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棣为何要把京都迁往北京?迁都的目的是什么

朱棣为何要把京都迁往北京?迁都的目的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992 更新时间:2023/12/29 23:25:08

一般来说,开国皇帝建都在何处,后来的皇帝也都跟随着一直在哪里设都。唯独明朝却不是这样。朱元璋开国时,建都在南京,直到朱棣手上才把京都迁往北京,其中原因何在?基于什么考量?此问题虽然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却饱含深意。分析已有资料,剖析朱棣心迹,纵观当时形势,我们可以看到明成祖做出此决策,并非心血来潮一时之念,而是通盘考虑谨慎之为。理由如下:

其一,巩固“根据地”的需要。

我们知道,虽然朱棣出生在南京帝之家,却由于不是首位嫡子,一直不太可能有传位自己的可能。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燕王,到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换句话说,朱棣是从燕王领地起家的,无疑北京就是他的根据地和大本营。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建都,自然最有安全感,也最能够保全和壮大属于自己的或明或暗之力量。

其二,避免“迷信说”的忌讳。

中国古人大多很信奉迷信说法,作为皇帝为了江山社稷大业,更是不想有丝毫不顺利不吉利。事实存在着一个奇怪的建都现象,在南方建都的王朝,大都短命。而都于北方者,大都国祚长久。故就此考虑,朱棣也希望可以通过换都方式,讨个民众口彩、求个自我安慰。再者说,中国古代一直有句老话,叫做“树挪死人挪活”。朱棣在南京政变夺权,面临巨大压力,也祈求换个环境可以放松心境、改善环境。

其三,放眼“大局观”的考量。

朱棣看到,明朝设都南京偏于江南一隅,不利于控制北方局势。而当时北方边患比较严重,时常受到鞑靼和瓦剌的威胁,故朱棣决定建都北京,有两大好处:一是便于为了抵御异族的入侵。二是实行所谓“天子戍边”的政策,表现出皇帝誓死守卫边疆的决心。事实上,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加强了北方边境的防务,并推行积极政策与北方友好,形成了繁荣稳定的边境环境,使大明朝无了后顾之忧。

其四,建立“宏图业”的梦想。

元朝大都在北京,形成地跨三大洲的大国,而朱棣也抱着这样的梦想而积极准备。也许正是因为朱棣拥有许多皇帝不敢想不敢做的宏伟抱负和远大理想,明成祖即位后五次北征蒙古,追击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疏通大运河;迁都并营建北京,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定都北京的汉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后500余年的首都地位;组织学者编撰长达3.7亿字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设立奴儿干都司,以招抚为主要手段管辖东北少数民族。更令他闻名世界的是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前六次在永乐年间进行,第七次下西洋在宣德年间进行),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沟通了中国同东南亚和印度河沿岸国家。明成祖可谓功绩累累的一代雄主。通过以上四点,我们不得不说,朱棣迁都北京这着棋,走的好、走的妙,走出了胆识、走出了远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不亚于关羽的赵云为何不是五虎将?五虎将潜规则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元氏县西北)人。先从公孙瓒,时刘备亦在,与赵云深自结纳。公孙瓒为田楷击袁绍,派刘备出征,赵云为骑将,后因对公孙瓒失望托词兄丧,离去前与刘备曰:“终不背德也。”后刘备奔袁绍于邺与云相遇,随从至荆州,战博望,出长阪,迁为牙门将军,仅为一名护卫偏将,随刘备南定诸郡后,方升为偏

  • 秦帝国背后的面孔:三寸之舌动天下的纵横家张仪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张仪的连横之术,奠定了秦帝国之后半个世纪的外交策略,也成为秦帝国霸业的重要基石之一,正如李斯所说:“惠文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公元前337年,对于张仪来说,是个充满不得志与屈辱的时光。这位战国隐世奇才鬼谷子的高足,魏国公室之后,由于家道中落,正屈就在楚国首都郢,充当楚

  • 揭秘:明朝第一巨富沈万三究竟是不是明朝人?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提及沈万三,在不同的史书和文学作品中,都有记载。可谓是大名鼎鼎,影响巨大。《金瓶梅》中的主要角色之一潘金莲,不止一次说过:“南京沈万三,北京枯柳树,人的名儿,树的影儿”,可见沈万三的大名在明代市井中的普及程度;江浙闽皖等地,至今也还有将巨富们喻为“沈万三”的习俗。《明史》里也有好几处提到沈万三,其中

  • 元朝历史上忽必烈皇后也在宫廷搞大生产运动?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察必,弘吉剌氏,元外戚济宁忠武王按陈之女、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后。察必生性仁明,随事讽谏,多裨时政,同时又勤俭自律,事事用心。史称“其性明敏,达于事机,国家初政,左右匡正,后有力焉”。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病逝,死后追尊昭睿顺圣皇后。一位简约而不简单的环保专家察必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后。这位皇后出自弘

  • 揭秘:梁山将董平和吴三桂哪个更让人烦?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冲冠一怒为红颜”是清朝诗人吴伟业讽刺吴三桂勾结清朝反击李自成大顺军进而被清朝封为平南王的诗句,原以为是吴三桂的专利――为了自己的女人而不顾历史名誉、不顾全家38人的性命,毅然决然地选择投降敌人,绝对是用情之专一的“ 大情种”!不过看了《水浒》后竟然发现双枪将董平也是一位“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好汉”

  • 乾隆香妃原名伊帕尔汗 名字为“香”非身上有香味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位于西长安街的中南海正门——新华门,在清代是一道红墙,红墙之内是一栋上下各七间的两层小楼,名叫宝月楼。袁世凯窃取大总统职务后,以中南海为总统府,将宝月楼改成了大门。宝月楼建成于清朝乾隆二十三年。《北京传统文化便览》中关于宝月楼建造的原因是这样写的:(宝月楼)是乾隆帝为讨香妃的欢心所建。香妃,回族和卓

  • 年贵妃凭什么与皇后同一等级?光有哥哥还不够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康熙帝的景陵,据说里面葬了48位妃嫔,开创祔葬皇贵妃等的先例。雍正帝也沿用这一做法,对于皇帝来说,能多几个妃子和生前一样侍奉自己,那也是不错的,而对于妃子们来说,生得荣宠,死后哀荣,能与帝王在一起,不但是自己的福气,更是家庭的荣耀。那么,是什么决定皇妃祔葬皇陵的条件呢?第一,当然是百年不变的是不是宠

  • 10个关于拿破仑鲜为人知的真相:拿破仑死亡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拿破仑不单单是妄想称霸整个欧洲的独裁者,尽管这的确是一部分事实。但真实情况是拿破仑比你在高中课本上了解到的更加复杂。他在已征服的国家颁布民主且革命性的宪法,但他却让他的兄弟姐妹们在新领地内称王称霸。他很爱他的结发之妻约瑟芬,但为了成为新帝国的接班人他弃妻子于不顾而与一位更年轻的公主结婚。虽然拿破仑对

  • 控制朝鲜二十年的文定王后:古代朝鲜的权术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谁说政治只是男人们的游戏?深宫中的女人们,也梦想着把整个世界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为着各自不可告人的野心与利益,后宫嫔妃们极尽耍弄权术、党同伐异之能事。她们在九重深宫暗中注目着朝廷上的政治博弈,以水性柔弱之躯,驱使着男人们为她们争权夺利。最后脱颖而出的文定王后,开创了摄政女主二十年的局面。中宗反正燕山君

  • 为什么说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中国的夏娃?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红楼梦》把自己为中华民族所确立的全新的人物谱系合盘推出。也就是说从情性的角度出发,《红楼梦》为中国的新的人性观确立了楷模。在《红楼梦》看来,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应运而生,属传统认可的大仁谱系;蚩尤、公工、桀纣、始皇、王莽、曹操、恒温、安禄山、秦桧,应劫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