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一天读书240遍!谁是历史上活得最辛苦的皇子?

一天读书240遍!谁是历史上活得最辛苦的皇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385 更新时间:2024/1/26 4:22:52

可以说,在我国历史上的帝王之中,暴君、昏君、比比皆是,可是在整个清朝皇帝中,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到末代皇帝溥仪在内的十二位皇帝中,却没有出现一个暴君、昏君,这是为什么呢?在封建社会里,一个王朝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素质,清王朝在皇子的教育上与之前的明王朝,甚至之前所有的王朝相比,有着极为鲜明的特色和成功的地方。

早在满洲政权还没有进关入京之前,对于文化知识教育是极为忽视的,出于草原民族自身的需要和限制,他们一直崇尚骑马射箭的传统,但随着满洲军事实力的自身发展,和进入内地的逐渐汉化,满洲政权的最高统治者努尔哈赤越来越认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努尔哈赤作为后金政权的开创者,在政权建设、社会发展的一些方面注意吸收汉文化,开创了“清因明制”的先河并在模仿蒙古文字创建了满州文字,他的儿子皇太极即位以后,推行了“武功”与“文治”并举、文化上提倡儒学的治国思路,为清朝入关后实行的统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天聪五年(1631年)皇太极特意针对贵族子弟的教育问题,下达了一道御旨,内容为:

“朕令诸贝勒大臣子弟读书,所以使之习于学问,讲明义理,忠君亲上,实有赖焉。闻诸贝勒大臣有溺爱子弟,不令就学者。得毋谓我国虽不读书,亦未尝误事与。独不思昔我兵弃滦州,皆由永平驻守贝勒失于救援,遂至永平、遵化、迁安等城相继而弃,岂非未尝学问,不明理义之故乎?我兵围明大凌河城,经四越月,人皆相食,犹以死守,虽援兵尽败,凌河已降,而锦州、松山、杏山,犹不忍委弃而去者,岂非读书明道理为朝廷尽忠之故乎?自今,凡子弟十五岁以下,八岁以上者,俱令读书。如有不愿教子读书者,自行奏。若尔等溺爱如此,朕亦不令尔身披甲出征,听尔任意自适,于尔心安乎?”

---《太宗文皇帝实录》

在御旨中,皇太极命令诸位贝勒大臣的孩子读书,目的就是让他们学习一些文化、知识,并且要明白忠君爱国的道理。在御旨中,皇太极特意指责了有的贝勒大臣溺爱孩子,不让孩子学习。难道不读书就不会耽误事情吗,难道就忘了因为统帅的原因,而放弃了滦州,甚至导致永平、遵化和迁安等地相继丢失的教训吗?现在我们后金军围困明朝的大凌河城已经超过了四个多月,可是明军仍然誓死坚守着城池,在大凌河城内官兵因为走头无路而被迫投降以后,锦州、松山和杏山的明军仍然轻易放弃城池而退回关内,这些难道不是因为守城的明军将领深深知道如何读书做人,明白忠君爱国的道理的原因吗?从今以后,我们后金贝勒大臣们的子弟,凡是年满8岁以上15岁以下的孩子,都要开始读书学习。如果有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弟读书的,那么我也不会派遣你们率军出征,你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是如果你们真的这么做的话,就能心安理得吗?所以,所有的贝勒大臣,都要好好考虑我的这番话,开始认真教授子弟们读书学习。

在当时,满洲上下都一直以战争和掠夺为生,尤其是皇太极在位期间,后金在军事上对周边地区和民族部落展开着积极进攻,迅速扩大着自己的统治范围。经过西征蒙古、东伐朝鲜,以及多次对明朝的进攻,可是皇太极竟然会采用阻止贝勒大臣们随军出征的资格,来让子弟们读书学习,这无疑表明了一种极为严肃的态度。皇太极的这道御旨也对贝勒大臣们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皇子们的教育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国运的兴盛,一个从小就受到良好教育的皇子才有可能德才兼备,成长为可以肩负重任的国之栋梁。更何况,其中的佼佼者,是储君的人选,未来要继承大统之位。从此,满洲贵族阶级开始对子弟们进行文化教育,大多数人在家中还聘请了私人教师来教授读书学习。

到1644年,清军入关以后,对皇子的教育始终没有间断,尤其受到明王朝衰败的影响,使清朝皇子们的教育更为规范化、制度化。到了雍正帝即位以后,甚至专门成立了“上书房”,而且还把上书房设置在乾清宫的旁边,(乾清宫是皇帝在紫禁城中居住和处理日常政事的地方。)来专职教育皇子们读书学习。与前朝相比,清代皇子读书入学年龄早、学习时间长、规矩严而且课程多。 清朝皇子每日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到上书房读书学习,这其间还要练习骑马射箭的草原民族传统。在今天的西苑和圆明园的遗址上,还有上书房的存在,这也让诸皇子们在跟随皇帝出行期间,仍要能做到坚持读书。

清朝对于皇子们教育的重视程度,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功。但当时皇子们的学习程度也是非常辛苦甚至严酷的。首先皇子必须择定吉日开学,开学的时候,皇子和师傅双方长揖,代替跪拜。上书房的制度极严,读书的时间为“卯入申出”,也就是早晨5点(他们起床的时间会更早)至下午3点,共计10个小时。读书时要正襟危坐,夏天不许摇扇子,午饭由侍卫送上来,老师先吃,皇子们吃完不休息,继续功课。皇子们的假日更是少得可怜,只有元旦、端阳、中秋、皇上的生日、自己的生日共5天假,甚至除夕也不放假。

关于课程的安排,清人记述日:首先“学蒙古语二句”,然后拉弓箭数次,接下来“读满语二刻”(相当于现在的半小时),从早晨6点多开始学习汉语,课程有五经、《史记》、《汉书》、诗赋等。到了下午3点半左右才下课吃晚饭,饭后还要上一节“军事体育课”——骑马射箭,至此一天的学习生活才告结束,日复一日,天天如此。

学习的方法是:师傅读一句,皇子读一句,如此反复,诵读百遍,然后与前四天所学内容合起来再读百遍。6日之前学习的知识,称为“熟读”,约隔5日复习一次,周而复始不间断。系统地学习儒家经典,是清代皇子的必修课。康熙从5岁开始早晚读书年无间日,累得咳血仍然坚持。每日把老师指定的内容念120遍,之后再定一段新的继续背,直至把《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完全背下来。在皇子们读书学习的时候,皇帝还会经常光临上书房,进行检查和督促。

康熙帝曾说,在他当皇子读书的时候,要朗诵120遍,之后还要背诵120遍,等完全熟练了,然后再换下一段,这样一段一段的学。

清人赵翼在《檐曝杂记》中对此曾有生动的描述:“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迥绝千古……既入书房,作诗文,每日皆有程课,未刻毕,则有满洲师傅教国书、习国语及骑射等等,薄暮始休。然者文学安得不深?武事安得不娴熟?” 在这样严格的教育和培养下,清朝历代的皇帝和皇族都具备了很高的文化素质,他们不仅通晓满蒙汉藏等多种文字,而且在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方面都有着很高的造诣。

虽然在之后的诸帝中,也不乏一些平凡之辈,但他们并不平庸,也没有出现过前朝历代那些昏君、暴君,这不得不归功于清朝统治者们杰出的皇子教育的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清初循吏白登明:有事与百姓商量 受到百姓爱待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在《新刘河志》中,编者顾士琏提到一故事,说顺治十三年冬,太仓知州白登明召开过一次群众大会,核心议题是该不该治理娄江水患。娄江旧名浏河,其北边支流叫朱泾,即范仲淹兴修的新塘,至清初早已淤塞,白登明到任,组织百姓重凿了五十里。巡按御史李森先知道后,非常高兴,说白大人如此能干,何不再接再厉,将浏河整治整

  • 秦孝文王即位3天就死了:史上秦孝文王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秦孝文王(公元前302—公元前250年),秦昭襄王之子,嬴姓,名柱。秦昭襄王四十年(公元前267),因悼太子死在了魏国,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65),安国君继立为太子,号安国君。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死,孝文王即位,先服丧。公元前250年,孝文王正式即位,不久去世,葬于西垂。秦孝文王在位时间甚

  • 第一忠臣周公:自己拔掉指甲 请求为帝王替死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距今天3000年前的西周王朝,出了一位中国历史上第一忠臣——周公。他是西周开国帝王——周武王姬发的四弟,第二位帝王周成王姬诵的叔叔。周成王继位时年幼,由周公辅政。周公无微不至地关怀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厉害,周公很焦急,就按照习俗,周公强忍剧痛,掀掉自己的趾甲沉到大河里,对河神祈祷说:“现在成

  • 曹魏五谋臣简介:曹操麾下的五大终极参谋智囊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曹魏五谋臣,指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五人。因为这五个人对曹魏势力的成立与巩固有巨大贡献,所以,把他们叫做曹魏五谋臣。唐朝宰相朱敬则在《隋高祖论》里称及:“荀彧、贾诩、荀攸、程昱、郭嘉,可谓天下之菁英。帷幄之至妙,中权合变,因败为功,爰自秦汉,讫於周隋。“荀彧荀彧(163-212年),自小被世人

  • 从古至今开创商业发展的历史名人:古代十大商人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在过去,中国是一个重农轻商的国度,经商被人们视为“贱业”。古代有“士农工商”四大行业,“商”被排在了最后,甚至有时一提起商人,人们便会想到“无商不奸”、“为富不仁”等贬义词。由于中国古代人们对商业和商人的极度歧视,使商业发展受到了极大阻碍,因而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也一直居于弱势地位,无法与自然经济相抗

  • 霸王别姬的悲剧:虞姬算中国古代第几大美女?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宋词里有一副词牌叫“虞美人”。最早是南唐李后主曾填过一阕著名的“春花秋月何时了”,以“虞美人”命题。我猜测“虞美人”这副词牌是李后主发明的。所谓的虞美人,估计是指西楚霸王项羽的娇妻虞姬。后来,有一种花也被命名为虞美人。不管是读词还是赏花,我都能感受到穿越千秋的纪念。虞姬,一个被写进《史记》的女人,一

  • 用人是门伟大艺术:唐玄宗错用了两个人毁了盛唐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常言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唐玄宗正是由俭入奢而导致失败。他在登基初年,看到当时的风俗奢靡,曾下令销毁宫中的乘舆服御,金银器玩,将珠玉、锦绣焚于殿前。可是到了晚年却穷奢极欲,任人唯亲,使大唐盛世一去不复返。司马光评论说:“明皇之始欲为治,能自刻厉节俭如此,晚节犹以奢败。甚哉奢靡之易以溺人也!《诗

  • 揭秘:大清朝乾隆皇帝一生之中最爱的五个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清高宗乾隆皇帝一生共有后妃41人,其中有5个女人与之合葬。她们是:孝贤纯皇后、孝仪纯皇后、慧贤皇贵妃、哲悯皇贵妃、淑嘉皇贵妃。因为这5个女人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有幸和乾隆皇帝合葬在裕陵地宫。要说乾隆皇帝最爱的一个女人,喜欢历史的网友们想到的必然是孝贤皇后。乾隆最爱的女人是结发妻子孝贤皇后富察氏

  • 盘点历史上的十大勾魂才女:裙下尽是“风流鬼”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四大美女四大才女,古代四大美女谁最惨,历史上的四大美女真实存在吗

    中国几千年文明史,孕育出了无数的才子佳人,要论起美女何其多,妖艳的,才干的,悲情的,巾帼不让须眉的等等,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些古代美貌与才华并重的才女,以及与之相反妖艳祸国的女子。古代才华相貌出众的才女才华是比较广义的,习惯上文学上有成就的人更容易被称为才女。现在不仅仅指文学方面,只要在行业中有突

  • 揭秘传奇皇后羊献容:一生缘何经历“五废六立”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羊献容,西晋末年泰山南城人,她的出生年月现在已不可考。祖父是羊瑾,做过尚书右仆射这样的高官。父亲羊玄之官至尚书右仆射,加侍中,封爵为兴晋公,可谓出生于豪门世家。自小聪明伶俐,容貌出众。《晋书·卷三十一·列传第一》曰:“惠羊皇后,讳献容,泰山南城人。祖瑾,父玄之。”她不仅是晋惠帝司马衷的第二任皇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