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一代佳人虞姬是如何与西楚霸王项羽认识的

一代佳人虞姬是如何与西楚霸王项羽认识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224 更新时间:2024/1/6 22:21:01

西楚霸王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虽然他并没有像其他的英雄人物一样功成名就,然后一统天下,甚至因为他的自大傲慢和轻敌而被刘邦逼得只能在乌江自刎。但是这一切并没有阻挡人们对他的欣赏和赞叹。他可以轻松地举起千斤重的大鼎,他是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和决心用三万人马大败秦军二十万人马的统帅。正因此,一代佳人虞姬才会誓死追随他,甚至可以为了他拔剑自刎。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真实的历史中,虞姬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女子我们所知道的甚少。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关于虞姬的记载仅有一句:有美人名虞。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要想从这句话中知道虞姬的详细信息是绝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只能依据后面的史实进行推测。

关于虞姬的长相的问题。在民间的传说中,虞姬的容貌可以用倾国倾城来形容。这个词的来历是汉武帝刘彻统治时期音乐家李延年的一首诗,这首诗中描写的对象是她的妹妹,也就是后来深受武帝宠爱的“李夫人”。可见人们对于虞姬的容貌的惊叹之情。从另一方面来说,虞姬能够被年轻气盛,勇猛威武的项羽如此疼爱,她的容貌也肯定不会差到哪里去。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虞姬长得如此貌美,为何没有被列入“四大美女”呢?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我们所知道的四大美女都是跟天下的兴亡密切相关的,比如说昭君出塞,西施把奸臣董卓和神将吕布迷得反目成仇等,而虞姬只是项羽身边的一个小妾,她还没有到可以决定天下兴亡的地步。因此她没有入选“四大美女”。

项羽虞姬怎么认识的

千百年来,一段霸王别姬的历史典故广为流传,更通过京剧名篇的演绎,真实还原了一代枭雄项羽兵败刘邦,与爱妻生死决别的感人故事。历史上,有关项羽虞姬怎么认识的这个问题,一直众说纷纭,由于没有确切史料的记载,此疑问至今尚无定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史记·项羽本纪》曾经提略微到过,虞姬是项羽一生唯一挚爱的女子,却并没有明确记述项羽虞姬怎么认识的,因而后世所传,多为揣测。

相传虞姬本为秦末江苏省人,她不仅天生丽质,且文武双全,更对年轻勇武的当世英雄项羽心生爱慕,所以嫁他为妻。

虞姬的兄长虞子期是项羽的故友,两人情谊深厚,曾在一起并肩作战,引为生死之交。兄长得知妹妹心意,便有心搭桥牵线,促成他们的姻缘。

有一次,虞子期指着当地的一只巨鼎对众将说,谁能将这只巨鼎举起,便将妹妹虞姬许配于他。在场众人听后,都跃跃欲试。

数百斤重的巨鼎自然让众将都束手无策。这时,天生神力的项王越众而出,双手抓着鼎足猛一使劲,沉重的巨鼎竟然真的被缓缓举了起来,如此惊人的臂力,令亲眼目睹之人无不惊叹。

一旁的虞姬见了,早就芳心暗喜。至此之后,在连年的征战中,虞姬始终与项羽朝夕相伴,形影不离,二人情比金坚,成就了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传奇。这便是有关项羽虞姬怎么认识的传说。

虞姬为什么要自杀

在中国历史上,或许没有哪一个女子的死会像虞姬这样被后人如此钦佩和悼念了。虞姬是何许人物?相传她是项羽此生的挚爱之一,她不仅长得惊艳绝俗,而且拥有一副动听的歌喉和优美轻盈的舞姿。可以说她的一生都是跟西楚霸王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而自刎于项羽面前的壮烈举动则成为了人们代代相传的著名典故。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讨论她的自杀到底有多大的价值和自杀的原因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一下虞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可惜的是史书上记载虞姬的信息是如此之少。在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巨著《史记》中,有关于她的记载只有这么一句话:有美人名虞。这甚至不能称之为一句话的记载能却确定的只有历史上真实存在过一个“虞美人”,除此之外,又关于她的真实姓名,出生地,何时与项羽相遇等信息一概不知。

因此有关她的自杀之谜我们只能依据已经知道的史实进行合理的推测了。首先,虞姬的自杀首要原因应该是出于不拖累项羽的考虑。当时项羽因为自己的自大傲慢和轻敌而被刘邦打得节节败退,在公元前202年,项羽被汉军也就是刘邦的军队重重包围在垓下,随时会有被打败的危险。而一直跟随着项羽的虞姬自然也预见到了这种可能,她知道项羽要突围已经是难上加难了,还要带上她根本是毫无希望。因此她便选择了自刎而死,这样一来项羽也可以无牵无挂地奋力突破包围了。

第二点应该是跟刘邦有关。刘邦的贪财好色那是出了名的。在当时那种情况下,项羽虞姬很难逆转战局了,如果项羽一旦被俘或被杀,那么自己肯定难逃刘邦的魔掌。虞姬当然不愿意就这样就范,与其被刘邦糟践不如选择自杀。

不管怎么说,虞姬的坚贞不屈都是值得我们钦佩和敬慕的。这也是她能够一直被我们所铭记最重要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接班人之争:曾国藩为何选择与自己不同的李鸿章?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曾国藩为何选择李鸿章,有一点无奈,但更是无私。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看这里有什么缘故。具体做法与康熙选择雍正不同,但思路有异曲同工之妙——选择与自己不同的人来做接班人,实践证明效果也很好。晚清名臣曾国藩,在选择事业继承者时,没有考虑彭玉麟等德才兼备、又大仁大义这样的候选者,而是选择了典型的实用主义者的

  • 历史上死的最离奇的皇帝:死于一碗奶浆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天成元年(926年)三月,时任后唐蕃汉内外马步军总管的李嗣源趁镇压叛乱时造反,不服皇帝李存勗的统治。李存勗亲率部分军队去征讨李嗣源,但在路上,许多士兵都跑进李嗣源的阵营里,同时,李嗣源又占据了大梁,李存勗只好返回洛阳,准备联合他的长子魏王李继岌西征归来会兵一处,再进剿李嗣源。想不到的是,就在四月一日

  • 西凉大将马腾和东汉末年将军马超是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马腾,东汉末年大将军,割据西凉一带的军阀,汉骠将军马超的父亲。马腾有八尺长,身体魁梧,性格善良忠厚,被当时很多人所尊崇。因为讨贼立了功,被封为军司马,后来又封为将军。图片来源于网络传说马腾是伏波大将军马援的后代,马腾在年轻的时候生活非常贫困,也没有什么产业,常常在彰山砍了树木背到城里去卖掉以此来补贴

  • 真实三国 刘备为何不看好​诸葛亮​军事才能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刘备之所以不信任诸葛亮,主要是由于刘备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并不看好。诸葛亮用兵谨慎,不出奇招、险招。刘备求功心切,不欣赏这样的谋士。所以刘备把他定位为相才,而不是帅才。在《三国演义》当中,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从此以后,刘备用兵打仗处处倚靠着这位神奇的军师而获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诸葛亮也被认为是三

  • 多次击败刘邦的季布为何反而能活到最后?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季布是楚地人,季布为人很好,爱打抱不平,是项羽的得力助手,在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的时候,帮助项羽好几次击败刘邦的部队,项羽灭亡后,刘邦认为季布的存在是自己的危害,不知道那天季布由联合君王来反对我,刘邦下令重金悬赏捉拿季布。图片来源于网络季布知道自己无处藏生,就躲在一个姓周的人家里,这人知道季布是条好汉

  • 汉武帝的“金屋藏娇”为何最终却让陈阿娇孤死冷宫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金屋藏娇,这个成语确实是一个很美好的诺言,也是一个女人得到一个男人最珍贵的承诺。并且这个成语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伟大的皇帝对于一位女子的承诺而得来的,据传在汉武帝刘彻很小的时候非常喜欢长公主的女儿陈阿娇,并且给她的承诺是:“若得阿娇为妇,当以金屋贮之。”金屋藏娇便是由此而来,一位女子能得到一位倾心的男子

  • 蒙恬的一生都在为秦朝做贡献,为何最后结局悲惨?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蒙恬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能够统一多个民族,实现君主专制的时代便是秦朝,那个时代能够如此辉煌,是因为有很多人才在其中大放异彩。蒙氏祖孙三代都被镌刻于名将之榜,为秦朝做出巨大贡献。蒙恬为秦国将领蒙骜之孙,因为世代习武,他天资聪慧,勇敢过人,从小对

  • 三国后期张颌为什么会成为无敌的存在?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张颌。张郃名气很大,和颜良,文丑,高览并称河北四庭柱,官渡之战失败后,张郃和高览投降曹操,曹操对二人说:“二将军肯来相投,如微子去殷,韩信归汉也。”曹操对张郃的评价够高吧!但拿张郃和当时的名将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演义前期着重描写了,吕布,关张赵马黄等名将,吕布

  • 曹操为何会重用张辽,还让他位居五子良将之首?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你真的了解张辽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在三国的历史上曹操是一代枭雄,他手下猛将如云,五子良将和八虎骑都是当世翘楚,那么在曹操五子良将中,为什么张辽能位居首位呢?张辽,字文远,在曹操之前曾经跟过丁原、董卓和吕布三位诸侯,照这样的情况曹操不可能会重用他呀!那为什么曹操还会如此的重用张

  • 李自成死时,数十万大顺军在干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1645年五月,李自成在湖广和江西交界的通山县九宫山被山民、团练头目程九伯和他的外甥杀害,原本跟随李自成南下的数十万大顺军一下子群龙无首,而且李自成死得十分突然,大顺军一下子不知所措,而且历史上对于大顺军在这段时期内的行动鲜有记载,那么这些军队在李自成死后都干了些什么事情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