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苏轼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的仕途之路怎么样?

历史上苏轼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的仕途之路怎么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573 更新时间:2024/1/22 23:05:44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在中国,如果说到伟大的文学家,你可能会想到很多人,但是如果说到文豪两个字,则基本上就是说苏东坡无疑了。

苏东坡的给人的感觉一直都是一个快乐的人,文章诗词都写得充满了豪迈之情,提到文学水平他不敢说第一,但论起来豪气,恐怕也就只有李白能和这个苏大学士相提并论了。

而且论起来亲近程度,东坡先生要远超过那个狂狼的李白,很多人喜欢李白,是把他当做是偶像来崇拜的,毕竟一辈子游山玩水,吃喝玩乐,随手一挥诗文,就是半个盛唐,这样的人物,你除了佩服的五体投地之外,也只能是觉他李白就是神仙一样的存在。

东坡先生就可爱亲近得多,无论是诗文还是人生,苏轼给我们的感觉,仿佛就在我们身边,陪我们聊天,陪我们说笑。

苏轼多才多艺,通晓他那个时代里几乎每一种重要的学问和技艺。

论文章,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论写诗,他是诗坛领袖,代表着宋诗的最高成就;论填词,他是豪放词的创始人;论书法,他是北宋“四大家”之一;论绘画,他是湖州派的一员主将;论学术,他是蜀学的旗帜,而且在儒学以外,他对佛学和道教的知识远在很多高僧和著名道士之上;即便论到日常生活,他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东坡肉就是他的发明。

他很聪明,很有幽默感,情商也极高。他不但文艺搞得好,做官竟然还很务实,完全没有李白、杜甫式的诗人气,每到一任都很能做出政绩。

即便是最挑剔的人,也很难找出他的缺点。在全部的中国历史上,都很难找出这样的人了。所以苏轼被后人奉为偶像,奉为人生楷模。

但这样近乎完美的苏轼,却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仕途很不顺,不是那种说偶尔得罪了谁,一时的不顺,而是整个一生都很不顺。

仕途坎坷,经历挫折,我们后人可以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但对于苏轼本人这个亲历者而言,肯定是一场人生的灾难。

而且苏轼是那种智商情商都很高的人,所处的时代,也算不上是政治黑暗的年代,为什么偏偏这样一个苏轼,一生都会仕途如此不顺呢?

让我们追本溯源吗,看看苏轼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和他所处的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时代。

(01)父亲的特殊教育

现在教育内卷化是个很热门的话题,中学生做不完的作业,普遍睡眠不足,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重视,成了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

但这个并不是现代才有的问题,实际上,自古以来就有头悬梁锥刺股的说法,古代人为了读书,为了科举,那也都是拼了老命了。

范进一直考科举考到老,听说中了举,直接发了疯,就是科举制下,读书人的真实性写照,而苏轼也赶上了科举时代,而且是科举制最繁荣的时代,北宋时期。

苏轼能有今天的成就,完全是因为自己有个“好父亲”,不过这个好是加了引号的,苏轼的父亲很特别,因为他的人生很失败。

苏轼的父亲是苏洵,文学史上三苏是标杆一样的存在,父子三人同为大文学家的,三曹算是一个,也算是文学史上少有的奇迹了。

但这个苏洵,年轻的时候可不是这个样子,年轻时代的苏洵,人生规划和千千万万的读书人一样,以考试做官为目标。

但他的性格有几分像李白:自视太高,看不起应试教育。如果苏洵活在唐代,大概会像李白一样绕开科举考试,但宋朝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苏洵看不到读书的前途,索性扔下书本,过起了东游西荡的日子。到了27岁那年,他终于想通了:如果不肯一辈子一事无成,就必须硬着头皮完成应试教育。

但很遗憾,强扭的瓜毕竟不甜,苏洵每考一次就落榜一次。

你是不是感觉苏洵很失败,这个时候,估计他该考虑练小号了,跟现在大多数家长一样,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自己孩子身上,逼着孩子拼命的学习,考一个好学校,这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但苏洵不太一样,他并没有完全放弃自己,而是首先调整自己的人生方向,既然想开了,从此不再为了考试做官而读书了,那就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书吧,并且,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写文章吧。

至于教育子女,今天我们知道,最好的办法并不是拿一套自己认可的,却连自己都做不到的东西灌输给子女,而是做好自己,把自己活成子女的表率,因为最核心的学习能力不是听懂道理然后付诸实践,而仅仅是最单纯的模仿。

苏洵从此按照自己喜欢的书来读,这跟考试做官的应试考试,可完全是两个层次,从此之后苏家父子的见识可就不一样了。

苏洵通过言传身教,苏轼和苏辙也都读了大量的非考试类书籍,拓宽了眼界,这对苏轼日后能成为一代大文豪密不可分,毕竟纯粹的技巧是不足以支撑苏轼的大名,只有深邃的思想,才能让文章流传千古,比如《前赤壁赋》就是足以媲美《兰亭集序》的好文章,发出了对时间,对人生的思考。

(02)少年英才

从来没有谁的命运,同时代大势捆绑得如此密切,苏家人的命运,尤其是苏轼的命运,则完全和那个时代牢牢绑定。

苏洵父子三人,终于成了时代的弄潮儿,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四川迎来了一位新任长官,名叫张方平。

第二年,苏洵带着苏轼拜访张方平,这是改变苏家命运的一次会面。一年之后,苏洵父子三人带着张方平写给朝廷大佬的热情洋溢的推荐信,进京赶考去了。

古代的文章分为骈文和散文两大类型,散文出现得早,所以也叫古文,于是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的运动被称为古文运动。

在古文运动里最突出的人物就是所谓“唐宋八大家”,这八大家里,唐朝占两位,韩愈柳宗元,宋朝占六位,分别是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和“三苏”。

其中真正全力以赴,向天下人号召写散文的,唐朝只有韩愈,宋朝只有欧阳修。为什么要提倡写散文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散文比骈文务实,不需要太多形式主义的束缚,所以散文名家通常都有务实的作风。

欧阳修提倡散文,当然希望得到回应,但移风易俗的事情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看到同类就会格外激动。

宋朝的散文六家里边,曾巩是欧阳修的学生,王安石是欧阳修家里的常客,彼此都很熟悉,当欧阳修忽然从远方而来的“三苏”那里嗅到了同类的味道,激动得简直有些失态。

在他看来,苏洵就是当代荀子,文章天下第一,苏轼更是后生可畏,自己应当走下文坛宗主的宝座,给他让路。

欧阳修产生的同类感到底有多强呢,有一件事特别可以说明问题。在考试的时候,担任的主考官的欧阳修本想把苏轼的文章定为第一名,但因为宋代科举实行糊名制,考官在判卷的时候看不到考生的姓名,欧阳修看这篇文章的风格,太像自己的学生曾巩写的,如果定为第一名,怕别人说闲话,权衡再三,只好让这篇文章屈居第二了。

我们可以假想一下,如果苏轼早几年出道,或者并没有一位欧阳修发动古文运动,又或者欧阳修在苏轼出道的时候并没有位高权重,苏轼的人生会有多大的不同呢?

至少我们可以准确地知道,如果把王安石换在欧阳修的位置,“三苏”将会永无出头之日,这种大势的变化,让从小熟读各类书籍的三苏占尽了先机,从此三苏扶摇直上,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美好。

但偏偏苏轼这一生,遇到的暗流不止这一次,苏轼文章写得好,恰好又遇见了欧阳修,这是极其幸运的事。

陶渊明的诗就写得很好,但是活着时候没人欣赏,也可以说是他活着的时候,不流行他这样风格的诗,苏轼的文章赶上了好时候,但苏轼的仕途,却赶上了北宋最差的时候,再加上苏轼的个性,让这种情况一差到底。

(03)双商极高

年轻人一般容易犯恃才傲物的毛病,但苏轼是个情商智商都非常高的人,他年纪轻轻就非常懂得处理好和朝中老臣的关系,这一点实在熟读历史,总结了贾谊失败的教训得来的。

他用积极的精神和谦卑的态度待人接物,几乎在老干部那里赢得了一致的好感。宋仁宗也喜欢他,把他看作未来的国家栋梁。

苏轼怎么去搞人际关系,我们可以看看他在考中进士之后写给阅卷老师梅臣的一封感谢信。这封信,今天的中学语文课本就有收录,题目是《上梅直讲书》。

这封信的特点,一是措辞恳切,二是马屁全都拍到点子上了。如果你不觉得这有什么难得,可以对照一下李白同类型的名文《与韩荆州书》。

李白的文采绝不在苏轼之下,但他无论夸人还是自夸,一概天花乱坠,无论要求还是承诺,通通大言不惭。

回过头来再看苏轼,就能看出苏轼的感谢信真是用了心的,能放低自己,充分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苏轼很聪明地以贾谊为前车之鉴,肯为人际关系用心,朝廷元老也很乐于结交苏轼这种明日之星。苏轼的脚下,分明已经展开了一条金光大道。

苏轼赢得老朝中一众老臣也就是当权派的好感,按理说无论朝局发生如何的变化,苏轼的仕途应该说是差不到哪里去,但偏偏苏轼的仕途却非常差。

这好比是苏轼在一艘大船上面,他在船上打造了各种对自己有利的条件,良好的人际关系,充足的食物,甚至是晕船的药,总之苏轼准备好了一切,但谁也没有想到,这条大船却彻底翻了船。

我们常说不要一杆子打翻一船人,但王安石偏不,号称拗相公的他,硬是把当时所有的当权派都打翻了,这就是著名的王安石变法。

神宗皇帝为了变法,对王安石是百分之百信任,只要是反对新法的,轻则贬到地方做官,重则一撸到底,甚至是下狱流放。

当时几乎所有的当权派和正人君子都反对王安石变法,苏轼也在其中,又因为他名气实在太大,所以成了新党重点打击的对象。

北宋政治环境恶化,就是从王安石,把人区分为新党旧党开始的,苏轼的厄运就此开始了,他之所以没被杀,是因为北宋不杀士大夫,要不然凭他的名气和反对的声音在,早就小命不保了,北宋当时所有的旧党都靠边站了,苏轼也不例外。

(04)公道自在民心

中国古代的朝廷,一直都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这种情况不仅仅适用于皇帝,也适用于当时掌握实权的那个大臣或者是宦官。

按理说,苏轼年纪轻轻就已经名满天下,熬也能熬到王安石失势的那一天,反正王安石就算再讨厌他,也不敢杀了他。

苏轼的确是等到了王安石下台的那一天,被冠以旧党之名的苏轼,却完全没有迎来人生的曙光,甚至还被贬斥到了当时的海南岛,那已经是北宋一个文臣最惨的待遇了,烟瘴之地死亡率极高。

旧党人得势,为什么苏轼还这么惨呢,因为苏轼是站在百姓的立场上说话,一个国家那么大,一个政策下去,一刀切,肯定有不合适的地方。

苏轼一直都是那个敢于说真话的人,于是得做了新党,等到旧党上台,他们全然不顾百姓的利益,把新法无论好的坏的,全部统统废除。

这样做,明显是意气之争,苏轼有上书言事,说这样做不行,结果又得罪了旧党,从此苏轼无论是新党执政,还是旧党上台,他的仕途一直都是各种贬斥,中间还经历过乌台诗案,要不是太后喜欢苏轼的词,可能苏轼都走不出监狱。

就这样一辈子都从民众利益出发的苏轼,仕途一直都是不顺的,但这种不顺,反过来促进了,苏轼文章和诗词,对生命更深层次的感悟,不断的生离死别,人生大起大落,终于让苏轼的诗文,可以超越时空,一直流传。

这就是苏轼,一个敢于说真话的苏轼,他不是个纯粹的官僚,他心中有更广阔的天地,他心中装着最普通的民众,虽然他的仕途不顺,但比起来他在民众心里的地位,他那点仕途有算得了什么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朱元璋最善战的儿子,朱权最后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最善战的儿子,朱权最后什么结局?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朱元璋的成功离不开自己手段的铁血,更离不开自己温良恭俭让的妻子。在二人的影响下,朱元璋的26位子嗣个个优秀,个个拔尖。不过,如果说起朱元璋最能干的子嗣来,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太子朱标及燕王朱棣。太子朱标宽仁博爱,颇有马皇

  • 小乙:商朝第二十二任帝王,为之后的武丁中兴打下基础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小乙,姓子名敛,商朝第二十二任帝王,他是前任国帝王小辛之弟,《今本竹书纪年》称他在位十年,死后由其子武丁继位。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小乙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人物简介小乙:殷墟甲骨文又作小祖乙、后祖乙、亚祖乙。商王,名敛。南庚之子,小辛之弟。小乙是庙号,继小辛继位。殷墟卜辞列为直系

  • 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是什么样的?分别都是哪些人?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关于杨家将的故事,已在历史的长河中静静地流淌了上千年。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杨令公战死金沙滩,还是杨门女将保家卫国,一门忠烈杨家将,赤胆忠心,为了国家男人没了就女将出马,演绎了一出可歌可泣的故事。历史上的确是有杨家将的,但与我们熟悉的故事,有着很大的出入,我们现

  • 武丁:商朝第二十三任帝王,开创了“武丁盛世”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武丁,即商高宗,子姓名昭,商朝第二十三任帝王,他是商王盘庚之侄,商王小乙之子 ,夏商周断代工程将武丁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他去世后庙号高宗,死后由其子祖庚继位。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武丁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武丁在位时期,勤于政事,任用刑徒出身的傅说及甘盘

  • 朱棣为什么会把东厂交给太监?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朱棣为什么会把东厂交给太监?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东汉末期、唐朝末期、明朝末期,无一不是宦官专权,以至于王权旁落,但这几个朝代也有不同之处,明朝末期崇祯还杀掉了魏忠贤。不过在明朝初期,朱棣设立的情报组织东厂,为何要交给太监来管理?朱元璋不是明令禁止宦官专权吗?明朝东厂是大家都十分

  • 崇祯为何沦落到要向大臣们借钱的地步?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崇祯皇帝为什么不南迁,崇祯皇帝冤死的大臣,崇祯皇帝遗书是真的吗

    崇祯为何沦落到要向大臣们借钱的地步?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崇祯皇帝是非常勤奋的一位帝王,不过大明朝在他的手里丢了。大明主要的灭亡原因就是他重用一些贪财的东林党人。魏忠贤是忠是奸,我们他死后发生的几件事中就能看出。魏忠贤死后大明的关隘直接被各路反王攻破,在他活着的时候大明的兵马依旧

  • 崇祯说重用魏忠贤明朝就不会亡?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魏忠贤可以救明朝吗,崇祯为什么能扳倒魏忠贤,崇祯皇帝不杀魏忠贤明朝会灭亡吗

    崇祯说重用魏忠贤明朝就不会亡?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谈到九千岁魏忠贤很多人早已咬牙切齿,此贼谋害忠良、张扬跋扈、中饱私囊,此乃国贼是也。魏忠贤绝对是一个大坏蛋,但问题是在明末的历史中,有真正所谓的“忠良”吗?好人和坏人是相对的,对于皇族来说,魏忠贤绝对是一条忠实能干的恶犬。而对于

  • 朱棣军中很少有叛徒,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沐家军与朱棣,蓝玉和朱棣的军事比较,朱棣六十万大军

    朱棣军中很少有叛徒,原因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朱棣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并非常擅长厚黑学和操控人心,这才能让士兵死心塌地追随于他,可见领袖的人格魅力是有多么恐怖。那么为什么朱棣有这么强的领导和号召力?1、朱棣出生于战火,带兵多年,有良好的军民基础1360年,朱棣生于

  • 孟达在归降曹魏后是什么地位?受到的待遇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三国曹家最后怎么了,孟达为什么降魏,曹魏第一名将

    在汉末三国时期,多次易主的武将,往往不会有太好的下场。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在汉末三国时期,提到背叛主公,反复无常的武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名将吕布。东汉末年,吕布原为丁原部将,被唆使杀害丁原归附董卓,与董卓誓为父子,后又被司徒王允唆使诛杀董卓。

  • 安庆公主为什么会被父亲朱元璋下令处死?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朝的安庆公主最后是死是活,朱元璋杨宪死于哪一集,朱元璋胡惟庸案是哪一集

    安庆公主为什么会被父亲朱元璋下令处死?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明太祖朱元璋的生命力特别旺盛,一共生了42个孩子——26个儿子、16个女儿。生于帝王家的孩子,人生也是辉煌无限的。只是,他的四女儿安庆公主,却是个例外——她是死于父亲的屠刀下的。安庆公主是谁?有部名为《洪武大案》的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