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崇祯皇帝为什么秘密收葬魏忠贤的遗骸?

崇祯皇帝为什么秘密收葬魏忠贤的遗骸?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752 更新时间:2024/1/22 18:24:12

死前被公布罪状、发配凤阳,死后被碎尸万段、悬首示众,崇祯上台后对魏忠贤的这一系列处置,在给当时的黑暗政坛带来些许新鲜空气的同时,也让他赢得了圣明之君的欢呼颂扬。然而,17年后,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夕,崇祯却下密旨收葬魏忠贤的遗骸,墓址就选在了魏忠贤生前早已看好的香山碧云寺。

每次读史读到这里的时候,笔者总要惊讶一番,沉思一番。惊讶的是,崇祯在李自成大兵压境的危急时刻,不把全部心思放在调兵遣将上,居然还有闲心做一件与御敌守城毫不相干的事情;沉思的是,崇祯在国破人亡的慌乱绝望中,为什么会突然改变自己打倒和否定魏忠贤的初衷,重新审视魏忠贤的价值和功绩,并出人意料地为其收集骸骨、修坟立碑。

网络配图

明熹宗临死前曾专门叮嘱崇祯说,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朱由校在生命最后时刻对魏忠贤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固然掺杂着个人私情,但最主要的是他认识到了魏忠贤在处理“大事”方面的清醒和果决,尤其是在维护大局、知人善任、赏罚分明的关键问题上,在事关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政治立场上,所表现出来的深明大义和远见卓识。

平心而论,魏忠贤为巩固个人权势,未免有党同伐异、残忍歹毒的罪恶一面,但从他曾经力排众议、大胆起用辽阳战败后遭受谗言的熊廷弼,不徇私情、果断罢免宁锦一战中畏缩不出的袁崇焕,抛开私怨、违心推荐赵南星、孙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等诸多方面,可以看出他还是心系国家、讲求原则的。魏忠贤主政期间,国内形势良好,辽东局势平稳,这层能力、这种魄力、这份功绩,还是应该被认同和肯定的。

网络配图

崇祯即位的时候,海内难民揭竿四起、关外清兵虎视眈眈,在这种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朝廷迫切需要一位魏忠贤这样富有处理军国大事经验和把握动荡时局能力的“能人”来独当一面,虽然无法扭转国势日衰、积重难返的败亡趋势,但也不至于在短时间内坍塌崩溃。但崇祯为了整饬内政和平息民愤,更是为了报仇雪恨和独掌大权,借着朝廷文武大臣的“倒魏”怒潮,以迅雷之势彻底肃清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

能够不动声色地一举铲除魏忠贤,一直是崇祯自我标榜的人生得意之作。然而,正是由于过分欣赏自己的才干,过度迷信自己的能力,却让他从自信变得自负,最后变得刚愎自用。魏忠贤死后,崇祯起用了倡导儒家思想的东林党人,但在国内动荡、边关危急的存亡之际,那些擅长空谈、治国乏术的文人儒将能有什么作为杨鹤对民风剽悍的起义军实行“招安”,袁崇焕与狼子野心的皇太极私下“和谈”,无不表现出东林党人的庸俗、懦弱、酸腐和无能。

尽管崇祯志向远大、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事必亲躬,但他既无治国之谋,又无任人之术,加上他严苛、猜忌、多疑,对大臣动辄怒斥、问罪、砍头、凌迟,其残忍和冷酷与魏忠贤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祯还频繁地调整官吏,17年间他竟然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这种让人噤若寒蝉、如履薄冰的高压态势,造成国家人才匮乏,有心报国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请缨效命。无奈之下,崇祯只好培植私人势力,重新起用大批更加腐朽无能的太监,最终导致“十万太监亡大明”的历史悲剧。

网络配图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也就是他煤山上吊自杀殉国前的第五天,崇祯在大势已去、大厦将倾的绝望中,在听到太监曹化淳说的那句“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话之后,终于领会到了皇兄临终前强调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的深意所在。国难当头,非常时期,个人恩怨和个人私欲是不是应该暂时放一放呢毕竟,国祚永存,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最硬的道理。在幡然醒悟的同时,也让无力回天的崇祯在精神上彻底崩溃。收葬魏忠贤遗骸,既是对魏忠贤价值和功绩的重新肯定,也是对自己17年执政生涯的全盘否定。康熙四十年,魏忠贤墓被康熙皇帝下令夷平,这是后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朱元璋杀胡惟庸蓝玉 并非全是冤案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经历了相当长时间“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境况,历史忽然“火”起来了。电视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讲史节目,书店里塞满了形形色色的历史读物,真使人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感。然而无论什么东西,只要一“火”,就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火”起来的历史读物,当然也不可能逃脱这一规律。东拼西凑、草率成篇

  • 诗仙李白的另一面:写诗谩骂同居女友不守妇道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说李白》(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一书是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文化中国》栏目的知名主讲人黄玉峰,在演讲内容的基础上,经过补充、修改而成的。作者以一种“还原”李白的立意,清理了以前被人忽略的史料,加以必要的阐释,全面地描绘出李白的原貌。网络配图一个人对待婚姻的态度也可以反映出他的思想、追求,甚至性格特点。

  • 中国历史上最好色的皇帝非汉武帝莫属?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皇帝大多都是荒淫的,不过最好色的皇帝非汉武帝莫属。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汉武帝身边拥有四大国宝级的美女。这些美女不仅美貌无比,而且都在历史上有名气,很有典故。网络配图第一个美女就是陈阿娇。当年4岁的胶东王刘彘就对身前的小美女阿娇垂涎,当姑母问他阿娇怎么样的时候,小刘彘就很懂事的说:好,若得阿娇做妇,

  • 最荒唐皇帝最敬老 高龄老人获得皇帝待遇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纵观中国数千年的中国史,虽然,各个历史时期尊老、敬老的制度和做法有所不同,其实质上都在于充分表达社会对耆老之人的关心和爱护。然而,最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古代制定最完备的尊老敬老的制度和做法的却是历史上以荒淫天子著称于世的大汉第九代皇帝汉成帝刘骜。高龄老人在这一时期除了每年例有糜粥饮食之外,还可以享受如

  • 揭秘范增的离开与项羽的失败有多大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范增,公元前277年生,居鄛(今安徽巢湖市居巢区亚父乡又传安徽桐城练潭)人。网络配图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范增投靠了项羽的叔叔项梁,劝说他立楚王的后裔为楚怀王,以此号召天下百姓。在项梁阵亡后,他跟随项羽,成为他的重要谋士,后来封位历阳侯,项羽尊称他为“亚父”。公元前207

  • 孔子为何对女人有偏见:夫妻之间有矛盾 离过婚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孔子说“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将女人与小人相提并论。网络配图最近,武汉大学教授陈文新在“国学班”上课时,对孔子为何发出如此感叹,推测出两种原因:一是孔子可能在谈恋爱的过程中受过挫折;一是孔子婚后家庭生活不太美满。孔子谈恋爱过程中是否受过挫折,不得而知,如果真有其事,不知道是不

  • 揭秘荆轲刺杀秦王前在等的到底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荆轲刺秦王的事件使得荆轲在历史上留了名,但是最终却失去了自己的性命。有专家说,刺杀秦王的任务本应该是荆轲和其他人进行。可是由于荆轲出行前并没有等到那一位小伙伴,所以才自己上路。那么荆轲所等之人究竟是谁呢?网络配图《史记》之《刺客列传》,司马迁写荆轲刺秦之前一直在等一个人:“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 这个太监不太坏:手握重权但却一心为主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在人们的观念里,似乎宦官没有一个好人。尤其是电视剧、小说作品中,宦官们结党营私,铲除异己,贪污受贿,甚至威胁王朝社稷。那么历史上真的就没有一个好太监吗?图片来源于网络五代著名宦官张承业唐末五代时期最著名的宦官张承业可以算得上是个好人了。在唐昭宗时期他是河东监军,因为执法严明,不徇私情而受到晋王李克用

  • 大明开国第一屠夫是谁?斩首万级若等闲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屠杀政策始于洪武年间,最富盛名的屠夫叫做韩观。韩观其人在洪武十九年(1386年)出任桂林右卫指挥佥事,因“讨平柳州、融县诸蛮”而升任广西都指挥使,二十七年(1394年)“讨全州、灌阳诸瑶,斩千四百余人”,翌年“捕擒宜山诸县蛮,斩其伪王及万户以下二千八百余人”,因此晋升至征南将军,是一个靠屠杀少民起家

  • 秦桧为何受赵构信任?危难时刻对宋皇室忠贞不渝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君不见李义府辈笑欣欣,笑中有刀潜杀人。阴阳神变皆可测,不测人间笑是瞋。——白居易网络配图1143年冬天,在岳飞一家的鲜血抛洒于杭州城的第三个年头,江南纷纷扬扬下起了雪,杭州都城的达官显贵更是忘记了战争的苦痛和羞辱,而沉浸在一片对太平盛世的吹嘘与陶醉中。秦桧先生的权势,也随着帮助皇帝实现其战略苟安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