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努尔哈赤为何能做到唐太宗都做不到的事情?

努尔哈赤为何能做到唐太宗都做不到的事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706 更新时间:2024/1/17 13:21:34

外族人常常发现,用任何直接方式统治蒙古人都是极其困难的。在清王朝之前,没有一个民族做到这一点,如果有例外的话,突厥和契丹等北方其他游牧民族在成吉思汗之前也许做到过,那时蒙古人数量极少,无足轻重。满族在这方面获得了成功,清王朝对蒙古人的态度的前后变化即为明证:起初蒙古人问题是一个外部问题,但到1911年,蒙古人问题已成为内部问题,虽然是一个特殊问题。要解释这种成功,我们有必要考察满族国家的创始人努尔哈赤(1559—1626年)和阿巴亥(逝于1643年)时代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清王朝蒙古政策的许多先例都形成于1644年满族入主中原前的数十年间。

网络配图

1619年,努尔哈赤对明王朝感到极为愤怒:汉人一直干涉满洲部落的事务,并成功地诱使叶赫部落离他而去。他向天地发誓要攻袭中国,重新夺回叶赫部落。但是,实施这样大的一项行动,他需要有人帮忙。他求得了西南方一个蒙古人联盟(名叫喀尔喀五部)的王公们的支持。

他有充分的理由做这样的选择。喀尔喀五部既富裕又有实力,努尔哈赤自1594年以来就一直与他们保持着良好的关系,那年蒙古王公中的罗卜桑诺颜开始定期向他派遣使者;他送女孩子给他们,也娶他们送来的女孩子作妻妾——这是内亚必不可少的外交手段。1605年,喀尔喀五部的另外一位王公——巴尤特部落的达尔汉?巴图鲁诺颜派他的儿子恩格德尔台吉前来向努尔哈赤叩首请安,并献上良马20匹。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努尔哈赤把自己的皇帝(满族称“汗”,蒙古族称“可汗”或“汗”)称号归功于喀尔喀五部;1607年,恩格德尔台吉亲率由联盟的几位王公所派代表组成的一批使者向努尔哈赤进献牲畜和骆驼,向他叩首,称他为“昆都仑可汗”(“尊敬的皇帝”,满语为“昆都仑汗”)。在此之前,他在满文文献中只是一个淑勒贝勒(智慧王)。从1616年开始,他起用了新称号:淑勒昆都仑汗。

喀尔喀五部的这些行动应被视为外交行动,而非政治上的臣服行动;努尔哈赤仍然需要劝说他们与他共同发起一场针对中国的军事行动。他在致喀尔喀五部的信中如是说:“明国、朝鲜,语言虽异,然发式、衣饰皆同,此二国算为一国也!蒙古与我两国,其语言亦各异,而衣饰风习尽同一国也!”这个论点及其对文化异同点的强调,具有鲜明的东亚特征,它对于明朝的汉人和异族的蒙古人及满族人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但是,它也包含着仅在内亚才有的一些特点,我们可以把它们作为讨论满族早期政治理念的起点。

网络配图

第一,中国、朝鲜、蒙古和满洲都是gurun(“固伦”,意为“国家”,中国人称为“国”)。这意味着除财富、面积和风俗习惯不同外,它们都是平等的,这一点在早期的满文档案中随处可见。对这些国家的称呼从来没有差异:蒙古(此时它只是在种族和政治理想的层面存在着)一直被称为蒙古固伦(蒙古国)。

中国被称为尼堪固伦(中国)、大明固伦(大明国),或阿穆巴固伦(大国)——这个称呼指的是面积,或者作为尊称,在致明朝皇帝的信中指“贵国”。满洲被称为女真固伦(女真国)、满洲固伦(满洲国)、爱新固伦(金国,从其祖先金代女真人而名之),或者诸申固伦(女真语,指国家)。中国人的“天下”观有时被早期的满族人以“天下”(abkaifejile)的名义加以利用,但其含意与中国人所指的由中国皇帝统治的天下帝国大不相同。

1619年努尔哈赤在致朝鲜国王函中谓:“普天之下,何国不有?岂大国独存之,而小国尽亡耶?”此函及其他文献清楚地表明,只有天是天下各国的唯一统治者。

固伦——政治学意义上的“国家”——的语意无疑包含了“国家”的所有内涵。它可以单指一个国家的人民或领土;它也可以指王朝。固伦还可以指一个固伦的附属部分,因此,在早期的编年史《满洲实录》中,哈达部、叶赫部和其他部落皆被称为固伦,无论它们是否已被努尔哈赤征服。后来,当努尔哈赤对它们的控制日益严密时,有时也用其他名词称呼它们:aiman(部落)、tatan(部落之领土)或golo(省)。这些名词也以同样的方式用之于蒙古人。

如果各国在名称上无法互相区分,那么统治者又如何呢?我们在这个方面又看到了平等的做法,仅是在合法性方面做了一些考虑。中国皇帝被称为尼堪汗,或者具体称为万历汗(万历皇帝)、秦二世汗(秦代的二世皇帝),等等。朝鲜国王被称为Solhohan(朝鲜皇帝),虽然我们发现在阿巴亥时期(1627—1643年)致朝鲜的最高统治者的函中曾用过Solhoguruniwang(朝鲜国王)的称呼,这也许是因为朝鲜国王自称为“王”。蒙古的情况更复杂一些:由于当时蒙古没有一个被所有蒙古人承认的最高统治者,所以满族人在实践当中把自称为可

汗的所有蒙古统治者都称为“汗”。其他蒙古统治者被称为贝勒(王公,蒙古语为诺颜),实际上,在蒙古人尊他为帝之前,努尔哈赤就自称为贝勒。

网络配图

在最初的满文档案中曾有一些描述理想的皇帝和王公的段落。我们在此又发现han(“汗”,即皇帝)之称呼,但更常见的是一个具体的词语:hanniyalma(皇帝本人)。在致中国人(明朝)的一封极尽自我吹嘘之能事的信中,努尔哈赤说:“自汗、贝勒乃至刍荛之丁、运水之妇,祸非外来,皆由自致也。”一直到顺治康熙朝,满文档案中才开始使用huwangdi(源自中文之皇帝)或abahaijui(天子)来称呼中国的满族皇帝。

如果我们承认上面描述的早期满族人对于国家和统治者的观念与明王朝的观念不同,或者说,落后的满族人是在更先进的文化影响下形成这些观念的,那么它们来自何方呢?居住在附近且使用类似政治词汇的只有蒙古人。蒙语ulus与满语gurun的含义和用法完全相同,而且在13世纪就已面世。

与gurun一样,ulus可以指人民,不过,蒙语中有一个更精确的词:irgen,它有时与ulus合起来组成一个词组:ulus-irgen。满族人借用了这个有用的词(irgen),组成了一个意思相似的词:gurun-irgen,它是半意译半直译的一个词。

蒙语可汗或汗(皇帝)的使用也与满族的汗类似。在元代,蒙古人常常把中国皇帝译为汗。它既被用于称呼蒙古帝国的皇帝(yekeMongolulus),又被用于称呼帝国分裂后的大块封地(也称为ulus)上的首领。它被平等地用于称呼蒙古帝王和外国帝王。

由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后代完成了举世瞩目的征服大业,所以,蒙古人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普天君王的观念,有专有名词称呼之:grqan(普天皇帝),或dalai-yinqaan(大海一样大的皇帝)。在16世纪,随着佛教知识在蒙古人中的传播和普及,印度人的佛教法王观念,即转轮圣王的观念为人们所熟悉,转轮圣王或其别名都被用于称呼蒙古帝王,使用得最多的是与努尔哈赤、阿巴亥及林丹汗(1592—1634年)同一时代的那些首领。1616年之前,满族人似乎很少如此自负自大(虽然努尔哈赤肯定很熟悉中国的普天君王观),但在1616年,努尔哈赤自封为“承奉天命覆育列国英明汗”,由此拥有了多民族统治者的头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姚广孝从默默无闻的僧人到辅佐燕王成就帝王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姚广孝演义》一书记录了姚广孝一生,从出生开始,到他成为一名僧侣,再到得到机会辅佐燕王,帮助朱棣起兵“靖难”称帝,一直到他老死在庆寿寺。图片来源于网络姚广孝是一个奇怪的人,他十四岁的时候就出家当和尚,一辈子没有结婚,姚广孝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小小年纪就已经成了全国通缉的犯人,他在出

  • 三国刘琦到底是死于酒色还是死于谋杀呢?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刘琦是荆州牧刘表的长子、母为陈氏,谏议大夫刘琮的兄弟。刘表初以刘琦的相貌与自己甚为相像,十分宠爱他,可是后来他的父亲就开始喜爱刘琮多余刘琦。官至荆州刺史,于建安十四年的时候病逝了。图片来源于网络自从刘表的第二个儿子刘琮娶了后妻蔡氏的侄女为妻子,而蔡氏也是因此喜爱刘琮,非常的讨厌刘琦,还常常向刘表说一

  • 刘邦夫妇杀掉战神韩信的真实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刘邦能够打败当时数倍于自己武装力量的项羽,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源于得到了韩信这个人才的缘故。韩信本来是满腹韬略,可惜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在项羽的帐下混了个“执戟郎”,说白了就是给项羽打杂的,所以终日郁郁寡欢,和下面的兄弟们只能是厮混度日!直到他机缘巧合,在萧何的大力引荐下,重新投到刘邦门下,才有了施展自己

  • 揭秘:好色皇帝雍正的十大极品嗜好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雍正皇帝一生有哪些特殊的嗜好?关于雍正的嗜好,有说:“雍正帝勤于政务,很少出巡游乐,但是闲暇之余,他对声色犬马也颇感兴趣,并且玩得想当在行。他在即位后,对于声色犬马并非无动于衷,而且对雕虫玩物,西洋奇巧都深有所好。对于中国上层社会传统的玩意,如吸鼻烟,香袋,盆景,养宠物狗等,他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雍

  • 历史上赵云第一个施展空城计 一身都是胆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先看段史料,据《三国志·蜀·关张马黄赵传》注引《赵云别传》记载:“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 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逼,遂前突其阵,且斗且却,公军 散,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其将张著被创,云

  • 唐代柳宗元:从木匠身上领悟宰相的管理艺术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唐文人中排诋佛老最坚决的作家是,柳宗元代表作,唐太宗重用了哪些人才

    史上那些成败经理人这个职业不是说在资本社会、商业社会才有的,有人群就有交换,有交换就有商业,有商业就有职场,有职场就有经理,这个是不能以社会形态来划分的。古代的商业,比我们想象的发达,古代的职场经理,比我们想象的精明。我们来看文学名家柳宗元笔下的唐朝经理人故事。网络配图印象:连床都不会修的笨木匠咱先

  • 大将徐辉祖与燕王妃之间是亲戚关系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允炆不重用徐辉祖,燕易王的母亲是谁,为什么刘恒会继承王位

    徐辉祖和明成祖朱棣还有一个亲戚关系,这个人就是朱棣的燕王妃,也就是日后的仁孝徐皇后。这位徐皇后就是徐辉祖的姐姐了,但是关于二人是否一母同胞还有待商榷。图片来源于网络在历史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徐辉祖和徐皇后是不是一母同胞的,但是却可以根据历史的记载做出一些合理的推断。徐皇后和徐辉祖是同一年死的,也就是

  • 揭秘中国历史上最残暴的皇帝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最残暴的皇帝是哪一位,历史最残暴的十大皇帝,中国历史上最残暴的暴君是谁

    小时候石虎和石勒的母亲逃难,那时候石勒做匈奴汉国的大将,乱世之中东晋的刘琨发现了疲于奔命的祖孙俩,为了讨好石勒,便把他送到石虎身边。石虎经常在军营里拿弹弓打人,弄得整个军营人人喊打。石勒也很恼火,于是喝令刀斧手砍头示众。多亏了石勒的母亲,说这小子在逃难的时候没少帮助我,可不能如此绝情。船到桥头自然直

  • 揭秘历史上的武则天究竟是怎样宠幸男侍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武则天历史真实形象,武则天服侍了几代君王,武则天重用的大臣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人们在肯定她杰出政治才能的同时,也对她荒淫糜烂的生活颇多批评,说她广置面首,宠幸男侍等。那么,历史上的武则天究竟是怎样宠幸男侍的?“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曾写过一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檄文中称:“伪临朝武氏者……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

  • 揭秘:唐玄宗宠幸杨贵妃竟给安禄山洗澡?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杨贵妃爱唐玄宗还是寿王,唐玄宗为什么喜欢杨贵妃,唐明皇赐死杨贵妃

    唐玄宗宠幸杨贵妃给干儿子安禄山洗澡的事,是大多世人都知道的事,但其洗澡背后的真相却众说纷纭,不一而足,有人说杨贵妃与安禄山关系不一般,说是“三日洗儿”,分明是找借口给安禄山洗澡调情,是大张旗鼓偷情,是在 “玩火”;也有的人认为杨贵妃与安禄山没有暧昧关系,因为偷情哪有这般大张旗鼓地进行,且还惊动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