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焚诗书、坑儒生,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秦始皇这么做?

焚诗书、坑儒生,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秦始皇这么做?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412 更新时间:2024/1/4 0:07:28

秦始皇为什么要“焚诗书、坑儒生”?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焚书坑儒”作为秦始皇身上的污点之一,其实可以分为“焚诗书”、“坑儒生”两个独立事件。那么,秦始皇为何要“焚书坑儒”呢?其实从根源上讲,主要源于秦灭六国之后山东六国与秦国之间的文化冲突,以及六国士子阶层对中央集权制的反对,秦始皇在尝试化解矛盾失败之后,最终在李斯建议下采取了激烈手段。

“焚书坑儒”的问题根源,天下一统后的剧烈冲突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一改周朝分封制,全面推行中央集权统治,但如此一来却导致国内冲突加剧,而最终导致“焚书坑儒”事件爆发的,则主要源于以下三点冲突。

1、长期分裂导致的文化冲突。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由于周朝推行分封制的关系,天下各诸侯国历经数百年的分裂,早已诞生出了不同的文化风俗,如“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秦国法家文化、以儒家之礼为核心的齐鲁文化、粗犷豪迈的燕赵文化和浪漫奔放的楚文化。文化的长期分裂,使得各国之间文化壁垒极为坚固,而这种文化差异在秦国的身上体现的又极为明显,受法家思想影响的秦国虽然从不缺乏能征善战的将士,但却从来没有产生过有足够影响力的学者,这使得山东六国始终将秦国视为虎狼之国。

2、士子对集权统治极为排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与之前截然不同的统治方式,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的秦国,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虽然秦国并不是最早推行郡县制的国家,但秦国却是最早将郡县制和中央集权统治联系起来的国家,而其他各国的郡县制则仍然保留着极为浓厚的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色彩。这种统治模式的全面改革,使得山东六国士子阶层极为反感,尤其是一向对周礼推崇备至的儒家学者,以及受儒家思想影响极为深重的齐地学者,对于秦始皇的这种集权统治极为排斥。

3、士子对官僚制度的反感。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世卿世禄制”的崩溃,彼时士子入仕主要以“游说”为主,即士子阶层以自己的知识对各诸侯国君主进行游说来获取官职。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配合“中央集权统治”,创立了全新的“三公九卿”制度,中央朝廷和地方官员统一由中央直接任命,而秦国选拔的官员又主要是精通律法者,在没有相应的官员选拔机制诞生的情况下,这等于断送了士子们获取权力的途径,自然遭到了士子阶层的集体反对。

一种新的统治模式的出现,往往需要经历长期的调整和适应,从后世角度来看,秦始皇的改革具有相当的先进性,但由于改革速度太快,在这种新体系尚不完备的情况下,难免会激发各种各样的矛盾,这点是根本无法避免的。

秦始皇曾尝试化解矛盾,但却均以失败告终

对于新政推行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秦始皇并非没有察觉,他也曾尝试化解这种矛盾,从而使得这个新生的帝国能够稳固下来,可惜他的努力最终仍以失败告终。

1、尝试融合各国文化。对于各诸侯国剧烈的文化冲突,秦始皇其实也曾尝试促进文化融合,不仅允许诸子百家和列国士子进入咸阳,而且对于不同的文化基本采取了接纳包容的态度,例如如黄老道家、阴阳家经过综合儒、法、道诸家的学说,提出了所谓的“五德始终说”,便得到了秦始皇的采纳;而秦始皇对咸阳的扩建规划中,也体现出了“法天象地”的道家思想;同时“泰山封禅”则代表了秦始皇对齐鲁文化的认可。尤其是作为秦始皇长子的扶苏,其明显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然而,秦始皇对于文化的融合最终以失败告终,例如秦始皇“泰山封禅”换来的只有山东士子的嘲笑。

2、对六国士子的笼络。为了争取各国士子的理解和支持,秦始皇设立“博士”之位,以六国士子充任,虽然不具有实权,但却可以参与讨论国策,且秦始皇对于这些士子,最初表现出了极大的尊重。秦始皇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换取六国士子对自己新政的理解和支持,进而通过他们影响和引导天下百姓,从而在推动新政落实的同时,降低社会各阶层对秦国的排斥。然而,由于“博士”职位只是虚职,这一举措并未赢得六国士子的支持,他们不仅态度傲慢,且在参议国政时一言不发,却又在私底下对新政非议不止。

最终的结果证明,秦始皇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而这种失败其实已经让秦始皇的忍耐力即将达到极限,而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的那场宴会,则成为了最终的导火索。

齐人淳于越的言论,最终使得秦始皇采取雷霆手段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始皇帝在咸阳宫摆酒设宴,秦国大臣和山东六国的“博士”七十余人参与了这场宴会。酒宴开始后,仆射周青臣首先上前歌颂了一番秦始皇的丰功伟绩,虽然六国“博士”的态度仍然怠慢,但宴会氛围尚且融洽,直到齐人淳于越站出来。

齐人淳于越上前说道,“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秦始皇本纪》)淳于越的这番言论,无疑是对秦始皇中央集权统治的再度挑衅,并认为秦始皇应该继续推行分封制,否则将来天下大乱,秦国在没有诸侯国救助的情况下,必然会迅速灭亡。

对于这番言论,丞相李斯直接上前予以反驳,并对秦始皇说道,“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本纪》)

淳于越对新政的抨击,无疑触犯了秦始皇的最后底线,眼看自己的努力最终付之东流,秦始皇对于李斯的“焚书”建议最终予以了采纳,于是下令除了博士官收藏的书籍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外,将诗、书、诸子百家著作全部焚毁,并将对天下敢于私藏、学习和非议朝政者严厉惩处,这便是著名的“焚诗书”事件。

方士逃走再度非议朝政,秦始皇一怒之下“坑儒生”

虽然目前关于“坑儒”事件中的“儒”到底作何解释,目前仍然有争议,但从《史记》记载来看,“术士”的可能性极大。“坑儒生”事件发生于“焚诗书”一年后,因可将之视为“焚诗书”事件的后续,因而通常将两件事合称“焚书坑儒”。

秦始皇统治后期,或许是由于身体出现了问题,使其对于长生之术推崇备至,使得很多术士得到重用,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徐福,而引发“坑儒生”事件的,则是同样深受秦始皇重用的侯生、卢生两位。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某日,这两位术士突然逃走了。

或许是为了给自己的逃走找个“借口”,两人逃走时对外宣称,是因为秦始皇过于残暴和贪婪,这才不愿为其寻找仙药了(“贪於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秦始皇本纪》)。此外,两人逃走之余,还说了一大堆非议朝政的话,秦始皇得知消息后,怒道,“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

于是乎,秦始皇一怒之下,“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可见,咸阳的“儒生”被坑杀,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在秦始皇刚刚下令禁止非议朝政一年后,竟然又有人公然跳出来挑衅法令,这才以雷厉手段处置。

如上所述,“焚诗书”和“坑儒生”两件事的发生,完全是由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由于文化冲突和士子不满所引发,是秦始皇在尝试怀柔手段失败之后所采取的无奈之举,虽过于激烈,但却是为了保障各种改革顺利推行的必要之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渭水之盟作为李世民最屈辱的事情 李世民又是如何雪洗耻辱的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对渭水之盟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对于李世民来说,其一生最不愿回首的一日,一定是公元626年7月2日,玄武门之变是他心中的痛。而若说李世民一生中最屈辱的一日,则一定是公元626年8月30日,因为这一日他签订了渭水之盟。自公元618年6月18日,李唐王朝建立的那一天

  • 北周皇帝宇文赟有多离经叛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北周皇帝宇文赟有多离经叛道?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属蒙古语族,兴起于大兴安岭。为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起源于东胡族,分布在中国北方。从557年到581年,黄土高原地区上崛起了一个鲜卑人创建的短命封建王朝——周。为了更

  • 揭秘历史上真实的汪直,对朝政的实际影响力其实并不大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汪直,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太监汪直能够被人所熟知,一直是他身上的权宦光芒,尤其是《龙门飞甲》之类影视剧的播出,使得汪直的形象瞬间变成另一个“魏忠贤”,人们总是把汪直和明英宗时期的王振、明武宗时期的刘瑾、明熹宗时期的魏忠贤相提并论,以至于形成对于汪直

  • 东吴四英杰指的是哪些人?又是如何排名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我爱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东吴四英杰指的是哪些人,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攻打荆州,因此逼降了刘琮。刘备得知消息后,他自知无法抵抗曹操,只能南下逃亡,但曹操不愿让刘备占据江陵,于是他派出虎豹骑,在长坂坡一带击败了刘备,幸好当时关羽带领水师前来接应

  • 李元吉和李建成双方是相互信任的吗 李元吉为什么不保持中立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从李建成人物关系到玄武门之变,李元吉可以说是李建成最忠实的粉丝了,李元吉不管是在什么事情上都坚定不移的支持拥护李建成。李建成作为太子是法定的接班人,而李世民有大功,有很高的威望和拥护者,两人相互争斗是可以理解的,那么李元吉为什么会选择太子李建成而不是亲王李世民?要想说明白,还得从他的经历说起。根据史

  • 唐朝宰相裴度,唐宪宗制衡之术的牺牲品,他的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说起唐朝宰相裴度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唐宪宗时,唐朝藩镇割据,节度使把持一方,朝局十分混乱。大臣们纷纷浑水摸鱼,想谋取其中利益,在这样病态的朝廷上,却衍生出以裴度为首的忠臣。裴度以匡扶朝局为己任,却被奸邪小人刺杀,差点丢掉性命。几经辗转裴度坐上宰相之位,他一心帮助唐宪宗却被奸臣暗算,他

  • 汉光武帝刘秀为何被评价为位面之子,天选之子?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每当一提起汉光武帝刘秀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位面之子,是近代网络小说中出现的新词,大概的定义是在一个独立位面中最幸运,最厉害的人,是上天眷顾的宠儿。而刘秀常常被人形容为位面之子,天选之子,为什么给他这么高的评价呢?刘秀,东汉的开国皇帝,开创古代历史上“风化最美、

  • 蜀汉能镇守荆州的七员大将分别是哪些人?刘备又为何选择关羽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镇守荆州,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都说“关羽大意失荆州”,但是刘备应当十分清楚,即使关羽比诸葛亮还谨慎,荆州也还是要丢。所以刘备才把主力干将全部调到西川,准备跟先祖刘邦一样,以成都为大本营,向汉中发展,等待时机问鼎中原。熟读三国正史的人都知道,“隆中对”就是一个“马歇尔计划”,完成概率基本为零。当时不

  • 谋士孙资在曹魏的地位如何?他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谋士孙资在曹魏的地位如何?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孙资(?-251年),字彦龙,太原郡中都县(今山西省平遥县)人。三国时期曹魏重臣。同郡人王允赏识其博学多才,举荐他为县令。曹操任司空时,曾征辟孙资为官,恰巧孙资的兄长为人害,他刺杀仇人后携家眷避居他乡,不能赴任。后来,

  • 刘备临死前说日后不可重用赵云,这是为何?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你们知道刘备临死前说日后不可重用赵云,这是为何?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东汉末年,蜀国有两位能人,“文诸葛,武赵云”身为常胜将军的赵云,在认识汉代后君刘备后,就一路追随先后参加了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汉水之战、无异不是取得优异成绩。刘备对其也有很高的评价,任其为桂阳太守。平日里对赵云的赏赐,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