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世民为什么敢逼李渊下台 说到底还是李渊失信在先

李世民为什么敢逼李渊下台 说到底还是李渊失信在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299 更新时间:2024/1/17 19:54:21

对李世民和李渊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李世民敢逼李渊下台,是实现皇帝梦的最后一步,是计划之中的事,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另外,李世民有足够的实力,势在必得,还有重要的一点是李渊不守承诺,失信在先,惹恼了李世民。

一、李世民的愤怒与李渊的套路

李世民

李世民是李渊的二子,出生在北周的贵族豪门。他的曾祖李虎是北魏到西魏时的将领,八柱国之一。他的祖父李是西魏北周时期大臣,他父亲李渊7岁袭封唐国公,李世民的姨奶奶独孤伽罗是隋文帝杨坚的文献皇后。李渊受到帝后恩宠,仕途平步青云,历任谯州、陇州、岐州刺史,到了隋炀帝杨广时期,李渊驻军山西,升任太原留守。李世民从小就受到父亲的教育和家门的影响,性格深沉,做事果断。真正是人中龙凤,诸葛亮号称卧龙,李世民自称凤凰,故而后人戏称其为李二凤。李世民幼时就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李世民很小的时候就聪敏非凡,看事深远,遇事能当机立断。

《旧唐书·卷二·本纪第二》:太宗幼聪睿,玄鉴深远,临机果断,不拘小节,时人莫能测也。

李世民太有才了,允文允武,功高夺嫡。17岁放在现在也就是个高中生,但此时的李世民已经立下退兵万人的功劳了。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被突厥围住,李世民解围,并没有中敌人的围点打援,反而做到了不费一兵一卒吓退突厥的壮举。李世民当时是云定兴将军(太子杨勇的老岳父)的手下,分析敌情后,李世民当即向云定兴献计:带大量旗鼓来扩大军容虚张声势,布疑兵阵。迎风呼啸的军旗连绵数十里,伴随着扬起的尘土,让敌军望而生畏。在夜深人静时众人擂鼓,鼓声如雨点般密集,响彻云霄,传入胡虏的军营,突厥以为大军来战就迅速逃遁了。

18岁的李世民跟随任太原留守的老爹李渊,当时河北农民起义军首领魏刀儿来太原闹事,李渊带军平叛,深入敌军阵营被围困,危急之中,是李世民带着精锐骑兵解救李渊突了围,又及时配合援军打败敌军,立下功勋。

裴寂

19岁的李世民,面对隋朝的没落,果断提出晋阳起兵的谋略,起初他不敢直接告诉李渊。就拿出巨额钱财有数百万,安排龙山县令高斌廉约裴寂来赌博,裴寂是李渊的故交铁哥们,裴寂手气好到一次都没“输”。裴寂赚的钱越来越多,与李世民的关系也就越来越好。李世民见时机成熟,就把晋阳起兵一事给裴寂来了个投石问路。李世民见裴寂和自己“英雄所见略同”,就让他做父亲的工作。李渊听了当即答应,听说这是李世民的主意,当即许诺事成之后,太子之位非李世民莫属。

在起兵中,李世民在李渊执行错误决策前,奋力相劝以致痛哭,最终力挽狂澜,斩杀宋老生平定霍邑。接着广纳英豪,招精锐之兵,击破胡贼刘鹞子,收编他的军队。亲赴司竹,兼并反隋义军13万,平定大兴城,又在渭水之滨附近大破薛举精兵十万,攻占敌军土地一直到陇坻。三次设埋伏击溃隋将段达的万人追兵,占领宜阳、新安。在李世民的努力下,促使大丞相李渊称帝的机会成熟,李渊顺利逼迫在位仅117天的隋朝的第三位皇帝傀儡杨侑退位。李渊坐上皇位后,让前隋遗老和自己继续在朝廷荣华,李建成、李世民等宗室去前线冲锋,继续攻城略地,以便于完天下一统的大业。

唐朝建立了,大半的功劳都是李世民的,可他的哥哥李建成却成了太子。李世民的心情可想而知,一个秦王根本满足不了他的野心。就算李渊最后封他史无前例的“天策上将”,位在诸王之上,仅次于李渊和太子建成,但这仍和李世民的能力不匹配,他的目标是皇位,这点后来的朱高煦应深有体会吧。

李世民很受伤,很受伤,愤怒破解了套路。李世民功勋卓著,唐朝建立后,李世民继续领兵厮杀,他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军阀割据势力,战功赫赫,功名累累,几乎出现了“天下只知有李世民,不知有李渊”的境况,这让李渊顾虑重重,就采用了历代帝王们热衷用的帝王之术——制衡术。

李建成、李元吉

太子李建成是嫡长子,和李世民是一母同胞,唐朝的建立多少也有他的功劳,他和老三李元吉联合在一起,对付李世民集团。李渊面对锋芒毕露的李二凤,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临事优柔寡断,一方面不采取换太子,另一方面也不去收李世民的兵权,目的就是让李建成压住李世民的锐气,同时也让李世民用兵权、名誉制衡李建成的太子团,防止李二凤集团和李建成太子团一方做大,这样李渊就好稳坐自己的皇位了。

可李二凤绝非池中之物。

李渊万万没想到,他的本事不足以玩这种制衡,他压根就控制不住李世民,自己反而被李世民控制了。

二、聪明反被聪明误,李世民棋高一着。

李世民的才能和魄力得到很多人支持和拥护,有高级谋士更有勇猛的武将,例如大家熟知的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段志玄、高士廉、尉迟敬德、侯君集、秦叔宝、程知节等等。李世民背后那些数量庞大的山东氏族和功勋集团,更是支持李世民,他们怨恨李渊。万里江山大都是李世民领着他们一起拿下的,可李渊却在封官时偏心了,他把官位封赏给那些关陇贵族,却给平定南方立有不世之功的李靖只封了个县公,而那些资质平庸的李渊的亲朋们却被封亲王国公。李世民集团早就想拉李渊下台,若不是看在他是李世民老爹的份上,非得给李世民来个黄袍加身不可。

李世民

李世民军功的卓越,威望的高深,以及李渊的不公,让他们誓死对李世民忠心,就连二李,李靖(传说中的托塔李天王)和李勣(徐敬业的爷爷,原名徐懋功)也都默认,等于站队李世民。他们认定跟着李世民这样的领导,前途一定会一片光明。

后来,李建成又给李世民玩什么鸿门宴的把戏。兄弟一场,李世民并没有设防,只是推说自己不胜酒力,防止酒多坏事。可万万没想到,李建成竟然让李世民饮下了喝毒酒。李世民心、腹剧痛,光吐血就有好几升。李世民在淮安王李神通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回到秦王府。李神通也真是神通广大,李世民吐了那么多血,竟然大难不死,看来这必有后福是注定的事儿了。李渊听闻李世民“生病”,得知原因后,狠狠地训斥了李建成:“你弟弟秦王李世民不能喝酒,你又不是不知道,为什么让他喝那么多酒。从今天开始,晚上不许请你弟弟喝酒!”

两个集团斗到白热化程度,李世民料到如果不出手,早晚得出事。那时,已经到了先下手为强,后出手遭殃的地步了。

于是李世民在谋士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等和武将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周密的计划,滴水不漏秘密果断地发动政变,就连李渊都被完全蒙在鼓里。准备实施玄武门之变计划,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和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掌控局势,打败皇位竞争者,从而继承大统。

世民召玄龄谋之,玄龄曰:“大王功盖天地,当承大业;今日忧危,乃天赞也,愿大王勿疑!”——《资治通鉴》

尉迟敬德、秦叔宝

李世民故意诬陷李建成和李元吉秽乱后宫,李渊让兄弟三人明早到宫里当面对质,准备来个湖中游船化解下矛盾。所谓一叶扁舟,兄弟一笑泯恩仇。而太子和齐王,也想在这一叶扁舟中搞事情。并且李建成已经做了周密部署,制造李世民猝死的假象,清楚李世民这个“眼中钉”、“肉中刺”,并且许诺要立齐王为皇太弟,坚决杀死秦叔宝等人。这里的等人,除了包括玄武十将外(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还有秦叔宝。

兵行,吾与秦王至昆明池,伏壮士拉之,以暴卒闻,上无不信。然后说帝付吾国,吾以尔为皇太弟,而尽击杀叔宝等。——《资治通鉴》

常何

当然,李建成、李元吉最恨的人就是尉迟敬德。他们为此曾用重金收买,可尉迟敬德很敬业,然他们以蒙羞失败告终。太子和齐王会挖墙脚,李世民更会,所不同的是李世民挖的人却一个小人物叫常何。李建成、李元吉就因为这个小小的常何,彻底失败!常何是李建成的人,但他是李建成的人。李建成和李元吉敢不设防,进宫就是因为常何是自己人,必要的时候还能杀李世民和逼宫。可谁知道,常何还是常何,但他已经是李二凤的人了。这背后的凶险李建成、李元吉一无所知,第二天一大早,没有防备的他们一个被李世民射杀,一个被尉迟敬德射杀。

此时的李渊早已召来裴寂、萧瑀(李渊的表妹夫)、陈叔达(李渊的宰相)等重臣来到太极宫泛舟湖上等着他们兄弟三人。

让李渊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和爱卿们泛舟雅兴,被身披铠甲满身是血手握长矛的尉迟敬德,闯进来!李渊顿时震惊了。一阵连珠炮:你是谁?哪个单位的?来干啥?谁作乱?尉迟敬德的回答,让他彻底泄气了。尉迟敬德说:太子和齐王作乱,都被杀死,俺是来保护你的。李渊一无所知,一场政变就圆满结束了。求生的本能让李渊首先自保,大臣裴济也劝他禅位于秦王,安享晚年。李渊招李世民前来觐见。

杀气腾腾的尉迟恭借口李建成、李元吉余党对李渊不利,逼迫李渊把大权交给李世民。

“敬德请降手敕,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上从之。”——《资治通鉴》

李世民痛哭失声投入李渊的怀里“吮乳而哭”,李渊自知无法挽回局势,也只好顺水推舟,违心地说自己几次都有想“投杼”,接着下诏斥责李建成和李元吉的罪行,立秦王为皇太子。

李渊、李世民

李渊宣布把军政大权交给李世民,还安排所有事情要先向太子汇报后再向他汇报。事实上,政变后李世民立刻对朝廷大换血,政变一个月后,李世民就能把三省长官、六部尚书、两京州牧、十二卫大将军全部换成了天策府旧人。李渊已经只剩一副空架子,不退位也没有任何意义,说不定某天自己还会突然“暴崩”。

政变两个月后,李渊禅位给李世民,自己去当太上皇了。

大唐的兵权,军心、民心都在李世民这边,他功盖天下,中外归心,李渊大势已去,有何面目继续坐龙椅?对李渊而言干脆的退位对自己不单是个保全,而且还很体面。李渊的明智之举,让自己延续了命数,逍遥地当了九年的太上皇,让李世民多了些弟弟妹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与黄忠惺惺相惜的关羽,最后为什么会看不起他?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关羽的故事。说起刘备手下的“五虎上将”,大部分人都能如数家珍般说出他们的名字。但是五虎将其实并不像大家想象中的那样是一个团结的团队,这之中尤以关羽和黄忠的不对付最为出名。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微妙关系

  • 诸葛亮死后刘禅还能坚持29年 东吴又是如何对付曹魏和马晋的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你真的了解三国东吴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都说刘禅无能,可刘禅在诸葛亮死后撑了29年,这扶不起的刘阿斗也是创造了奇迹。蜀吴唇齿相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可一亡却没有当时俱亡。吴国熬死了魏国后,又撑了15年,成为了三国之中灭亡最晚,国祚最长的国家,足足有51年,它是如何对付曹魏和马

  • 被称为中兴之主的汉宣帝死后,汉朝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关于汉宣帝的事迹你知道吗?下面跟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汉宣帝被后世的历史学家称为“中兴之主",其统治时期也被称为”孝宣中兴“。刘向甚至还称赞汉宣帝时期:政教明 ,法令行,边境安,四夷清,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太宗(汉文帝)之时。但这只是当时社会状况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当时西

  • 关羽也有两个女儿 刘禅为何只娶张飞的女儿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对刘禅娶张飞之女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看了前面的回答,觉得大家都想得太多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刘禅在自己的婚姻里,实在是没有多少发言权的。刘禅生于207年,221年6月被立为皇太子,也就是这一年,纳张飞之女为太子妃,此时的刘禅不过是个年仅14岁的懵懂少年!这样

  • 朱弁是什么人?身陷金国十六年的他经历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每当一提起朱弁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我们可以通过“朱弁碑”,看到一位南宋使臣,在两宋交替、宋金争战的动荡之际,被金国囚禁长达十六年而始终不忘故国的忠贞气节,以及他虽身陷敌国囚笼,却依然不忘普度汉家文明,为金初女真人的汉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真正做到了“以佛心渡人

  • 刘禅为什么会乐不思蜀 刘禅真的是贪生怕死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你真的了解乐不思蜀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一、刘禅自己“乐不思蜀”刘禅相对于他的父皇乃至于相父诸葛亮来说,不管是个人的治国能力、政治影响力、历史评价,都不可同日而语。甚至因为他一句“乐不思蜀”的话,成为千古“名句”……彻底地把他自己的名声钉在亡国的耻辱柱上,永生永世不能翻身。这句

  • 萧何究竟有哪些功劳?他为何能成为功臣之首?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萧何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如果要说“汉初三杰”,一定很多人都能够立即把他们的名字说出来,的确,这三个人是西汉开国功臣里面最为人所熟知的三个人,而且按照名气来看,张良、韩信的名气似乎比萧何还要高一些,可是在刘邦眼里,他手下的功臣,排在第一位的应该是萧何

  • 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蜀汉灭亡是刘禅一个人的责任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你真的了解蜀汉刘禅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刘禅(shàn)小名阿斗。昭烈帝刘备之子,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幼年时多遭难,幸得大将赵云两次相救,刘备定益州后入蜀,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于公元223年继位为帝,在位四十二年。期间拜诸葛亮为相父,并支持姜维北伐,在位后期宠信黄皓,致使

  • 冒顿单于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将宝马、爱妻送于敌人?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关于冒顿单于的事迹你知道吗?下面跟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据司马迁巜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的祖先是夏后氏的后代子孙,叫淳维匈奴首领叫单于,到了冒顿做单于时。成为匈奴史上最强的单于。1.受父之命,充当人质冒顿生活的年代适时中原的秦汉时代,秦始皇派蒙恬北筑长城,打击匈奴,把黄河以南的土地全都收复

  • 唐史中,狄仁杰为什么没有被称为阁老?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狄仁杰的故事。《神探狄仁杰》系列是中国电视剧史上的经典系列,其中好评度最高的是第一部和第二部。不过与第一部相比,《神探狄仁杰》第二部在细节就有些马虎了。比如《神探狄仁杰》第二部经常称狄仁杰为“阁老”,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