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国史上的第一谋士之争:郭嘉和诸葛亮谁更强

三国史上的第一谋士之争:郭嘉和诸葛亮谁更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929 更新时间:2024/1/8 12:15:08

事实上,郭嘉和诸葛亮不但作为个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而且在各自阵营的分量也都一样。刘备得到诸葛亮以后的说法是:“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曹操得到郭嘉以后的说法则是:“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刘备临终前,是托孤于诸葛亮的;而曹操对郭嘉,也曾“欲以后事属之”。只不过因为郭嘉英年早逝,我们没能看到那一天。也由于同样的原因,郭嘉这颗将星不像诸葛亮那样璀璨明亮。诸葛亮从二十六岁出山,到五十四岁病故,为刘备集团服务了二十八年,而且还有十一年时间是大权独揽;郭嘉为曹操集团服务却一共只有十一年,而且职务不过军师祭酒(参谋)。两人施展才华的条件,真不可同日而语。

然而,尽管只有短短十一年,郭嘉却留下了辉煌的业绩。郭嘉在曹操军中时,曹操可谓凯歌高唱捷报频传,成功地统一了北方。郭嘉一去世,曹操的军事成就便显得乏善可陈。用周泽雄先生的话说,也就对付了马腾韩遂几个“草寇型军阀”。对付孙权、刘备这两大“枭雄”,就有点力不从心,在赤壁还差一点就被烧得焦头烂额。当然,刘备反败为胜,并不仅仅因为有了诸葛亮;曹操事业受阻,也并非仅仅因为没了郭嘉。我们不可以过分夸大个人的作用。但郭嘉的去世,对于曹操确实是重大损失。因此,曹操败退赤壁时,曾仰天长叹,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这句话到了《三国演义》那里,就变成了这样一个场面:曹操华容道脱身回到南郡,曹仁设宴压惊,众谋士也都在座。曹操忽然仰天大恸。众谋士说,丞相遇难时全无惧怯,现在安全回到城中,人已得食,马已得料,可以重整军队报仇雪恨,怎么反倒痛哭?曹操说:“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接着便捶胸大哭说:“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于是“众谋士皆默然自惭”。

曹操的这一声叹息或者说捶胸大哭被毛宗岗父子批得狗血喷头,而且把这一哭和宛城之战哭典韦联系起来了。战宛城的故事,我们在《鬼使神差》那一集(第八集)讲过,就是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正月,由于曹操自己的失误,刚刚投降十几天的张绣,采用谋士贾诩的计谋突然反叛。猝不及防的曹操靠着典韦奋不顾身拼力死战才逃得性命,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爱将典韦却均在战斗中身亡。事后,曹操设祭,祭奠典韦,痛哭流涕。在《三国演义》第十六回,曹操是这样哭的:“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于是他身边的那些将士都十分感动(众皆感叹)。

这真可谓“曹操版”的“刘备摔孩子”了。刘备摔孩子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就是赵云在长坂坡救回阿斗后,刘备把那孩子往地上一扔,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惊得赵云扑翻在地,哭着说非肝脑涂地不可。你看,曹操是不哭爱子哭爱将,刘备是不疼爱子疼爱将,结果都让将士们感激涕零,真是异曲同工。同样,哭典韦和哭郭嘉也有得一比。毛批说,曹操以前哭典韦,后来哭郭嘉。哭典韦之哭,是为了感动众将士;哭郭嘉之哭,是为了羞愧众谋士。“前之哭胜似赏,后之哭胜似打”,真想不到奸雄的眼泪,居然“既可作钱帛用,又可作挺仗用”。于是毛宗岗父子冷笑一声说:“奸雄之奸,真是奸得可笑。”

这个批语当然很精彩,只可惜曹操哭典韦的话,哭郭嘉的场面,和“刘备摔孩子”一样,都是小说家言。没错,为典韦治丧时,曹操确实亲临哭祭,但没有说过“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的话。曹操也确实说过“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的话,但并没有捶胸大哭。我们也不知道他是在什么场合说的,有没有众谋士在座就更不知道。那个场面是罗贯中的演义,靠不住的。也就是说,毛宗岗父子批的是小说中的曹操,不是历史上的曹操。历史上的曹操并不可笑。他的叹息,也未必是为了“愧众谋士”。事实上,曹操赤壁失利,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责任并不在谋士。何况曹操的谋士也并不无能。比如孙刘的联盟,就早已有人料定,这个人就是程昱。曹操在夺取荆州以后继续顺江东下,也有人反对,这个人就是贾诩。可惜“太祖不从,军遂无利”。可见,曹操的谋士是尽责的,也是称职的,他怎么会借口怀念郭嘉来“愧众谋士”?

那么,曹操又为什么要叹息呢?实际上曹操是在叹自己命苦,过早失去了郭嘉。《三国志·郭嘉传》说:“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也就是说,如果郭嘉还活着,事情就不会这样了。怎么就不会这样呢?因为郭嘉是军事天才。他“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总能随机应变,当机立断,而且神机妙算,出奇制胜。比方说,曹操三战吕布,士卒疲倦,准备撤军。郭嘉力主再战,而且断定再战必胜,结果吕布被擒。曹操征伐袁谭袁尚,连战连克,诸将主张再战,郭嘉主张撤军,结果袁谭、袁尚兄弟祸起萧墙,曹操渔翁得利。曹操战袁绍,有人担心孙策趁机偷袭许都,郭嘉说来不了;曹操征乌丸,有人担心刘表趁机偷袭许都,郭嘉说不会来。结果呢?和郭嘉预料的完全一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揭秘:从《出师表》中解析诸葛亮所犯的职场禁忌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诸葛亮会背诵出师表吗,出师表诸葛亮对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原因

    诸葛亮一直以来就是智慧、才干、忠诚的化身。一生为了蜀汉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欣赏和尊重他,不惜“猥自枉屈”三顾草庐请他出山辅佐,临终又将刘禅托孤与他。关羽张飞等兵将谋士都敬仰刚和佩服他。诸葛亮简直就是一个成功职场人士的典范。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成功的职业经理人,似乎并没有得到刘禅的认可。从裴松之

  • 揭秘:嫁给了一家四代的隋朝义成公主的悲惨命运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上的杨丽华结局,唐太宗李世民杨吉儿的结局,唐太宗李世民与隋朝公主

    什么样的女人嫁什么样的男子,无论是娇贵的公主,还是低贱的民妇,都是类似的命运。查阅历史资料就能发现,隋朝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义成公主,她既不像远嫁匈奴的王昭君那么有名,也不像许身吐蕃的文成公主那么神圣,同样是政治需要,隋文帝杨坚一句话,就把这位宗室之女,送到了突厥人那里。联姻也是艺术,依靠少女俊俏的面容

  • 盘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各朝各代的“顾命大臣”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顺序,中国历史朝代纪年表,中国的历朝历代都有哪些

    顾命一词来自《尚书·顾命》篇,记载周成王病重召见几位大臣,顾命他们辅佐其儿子康王嗣位的过程。从此便有了顾命大臣的说法。所谓顾命大臣,就是因为继承皇位的皇帝年幼不足以听政,故在先皇临死前,托付辅佐新皇帝的心腹大臣。但又恐仅托付于一人权力太集中,一般都有多个顾命大臣来辅佐,藉以相互制约。能被选中做顾命大

  • 盘点:唐朝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的那几个老对手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太宗李世民的感情,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儿,唐太宗李世民评价

    王世充:买主求荣,篡逆奸雄王世充,字行满,本来姓支(胡人)。他祖父支颓耨年纪轻轻就死了,父亲支收跟随他的改嫁到霸城王家的母亲生活,因而就改为姓王,官职升到汴州长史。王世充广泛阅读了各类书籍,尤其爱好兵法以及卜卦算命、推算天文历法方面的学问。隋文帝开皇年间,他以军功拜仪同,累转兵部员外郎。杨玄感之乱时

  • 盘点:唐朝一代明君李世民的儿子们的最终归宿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大唐太宗李世民的后代,李世民是真的明君吗,李世民是一代明君吗

    李世民,年号贞观。在位23年,是唐朝杰出的军事家,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最终统一天下。称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使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李承乾:贞观十六年被控武力叛变,意图杀害唐太宗。贞观十七年,李承乾皇储之位被

  • 揭秘:唐朝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的用兵之道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世民当过哪些官,李世民能力如何,唐太宗李世民战功

    唐朝开国君主是高祖李渊,不过打天下的头号功臣是他的次子唐太宗李世民。隋末时李渊贵为太原留守(驻守军事重镇的高级官员),且是隋炀帝表亲,李世民从小却无纨绔子弟习气而志于习武从军,18岁便促其父举兵反隋并自任前线指挥。在扫平群雄时,年轻的李世民显示出高超的战场指挥才能,擒获了敌手窦建德、王世充等,为一统

  • 明仁宗:揭开朱高炽为“靖难”而翻案的启示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明仁宗朱高炽死因,明仁宗朱高炽在位多少年,朱高炽后面是哪个皇帝

    明朝作为华夏正统最后一个汉族帝国,曾被清朝抹黑过,也被现代人借用抹黑明朝而暗讽几十年前那个大神的无耻。但明朝的历史注定还是会被后人所了解的,那么我们今天来谈谈明朝第三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朱高炽的老爹朱棣自从干死造反这笔买卖,也就注定了朱高炽作为储君的不易。所以在朱高炽20年皇太子,共监国六次,遭

  • 宋朝“球王”高俅的球技有多高?他是奸臣吗?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为什么说明朝很诡异,赵匡胤为什么不传子,历史上差点统一全球的是谁

    世界杯又打得如火如荼了。有一个著名的段子,“罗纳尔多退役了,巴西足球8年没缓过来;齐达内退役了,法国足球12年没缓过来;巴乔退役了,意大利足球16年没缓过来;克鲁伊夫退役了,荷兰足球20多年没缓过来;普斯卡什退役了,匈牙利足球30多年没缓过来;高俅退役了,中国足球一千多年没缓过来!”编段子的真有才,

  • 幸免于朱元璋屠刀之下的大明开国功臣都有谁?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朱元璋杀了哪些开国大将,朱元璋杀了开国功臣事件,朱元璋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朱棣

    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34人,其中公6人,侯28人。此后他又分封了一批公侯,均颁赐铁券。自古以来开国功臣都为统治者所忌惮,西汉大将韩信曾哀叹“狡兔尽、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同样这些为大明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元勋宿将没有能够逃脱历史的宿命。1375年3月德庆侯廖永忠因僭用龙凤等违法

  • 兔死狗烹:明朝洪武年间被杀的功臣宿将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八大王剿四川历史事件,洪武四大案一共死了多少人,火烧连营死了多少蜀军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个成语源自春秋末年的一段故事。越王勾践在文种、范蠡的辅佐下卧薪尝胆,最终于公元前472年灭吴。功成之后,范蠡携西施乘舟泛湖而去,并写信给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不久后文种果然被迫自杀。因此后世用这个成语比喻统治者诛杀功臣的行为。小编昨天撰写了《幸免于朱元璋屠刀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