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宋仁宗重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的原因是什么

宋仁宗重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的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853 更新时间:2024/2/5 15:58:37

这是一段文言文,讲述的是宋仁宗,唐介,王安石这三个人之间的故事。宋仁宗欣赏王安石的才华及能力想要重用王安石,但是受到了唐介的劝阻,最终宋仁宗还是重用了王安石封其为副宰相,还同意了其变法的提议。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引原文:帝欲用安石,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曰:“文学不可任耶?经术不可任耶?吏事不可任耶?”介对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能知卿,以卿但知经术。”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帝曰:“然则卿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 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

文章的主要意思是:宋仁宗打算重用王安石,但是朝中大臣唐介说王安石没有能力胜任这个工作。宋仁宗奇怪道:他什么地方不能胜任吗?是才学不够吗?还是经术理论不够?吏事方面的才能不足而不能够被重任么?唐介说:王安石的文学才能足够了,但是思想很古板,所以每每谈论要事的时候都是不切实际的,理论与实际不符。如果皇帝你重用了他,那么他的为政举措肯定是常年变更的。但是宋仁宗却不这么认为,最终无视唐介的劝谏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担任要职。宋仁宗对王安石说:其他人都不了解你,在他们的眼中你是个只知道经学数术的人,没有实战经验,不清楚世务的人。王安石听后说道:经学数术却恰恰是规划与处理事务的最好标杆。宋仁宗问到:你觉得应该怎么做呢?王安石说道:如果要改变现状,那么就要从社会风气,社会礼节,社会习惯等入手,推行新法,这就是现在目前的最好举措。宋仁宗采纳了王安石的意见。

这个故事中的王安石充满自信,有着大谋略大抱负。故事中的宋仁宗用人不疑,给了王安石一个机会。这段典故是推行王安石变法的一大转折点。

王安石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王安石是哪个朝代的?王安石是宋代人物,生活于北宋年间,宋神宗时期,迎来了其事业与人生的巅峰。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氏,从小就有着天才的光环,记忆力超群,加上后天的教育塑造,王安石实为一个才华横溢,天赋异禀的才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王安石不仅先天条件好,其后天条件也很优秀。王父任地方官吏,于是王安石从小就跟着父亲宦游大江南北,这段期间冷眼看世界,站在百姓角度看到整个国家潜伏着的社会危机。后来王安石通过科举入仕,入仕后的他心系百姓,旨在为人们服务,减轻百姓负担。

宋神宗即位,王安石受到了重用,于1069年发动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变法得到换得的支持与赞同,从此整个宋朝进入了一个系统化的社会改革运动中。

王安石变法并不顺利,可谓是困难重重,王安石本人也被两次罢相,更是受到了来自保守派的强烈攻击与弹劾,最终变法失败。

王安石不仅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其在文学上的成就也很高。其一生作品颇丰,现有一千五百首诗歌流传至今,不仅有诗歌还有散文,短文等作品,受到后人的尊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为北宋解决了财政难题,7年的经济改革让北宋的国库充盈,够北宋花20年之久,改变了北宋积弱积贫的社会格局。

王安石生活于北宋,贡献于北宋,努力于北宋,这是属于北宋时期的一页新篇章。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写了什么

《答司马谏议书》被收录在《临川先生文集》中,是王安石的一首书信作品,其主要讲述了王安石反驳司马光的五大罪名,还批评了守旧派的士大夫阶层,因循守旧,不能接受新思想,从而还表明了对于变法的决心。整部作品言辞犀利,态度坚决,是古代历史上较为著名的驳论名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章中是这样写的:

王安石亲:昨日甚是感谢您的来信教导,我个人认为我们的私交甚好甚密,但是我们在政见方面却多有歧义,这是因为我们对事情有不同的主张和办法的缘故吧。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一信,不再逐一替自己辩护。但是又想到您对我很重视,所以我觉得在书信方面我也不应该马虎,所以现在详细说明我的想法与观点,希望您看后或许能懂我的所作所为。

读书人谈论与争辩的问题常常会侧重于实至名归,如果名义和实际已经明确了,那么道理也就清晰明了了。今日你认为我推行的新法在一定程度上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从而生出了许多事端,还与百姓抢财产,觉得我不虚心听取意见,从而被天下人所怨恨和指责。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认为:我的新法是经过皇帝认可和许可的,新法是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交给相关部门严格执行的,这怎么能算侵权呢?效仿先皇,施行仁政,兴办好事,剔除政治缺陷,革除弊端,这是所谓的惹是生非吗?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善国家财政问题这叫抢百姓财产吗?不听信小人言,这难道就是不虚心听不改错误吗?要施行新法,听到诽谤和怨恨这是预料当中的,不用太在意。

人们习惯于过去的生活,且都是得过且过的,士大夫不管国家事,只知道拍马屁,谄媚众人,现在皇帝想要改变这种现状,我要做的事情就是全力辅佐皇帝去做好这些事情,就算有很多的反对者我也不管,因为这不是我的职责范围,反对者将矛头对向我也是常理之中的。古时候商王盘庚迁都的时候,百姓哀声载道,就是因为士大夫的原因。但是盘庚没有因为这样就放弃迁都计划,而是继续按照计划行事,要是方向正确就没有必要去考虑其他因素了。

如果您是在责备我久居高位但是没有帮助皇上好好做事,没有让百姓过上好日子,那么我承认这是我的错,但是如果让我什么也不做就像以前一样等着那么抱歉我做不到。

没有机会见面,非常想念和仰慕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揭秘:皇太极有何能耐能成为四大贝勒之首?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努尔哈赤大贝勒,皇太极是八子为什么叫四贝勒,皇太极四大亲王

    皇太极,是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第八子,母亲是赫纳拉氏,名孟古,是叶赫贝勒布斋和纳林布禄的妹妹。皇太极刚出生的时候,努尔哈赤非常高兴,于是就给他取了“皇太极”这个尊贵的名字。由于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的生母孟古感情甚笃,喜欢她只知侍奉丈夫而不干预政事,所以皇太极从小就深受努尔哈赤的喜爱。在皇太极十二岁

  • 只知道喝酒的他 竟然能成为一代名相!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喝酒必须的理由,喝酒喝死的明星,为什么有的人喝酒就变了个人

    《汉书》里说,萧何刚死,远在齐国做郡丞的曹参就让属下赶快整理行李,称马上就要任丞相了。不久,果然得到了委任令。这也看出来曹参是朝廷的内定人选,更看出来萧何临死前和惠帝一番人事讨论的虚伪之处。曹参与萧何、刘邦是沛县老乡,军功出身,一直在齐国做丞相。在那里,他先学儒术,后来向高人学习道家无为而治,其实也

  • 诸葛亮的衣钵传人姜维死后为何被剖腹取胆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诸葛亮为什么死,诸葛亮死亡之谜,姜维死在哪里

    三国时期,姜维是蜀国后期的大将,并且是军师诸葛亮的衣钵传人,可谓是有勇有谋,是蜀国的第四代政权掌控人。图片来源于网络姜维本是魏国人,自幼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因为其父亲是战死,所以姜维之后继任了父亲的官位,在魏国也算是比较重要的将领。诸葛亮看重了姜维的才华,当时蜀国文臣武将中后继无人,诸葛亮有心培养

  • 为什么民族英雄岳飞的长子岳云会英年早逝?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据记载,岳云为岳飞长子,其出生于公元前1119年7月14日,可惜,这位真的就是少年将军,因为岳云仅活了23年,这是什么概念这在现代也就是刚出大学,可是岳云就已经走完了他的一生,想知道岳云是怎么死为何英年早逝吗?岳飞长子岳云的事迹岳云生于钦宗年间,是民族英雄岳飞的嫡长子。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七

  • 历史上真实的张飞并非粗人:精通谋略懂兵法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在《三国演义》中,从来不缺少勇将猛士,张飞张将军就是其中的一个。但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张飞不仅作战勇猛,而且还特别善于用兵。且不说别的,单是从“据水断桥、义释严颜、瓦口关智取张郃”等战斗经历看,就足以见得张飞绝不仅仅是一介武夫那么简单。那么,张飞的军事才能究竟从何而来的呢?我想,这不能纯粹地解释为是在

  • 隋文帝为何因偷腥被皇后逼得离宫出走?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皇帝,历来是金口玉言,说一不二,哪有被女人逼得哭哭啼啼、“离家出走”的道理?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历史总有无限可能,翻开正史,这种千古奇闻竟然真的存在!或许,这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特例”——被老婆骑着脖子拉屎的惨剧,就发生在隋文帝——杨坚的身上。由于管束甚严,隋文帝长期“惧内”,他终于无法

  • 三次救曹操的三国第一保镖为何被人忽略?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三国猛将大家想起的可能是吕布,也有可能是刘备手下的五虎将,然而有一个人两次从吕布手中救下了曹操,还有一次赤手空拳独自一人死战数十枪又救下了曹操。这算什么样的猛将呢。他就是典韦,三国最合格的第一保镖。典韦在加入曹操营之前,只是张藐手下的一个武士,没什么事迹流传,只是后来他自述杀了人,出逃在外。夏侯

  • 狄仁杰曾被来俊臣诬构下狱?揭秘大唐宰相狄仁杰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他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出任大理寺(最高法院)官员。在武则天天授二年(691),转任地官侍郎、判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当上了宰相,位极人臣。但福兮祸之所伏,短命二年(693年)正月,武承嗣勾搭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大臣谋反,将他们拘捕下狱。“未几,为来俊臣诬构下狱。时一问即承者例得减死,来

  • 唐高宗李治情迷武媚娘是恋母心理在作怪?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贞观二年(628)六月庚寅,李治出生,631年封为晋王。幼年聪慧,端庄安详,宽厚仁慈,和睦兄弟。贞观十七年,皇太子李承乾被废,魏王李泰被贬,遂被立为太子,后即位,时年二十二岁。早在李治还是太子的时候,就与大他四岁的太宗才人武氏私通;唐太宗驾崩后,武氏依唐后宫之例,入感业寺削发为尼。永徽元年(650年

  • 汉文帝警示:乱提拔官员国家可能被整垮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帝王的帝王驭权之术显得尤为重要,如若驾驭不好很有可能会祸及国本,就比如提拔官员来说,如果做不好就会有可能将国家拖垮,汉文帝就是很好的例子。汉文帝刘恒,是中国古代的第四位皇帝,也是唯一一个通过大臣推荐的皇帝。在他手上开创了“文景之治”,为孙子汉武帝刘彻彻底清除匈奴边患奠定了雄厚基础。网络配图其实,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