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始皇之所以恨樊於期,除了发檄文声讨之外还有什么原因?

秦始皇之所以恨樊於期,除了发檄文声讨之外还有什么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208 更新时间:2024/1/9 11:55:55

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虽然在名义上是周朝的臣子,但是自武王分封之后,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对诸侯国的统治,国境内的一百余个诸侯国为了抢夺资源,增加实力,开始了针对其他诸侯国的兼并战争,实力弱小的诸侯国逐渐消失,成为了实力强大的诸侯国的组成部分。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经过春秋时代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公元前221年,秦国灭齐国,统一六国,标志着战国时代的结束。

纵观战国时代,这段时间的历史主要脉络就是强秦统一六国和六国顽强抵抗的经过。为了抵抗虎狼一般的秦军,各国除了正面战争外也还做了许多努力,比如派遣间谍盗取秦军的情报、通过联姻渗透到对方的朝堂、还有组织刺客进行暗杀活动。

这些手段虽然没能改变历史的走向,但是也确实产生了一定的成效,其中尤其以燕太子丹组织的刺杀活动最为著名,刺客已经完全到达了嬴政的身旁,可惜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虽然很巨大希望但是天佑祖龙,最终和成功失之交臂。据《史记·七十列传·刺客列传》中记载:

"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从太史公笔下,我们可以看到,荆轲并非是骗到太子丹的信任后,隔着几千里从燕地向咸阳射了一箭,就算是完成了刺杀任务;而是穿过层层阻碍来到了大殿之上,用自己的性命去践行承诺。那么他为什么能不被秦王所怀疑呢?这就要提到一个关键人物:樊於期。因为听说使臣要晋献他的人头,所以秦王失去了理智,让刺客近了身。那么樊於期和秦王有何种深仇大恨能让他失去理智?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历史的记载,拨开迷雾,来探寻事情的真相。

话说虽然作为战国七雄中实力垫底国的太子,但是燕太子丹还是很有雄心壮志和冷静的头脑的,如果生在强大的国家笔者十分看好他成就一番大业。他组织刺客刺杀嬴政并非一时的意气用事,而是有着充分思考的。

有句老话叫进可攻退可守,这句话常常应用在行军之时,意在提醒下决定之人事物具有两面性,要做好成功和失败的两手准备,才能进退有序,达到成功。

太子丹的计划可以称得上比较周密,既有对前人的学习,也有结合眼下实际的思考。据《史记·七十列传·刺客列传》中记载:

"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於秦,闚以重利;秦王贪,其势必得所原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於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原,而不知所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在充分考虑了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形后,太子丹将此事交给了荆轲。为了充分完成使命,这位刺客向他提了许多要求,太子丹都一一满足,唯有一事,他却有些犹豫。

这件事就是此刻提出刺秦必须要有樊於期的首级,才能确保他成功接近嬴政。可是彼时,作为秦军大将的樊将军刚刚从秦来投,并且和嬴政有巨大仇恨,至此乱世之秋,古语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太子丹还期望熟知秦军内情的他能带领燕军抗秦,可是他还未曾建立寸功,并且也无过错的前提下,却要牺牲自己的性命,于情于理都很难让人接受。

于是刺客亲自去和樊於期会谈,他阐述了自己的计划,那就是利用秦王对樊将军的滔天恨意来实行刺杀行动。具体措施是他将樊将军的头呈送上去,秦王自然会十分高兴,亲自接见自己并表彰其英勇行动,刺客趁机刺他的心脏,既报了樊将军的仇,也实现了太子丹的政治诉求。

全族被嬴政所杀的樊将军听闻后十分激动,立刻自刎献上了自己的头颅。后来的事我们也清楚了,献上头颅的刺客深得秦王信赖,他又趁机献上燕地地图,在近前之际图穷匕见,但是阴差阳错只刺到了袖子,和改变历史失之交臂。

笔者认为,当时的天下局势已经明朗,秦军统一天下之势浩浩荡荡,势不可挡;可是秦王却因为一个首级而激动不已,险些失去理智,让统一大业毁于一旦,实属让人不可理解。在联想到樊将军全族不论男女老少,均被嬴政屠戮一空,两人之间的深仇大恨昭然若著,非一般的仇恨不可有这么巨大的反应。

那么这一位君、一位将是如何结仇的呢?其实他俩都是心系大秦之人,却因为个人看法的的偏差产生了巨大隔阂。这一切就要从嬴政的身世讲起。

当年年轻的始皇帝登基后,国家大事都是由相国吕不韦一手把持,之所以他如此信赖吕相,是因为自己的父亲就是吕相的政治投资。据《史记·七十列传·吕不韦列传》中记载:

"子楚,秦诸庶孽孙,质於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乃往见子楚,说曰:"吾能大子之门。"子楚笑曰:"且自大君之门,而乃大吾门!"吕不韦曰:"子不知也,吾门待子门而大。"子楚心知所谓,乃引与坐,深语。"

子楚也就是后来嬴政的父亲庄襄王,虽然他不得宠,但是不代表他就是一个政治白痴。由于得到了吕相的帮助才能得以登基,他自然用极高的权力回报吕相。

这其中还有一个插曲,年轻的子楚看上了吕不韦的小妾赵姬,虽然赵姬倾国倾城,深得吕相喜爱,但是吕相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子楚的身上,一个小妾还是舍得割舍的,于是被晋献给了子楚,这也就是后来嬴政的生母赵太后。

估计在吕相看来,进献赵姬不过是一桩生意,他作为一个商人本性自然是逐利,但是这个赵姬确实是貌美出众,惊为天人,可谓是一笑倾人城在笑倾人国。她具体美到什么程度呢?这个很难在史书中考证,不过据老百姓一代代口头相传说吕相在晋献她之后难以割舍,还偷偷和她幽会。

俗话说人嘴两张皮,咋说咋有理,而且老百姓有个特点,你和他们谈论兵法国策,他嫌弃这些东西枯燥无味,不愿相与;但是你要和他们说起今天张三家丢了只鸡,明天李四和媳妇动手,那么恭喜你,你即将见识一个能和纵横家匹敌的语言大师。很快,嬴政有三个爹的传言传遍了关中大地,除了吕相和庄襄王,连大阉人都能入选,据《史记·七十列传·吕不韦列传》中记载:

"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吕不韦恐觉祸及己,乃私求大阴人嫪毐以为舍人,时纵倡乐,使毐以其阴关桐轮而行,令太后闻之,以啗太后。太后闻,果欲私得之。吕不韦乃进嫪毐,诈令人以腐罪告之。不韦又阴谓太后曰:"可事诈腐,则得给事中。"太后乃阴厚赐主腐者吏,诈论之,拔其须眉为宦者,遂得侍太后。太后私与通,绝爱之。"

一时间,百姓不再谈论农耕,也不议论国事,都在努力分辨秦王嬴政的生父是谁,最后,仲父吕不韦因其容貌雄伟,气质不凡成了第一人选。

其实,这都是民间野史,本可一笑置之,结果我们的樊将军居然当真了,一想到生养自己的祖国要被一个赵国的种篡位,不免忧心,于是亲自起草了一篇檄文并且四处发散,痛斥嬴政并非秦人之后,这一下简直要把年轻的始皇帝气疯了。

始皇帝脸上无光,吕相又怎能独善其身呢?檄文中不乏大量奸生之词语。此文一出,朝野震惊,庄襄王小儿子,也就是长安君成蟜自己领着自己的力量投降赵国了。这更是触怒龙颜了,必须有人为此付出代价,但是这个人却是长安君成蟜而不是樊於期,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有二:

樊於期发的是檄文,在发表檄文之后,仍然兢兢业业带领秦军,没有越轨行为,可以理解成他的行动一心只为大秦,无丝毫自我私情,宁肯触怒龙颜威胁自己的性命也要还朝堂一份清白,其忠心感天动地。

如果没有合适理由就对他痛下杀手,吕相又不加以阻止,只会让国内上下更加相信谣言是真的。

不过你长安君成蟜作为流淌着宗室血脉的国亲,不努力维护秦国稳定还则罢了,居然敢领头造反,那么就必然枪打出头鸟了。据《史记·十二本纪·秦始皇本纪》中记载:

"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於临洮。将军壁死,卒屯留、蒲惣反,戮其尸。河鱼大上,轻车重马东就食。"

看似此事随着造反者身死,应该是画下了句号,其实在记仇的始皇帝心里,还远远没有结束。

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樊将军得到命令,屡次攻打赵地。公元前237年,他与王翦、杨端和率兵攻打赵,取邺城,继而攻占平阳,大胜,击杀赵军主将扈辄。但是公元前233年,他再次率军攻打赵地,面对赵国名将武安君李牧,大败,秦军损失惨重,樊於期畏罪不敢回秦国,后叛逃燕国,并拜燕国大将军。

秦王大怒,将其父母宗族全部杀害。这里边有个很有意思的信息,那就是在战败后,樊将军不顾身后事,毅然叛逃。

笔者认为,这是因为樊将军担心嬴政的报复。李牧是何人?他可是和白起、王翦并称战国四名将的人,在他防守期间,秦军就没有成功过一次,这足以说明他的军事素养之高,如果因为输给了这种强者就要治主将死罪,那么以后谁还愿意去担当攻赵先锋呢?上次樊将军因为赵军统帅是扈辄能取胜,可是面对李牧就是个败,这次侥幸战场上不死,下次就没准有这样的运气了,下下次呢?下下下下次呢?而且为什么自己就一定要去和李牧拼命呢?很明显,这是嬴政的借刀杀人之计,以报当年的檄文之恨。

结语

伸头也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不过实话实说,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古往今来能泰然自若的面对死亡者不是没有,但是少之又少,所以樊将军在缺乏冷静的情况下毅然奔燕,可以看出他对始皇帝的害怕,但是他可能未曾想到始皇帝对自己的愤恨,甚至杀害一家老小来泄愤。足见两人仇恨之深,这也是后来荆轲求他项上人头时他毫无犹豫的重要原因。

而始皇帝之所以恨他,除了他发檄文声讨身世这层原因之外,也有另外的原因。如果让世人相信了檄文会有什么后果呢?首先自然是颜面无光,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群可以说分为两种,贵族和平民,那么年轻的始皇帝自然是贵族阶级无疑,这个阶级十分注重名声和出身,讲究的是血统纯正,底蕴深厚,秦世家不论是否能统一天下也是名门望族之一,即使几百年间出现丑闻也可以暗自处理,可是这次一个来路不明的后人占了国君之位,如果失去民意支持,旧贵族和手握兵权的重臣自然不会认同他,那么以后的一切荣华富贵,青史留名都和他无关了。

而且始皇帝也确实担心樊将军带走秦军的情报,他可以说是王翦和年轻的蒙恬尚未出世的时候秦国的重要将领,不论是军中地位还是带军能力都十分出众,倘若他真的和秦军为敌,那么这个对手一定会带来重大的伤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虽然秦军强大,但是一场大溃败真的会伤到秦之根基,尤其是以一当六的局面下必须亦步亦趋,步步为营才是上策。

因此始皇帝对樊於期的恨可谓是层层递进,不惜千金也要获得他的人头,除了为自己报名声之仇外,更重要的也是维持当前的形势免受逆转。如此看来,当他听说逃亡燕地的樊将军的首级被燕国使臣呈现上来,当然会心中狂喜,又害怕心中所盼落空,于是亲自近前查看,失去防范意识,才险些让刺客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嘉庆年间到底有多荒唐 小太监竟然在后花园养起了牛羊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你真的了解嘉庆年间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清朝时期出现了康乾盛世这样的局面,康熙帝、雍正帝和乾隆帝三位皇帝缔造了康乾盛世的局面。时至今日,人们对康乾盛世已经是非常熟悉的了。不过因为康乾盛世的知名度太高,在一些史学家的眼中,康乾盛世仅仅存在于史书中。不过后人对此并不关心,毕竟清朝时

  • 朱元璋为什么要恢复殉葬制度呢?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殉葬这事儿是朱元璋最先干的,他那会儿可没有什么有子的后妃不殉葬的说法,而是一股脑地全部带走了,“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除了宝庆公主年仅三岁,才特留其母张氏不死,其他妃嫔必须殉葬。且殉葬这件事是宫禁秘密,并没有明文规定,哪些人该殉,哪些人不该殉。但以朱元璋本人来说,他肯定是

  • 乾隆明明有那么多的儿子 乾隆为什么会传位给嘉庆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这里是我爱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乾隆传位的故事,欢迎关注哦。乾隆传位嘉庆是有点无奈的选择,可又不能不选择嘉庆,主要在于乾隆一生虽然生了17个儿子,但才能卓越优秀的儿子并不多,而且乾隆待机寿命超长,很多儿子都已经被他熬死了,所以乾隆只能无奈的选择了嘉庆。其实嘉庆皇帝并不是很差,只是嘉庆确实

  • 逍遥津一战张辽是如何大破东吴孙权的?靠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逍遥津一战张辽是如何大破东吴孙权的,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东汉末年时值三国年代,各地群雄汇聚,提到当时的出色的武将大家多数想到的是,刮骨疗伤的关羽,长坂坡喝退敌军的张飞,火烧赤壁的周瑜,把箭食珠的夏侯惇。诸多英雄中有一位独一无二,战功赫赫的存在,年轻时追杀曹操,徐州追

  • 曹丕在位7年就驾崩,这是什么原因呢?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226年,曹丕巡游许昌,不料回程途中,生病。不久就离世了。此时的曹丕在位7年,不到40岁,正值壮年。平日里有众多良医侍从悉心照顾,怎么就突然驾崩了呢?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其实如果你看到他的玩法就知道,40岁已经是高寿了。据《世说新语》记载,曹操刚刚去世,曹丕就“荒淫无度”,

  • 王衍只是王建最小的儿子,他又是怎么成为前蜀末代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前蜀作为五代十国之一,由前蜀高祖皇帝王健所建,这个朝代虽说很是弱小,但却如同秦朝与隋朝那样都是二世而亡。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王衍是前蜀高祖王建最小的儿子,他又是怎么成为前蜀末代皇帝?前蜀的建立者王建可谓是出身于寒门,因家庭贫困而选择以贩卖私盐为生,但被当地官府抓住并决定将他判了死刑,可是在他临死

  • 历史上的尧君素是什么样的?让李世民万分敬佩的敌人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最讨厌的历史人物及理由,历史上李隆基是谁的儿子,李世民做了什么贡献

    历史上的尧君素是什么样的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自古都不乏忠臣。东汉著名的古文学家马融曾编著一部《忠经》,直言:“天下至德,莫大乎忠。”把“忠”的思想列为最高尚的道德。正因为此,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每逢磨难,总有一大批臣子恪守忠贞之心,为后世敬佩。例如

  • 那拉氏32岁当上皇后,为何后来过得那么惨?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乌拉那拉氏废后之谜,乌拉那拉氏废后,明朝皇后胡善祥

    乾隆作为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着实让人羡慕,在位年数长达六十年,仅次于他祖父康熙,凭这两项指标,足以让其他帝王望尘莫及。根据史书记载,乾隆一共册封了三位皇后,分别为孝贤纯皇后富察氏、纯帝继皇后那拉氏以及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她们三人当中,那拉氏的结局最为凄凉。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富察

  • 陈德并没有什么战功,为何还是被朱元璋封为了临江侯?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朱祁镇为什么发动夺门之变,朱元璋的二十四功臣,朱标死后朱元璋大开杀戒

    陈德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襟怀草莽英雄气,欲与天公试比高。元朝末年是我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年代之一,元朝皇室高高在上,为了自己的享受,疯狂地收刮民财,而民间又接连不断地发生天灾,老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天下各地都出现了揭竿而起,而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之后统

  • 乙弗皇后15年生12子,最后为何被赐死?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朕的皇后是被子,白王后生了几个儿子,卫子夫女儿为何被腰斩

    爱江山不爱美人,这样的例子在古代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情况下,帝王的爱情都夹杂着各种政治因素,权利的争夺背后都是一条条任命,而那些至高无上的皇帝,甚至有时候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西魏乙弗皇后就是这样一个悲惨的皇后。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乙弗氏先祖是吐谷浑政权首领,归顺北魏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