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崇祯杀掉魏忠贤后 明朝为什么就开始败了

崇祯杀掉魏忠贤后 明朝为什么就开始败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790 更新时间:2024/1/18 12:28:46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崇祯和魏忠贤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什么明代就败了?

“天子为国,君王为国而亡”,这句话是对明代最好的概括,前者是对永乐帝的努力和兴衰的最好的褒奖,而对崇祯陛下来说,却是在为保卫江山而奋斗。所谓兵来将挡,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崇祯的倒霉日子正好赶上了“小冰川时代”,连年的自然灾害让他功亏一篑。

抛开自然灾害不谈,单从皇上的视角来看,崇祯陛下的确是个好君,他处理政务,节衣缩食,将太监们一网打尽。但谁也没有想到,在魏忠贤被崇祯杀死之后,明代会崩溃?王承恩这番话说得很对,但他说的是哪一点?

01破碎的城市,破碎的河流,悔恨的煤矿。

1644年,李自成带领的起义者们以摧枯拉朽之势,一座座城邑被攻破,大明的江山也在风雨飘摇中,昔日鼎盛的王朝,已经走向了覆灭的边缘。在李自成大军包围北京的时候,崇祯皇帝登上山顶,遥望着远处的狼烟,除了唉声叹气什么也没有。

有宦官想要说服皇上,让他束手就擒,却被他一刀捅死。眼见形势不妙,崇祯皇帝便着手布置后事:先派人将太子押解,再命皇后贵妃自缢,再用刀刺杀自己的两个闺女,最后一人死亡,一人受伤,这是后话。崇祯皇帝很快就陷入了四面受敌的境地,最终在一棵古槐树上自杀,年仅34。

崇祯陛下自然是不肯善罢甘休,临终之前,他在身上的青衫上写下了一行字:“我即位十七年,薄德匪躬,上有震怒,但都是群臣误导了我,让叛徒入京。我若战死,也不能在坟墓中,我脱下王冠,戴上面具。让那贼子将我的尸体肢解,不让我的子民受伤。”

崇祯死之前,他的身边就是王承恩这个小太监,他亲眼看到自己的父皇为国而死,也是泣不成声,临死之前,王承恩说了一声“如果你还活着,就不会这样了。”然后,他也挂在了崇祯陛下的海棠树下。王承恩说的是实话,但他为什么要这么说?让我们来看看那个时代的政治形势吧。

02帝王不愿为政,宦官掌天下

魏忠贤原本只是一个流氓,因为赌钱没还清,便用剑自杀了,靠着三寸不烂之舌潜入了皇宫,因为善于交际和巴结上司,又因为偶然被皇长孙朱由校奶娘的欣赏,一路高升,在万历和泰昌年间,在天朱由校的帮助下,才慢慢稳固了他的地位。

朱由校即刻即刻即位,其父泰昌即位后一个多月,他十六年即坐上了皇位,这段时间几乎没什么成就,只有“木工活儿”可以称雄。这位木匠帝王闲着也是闲着,一门心思在后宫里打拼,其他的都是他的正经生意,对朝中的事情一点都不感兴趣,更别说当皇上了。

而魏忠贤却时不时地在他的身旁唠唠叨叨,把朱由校烦得够呛,说了一声“随便”,然后魏忠贤这位宦官头子便执掌大权,把朝中某些反对他的官员都给弄死了,一说到“东厂”就让人头皮发麻。

03东林之乱,以太监为中枢

要说朝中被打压的最厉害的就是“东林党”了,这是明代末期由江南文人组成的官僚组织,在朝中的影响力可不止是东林党,而是东林党,他们嘲弄朝政,评论官员,就算是皇上,也要听从他们的意见。

比如明代皇帝数十年不上朝,皇上也没有别的选择,所以他不得不“躲”在家里,以求安静。到了朱由校那里,他得到了魏忠贤的“真传”,也在皇宫中潜心当他的木工。

朱由校在宫里发展壮大,渐渐的,太监和东林派就会互相牵制,朝中的权力也会趋于均衡。在帝王的面前,最忌的就是有功无过,一旦有人或者团体危及到了皇上的权力,那就需要采取措施,利用太监来平衡,这是朱由校的一招好棋。

04打破守恒法则,大明江山将不复存在

魏忠贤愿意为朱由校当刀下棋,立下许多“功勋”。他在掌控东林党的过程中,排除异己,拉拢朝野,全面打压东林派,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御用的御用御史,保证了紫禁城的稳定。于是朱由校在弥留之际说:“恪守忠诚,谋大业。”

但是,朱由检的皇上,即崇祯继任后,却没有听从兄长的遗嘱,对太监参与政治非常不满意。国子监的钱嘉征把魏忠贤十大罪名“盘点”给崇祯,崇祯觉得这是个好时机,于是把魏忠贤送到凤阳。

魏忠贤被革职之后,还有一些人投靠了他,崇祯陛下得知这件事情后,震怒不已:“那人不思悔莫及,率众将杀伐果断,手持利器,簇拥在身边,一副造反的样子,我的心思很是歹毒,让锦衣卫当官旗,将他们绑到那里,然后将他们押送到那里,途中,由巡抚、官员、士兵,一路护送,凡是跟踪的人,立即捉拿归案,绝不能让他们逍遥法外。”

魏忠贤接到这封书函,就知自己完了,“伤心欲绝,与李朝钦同眠。”最终,他在前往凤阳的一家客栈自杀了。朱由检解决了一个心腹之患,看似为朝廷铲除了一个祸害,却没想到魏忠贤的死亡,破坏了“守恒定律”,让朝堂变成了一个任人宰割的地方,加速了大明江山的覆灭,王承恩临终时曾说过一句话:“如果忠臣还在,何必如此?”

05总结

魏忠贤的崛起,其实就是一场阴谋,他的哥哥崇祯陛下并不了解这里面的平衡,他一直认为,宦官们在政治上都是众矢之的,崇祯虽然是个大麻烦,却忽视了魏忠贤在位时的江山和江山的相对稳固,也没有注意到魏忠贤为江山立下过多大的功劳。

比如,像东林派这样的人,他们或许不会为皇帝、为百姓、为天下做任何善事,他们往往只是提出问题,证明自己的存在,而不是想着怎么去处理问题,皇帝不听从自己的“指挥”,他们就会采取“过激”的行动,比如“红丸案”,比如23岁的天启皇帝,比如23岁就去世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明朝“东林六君子 ”杨涟简介:为挽救混乱政局献出了生命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

  • 明朝“前六君子”左光斗简介:为官磊落刚直,被誉为“铁面御史”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

  • 明朝“东林六君子 ”袁化中简介:耿直清廉,勇于扶正压邪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

  • 历史上贵为皇后却还要偷汉子的北朝女人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女子出轨,有的并不是为生活所迫。历史上有个女子,此人贵为北魏孝文帝的皇后,却对自己的私生活一点也不检点。不仅背着皇帝偷汉子,还恶狠狠地诅咒皇帝。希望皇帝早死,当然最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己最后难免死得很可怜,而且名声也很臭。故事是这样的:北魏孝文帝第一个皇后是冯润,小名妙莲,你听这个名字就是美丽的

  • 北魏大将安颉:生擒胡夏国国主 挫败了元嘉北伐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安颉(?―431年),北魏将领。辽东胡人,征东大将军安同第三子,深得北魏明元帝、太武帝两代皇帝的信任。历任监军侍御史、建节将军、冠军将军等,封爵西平公。428年(神麚元年),生擒胡夏皇帝赫连昌。431年(神麚四年),安颉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进封爵位为西平王,谥号“襄”。刚正不阿

  • 盘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那些特别幽默的皇帝们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以前就有人说历史其实比故事更精彩,事实上果然如此,因为有了史学家记载的历史,所以现在人演绎起来,这些历史故事更加绝妙。尤其是中国古代帝王,在他们身上也有这样或那样的传说与典故,私下用笔记录下来,绝对是让人大增点击量的文章。不信江湖给你讲述几则故事,你可以看看我们的古人有多幽默。一、灭自己三族的皇帝一

  • 揭秘:三国中常胜将军赵云的劲敌是何许人也?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赵云是三国演义的名将,尤其是长坂坡一条银枪,杀入曹营七进七出,锐不可当。号称常胜将军。不过此人也有对手,那就是文丑、张郃、姜维等人。这在演义里有叙述。先说文丑: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个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公孙瓒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

  • 中国古代封建史上第一个和皇帝离婚的皇妃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皇帝是至高无上的,不过也有敢给皇帝离婚的女子。当然不是在古代,而是在清朝末年。不过那也很个性。如果诸位有兴趣,且听江湖一一道来。据说溥仪皇帝选皇后的时候,官员们推荐上两张照片,一张是文绣的,一张是婉容的。溥仪心仪的女子是文绣,那种端庄与秀美,让溥仪赞叹不已。不过选皇后并不完全凭的是容貌,那还要拼爹,

  • 揭秘:谁是三国历史上最善于自保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人活到这个世界上很不容易,除了应付天灾,还要应付人祸。战乱年代,一将功成万骨枯,好多人都成了炮灰。也有的人喜欢做高官,哪知道伴君如伴虎,尤其是古代君主,转眼无情,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功臣也难做呀。说到战乱年代,就不能不提到三国,那是个大开大合的时代,群雄辈出。比如曹操重用了不少贤才,甚至敌营里的关羽也

  • 欧阳修为何竟向皇帝推荐自己的政敌做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曹丕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不过这话也不完全对,诸君请看北宋的欧阳修就曾把三个和自己政见不同的人积极地向皇帝举荐希望朝廷重用他们,这三个人就是吕公著、司马光和王安石。嘉祐六年,欧阳修任参知政事,宋仁宗要他举荐三个可任宰相的人,他便推荐上述三个人。当年范仲淹搞“庆历新政”时,欧阳修等人支持范仲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