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康熙皇帝是怎样平定三番的?吴三桂有何结局

康熙皇帝是怎样平定三番的?吴三桂有何结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004 更新时间:2024/1/18 18:38:24

吴三桂杀害永历帝后,清顺治帝给他很重的奖赏,封他做平西王,让他镇守云南、贵州,给他许多特权,管辖两省的文武官员,可以随意任免官员;处理军民一切事务,还可以开矿山,煮井盐,铸造钱币,清廷每年还要拨给他饷银九百多万两,占了国库的很大一部分。吴三桂自恃功高,在云南称王称霸。

公元1662年,顺治帝去世,才八岁的康熙帝即位。顺治帝临死前有遗诏,命鳌拜等四个满洲大臣做康熙的辅政大臣,帮助处理国家大事。鳌拜立过战功,手握兵权,根本不将小皇帝放在眼里,更不愿意与其他三个辅政大臣商量,什么事情都独断专行。甚至到康熙帝年满十四岁亲自执政以后,他还把持朝政,敢在朝堂上诬陷辅政大臣苏克萨哈,逼迫康熙帝违心地将苏克萨哈处死。

鳌拜成了康熙帝头一个心腹大患,成为康熙帝要清除的一个目标。但宫中卫士多是鳌拜挑选的亲信,不能信任。康熙帝就借口要练习摔跤,从贵族子弟中,挑选十多个棒小伙进宫,陪他摔跤。暗地里却给这些小伙伴作了布置。一天,鳌拜大摇大摆地走进内宫时,宫门突然关上,他自己的卫士被隔离在宫门外,十多个身强力壮的少年,突然跳出来,将他团团围住,拽手的拽手,扳脚的扳脚,将他摔倒在地,捆绑起来。接着,康熙帝下诏宣布鳌拜的罪行,将他投入监狱。

清除鳌拜后,就该解决吴三桂的问题了。当时,骄横跋扈的藩王,不止吴三桂一个。广东有平南王尚可喜,福建有靖南王耿仲明、耿精忠。他们都是早期投降清廷的原明朝官员。因为跟随清军入关打农民军,打明朝军队,打反清义军卖力,立了“大功”,受到清朝的奖赏,都有许多特权,因而非常骄横起来,不再肯服从清朝的指挥,妨碍清廷政令的统一,成为潜伏着的新国家的特大祸害。这三个藩王,被称为“三藩”。

康熙帝深感三藩危害的严重性,他将“三藩”与治理黄河、办理漕运作为三件最重要的国家大事,写成字条,悬挂在宫殿的柱子上,天天念叨。他一直在苦苦思索,找个什么办法,削弱并消灭“三藩”。

“三藩”也深知清廷对他们的不信任,迟早会对付他们,但一时还吃不准会采取什么措施,严厉到什么程度。他们心怀鬼胎,要试探一下朝廷的态度。平南王尚可喜老了,就上了一道奏章,请求告老还乡,但要求将王爵传给儿子,继续带兵镇守广东。康熙帝也想借此机会试探“三藩”对撤藩的承受程度,就顺水推舟,批准尚可喜告老还乡,但要撤销靖南王府,王爵不能继承。理由是广东安定,不必再设藩王镇守。

这个答复,深深震撼三家藩王。吴三桂一面加紧准备造反,一面邀靖南王耿精忠一道再上奏章,请求康熙帝同时将“三藩”都撤掉。接到奏章,康熙帝冷笑说:“他们竟想威胁我!”就交给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大臣们意见不统一,有主张撤的,有主张不撤的。最后康熙帝决定,这些藩王掌握兵权太久,拖得越久,越不容易解决,索性一次解决,三藩都撤,将全部人员、兵马迁到关外去。

吴三桂本意是希望康熙帝会作出些挽留的姿态,他们就顺水推舟留下来。谁知康熙帝会这样决断,他又惊又恨,决定起兵造反。公元1673年农历十一月,吴三桂杀掉云南巡抚朱国治,发布讨伐清廷的檄文,自称“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并写信与平南王、靖南王及各地老部下,还有台湾的郑经,要他们共同起兵造反。

吴三桂宣布恢复明朝的发饰、服装,革除满洲的习俗,要替明朝报仇雪恨。但是,他引清兵入关、绞死永历帝的斑斑劣迹如在眼前,人们怎能相信他“兴明讨虏”的宣传?他的造反,完全是个人野心所致。不过,对清王朝高压政策长久感到愤怒的人们,还是找到了一次抒发胸中闷气的机会,所以,头几年内,许多地方都起兵响应,大半个中国都沸腾起来,清廷的统治岌岌可危。吴三桂的兵马打到了湖南、江西。

康熙帝临危不惧,停止执行耿精忠、尚可喜两藩的撤藩命令,将他们从造反行列中暂时分化出来,孤立吴三桂;同时迅速调兵遣将,阻挡吴三桂的进攻。由于吴三桂在军事上犯了错误,他的军事攻势持续了几年就停止了。双方在西北、西南、中南、华南相持了八年。公元1678年,吴三桂七十八岁,等不及了,在湖南衡阳匆匆忙忙地登上皇帝宝座,国号大周。可是到这年秋天,他就病死了。

此后,形势大变,清军的进攻越来越猛烈。到公元1681年,清军攻下昆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自杀,“三藩”的叛乱终于彻底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乾隆六下江南都做了什么?乾隆六下江南概况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乾隆帝关注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并且为了稳定政治,每隔一两年,要到全国各地出巡,检查沿途地方的治理情况。从公元1751年到公元1784年,他曾经先后六次巡游江南。后两次南巡时,他已是七十开外的人了。乾隆帝每次南巡,都把视察水利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他在巡视淮河闸堰时,发现原有的土堤不安全,就下令添

  • 慈禧太后是怎样垂帘听政的?她为何要垂帘听政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内忧外患一天天深重,咸丰帝却一味沉湎于酒色。一天晚上,太监领着咸丰帝在宫里闲逛,忽然听到一处院落里,传出了悠扬的歌声。走近一看,是一位十八九岁的姑娘,在咿咿呀呀地唱着小曲。姑娘自我介绍祖居叶赫,姓那拉氏,小名兰儿,是选来的宫女。咸丰帝喜欢上了她,当场封她为贵人。他哪里想到,正是这位“兰贵人”预先贿赂

  • 为何称慈禧太后“老佛爷”?“老佛爷”名称有何来历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光绪初年,慈禧太后刚满40岁,她为了达到二度垂帘听政的目的,曾使用了种种手段,但慑于朝中有人反对,终日心中不乐。心腹太监李莲英猜知真心事,便令人在万寿寺大雄宝殿的后面建了一座佛。建成之后,李莲英速去禀告慈禧,说:“听说万寿寺大雄宝殿常常有双佛显光,这是大吉大利之兆,奴才想请太后驾临前往观看。”慈禧听

  • 雍正死亡之谜大揭秘 雍正是病死的还是遇刺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一说,胤禛是被吕四娘谋刺死的。稗官野史如《清宫十三朝》、《清宫遗闻》等书,都有雍正帝遇刺身亡之文。传说吕四娘是吕留良的女儿,也有说是吕留良的孙女。当年,吕留良因文字狱被死后戮尸,吕氏一门,或被处死,或被遣戍。但吕四娘携母及一仆逃出,隐姓埋名,潜藏民间。吕四娘拜师习武,勤学苦练,尤长剑术,技艺高超。后

  • 努尔哈赤为什么要迁都沈阳?其中有什么隐情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后金天命六年(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大军以锐不可挡之势攻占了沈阳,进而一鼓作气攻下明朝辽东军政中心——辽阳,并将都城从赫图阿拉迁至辽阳,设为东京,大兴土木,修筑宫室。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天命十年(1625年)三月初三早朝时,努尔哈赤突然召集众臣和贝勒议事,提出要迁都沈阳。虽然

  • 乾隆皇帝的生母是谁?乾隆皇帝身世之谜大揭秘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乾隆皇帝到底在哪里出生,这关系到到底是谁生出来的他。民国时期,国务院总理熊希龄经过认真研究,终于研究明白了,就告诉中国大思想家胡适先生说:“小胡啊,你知道吗,乾隆他妈这个谜啊……跟你这么说吧,乾隆皇帝的生母,是一个南方女孩子,智商不是太高,浑名傻大姐是也……”胡适听了,飞赶回家把这事记在日记本上,后

  • 慈禧太后一顿饭的排场有多大?需要花多少钱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这是一句描述清代时期过年宴席设定的描述,其意指,每年年底都会有人呼朋唤友,设立宴席,每日寻欢作乐。这种朋友之间的相聚与请客是一种联系情感的好方法,但是若在请客上过分铺张的话,便会失去聚友、浓情的作用,令宴会变成攀比所在。时至今日,人们还对那场发生在清朝末年的中日甲午海战“记忆犹新”,这场被无数电影和

  • 光绪皇帝是慈禧害死的吗?光绪皇帝死亡大揭秘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慈禧携光绪一口气逃到山西。荒郊野岭之中,寒气凛冽,森森入毛发,两人却浑然不觉,只管背靠背呆呆地坐着,整整坐了一夜。临到天明,慈禧说话了:“儿子啊,我琢磨啊,这大清国……还得变法啊。”“随你,你乐意咋整就咋整。”光绪皇帝说。“不是……”慈禧太后说,“我的意思是说……不管怎么个弄法,你得先承认错误啊,你

  • 康熙皇帝是怎样选择接班人的?其中有何隐情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君王、皇帝多如牛毛,其中,能够与唐宗宋祖那样具有文韬武略的皇帝相媲美的不多,而清圣祖康熙——爱新觉罗.玄烨就是这不多之中的佼佼者。一般说来,被后世誉为“祖”的都是开国皇帝,可康熙帝如果从满清正式立国算起,应该是第四代,即便是从定鼎中原后算,也是第二代,然他却被后世谥号为“圣祖”

  • 末代皇帝溥仪是怎样死的?溥仪又葬在了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末代皇帝溥仪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的身份在历史沧桑中不断变化,许多人都知之一二。1967年溥仪因患肾癌在北京逝世,溥仪死后葬于何处?此事鲜为人知。按封建国家定制,新皇帝登基以后,就要选择“万年吉地”,营建陵寝。宣统皇帝溥仪3岁即位,刚三年清王朝就灭亡了,他也就没来得及选定“万年吉地”。溥仪退位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