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禅都已经登基称帝了 诸葛亮为什么还不还政给刘禅

刘禅都已经登基称帝了 诸葛亮为什么还不还政给刘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2160 更新时间:2024/1/16 12:32:19

还不了解:诸葛亮还政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刘禅已登基称帝,诸葛亮为何不肯还政?

看到这题目,就仿佛看见了这么两句话:

诸葛亮是个阴谋家,北伐没有成功,所以没有篡权。如果北伐成功,必定篡权。

这就是典型的“阴谋论”。

那么,诸葛亮有没有只手遮天,独掌朝政?

有没有带甲上朝,不可一世?

1、从诸葛亮重要的三个阶段,看诸葛亮到底有没有篡权之心

诸葛亮是百年不遇的人才,未出山就制定了“隆中对”,就已经看见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如此眼光,世所罕有,无可匹敌。

刘备建立蜀汉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诸葛亮,就根本无法建立起来。

(1)托孤疑云

公元222年8月,因为报仇心切,刘备被陆逊一顿胖揍,狼狈间到了白帝城。

在这里,刘备召来了一众臣子,特别是进行了托孤。

托孤之臣是两位,一位是诸葛亮,一位是李严

在托孤诸葛亮的时候,有这么一段:

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啥意思?

诸葛老弟,你的能力十倍于曹丕,一定能安定国家,成就大事。如果我儿子刘禅能行,就辅佐;如果我儿子不成器,就取而代之。

听到这话,诸葛亮哭着说:“我一定好好辅佐新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说实话,刘备说的话,真的是吓了诸葛亮一出一身冷汗,一是刘备拿他和曹丕比,曹丕可是篡权上位的啊!二是,刘备竟然拿江山考验诸葛亮,这谁不慌啊!

当时的诸葛亮,马上泪流满面地表了忠心。

之后,刘备又叮嘱刘禅,一切都听诸葛亮的,以后就叫“相父”。

托孤大臣诸葛亮和李严,刘备的分工如下:诸葛亮负责所有政事,李严被封为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破晓君对这一段的解读有三个:

第一,刘备做了平衡,托孤做了安排,让诸葛亮和李严两人互相牵制。

对帝王来说,这样的安排无可厚非。

第二,刘备明显更重视诸葛亮,让刘禅叫诸葛亮“相父”。

刘备深知儿子能力较弱,控不住大局,担心犯浑,胡乱指挥,摧毁来之不易的大业。

如此,刘备让诸葛亮多操点心,一定要掌控住全局。

甚至,刘备对诸葛亮做了略微的敲打,你要好好辅佐,但不要想着篡权。

第三,看似刘备对李严也很重视,实则不然。

当时的蜀汉其实有三派的,一是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二是一直跟随刘备的皇叔派,比如赵云魏延等人;三是李严为首的益州派。

如果仅仅托孤诸葛亮,刘家江山的风险加大,同时,益州派的意见会很大,局面会形成分裂状态。

所以,托孤李严看似牵制诸葛亮,其实是做平衡用的。因为,李严的官位安排有讲究,其岗位在“永安”,这就是刘备的行宫所在地。

如果,真的将国家军权全托付给李严了,他的工作岗位应该是成都才对啊!

所以,刘备托孤,说明了一个重大信息:看似托孤两人,但80%的托孤权利人是诸葛亮,这也说明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因此,我们可以看见后面李严几乎就是打酱油的角色,就是陪跑者。

(2)收拾李严,是诸葛亮收拾异己吗?

诸葛亮在刘备死后,干了两件大事,一是平定了南疆,并且建立了无当飞军。二是进行了北伐。

其实,在平定南疆后,诸葛亮的影响力已经非常之高了。

如果,此时的诸葛亮有野心篡权,那么完全是有可能篡权成功的,毕竟,大权在握,而且干什么都能得到刘禅的支持。

诸葛亮不仅没有做出篡权之举,而且还严以律己。这样的人,说有篡权之野心,鬼都不信。

在诸葛亮平定完南方后,公元226年曹丕去世了。魏国有年轻的曹叡上位了,诸葛亮一看这情况,就提出北伐。

为了整体考虑,诸葛亮提出李严坐镇汉中,赋予前方最有利的支持。很遗憾,李严提出各种理由不去,并且提出划五个郡在一起,建立巴州,他想成为巴州刺史。

这是要打造自己的根据地。自然,诸葛亮还是没有同意。

之后,李严又提出诸葛亮应该加九锡,称王进爵。

如果诸葛亮操作一番,那么李严等人也得水涨船高,一一升职。

但诸葛亮拒绝了,如此行为,只会增加刘禅的不安全感,何必去做?

另外,看三国的人都了解,曹操司马懿都是加了九锡的,诸葛亮那种很爱惜羽毛的人,岂会和曹操等人一样?

就在这一年,有李严的同乡尚书令陈震,私下告诉诸葛亮:“李正方(李严)腹中有鳞甲”。

这啥意思?暗示李严很有私心,要小心其制造事端。

诸葛亮呵呵一笑:“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

这意思显示了诸葛亮的大度,为了蜀汉的大局,他愿意和李严一起并肩合作。

公元230年,曹真的三路大军,气势汹汹前来攻击汉中,诸葛亮调李严带两万大军前去汉中,增强防卫。

李严不去。

当时的李严在江州,他不愿意离开江州。

不久后,诸葛亮听到私下传说,司马懿要封李严官职。

接下来,诸葛亮第一时间上表给刘禅,请求封李严为骠骑将军,同时让李严的儿子接替李严在江州的职位。如此,李严才北上汉中。

公元231年春,诸葛亮让李严负责粮草。李严前期还不错,在当年夏秋之交,因为阴雨绵绵,给诸葛亮写信,粮草不继,希望撤军。

于是,诸葛亮的大军南撤。

撤到汉中后,李严又写道:“军粮现在充裕,怎么又退军呢!”

这一番话,把诸葛亮气得半死。

这明显是为了推脱自己前面军粮运输不力。给刘禅上表的时候,李严告诉刘禅,撤军可能是丞相的诱敌之计。

李严的行为,彻底激怒了诸葛亮。

于是,诸葛亮不再顾及大局,直接弹劾李严,两封手书,加上一些证明人,李严无话可说,就此被贬为普通百姓。

有人说,这一段,是诸葛亮自编自导的大戏,就是为了清除异己,原因有二:一是,李严不可能那么傻,一会说军粮不足需要撤军,一会说军粮充足无需撤兵;二是,李严是个成熟的政治家,不可能犯低级的错误。

对这一段,破晓君是这样看的:

第一,诸葛亮如果要清除异己,为何给李严一条生路?李严前后言语不一,直接杀了不好吗?

第二,诸葛亮有手书铁证在手,难道是他伪造?如果是伪造,李严怎会承认?如果李严不承认,诸葛亮为何不杀人灭口?他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其实,人的思想是会来回变化的,无数人曾经英勇无比,格局很大,但年老时却常常犯了糊涂,这其中不乏大领导。

李严曾经踌躇满志,年老后,注重个人利益,完全适合人性,这就和如今的“59岁现象”是一个道理。

证明李严变了的,不是一个例子,以上说了多个例子。

无论从哪个方面讲,把李严撤了是正确的一步棋。

(3)北伐真的是诸葛亮的别有用心吗?

诸葛亮北伐5次,数量不少。

对于诸葛亮的北伐,刘禅也是颇有微词。诸葛亮为何北伐?其实,无非这么四个原因:

一是完成先帝刘备的遗愿,曾经答应刘备要完成大业,岂能言而无信?

二是,北伐就是蜀汉建立的长远目标,失去这个目标,荆州派、益州派势必失去团结。

三是,北伐可以对曹魏进行一个牵制,影响他们的经济发展和整体布局,如果条件成熟,攻入长安,未必没有可能。

四是,如果不北伐,说明了诸葛亮没有一统的信心,都龟缩在成都,会有数不清的党争,刘禅也不见得放心。长此以往,蜀汉众人就混吃等死了,等曹魏占了汉中,蜀汉就危险了。

总而言之,北伐是一个既定的长远目标,没有了这个长远目标,蜀汉也许灭亡得更快。

至于,有人说北伐是为了积累诸葛亮的军功,之后完成自己的谋朝篡位野心,这纯粹是扯淡。

蜀汉的建立,南征的胜利,早都说明了诸葛亮的能力,也积累了足够的军功。如果诸葛亮真想谋朝篡位,何必要在北伐中耗尽实力和身体?

2、诸葛亮是否带甲上朝?

我们得承认一个事实,诸葛亮确实是一个权臣,也是一个忠臣。

翻遍《三国志》,你也找不到诸葛亮甲士百人上朝的文字,一个都没有。

那么,诸葛亮上朝带甲士的说法来自哪里?

《晋书》。

《晋书.桓温传》:诏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赐钱五千万,绢二万匹,布十万匹。

啥意思?

东晋的皇帝下诏书:桓温可以和诸葛亮一样,带百人甲士入殿,同时,赐五千万钱,绢二万匹,布十万匹。

为什么东晋的简文帝赋予桓温如此待遇?一句话,胖桓温学习诸葛亮,可以当权臣,但更要做忠臣。这就是给桓温立下了一个标准。

那么,诸葛亮代甲这事到底有没有呢?太难考证了。

如果没有皇帝的命令和认可,诸葛亮每次上朝带着上百甲士,那就有点扯淡了,因为和他一生的言行都不一致。

但是,我们翻阅史料可以发现这么几句话:诸葛亮南征,临行前刘禅赐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

也就说,诸葛亮被赐予了虎贲60人。

这60人,如果刘禅愿意让诸葛亮带着上朝,那就没问题了。

只要不是皇帝允许,做臣子的不会带百名甲士上朝的,像诸葛亮这样很懂进退的名臣,更不会嚣张地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另外,刘禅上位后,就是皇帝了,政权就在自己手里了,各种重要的事情都要刘禅签字,何来还政一说?

只是,诸葛亮能力突出,大多的建议,刘禅都会采纳而已。

回到文章开头,题主说刘禅上位时17岁,为何诸葛亮不还政于刘禅?

上一段已经做了说明,政权一支笔就在刘禅手里,无需还政。

至于,诸葛亮带甲百人上殿,这事只见于《晋书》,是否确实无法考据。不过,看诸葛亮的一生,如果皇帝不允许,绝不会私自带甲上朝的。

另外,所谓的诸葛亮的阴谋论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北宋官员李孝基简介:为人冲澹,善养生,平居轻安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处级干部是多大的官,王夫之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那么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李孝基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李孝基,字伯始,李柬之子,幽州人,后迁濮州。进士高第,唱名至墀下,仁宗顾侍臣曰:“此李迪孙邪

  • 北宋官员余靖简介:主张要变更尽依“祖宗故事”的旧法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处级干部是多大的官,余靖董昭,北宋余靖后人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那么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余靖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余靖(1000年~1064年)北宋官员,庆历四谏官之一。本名希古,字安道,号武溪。 韶州曲江(

  • 称帝后的吴三桂时如何定国号的?为何为“周”?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吴三桂称帝时占几省,吴三桂和李自成大战,吴三桂是哪里人

    吴三桂,明末清初著名政治军事人物,吴周政权建立者吴周太祖。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朝康熙皇帝下令撤藩。在此背景下,吴三桂自称周王、天下水陆大元帅,并且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史称“三藩之乱”。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

  • 历史上曹操是什么出身?他真的是西汉丞相曹参的后代吗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曹参之后的丞相是谁,张飞出身,西汉曹参后人有些谁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枭雄,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豫州刺史部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刘协的名义征讨四方,消灭袁术、袁绍、吕布、刘

  • 揭秘:压垮三国第一猛将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王猛不死能否统一天下,压垮牦牛的最后一根稻草,三国第一嘴炮

    众所周知,刘备是因起兵讨伐黄巾农民起义军有功而登上西汉末年政治舞台的,后得到军师诸葛亮和关、张、赵、马、黄五虎上将等人齐心协力的辅佐,才成为三国鼎立之一蜀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按说,刘备虽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但家道中落,早年不过以贩履织席为业,并没有什么超群的武艺,但就是这个任何偏将都能追得他屁滚尿

  • 赵云竟排名垫底!中国古代20大最强武将排行榜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上武将排名前20,最强王者三国武将组合,赵云最强爆发装

    本次排名综合成就、知名度、武力、谋略、心机等多方面考虑,纯为史实,非戏说。20 常山龙胆——赵云赵云(?-229),三国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字子龙。初从公孙瓒,后归刘备。曹操取荆州,刘备败于当阳长阪,他力战救护甘夫人和备子刘禅。刘备得益州,任为翊军将军,从攻汉中。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从

  • 中华文化的象征孔子:竟是因政治失意而名扬四海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孔子对中华文化的塑造,孔子的文化观,孔子毁了华夏文明

    2000多年来,孔子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舞台上一直闪烁着不朽的光芒!集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文化巨匠为一体的孔子,早已超越了历史的时空,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与骄傲!但是,孔子并非天生为文化教育而生,做官才是他人生的初衷与志向,“学而优则仕”也是孔子本人的人生坐标,只不过,孔子有政治家的智

  • 揭秘:何人才是三国历史上最神秘的勇猛战将?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真正历史上三国最强武将,世界神秘文化全揭秘,神秘海洋大揭秘

    纵观三国历史,文有戏志才、郭嘉、贾诩、荀彧、荀攸、诸葛亮、庞统等经天纬地的无双国士,武有关羽、张飞、张辽、黄忠、马超、夏侯渊、曹仁等气拔山河的盖世猛将。一部不足百年的三国争霸史,演绎出中华五千年的军事、文化、社会、政治、民族、宗派斗争史。在这条短且浅的溪流里,却因著名史家陈寿的“能力有限”和小说家罗

  • 秦宣太后芈八子:大秦帝国历史上背后的传奇女性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大秦帝国魏纾结局,历史上的芈八子漂亮吗,大秦帝国赢稷

    秦始皇兵马俑是为“千古一帝”秦始皇陪葬,这本是不争的事实。可是,最近却有学者提出异议,认为兵马俑是为秦宣太后陪葬的——秦始皇兵马俑于1974年被发现,世人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威武雄壮的兵马军阵为“千古一帝”秦始皇陪葬,这本是不争的事实。可是,最近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节目中说,中国建筑学学者陈景元先

  • 一代红妆照汗青:色艺双绝陈圆圆的悲欢离合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悲欢离合的诗句,满眼凄凉无限事,付与丁香愁结

    在男权极度膨胀的古代中国,女子大多处于卑微的依附地位,沦为男性征服世界的牺牲品。然而,在明清易代鼎革之际,一位出身微贱的女子,却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兴亡,那就是一代名妓陈圆圆。陈圆圆的被劫和吴三桂的降清,彻底地葬送了明王朝复兴的希望,也导致了此后吴三桂家族的覆亡。难怪一代“诗史”吴梅村在其《圆圆曲》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