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清初循吏白登明:有事与百姓商量 受到百姓爱待

清初循吏白登明:有事与百姓商量 受到百姓爱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522 更新时间:2024/1/21 9:39:08

在《新刘河志》中,编者顾士琏提到一故事,说顺治十三年冬,太仓知州白登明召开过一次群众大会,核心议题是该不该治理娄江水患。

娄江旧名浏河,其北边支流叫朱泾,即范仲淹兴修的新塘,至清初早已淤塞,白登明到任,组织百姓重凿了五十里。巡按御史李森先知道后,非常高兴,说白大人如此能干,何不再接再厉,将浏河整治整治?于是下了硬性指标——开挖六十里。领导要政绩,而浏河确实需要浚淤,白登明也就接下了这个任务。

然现实情况不容乐观,一是浏河涉及太仓、嘉定、昆山三地,协调工作不好做,二是岁荒严重,百姓没饭吃,纷纷叫苦,怎能负担劳役?白登明一边与嘉定、昆山的长官商量,由太仓负责工程的三分之二,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一边召开群众大会,分说利弊,开导民众,广泛征求意见,并写诗一首:“苦劳民力导泾沟,虽日时艰利万秋,若个今朝含怨报,他日方晓白知州。”

他坚信百姓是通情达理的,只要与他们商量,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群策群力之下,终于有了方案:由同善会募集一部分粮食,州库出一部分粮食,保证民工口粮,并赈济孤贫,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与百姓商量的效果很快显现,感情上贴近,物质上帮扶,百姓安能不拥戴?顺治十四年春,工程动,白登明天天住在工地吃在工地,与群众同甘苦,唇齿相依,用时一个月即告竣工。此后,太湖西水得以畅通入海,东南七邵百姓得利颇多。

白登明,奉天盖平人,属汉军镶白旗,顺治二年拔贡国子监,因成绩优异而得官,其治理地方之策,或谓领导艺术,正可以用“有事与百姓商量”以蔽之,不搞“家长制”、杜绝“一言堂”,体现出一贯的务实作风。

所谓“民不安,国必乱”。欲使民安,必先予民活路;欲使民安,必先疏导民意。此千古不移之定律也。

顺治五年,他任河南柘城(今属于商丘)知县。

当时是,“削发易服”已然完毕,强力作用下的民怨多有反弹,加之灾荒频仍,役使繁重,民不堪其苦,处处骚动,人人不安。白登明采取的绥靖方法,还是与百姓商量。他扑下身子、放下架子,到百姓中间听声音,以百姓疾苦定政策,“悯遗黎荒残,多方招抚,停止增派河夫”,出台了许多有利于“劝耕读”的乡规民约,不久即实现境内晏然。

后去太仓安民,由于多和百姓商量,也同样少走了许多弯路,特别是有效扭转了“嘉定三屠”所形成的民心痼疾,为时人所推重,终以区区州县小官而跻身名宦。也正是人心之凝聚,他才能在顺治十年台湾郑氏攻击刘河堡的战役中沉着应对取得完胜;也正是人心之凝聚,他才敢于“独驾一艘夜半往”驰援崇明,吓跑了围城之敌。可惜的是,清淤朱泾,库藏消耗太多,他又不忍心摊加赋税于民,致使战端一开,需饷无出,巡抚蒋国柱只得以云南协饷应之。这件事让他遭受了弹劾,削职为民长达20多年,饶是太仓百姓极力为他辩护也是无效,清廷在涉及军事的事儿不容商量。

到了康熙十八年,朝廷下决心解决台湾问题,在福建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的保举下,白登明才被起复为高邮知州。这里面还有个插曲,高邮是吴三桂的老家,“三藩”初平,人心未定,先闹旱蝗,继而大涝,是个极容易出乱子的地方,姚启圣老成谋国,认为只有白登明方堪其任。

而白登明也确实没有辜负姚启圣等人的推荐,甫上任,即深入百姓,与百姓商量治理之策(登明与民约),解决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他倾听百姓呼声,筑堤御水,劝富民赈灾,严禁胥吏克减劳役用度;他吸纳百姓智慧,采取吹笳召集驿夫的办法,以免耽误农时;他依靠百姓,攻克难题,同时切实保护百姓利益,“上官有所徵调,不轻给”,终使高邮获得“大治”。白登明去世时,“贫无馀赀”,还是高邮百姓醵金以殓,殊为感人!

明末重臣叶向高曾认为,要收拾民心,根本方法是减轻他们的负担。想想也是,明末六十年,百姓负担有多重?单是“辽饷”和名目繁杂的附加税,就使得民力枯竭殆尽,民心丧失殆尽。然而他还是只说对了一半。庄子云:“中和民意以安四乡。”“中和”,即指调和取中之意,此乃与百姓商量之结果。苏东坡也说:“虽官守有限,不获趋外庭以称觞,而民意所同,亦能抒下情而作颂。”“同”,也是商量之意,与百姓意见一致。可见只有百姓的力量,才是社会安定和谐的不二动力;只有百姓的智慧,才是振聋发聩的历史回声。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有事与百姓商量,以百姓利益为中心开展工作,顺应他们的意愿,发挥他们的作用,事业就发达,建设就顺利;反之,高高在上,颐指气使,走向百姓的对立面,那必将遭至挫折和失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秦孝文王即位3天就死了:史上秦孝文王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秦孝文王(公元前302—公元前250年),秦昭襄王之子,嬴姓,名柱。秦昭襄王四十年(公元前267),因悼太子死在了魏国,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65),安国君继立为太子,号安国君。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死,孝文王即位,先服丧。公元前250年,孝文王正式即位,不久去世,葬于西垂。秦孝文王在位时间甚

  • 第一忠臣周公:自己拔掉指甲 请求为帝王替死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距今天3000年前的西周王朝,出了一位中国历史上第一忠臣——周公。他是西周开国帝王——周武王姬发的四弟,第二位帝王周成王姬诵的叔叔。周成王继位时年幼,由周公辅政。周公无微不至地关怀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厉害,周公很焦急,就按照习俗,周公强忍剧痛,掀掉自己的趾甲沉到大河里,对河神祈祷说:“现在成

  • 曹魏五谋臣简介:曹操麾下的五大终极参谋智囊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曹魏五谋臣,指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五人。因为这五个人对曹魏势力的成立与巩固有巨大贡献,所以,把他们叫做曹魏五谋臣。唐朝宰相朱敬则在《隋高祖论》里称及:“荀彧、贾诩、荀攸、程昱、郭嘉,可谓天下之菁英。帷幄之至妙,中权合变,因败为功,爰自秦汉,讫於周隋。“荀彧荀彧(163-212年),自小被世人

  • 从古至今开创商业发展的历史名人:古代十大商人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在过去,中国是一个重农轻商的国度,经商被人们视为“贱业”。古代有“士农工商”四大行业,“商”被排在了最后,甚至有时一提起商人,人们便会想到“无商不奸”、“为富不仁”等贬义词。由于中国古代人们对商业和商人的极度歧视,使商业发展受到了极大阻碍,因而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也一直居于弱势地位,无法与自然经济相抗

  • 霸王别姬的悲剧:虞姬算中国古代第几大美女?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宋词里有一副词牌叫“虞美人”。最早是南唐李后主曾填过一阕著名的“春花秋月何时了”,以“虞美人”命题。我猜测“虞美人”这副词牌是李后主发明的。所谓的虞美人,估计是指西楚霸王项羽的娇妻虞姬。后来,有一种花也被命名为虞美人。不管是读词还是赏花,我都能感受到穿越千秋的纪念。虞姬,一个被写进《史记》的女人,一

  • 用人是门伟大艺术:唐玄宗错用了两个人毁了盛唐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常言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唐玄宗正是由俭入奢而导致失败。他在登基初年,看到当时的风俗奢靡,曾下令销毁宫中的乘舆服御,金银器玩,将珠玉、锦绣焚于殿前。可是到了晚年却穷奢极欲,任人唯亲,使大唐盛世一去不复返。司马光评论说:“明皇之始欲为治,能自刻厉节俭如此,晚节犹以奢败。甚哉奢靡之易以溺人也!《诗

  • 揭秘:大清朝乾隆皇帝一生之中最爱的五个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清高宗乾隆皇帝一生共有后妃41人,其中有5个女人与之合葬。她们是:孝贤纯皇后、孝仪纯皇后、慧贤皇贵妃、哲悯皇贵妃、淑嘉皇贵妃。因为这5个女人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有幸和乾隆皇帝合葬在裕陵地宫。要说乾隆皇帝最爱的一个女人,喜欢历史的网友们想到的必然是孝贤皇后。乾隆最爱的女人是结发妻子孝贤皇后富察氏

  • 盘点历史上的十大勾魂才女:裙下尽是“风流鬼”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四大美女四大才女,古代四大美女谁最惨,历史上的四大美女真实存在吗

    中国几千年文明史,孕育出了无数的才子佳人,要论起美女何其多,妖艳的,才干的,悲情的,巾帼不让须眉的等等,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些古代美貌与才华并重的才女,以及与之相反妖艳祸国的女子。古代才华相貌出众的才女才华是比较广义的,习惯上文学上有成就的人更容易被称为才女。现在不仅仅指文学方面,只要在行业中有突

  • 揭秘传奇皇后羊献容:一生缘何经历“五废六立”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羊献容,西晋末年泰山南城人,她的出生年月现在已不可考。祖父是羊瑾,做过尚书右仆射这样的高官。父亲羊玄之官至尚书右仆射,加侍中,封爵为兴晋公,可谓出生于豪门世家。自小聪明伶俐,容貌出众。《晋书·卷三十一·列传第一》曰:“惠羊皇后,讳献容,泰山南城人。祖瑾,父玄之。”她不仅是晋惠帝司马衷的第二任皇后,也

  • 蒋琬刘禅之争:扶不起的阿斗如何夺回朝政大权?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蒋琬自建兴十二年以尚书令身份总理国事,至延熙九年(246年)去世,执掌蜀汉政权达13年之久。这段时间蜀国极少兴兵,主要致力于经济恢复和百姓的休养生息。延熙六年十月,蒋琬似乎认为蜀国国力已经有所恢复,再次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将行营自汉中迁至涪县(今四川省绵阳市)。在此修缮城池,大造舟船。据《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