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武宗在位期间,有哪些为政举措与成就?

明武宗在位期间,有哪些为政举措与成就?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437 更新时间:2024/2/7 2:07:50

朱厚照,即明武宗,明朝第十位皇帝,在位共16年,年号正德。他是明孝宗朱佑樘之子,生母是孝成敬皇后张氏。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朱厚照是明朝极具争议性的皇帝。他少时聪慧却玩物丧志,称帝后任情恣性,荒淫无度,宠信宦官,以致朝政败坏。在位时曾御驾亲征大败蒙古,平定宁王叛乱。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于豹房,享年三十一岁,庙号武宗,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葬于康陵。

为政举措

政治

任用宰辅

内阁首辅刘健、一品大学士谢迁、内阁首辅李东阳、华盖殿大学士焦芳、文渊阁大学士王鏊、太保兼内阁首辅杨廷和、左副都御史刘宇、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曹元、光禄大夫兼太子少师梁储、刘忠、内阁首辅费宏、内阁首辅杨一清、靳贵、蒋冕、东阁大学士毛纪。

任用边臣

王琼、陈九畴、安国、王守仁、杨一清

任用宠臣

钱宁、江彬、写亦虎仙、于永、星吉班丹,罗竹班卓、喇嘛乩竹,三竹拾刺、火者亚三、刘允

任用太监

八虎:掌司礼监秉笔太监刘瑾、总神机营张永、提督西厂谷大用、提督东厂马永成、提督东厂丘聚、罗祥、总三千营魏彬、司礼监太监高凤。

御马太监张忠、太监吴经。

经济

明代中后期,救灾机制建设趋于完善,急赈、报灾、勘灾到赈济、抚恤,基本形成一套较为严格的因对抗全球气候变化而产生的天灾救灾程序。正德水灾赈灾迅速有力,万历水灾赈灾迟缓不力。正德水灾发生后在巡抚秦金的领导下,由布政司、按察司派遣各道守巡、管粮、抚民等官“亲诣被灾州县查勘极贫军民受害之家量给仓粮赈济安插”,“量给仓粮赈济安插”,说明当时已有急赈举措。能够组织急赈,一方面说明地方官对救灾的高度重视、组织有力,另一方面说明尚有办法和渠道获得救灾钱粮。在吴廷举受命总理湖广赈务之前,巡抚秦金组织和领导了湖广的急赈工作,有效地控制了灾情的恶化与蔓延,罕有大面积严重饥荒。而万历二十一年五月河南大水灾发生后,由于巡抚频更,早期急赈工作组织领导不力灾情恶化遂至不可收拾最终酿成万历二十一年冬至次年春的大面积饥荒,人食人惨状到处发生。万历一朝多征战,故注重名将之战法抑或名臣之韬略,实乃舍本逐末。正德一朝封建经济潜力得以大幅释放,其生产效率与社会组织能力,正德实胜万历。正德朝乃制度之胜,而非攻伐计谋之胜。虽以中国历史纵向比,正德朝有其进步性,但以全球殖民的葡萄牙横向比,正德朝则是滞后性,正德朝如不学徐光那样用西书七千部、建立特区试图改变明朝,依然不能阻止明朝的崩塌,只是延缓了破败速度而已。

军事

武宗虽然不入大内,但是仍时常上朝听政,批答奏章,决定国家重大事件。不愿上朝时,就通过司礼监传达自己的圣旨,命内阁执行。即使他远在宣府的时候,还是特别强调虽然大臣不许前来,但奏章要一件也不许少地送到宣府。

正德十二年(1517年)十月,武宗终于盼到了一显身手的机会。在得知蒙古小王子部寇关来袭,武宗非常高兴,亲自布置,希望同小王子大战一场,即“应州之战”。这场战斗十分激烈,明军一度被蒙古军分割包围。武宗见状亲自率领一军援救,才使得明军解围。双方大小百余战,期间武宗与普通士兵同吃同住,甚至还亲手杀敌一人,极大地鼓舞了明军士气。最后,小王子自度难以取胜,引兵西去,明军取得了一场难得的胜利,史称“应州大捷”。想明英宗当年率20万大军却在“土木堡之变”中成了蒙古军的俘虏,而此次武宗率五六万人抗击四五万蒙古军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此后蒙古兵长时间内不敢内犯便是这次战斗的直接结果。而且在这场战斗中,武宗亲为指挥布置,战术正确,指挥得法,体现了较高的军事指挥才能。应州之役,成为武宗一生中最为光彩的时刻。

明武宗以锦堂老人的身份重启关西情报网,置巴欧坊,让明朝走出母语圈,也对敌人的敌友关系了解非常清楚。正德十三年,土鲁番犯肃州。守臣陈九畴因遗卜六王彩币,使乘虚袭破土鲁番三城,杀掳以万计。 以至于朱厚熜常与大臣传唱明武宗事迹:“于时兵何卒办,将何卒良,至 今人有传其事者,可为训乎”,“皇高祖考岁一巡边,皇兄亦圣威远震彼,乃今内逆欺,外贼侮,可嘅”。

外交

正德帝喜好宗教在古代对各族的影响力。终日与来自西域回回、漠北蒙古的异域法师、番僧相伴。

正德年间,葡属印度总督阿方索·德·阿尔布克尔克多次派探险队与中国接触。正德帝深知外交失败就是全面失败的精髓,亲自接见的皮莱资(ToméPires),是第一位得到中国皇帝接见的葡萄牙使者,并向随行使者火者亚三学习葡萄牙语,作为了解欧罗巴的媒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绵竹之战诸葛瞻为何会失败?有哪些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瞻,字思远,三国时期蜀汉大臣,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子。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景耀六年(263年),魏军三路大军伐蜀,邓艾率军偷渡阴平,穿越七百里无人区,靠凿山开道,修桥搭阁,甚至攀爬悬崖峭壁,进入江由,江由守将马邈投降,邓艾军直逼绵竹,逼近成都。此时,消息传到蜀汉,蜀汉

  • 周厉王被称之为昏君,暴君 周厉王做了什么才导致暴乱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对周厉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周厉王统治时期,国人群集而攻之,原因是何?周厉王是西周后期的重要君主,其在位时期周王朝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世文献对于周厉王时期的专利政策、国人暴动、共和行政等重要事件的记载,一直为学界所探讨。古往今来,学界将周厉王时期的治国举措归

  • 杨敞是什么人?他的宰相之位是怎么来的?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杨敞,西汉丞相。汉昭帝时曾任丞相,为弘农杨氏第一世祖。接下来听听我爱历史网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倘若说起杨敞,很多人可能根本没有印象,更不知道这是哪个朝代的人物,但是倘若说起此人的岳父,大多数人还是听过的,因为他的岳父便是大名鼎鼎的司马迁。在世人的眼中,司马迁是汉朝的重要人物,也是一个能力突出之人

  • 朱标死后,朱元璋坚决传孙不传子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字国瑞,明朝开国皇帝。 我爱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朱元璋并不是一个缺少儿子的皇帝,而且还多达二十六个之多。在这么多的儿子中,难道就没有找到一个媲美太子朱标的吗?以至于在他死后,非要传孙不传子,把皇位给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其实,其中虽然有着朱元璋对

  • 明朝大臣蹇义简介:明仁宗曾赐银章,上刻“忠厚宽宏”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

  • 明朝榜眼施鳯来简介:曾以礼部尚书入阁,附媚太监魏忠贤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

  • 明朝榜眼周洪谟简介:曾修过《英宗实录》、《宪宗实录》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

  • 龙图阁学士范仲淹推行的庆历新政为何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范仲淹所处的时代,宋王朝已经立国七八十年,虽还处于其较为强盛的时期,但仍内忧外患。北方的辽人和西北方的羌人对宋王朝的锦绣江山虎视眈眈。自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与辽国订立“澶渊之盟”起,宋王朝每年必须向辽国上贡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这就像给大宋王朝的经济发展压上了一块沉重的巨石。而辽国并不满足

  • 范仲淹为何叫做范仲淹?范仲淹名字的由来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北宋人范仲淹,以一篇《岳阳楼记》在中国文学史上芳名永存,而且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成了有识之士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座右铭。文如其人。纵观范仲淹的一生,他不仅是个文学大家、治军名将,理国名臣,同时也是个克己让人、豁达大度的君子。南宋大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朱熹对他推崇备至,认

  • 古代的吃货:宋朝历史上的六个“食神”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宋朝人追求物质享受,奢侈风气盛行,已经得到史学界的公认。宋代名臣司马光就曾直言不讳:“宋戚贵臣之家,第宅园圃,服食器用,往往穷天下之珍怪,极一时之鲜明。惟意所致,无复分限。以豪华相尚,以俭陋相訾。愈厌而好新,月异而岁殊”。就连口碑比较好的宋仁宗晚年也是“一宴游之费十余万”。皇帝如此,大臣焉能不竞相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