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 因何要被迫让位?

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 因何要被迫让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577 更新时间:2024/1/11 9:34:34

一手将隋炀帝逼成太上皇的李渊应该没想到,九年后(626年),他也被迫成为了太上皇。

大唐武德九年(626年)六月,玄武门事变爆发,李渊在此时已大权旁落于李世民手中,在诏书中也只能说“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皆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仅仅两个月后,这一新的权力结构就在法统上得到了确认——李世民登基,李渊做了太上皇。对于交班过程,《旧唐书》和《新唐书》压根就没有记载,只有《资治通鉴》语焉不详并且挺假地说了一句“制传位于太子;太子固辞,不许”,弄得好像真的似的。不过,我们基本上可以从政治逻辑上确认,李世民应该是通过暗示或近臣带话,甚至某种暗含威胁的政治交换完成这项太上皇计划的,在保持了父皇的体面和自己的孝道同时,也得偿所愿。

网络配图

但是,很难说李渊在这其中就是毫无作用的,这位实力尚存的大唐开国皇帝好歹有大唐重臣裴寂萧瑀等人的支持,还有李氏宗室和关陇贵族的老班底们,这其中很难说“宁无一个是男儿”,李渊的退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顺应时势和洞察时务的——既然没有胜算,何必逆流而动;再说,李渊在玄武门之变中已经没有了建成和元吉两个儿子,又何必冒着失去第三个儿子或者自己的危险去进行一场前途晦暗的宫斗乃至天下大乱呢?

唐太宗即位没多久,便开始对李渊在位时的大政方针进行“拨乱反正”。李渊颇重李氏宗室,在位时曾大肆封王,甚至一直封到高祖父那一代的远亲,以至于出现了“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的局面,李世民上台仅三个月,除了几个有战功的以外,将已经封郡王的宗室统统降为“县公”,其间有的是杀伐决断,就是看不到半点皇帝对于太上皇的尊重与顾忌。

对于李渊而言,皇位和皇权既已悉数撒手,自己在位时的大政方针又陆续被推倒重来,在此种处境之下,很难再去苛求这位开国皇帝一定要“放下”,一定要云淡风轻。然而,李渊还是守住了不恋栈的边界,几乎彻底地消失在大唐的政治生活当中。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时势如此,不得已也,但吾国历史上昧于大势者难道还少么?

网络配图

不夸张地说,李渊一开始的太上皇生活甚至还远远不如没当过一天皇帝的刘太公,同样是无权无势,但太公至少还保有了刘邦的亲情。即使不考虑彻底剥离父皇政治参与机会的因素——这本也无可厚非——李世民对于李渊也很难说得上有多么孝顺,这从贞观三年的一次搬家可以看出部分端倪。李渊在退位之后,前几年还是一直住在自己的皇宫——太极宫里,而李世民则一直住在李建成当年的东宫里处理朝政;但在贞观三年,李渊突然将太极宫让了出来,自己搬到了李世民当年做亲王时的宫殿。

对此,《新唐书》的记载非常简要,“贞观三年,太上皇徙居大安宫”,看上去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此次搬家的真相却在《资治通鉴》之中穿帮了。贞观六年,御史马周突然上疏唐太宗,说大安宫比起皇宫来说“尚为卑小”,必须大作修整,才能“以称中外之望”,基本已是直接用国内外观瞻来施压唐太宗重视太上皇显然很有问题的居住状况了。马周甚至对此时正在外避暑的太宗直接开炮说:“太上皇尚留暑中,而陛下独居凉处”,催促太宗早日回宫,“以解众惑”,天下哪里有儿子乘凉父亲捱热的道理,就算你是皇帝也不成。

太上皇此时“其心为如何”,史书中没有提供任何线索。或许就算李渊想了,裴三不在了,老皇宫也不住了,他又能找谁诉说?

贞观四年,一桩突发的历史大事件似乎让李渊从去年的郁结心情中走了出来,太上皇和皇上的冰冻关系也随之迎来了转机。这一年,大唐在与多年死敌突厥的战争中大获全胜,强大的突厥在唐军的兵势之下土崩瓦解,最后竟然连颉利可汗都被俘送至长安。获悉此事的李渊显然回想起了当年晋阳起兵之初被迫称臣突厥的屈辱往事,心悦诚服地慨叹说:当年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始终未能雪耻;今日我儿子灭了突厥,为我当年的耻辱报了大仇。《资治通鉴》记录了李渊非常关键的一句话:“吾托付得人,复何忧哉!”在家国天下的大格局面前,李渊终于放下了父子心结,当年被逼退位之恨再也不必提起了,儿子,帮他报了国仇。

网络配图

接下来的场面与之前父子离心的叙述大相径庭,《资治通鉴》记载:“上皇召上与贵臣十余人及诸王、妃、主置酒凌烟阁,酒酣,上皇自弹琵琶、上起舞,公卿迭起为寿,逮夜而罢。”父子都喝HIGH了,太上皇弹起了琵琶,皇帝跳起了舞,父慈子孝,一切心结似乎都已烟消云散。

皇帝与太上皇的关系自此迅速升温,史书中突然也多出了皇帝频频在打猎后“献猎”太上皇的记载。到了贞观六年十月,父子关系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资治通鉴》记载说,出巡归来的唐太宗和长孙皇后到李渊的寝宫送上了很多礼物,其后更是大摆家宴,“夜久乃罢”,最后唐太宗竟然要求亲自为李渊的车驾拉车,李渊觉得不合适,就换成了太子代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曹操最爱刘备帐下的两奇人 第二并非赵子龙?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曹操最希望得到刘备手下的两个人,一个是武将关羽,另一个却不是长坂坡大战百万曹军,看得曹操不忍痛下杀手的赵云;而是军师凤雏庞统。曹操与庞统的人生交集不是很多,但从态度上可以看出曹操对庞统的欣赏胜过了刘备和孙权。回顾庞统的一生,从曹操、刘备、孙权三人对庞统的态度上,谁优谁劣便已一目了然:网络配图赤壁之战

  • 刘禅如何能成为三国时期在位最长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一句“此间乐,不思蜀”,不仅让蜀汉后主刘禅成为名人,也让他成为“扶不起来”的典型。其实,真正的刘禅并不完全是这样的。一、很有智慧公元223年,刘备命丧白帝城,太子刘禅继蜀汉皇帝位,史称后主。网络配图应该说,刘禅接手的是一个十足的烂摊子。外部,宿敌魏国一直虎视眈眈;盟友东吴成了势不两立的仇人。内部,精

  • 听到大臣发牢骚 唐玄宗宋高宗为啥反应大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唐玄宗仪表伟岸,多才多艺,通晓音律,但性格似乎并不大气,见不得别人的牢骚,有两个例子可以说明。孟浩然慕汉隐士庞德公,隐居家乡鹿门山,到四十岁方始游京师长安,在一群名士雅集联句中,以一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使众人叹服,尤为宰相张九龄和王维称道。网络配图一天,王维邀请孟浩然去金銮殿闲谈,恰好遇到唐

  • 后晋猛将周德威:五代十国一颗闪耀的将星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周德威是五代时期的名将,跟随晋王李克用打天下,是后晋的一员猛将。李克用在中原争霸时,重用周德威,周德威同后唐作战,同契丹作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五代十国那个战乱时期,周德威是一颗闪耀的将星。但是在胡柳坡一战中,周德威不幸捐躯。关于周德威简介如何呢?图片来源于网络周德威简介中需要提及他的家乡,周德威出

  • 揭秘靖康之耻这一事件中金太宗都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事件靖康之耻,金太宗是为罪魁祸首。他一生总共活捉了三个皇帝,成为金国的历史上最著名的君主之一。图片来源于网络金太宗名叫完颜晟,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弟弟。由于金太祖去世的时候,才55岁,因此皇位由他的弟弟继承。在古代的游牧民族,继承皇位并不像中原制度那样父死子继,嫡长有序,而是又能者居

  • 汉和帝刘肇有几位皇后最爱的是哪个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汉和帝刘肇,是一个与“四”有缘的人。他在皇室子弟中排行老四,并且成为了第四任皇帝。图片来源于网络汉室的皇帝陷入一个怪圈现象,东汉的皇帝貌似一个比一个更为短命,汉章帝三十一岁薨逝,而其继承人,汉和帝刘肇,死的比其父亲还要早,居然没有活过三十岁,在他二十六岁的那年便一命呜呼,去陪伴他的父亲母亲了。汉和帝

  • 揭秘:宋仁宗为何能创造中国史上繁荣的时代?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1063年黄历三月,54岁的宋仁宗去世了,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号,举国哀痛。《宋史》记载:“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当他的死讯传到洛阳时,市民们也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他的死甚至影响到了偏远的山区,当时有一位官员前往

  • 为何说没有皇后邓绥的支持就没有如今的造纸术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邓绥15岁入宫,22岁被册封为皇后,但依然谦和平易,从不居尊自傲。对内帮助东汉王朝度过了“水旱十年”的艰难局面,对外则坚决派兵镇压西羌之乱,使得危机四伏的东汉王朝转危为安,被誉为“兴灭国、继绝世”。邓绥德才兼备,文化修养颇高。她不好珍玩,钟情文籍,因此酷爱纸墨。《后汉书•皇后纪》记载:是时,方国贡献

  • 三皇五帝中的舜帝娶了两个奶奶级别的老婆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三皇五帝都是女的,皇帝的四个妻子,女娲娘娘和三清哪个大

    舜(拼音:shùn),是中国上古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舜为四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号,故后世以舜简称之。网络配图从辈份来说,舜是五帝之一颛顼的第六代嫡传玄孙,黄帝的第八代嫡传玄孙,正统的皇家血统。尧帝为了检验舜的品格,将自己

  • 是什么注定了刘邦要当皇帝?原来是白蛇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刘邦斩白蛇是真的吗,刘邦与樊哙,刘邦是一个怎样的君主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吴广当然说没有,但当了皇帝的人,一定会说有。事实上,在适当的时候,陈胜吴广也会说“有”,而且,他还希望大家也说“有”。《史记》中记载,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发闾左九百人赶赴渔阳,恰好天下大雨,道不通,大家估计不能按时到达渔阳了,按秦律,当斩。陈胜、吴广谋划起来:现在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