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仁宗:揭开朱高炽为“靖难”而翻案的启示

明仁宗:揭开朱高炽为“靖难”而翻案的启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1557 更新时间:2023/12/13 15:23:40

明朝作为华夏正统最后一个汉族帝国,曾被清朝抹黑过,也被现代人借用抹黑明朝而暗讽几十年前那个大神的无耻。但明朝的历史注定还是会被后人所了解的,那么我们今天来谈谈明朝第三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朱高炽的老爹朱棣自从干死造反这笔买卖,也就注定了朱高炽作为储君的不易。所以在朱高炽20年皇太子,共监国六次,遭受兄弟多次发难以及小人谗言,在杨士奇等大臣的力保下,最终登上了皇位。总体来说朱高炽是一个真性情的好皇帝,可惜执政时间只有八个月,他的死也在历史众说纷纭。

我们谈朱高炽必定绕不开明仁宗这个仁字,在古代集权社会下,权威意识是天命意识,没有人有资格去怀疑甚至推倒,至少在新皇帝登基第一年是绝对不敢违背老皇帝的遗命,更不必说更改了。而朱高炽在这一点上绝对是令人折服的,在朱高炽登基执政短短八个月间,他推翻了明成祖的遗命,为方孝孺黄子澄等建文帝时期的大臣翻案,这对于当时的古代皇朝来说是不可小觑的一件事,因为用中国传统的一句话说这叫“大逆不道”!

永乐22年十一月的某日,朱高炽下达诏令:凡是建文帝时期,因为靖难而被罚为奴的大臣及家属们一律赦免为平民,并发予土地,让他们生有所依。中国古代历史上,所有干造反买卖的并且成功的皇帝,没有一个手底下不是沾满成千上万的鲜血,在靖难中方孝孺被诛十族,齐泰、黄子澄等都被定为奸臣。朱高炽的这一做法明显让满朝文武惊诧不已,我们首先要明白朱高炽的这一做法也是在暗示自己父亲的行为是错误的,这在当时儒家禁锢下的文官集团中,这真是朱高炽了,换了不是皇帝早就得被口水淹没。因为中国古代的社会价值观没有对错,只有权威,即无耻逻辑——成王败寇。

之所以说朱高炽如此做是暗示自己父亲的做法是存在错误的,是因为朱高炽不但赦免了这些人的活罪,同时也让大臣去寻找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的后人,并加以优待。如果这些在当时儒家禁锢下的文武们都难以接受,有点头晕,那么朱高炽后来的一句名言,应当让这群大臣们直接晕倒在地。朱高炽说:“在靖难中,杀了不少人,但像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都是忠臣啊!”

我们之所以将这段史实再拿出来议论,有两个含义,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是社会动乱最为轻的一种改革方式。第二种是非此即彼的狭隘价值观与书本上中华文明是宽容的文化其实是相悖的。我们现在的社会所存在的两大问题在这两点上体现的很深刻,自上而下的改革似乎是不可能看到的,那么天道规律所阐述的法则是没有这种改革模式,很可能引发的就是帝国覆灭的轮回,而在这种轮回中更为可悲的是“一个独裁代替另一个独裁”的新一轮萌发,这虽然不是中国人愿意看到的,但就现阶段中国人的思维来说是无法阻止的,无论权贵的思维还是普通公民的思维都是如此。

而我们现在社会所存在更大的问题在于根本无法包容,无论是西方的民主,还是国内左右互博。近段时间“党梅”无数次的阐明不退步,也不进步,并且说不学习西方的政治,但却装糊涂不愿承认自己现阶段玩的其实也是西方的政治,只是更适合自己统治而已。可历史毕竟不会不退步,也不进步,古人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最近网络言论的疯狂打压来看,古人不欺我!所谓的不退步其实只是自欺欺人!所以对民主人士的打压确实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包括一些愚昧的国人抱着某个大神依然把天命、权威当做遮羞布去辱骂他人,却无视他们的大神也是靠打着民主的牌坊起家的。他们不但无视还有一套自己的理论:“成王败寇”,你说他们无耻吧?他们说是荣耀。于是就这样一个还不如古代帝王胸襟的大神,他们竟然说超过三皇五帝,真是想抽他们几个大嘴巴让他们好好反省反省,别什么事都留给后人解决,太过于寡廉鲜耻!

不过中国虽有名言:“以古文为镜,可以知兴替”。但中国的名言与高尚道德大多是在书本上的,一旦触碰到了权力与现实利益,狗屁的道德,狗屁的胸襟,狗屁的历史都是垃圾。这符合中国式思维,也符合中国千年来一直走不出历史留下的专制怪圈的缘由。因为不但既得利益者要这么干,很多普通愚民也是紧紧相拥在既得利益者身边叫骂清醒的人,直到他们家被强拆,自己的女儿被性侵,他们或许还要说一声:“奴才们愿意,碍着你们屁事?狗汉奸”!鲁迅虽死多年,但国人的奴性至死不渝,也就怪不得鲁迅被赶出教科书,还要被一些人骂作是小肚鸡肠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宋朝“球王”高俅的球技有多高?他是奸臣吗?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为什么说明朝很诡异,赵匡胤为什么不传子,历史上差点统一全球的是谁

    世界杯又打得如火如荼了。有一个著名的段子,“罗纳尔多退役了,巴西足球8年没缓过来;齐达内退役了,法国足球12年没缓过来;巴乔退役了,意大利足球16年没缓过来;克鲁伊夫退役了,荷兰足球20多年没缓过来;普斯卡什退役了,匈牙利足球30多年没缓过来;高俅退役了,中国足球一千多年没缓过来!”编段子的真有才,

  • 幸免于朱元璋屠刀之下的大明开国功臣都有谁?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朱元璋杀了哪些开国大将,朱元璋杀了开国功臣事件,朱元璋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朱棣

    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34人,其中公6人,侯28人。此后他又分封了一批公侯,均颁赐铁券。自古以来开国功臣都为统治者所忌惮,西汉大将韩信曾哀叹“狡兔尽、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同样这些为大明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元勋宿将没有能够逃脱历史的宿命。1375年3月德庆侯廖永忠因僭用龙凤等违法

  • 兔死狗烹:明朝洪武年间被杀的功臣宿将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八大王剿四川历史事件,洪武四大案一共死了多少人,火烧连营死了多少蜀军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个成语源自春秋末年的一段故事。越王勾践在文种、范蠡的辅佐下卧薪尝胆,最终于公元前472年灭吴。功成之后,范蠡携西施乘舟泛湖而去,并写信给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不久后文种果然被迫自杀。因此后世用这个成语比喻统治者诛杀功臣的行为。小编昨天撰写了《幸免于朱元璋屠刀之下

  • 历史上摧锋陷阵三救秦王:李世民最大的功臣是他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谁为李世民挡了一击,杨坚杀功臣,武则天是李世民的什么关系

    626年6月4日,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唐高祖李渊被迫晋封李世民为太子。8月李渊禅位,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643年2月李世民命阎立本画下二十四位开国功臣的图像,供奉于临烟阁之中,以示尊崇。按功劳大小,二十四人的排序为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龄、

  • 唐朝哪个公主与高僧偷情:竟让丈夫帮看门放哨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高阳公主(?-653),约生于唐太宗贞观(626-649)初年,《新唐书》称是唐太宗李世民第17女,唐高宗李治之妹,母不明,为父所宠爱。贞观中期下嫁开国功臣房玄龄次子房遗爱。房遗爱拜驸马都尉,官至太府卿、散骑常侍。唐高宗永徽初年(650)晋封高阳长公主,永徽四年(653)因谋反罪赐其自尽且不得陪葬太

  • 金代状元孟宗献系"连中四元" 倾心道家拜师王重阳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状元元金榜,潮州金中状元,金中文科状元

    导读:“连中三元”,是科举时代最为荣耀的事。所谓“连中三元”,是乡试、会试、殿试连续考中第一,这不仅靠实力,更需要几分运气,1300多年科举史,这样的幸运儿不过区区十多人,约百年出一个。由于金代科举考试制度别具一格,开封人孟宗献竟然“连中四元”,是科举史上唯一的“四元状元”。伴随宋朝灭亡,中国科举急

  • 三国名帅陆逊:竟是因莫须有罪名死于政治斗争?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孙权对武将能推心置腹,文臣就远远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如同房间里的花盆,虽然也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但更多的是为了美观,是种摆设,最重要的是:请靠边站。来看看文臣之首,孙权的开国功臣张昭和几任丞相的命运。孙权在武昌称帝的时候,大封功臣,但有一个名人成了被遗忘的角落,那就是张昭。同事们开始见到张昭时,都拱

  • 韩信死亡的原因是什么?他究竟是英雄还是懦夫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也是第一个被杀的功臣。那么韩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有一个什么样的出身呢?《史记》为韩信作过一个传叫《淮阴侯列传》,列传一开头就说,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好带刀剑。这些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些信息:第一,韩信曾经是布衣。什么叫布衣呢?就是没有官职的人——有官职的人可以

  • 揭秘:谁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不靠谱莽夫将军?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在很多历史题材的电视、电影中,大家可能会发现一个现象,有几个莽夫的存在,而这些莽夫最终却成为了开国功臣。其实这些“莽夫”在历史上也的确存在,像大家较为熟悉的有樊哙、程咬金等等。可正史里面却不是这样记载的,比如说程咬金,正史里记载的程咬金可是一位英俊的汉子。据已知的历史记载,真真正正的莽夫做了开国将军

  • 谁才是铲除吕后争权的首功之臣?为何被雪藏?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前180年,汉家天下的皇太后吕雉逝世。对于西汉王朝来说,这无异于一次重型地震,一来可以抢班夺权,二来可以铲除异己。这一年,天下从姓吕重新姓刘。可以说,开国功臣陈平周勃再次立下不世之功,匡扶正义,值得嘉奖。而其中立下最大功劳的并不是他们,而是郦寄!公元前195年汉高帝刘邦去世后,皇太后控制政权,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