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斯在秦国统一前和统一后分别有哪些功劳?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李斯在秦国统一前和统一后分别有哪些功劳?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074 更新时间:2023/12/9 14:20:04

你真的了解李斯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作为一个旁观者,总是能对事件人物分析得头头是道,但这并不能说明旁观者就比当事人聪明。有句话叫做“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当你处在一个上帝视角来看待问题,自然可以表现得比当事人聪明睿智。比如秦朝的李斯被腰斩事件,作为旁观者,我们知道李斯的被害是必然事件,他的惨死也在料想之内,他和赵高的合作就是与虎谋皮,他虽然能力出众,但论到阴谋手段,他这个荀子的学生还不是赵高的对手。

李斯少年就有雄心,在战国那个“人有血气,皆有争心”的时代,李斯同样希望自己的仕途一帆风顺,为此,他拜师荀子,学习荀子治国之道,荀子虽然是儒家,但所授学问却和法家更近,李斯是个爱学习爱思考的人,当年观察茅厕中的老鼠和粮仓中的老鼠,一番感怀,认为人的能力都差不多,谁也不比谁高明多少,之所以大家成就不一样,完全是因为所处的平台不同,其实这种理念有点接近于另外一种说法,那就是后期陈胜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壮志豪言!李斯学成后对比了七国的情况,决定去秦国谋一份差事!

李斯是一个聪明人,并且是荀子的学生,“名人效应”在什么时代都是好用的。秦王嬴政在和李斯见面后,李斯的一些话让嬴政茅塞顿开,觉得李斯就是自己的知音,把自己想不通的事都想到了。世人只知道秦始皇的伟大,却忽略了李斯这位帝国宰相,秦始皇的很多决定,真正的想法来源都是李斯,只是秦始皇作为领导,他具有“签字”的权力。李斯的功绩可按照帝国统一前和帝国统一之后。

统一之前,李斯分析各国形式,建议秦王重金贿赂六国权臣,离间君臣关系。然后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优先攻击眼皮底下的韩国。韩国为求自保,派水工郑国到秦国鼓动修渠,想消耗秦国人力物力,借此拖延秦国东进,可后来郑国的目的暴露了,秦王内心是崩溃的,其他国家看到这招好用,也纷纷派人来秦国做宾客。秦国的大臣觉得东方六国的人太阴险狡诈。建议秦王赶走这些六国的宾客。李斯做了一件影响巨大的事情,他给秦王写了一封信,就是流传后世的《谏逐客书》,信中李斯陈述厉害,讲述了秦穆公、秦孝公、秦昭王先例,以这些先王重用外国臣子,来使秦国富强的事来表明自己的观点,那就是不能驱逐六国宾客。当然,李斯这么做的目的并非他对秦国有什么深厚的感情,而是他也是来自于东方六国,他也会被赶走。他这么做只是不想丢掉自己的仕途!

秦王嬴政听进了李斯的话,收回了成命,并且重用李斯,李斯在秦王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战略思路为秦王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秦王用这个方法,终于消灭了立国数百年的东方六国。李斯也成了秦国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成了粮仓中的老鼠,优哉快活!

统一之后,李斯高瞻远瞩,深刻分析六国情况,从一个全新的高度来治理国家,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条是去分封,改郡县。自秦之前,全部是分封制,即天子将天下封成几块,由天子的子嗣来当封地的王,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旦朝中有乱,诸侯王可以举兵救驾。坏处是极大削弱了天子的权力,一旦天子弱势,诸侯王作乱也是极有可能的。李斯正是看到分封制的坏处,况且春秋战国血淋淋的事实就摆在那里,所以他才极力倡导实行郡县制,加大中央集权。第二条是统一文字,文字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统一之前,七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古文字,继续用的话很不利于国家内部的和谐。这点上,语言和文字的功效类似,出门在外的人一定有这种体会,当你遇到老乡,和老乡用家乡话交流时会感觉特别亲近,距离一下子拉近。相反,当你和一个说法语或者日语的人在一起,你们说着对方听不懂的话,就会有一种非我族类的想法。

第三条是统一度量衡,后世有句成语叫做“半斤八两”,这就来源于李斯制定的一斤等于十六两。第四条是统一货币,他向秦始皇上书取消六国原来的钱币,统一制作,流传两千年,直到清末才消失的的秦半两就来自李斯,同时他规定钱币的铸造权要归国家所有。第五条是修驰道,当时各国都有自己的道路,宽窄不同,并且由于连年作战,很多地方被故意挖成坑洞,李斯从全局考虑,修筑了从咸阳通向各地的驰道,为经济和军事提供了重要帮助。

李斯的功绩不可谓不大!李斯的智慧不可谓不高深!但就是这样睿智的李斯,在面对权力的时候也会迷失自我,当秦始皇驾崩,赵高用李斯的政敌蒙恬来要挟李斯时,这位大国丞相,没有了以往的平稳,似乎他的智慧随着秦始皇的驾崩而消失,如今的他就如同一个被利益牵制的玩偶,他只记得扶苏是不喜欢自己的,蒙恬的能力也不在自己之下,最要命的是蒙恬和扶苏亦师亦友,是自己远远不及的。说到底,李斯只是为了他自己的功名大业,至于秦国的兴衰,和自己并没有那么深的关系。他这只仓库中的硕鼠,如果还想过着肆无忌惮的生活,只能重新选择一个仓库,扶苏是不可能了,胡亥既然主动靠拢,自己以丞相的身份,帮助他登基,日后自己的位置必然稳固,可能他从没有把赵高这个小人物当作威胁,可最后正是这个他瞧不上眼的小人物将他腰斩,夷三族!一代名相,就这样惨死于小人之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崇祯上吊前的最后一晚,他本来准备出城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崇祯上吊的地方是现在哪里,崇祯吊死在哪里,如果崇祯不上吊会怎么样

    崇祯十七年三月,崇祯皇帝朱由检在明朝皇位上坚持了十七年,终于坚持不下去了,李自成的大军已经包围了北京城,崇祯虽然向全国发出了勤王的圣旨,但是应者寥寥,而且响应的将领也一时难以抵达北京,崇祯皇帝坐困在北京城中。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三月十八日晚,最后的时刻终于来临了,北京外城告破,

  • 为什么说秦二世胡亥是个没有节操的皇帝?他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秦二世胡亥活了多少岁,秦二世胡亥在位多少年,秦朝胡亥死后谁做了皇帝

    你真的了解秦二世胡亥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秦二世胡亥,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没有节操的皇帝。大家都知道秦始皇去世之后,是秦二世篡权夺位的。他当了皇帝之后,竟然忠奸不分,导致了大秦帝国最终的灭亡。那么秦二世为什么是最没有节操的皇帝呢?因为他做事毫无原则,你看赵高明明是坏人。但是,他

  • 为崇祯殉葬的太监除了王承恩,还有三位?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太监王承恩,太监曹化淳,崇祯杀的忠臣有哪些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崇祯皇帝被逼在煤山上上吊自尽,留下了残破的山河国家。崇祯在他的最后时刻,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他已经众叛亲离了,文武百官早已弃他而去,在宫中服役的大小太监更是作鸟兽散了,陪同崇祯皇帝走完最后路程的只有一个太监——王承恩。其实,这并非事实的全部,除了王承恩之外,至少

  • 郭子仪的汾阳王府有多大?他为什么选择急流勇退?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郭子仪为什么封汾阳王,襄阳王为什么谋反,汾阳王郭子仪是什么族

    唐朝大将郭子仪能征善战,号称“中兴名将”,在“安史之乱”爆发时期,力挽狂澜,收复两京之地,迎接圣驾还京,立下卓著功勋。唐肃宗曾当面表扬郭子仪:“国家再造,卿之功也!”以军功册封郭子仪为汾阳王,任职中书令,赐一座豪宅——汾阳王府。《唐语林》记载:“所居宅内诸院,往来乘车马,僮客于大门出入,各不相识。”

  • 赵云如果代替关羽镇守荆州的话 结局又会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关羽没有失荆州,会如何发展,关羽镇守荆州多少郡

    对赵云守荆州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我们都知道,荆州,地理位置很重要。荆州土地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且北接曹魏,东临江东,西接西蜀,三方哪方得了荆州,都对实力有很大的提升。最终,刘备连哄带骗,成功占有了大部分的荆州,在之后又得到了西川,实力突飞猛进,到达了蜀国

  • 张良和韩信之间有过节吗 张良为什么不阻止刘邦杀韩信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刘邦韩信张良,韩信张良萧何是什么关系,刘邦杀韩信是对还是错

    还不知道:张良和韩信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张良家世代都是韩国的相,而韩国在秦始皇统一的战略中首当其冲,第一个被消灭。复仇的火焰在年轻的张良心中燃烧,这也是为什么他要散尽家财,在博浪沙赌博似的希望一椎击杀始皇帝的原因。在这个时候,大约击杀仇人是他最大的心愿。除此

  • 刘禅是否真的扶不起?他真的像演义中那样吗?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刘禅与诸葛亮真正的关系,历史上的刘禅真的那么傻吗,刘禅真的傻吗

    你真的了解刘禅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不装疯卖傻,岂能安然无恙?你们的宝宝刘禅执掌蜀国有41年,这是什么概念,比吴国那位老不死的仲谋还多18年。说他是明君,那显然得有一大批人来骂我;说他昏庸无能,但他的所作所为又“配不上”昏庸的字眼。我们之所以不喜欢他,更多的是受到了《三国演义》

  • 蜀汉在尚有反抗之际 刘禅为何不战而降了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刘禅投降,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公元263年司马昭消灭国内最后一个政敌,此时整个曹魏已经是司马家的天下,但因手段过于血腥,老百姓内心并不认可司马氏的统治,这对于司马昭来说是个很大的安全隐患。为了巩固家族的统治,司马昭决定歼灭蜀汉来为司马家正名,随即以钟会为主帅、

  • 马超的名声如此不好 刘备为什么还要收降马超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刘备和马超,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三国时期特别注重忠孝,也是朝廷招选年轻人做官的重要标准,被选中的年轻人将成"孝廉",一年时间内没有太大差错将正式成为朝廷命官。袁绍、袁术、曹操、刘表、刘焉等等诸侯的发迹之路都是如此,那些不忠不孝的人会被时代唾弃。而马超就是不忠不孝的代表,他

  • 曹操为拉拢关羽许下丰厚条件 关羽为什么会拒绝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对曹操和关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看过三国的朋友想必都知道关羽和曹操约法三章的事,特别是《三国演义》把这件事夸张化描述,让人真的以为关羽是为了大义,为了保护刘备的家眷才勉强为曹操做事,但还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后来斩颜良诛文丑报答曹操恩情后果断投奔刘备,又上演一出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