钱币,清廷每年还要拨给他饷银九百多万两,占了国库的很大一部分。吴三桂自恃功高,在云南称王称霸。公元1662年,顺治帝去世,才八

  • 乾隆六下江南都做了什么?乾隆六下江南概况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乾隆帝关注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并且为了稳定政治,每隔一两年,要到全国各地出巡,检查沿途地方的治理情况。从公元1751年到公元1784年,他曾经先后六次巡游江南。后两次南巡时,他已是七十开外的人了。乾隆帝每次南巡,都把视察水利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他在巡视淮河闸堰时,发现原有的土堤不安全,就下令添

  • 慈禧太后是怎样垂帘听政的?她为何要垂帘听政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内忧外患一天天深重,咸丰帝却一味沉湎于酒色。一天晚上,太监领着咸丰帝在宫里闲逛,忽然听到一处院落里,传出了悠扬的歌声。走近一看,是一位十八九岁的姑娘,在咿咿呀呀地唱着小曲。姑娘自我介绍祖居叶赫,姓那拉氏,小名兰儿,是选来的宫女。咸丰帝喜欢上了她,当场封她为贵人。他哪里想到,正是这位“兰贵人”预先贿赂

  • 为何称慈禧太后“老佛爷”?“老佛爷”名称有何来历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光绪初年,慈禧太后刚满40岁,她为了达到二度垂帘听政的目的,曾使用了种种手段,但慑于朝中有人反对,终日心中不乐。心腹太监李莲英猜知真心事,便令人在万寿寺大雄宝殿的后面建了一座佛。建成之后,李莲英速去禀告慈禧,说:“听说万寿寺大雄宝殿常常有双佛显光,这是大吉大利之兆,奴才想请太后驾临前往观看。”慈禧听

  • 雍正死亡之谜大揭秘 雍正是病死的还是遇刺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一说,胤禛是被吕四娘谋刺死的。稗官野史如《清宫十三朝》、《清宫遗闻》等书,都有雍正帝遇刺身亡之文。传说吕四娘是吕留良的女儿,也有说是吕留良的孙女。当年,吕留良因文字狱被死后戮尸,吕氏一门,或被处死,或被遣戍。但吕四娘携母及一仆逃出,隐姓埋名,潜藏民间。吕四娘拜师习武,勤学苦练,尤长剑术,技艺高超。后

  • 努尔哈赤为什么要迁都沈阳?其中有什么隐情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后金天命六年(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大军以锐不可挡之势攻占了沈阳,进而一鼓作气攻下明朝辽东军政中心——辽阳,并将都城从赫图阿拉迁至辽阳,设为东京,大兴土木,修筑宫室。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天命十年(1625年)三月初三早朝时,努尔哈赤突然召集众臣和贝勒议事,提出要迁都沈阳。虽然

  • 乾隆皇帝的生母是谁?乾隆皇帝身世之谜大揭秘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乾隆皇帝到底在哪里出生,这关系到到底是谁生出来的他。民国时期,国务院总理熊希龄经过认真研究,终于研究明白了,就告诉中国大思想家胡适先生说:“小胡啊,你知道吗,乾隆他妈这个谜啊……跟你这么说吧,乾隆皇帝的生母,是一个南方女孩子,智商不是太高,浑名傻大姐是也……”胡适听了,飞赶回家把这事记在日记本上,后

  • 慈禧太后一顿饭的排场有多大?需要花多少钱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这是一句描述清代时期过年宴席设定的描述,其意指,每年年底都会有人呼朋唤友,设立宴席,每日寻欢作乐。这种朋友之间的相聚与请客是一种联系情感的好方法,但是若在请客上过分铺张的话,便会失去聚友、浓情的作用,令宴会变成攀比所在。时至今日,人们还对那场发生在清朝末年的中日甲午海战“记忆犹新”,这场被无数电影和

  • 光绪皇帝是慈禧害死的吗?光绪皇帝死亡大揭秘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慈禧携光绪一口气逃到山西。荒郊野岭之中,寒气凛冽,森森入毛发,两人却浑然不觉,只管背靠背呆呆地坐着,整整坐了一夜。临到天明,慈禧说话了:“儿子啊,我琢磨啊,这大清国……还得变法啊。”“随你,你乐意咋整就咋整。”光绪皇帝说。“不是……”慈禧太后说,“我的意思是说……不管怎么个弄法,你得先承认错误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