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清朝康熙大帝人生最后的日子如何度过的?

清朝康熙大帝人生最后的日子如何度过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414 更新时间:2024/4/1 4:08:55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11月13日晚,一代名君康熙皇帝终于走完了他漫长的岁月里程,在北京畅春园溘然长逝。

我们姑且跟随相关的记载,来看看康熙最后的几天是怎么度过的?

《清圣祖实录》上说,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10月21日,康熙一行人前往南苑行猎。因为身体不舒服,康熙于十一月初七回到了畅春园。《永宪录》则记载说,康熙在十一月初七从南苑回到畅春园,次日有病,康熙还传旨说:“偶感风寒。本日即透汗。自初十至十五日静养斋戒,一应奏章,不必奏”。

由此看来,康熙是在十一月初七回到畅春园的。但初七到十三日,还不到一周的时间,康熙便突然驾崩了,那人们会问:康熙究竟得的什么病?又是怎么得的呢?

首先从发病的时间来看,康熙应该是在行猎途中染病的。考虑到当时北方的十月底已经是初冬,正好是季节变换、容易突发感冒的时候,估计康熙当时也是在风里行走受了凉,在行猎过程中就已经感到不舒服,这才会从南苑急忙赶回畅春园。这和康熙自己说的“偶感风寒”,可以对应得上。

网络配图

等回到畅春园后,康熙病情加重,他在谕旨中说“本日即透汗”,这说明他当时的感冒(假定是感冒)已经比较严重了,似有头疼发烧出汗的症状。由于康熙晚年的身体并不好,但又喜欢强撑,所以他的真实病况可能比他描述的要严重,弄不好还有其他的病发症,只不过康熙自己不知道或者不想说而已。

另外,从“本日即透汗”的“即”字看来,康熙自己对这次生病不甚重视。不过,康熙似乎又意识到这次发病来势汹汹,所以又说:“自初十至十五日静养斋戒,一应奏章,不必启奏”。从这句话看来,说明当时康熙的身体已经很虚弱,所以他才会决定休息几天,不看奏折。

在随后的几天里,康熙虽然不看奏折,但还有些事情要交代处理。比如在初九那天,康熙因为自己已经卧病不起,他便让四阿哥胤禛代他前往南郊天坛进行冬至的祭天大礼。祭祀的日子是11月15日,康熙很看重祭天大礼这件事情,这次实在是因为自己起不来了,所以才让胤禛代替自己。之所以让胤禛去,也许是因为胤禛在这方面有经验,也许是因为康熙看重胤禛,觉得他代替自己去行礼最合适。为此,康熙还特意叮嘱胤禛先去斋所斋戒,以表示对上天的诚意。

估计胤禛当时也看出老父亲这次和以往大不一样,所以他去斋所后,从初十到十二,他每天都派太监和护卫去畅春园问安,估计也是担心康熙在中间会出什么意外。但是,康熙对每次问安的答复都是“朕体稍愈”,用白话来说就是:“我今天好点了”。

以康熙的性格,这句话恐怕未必是这个含义。一个凡事爱逞强的人,如果不到情况危急的时候,绝对不会说自己病情恶化,因此,“朕体稍愈”这句话,或许应该理解成康熙的病情并没有好转,只不过没有恶化而已。

果然,到了13日的凌晨,康熙的病情急转直下,他感觉到自己这次的确是不行了,所以他在十三日丑刻命人急召当时在斋所的胤禛前来畅春园(提前让胤禛前来,一来可能是胤禛在城外,路途稍远,但也有很大可能是因为要传储位于胤禛的缘故)。

在胤禛还没有到来之前,康熙又在寅刻将在京城里的阿哥们,包括三阿哥胤祉、七阿哥胤佑、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礻我、十二阿哥胤祹、十三阿哥胤祥、十五阿哥胤禑、十六阿哥胤禄、十七阿哥胤礼等,全部召来(五阿哥胤祺除外,当时他因奉旨前去祭奠东陵而不在京城)。

那些阿哥们到齐之后,胤禛大概是在巳刻赶到畅春园,到后便急入寝宫问安。在13日的白天,胤禛总共进去过三次,康熙跟胤禛说了什么,不得而知。

网络配图

当晚戌刻的时候,康熙便告驾崩。

关于康熙死亡的具体时间,《清圣祖实录》、《永宪录》还有《皇清通志纲要》里的记载都是“13日戌刻”,雍正本人钦定的《大义觉迷录》也是如此陈述,时间节点应该没什么问题,13日康熙病情急剧恶化也是事实。争议最多的,恐怕还是胤禛在13日白天曾进康熙的寝宫请安,之间到底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因为没有记载,这在后来也导致了很多的传闻与后叙。

不管怎么说,反正康熙已经撒手人寰,走完了他最后一段路程。至于后面发生什么事情,已经不是他所能掌控的了。回顾康熙的这不平凡一生,八岁登基,九岁丧母,在祖母孝庄太后的扶持下,才稳固了皇位,打败了鳌拜,平定了三藩,统一了台湾,廓清了漠北,国泰民安,种种功绩,足以青史留名,彪炳千古。

康熙一生治国勤勉,他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他完全称得上是数百年难得一见的英明君主,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康熙功绩评价

康熙在位六十年,逐步恢复经济,清朝成为当时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最富庶的帝国。清初人口从明末的五、六千万急剧下降,1661年(顺治十八年),全国人丁数字是1913万,到1711年(康熙五十年),增为2462万。这只是丁数,不是人口总数。此外,根据官方统计数字,康熙六十年,也就是1721年,垦田面积从1651年顺治时期的2,90亿亩增加到了7,30亿亩。像抛荒严重的两淮地区,至康熙中期已“无尺寸之荒芜”。因遭三藩叛乱而更加残破的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省,到康熙晚年也开垦无遗。相应的是粮食价格从顺治时期的斗米二钱(银)在康熙年间降到了0.5到0.6钱(银)。另一方面,康熙平定内乱,将台湾收回,使中国的疆土进一步扩大。当时清朝的疆域,东起大海,西至葱岭,南到曾母暗沙,北达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总面积为1300万平方公里。

网络配图

一、平定三藩

所谓“三藩”,是指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自清初以来,他们各霸一方,形成几股割据势力。“三藩”都拥有大量武装。特别是吴三桂,“功最高,兵最强”,积极储将帅,习武备,使“四方精兵猛将,多归其部下”。他们仗着自己日益壮大的力量,飞扬跋扈,不听约束,给满清以很大威胁。而且所耗军费巨大。1673年三月,以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但请求留其子之信继续镇守广东为引线,引发了是否撤藩的激烈争论。最后康熙帝认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决定下令“撤藩”。

二、收复台湾

在三藩刚刚平定不久,割据台湾的郑氏家族发生内乱。起因是1662年郑成功病逝后,其子郑经立。1681年,郑经死后,其部将冯锡范等杀死了郑氏的继承人,改立郑经次子克塽继承延平王位。郑克塽年幼,成为冯锡范的傀儡。康熙在此情况下,决心为了国家统一收复台湾。1681年七月,康熙下诏“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与将军总督等统舟师进取澎湖、台湾”。

1683年,施琅率领战舰三百,精锐水师二万,进攻澎湖。经过七天激战,清军占领了澎湖。不久,郑克塽派人前来乞降,清军进驻台湾。

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台湾府)三县(台湾、凤山、诸罗),隶福建省,并在台湾设巡道一员,总兵官一员,副将二员,兵八千。在澎湖设副将一员,兵二千。在清朝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下,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更加密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明朝戚继光如何凭借一柄钢刀成为民族英雄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戚继光是明朝出色的军事家,他带领戚家军英勇抗击倭寇,保卫国家,如今收藏在国家博物馆戚氏军刀即是戚继光英勇抗敌、大无畏精力的见证。军刀上部刻有“万历十年,登州戚氏”八个字。刀通长89厘米,柄长16厘米,外型大方,技术精深,钢质坚韧,尖利无比,显示出明代冶铁技术的高超水平。网络配图戚继光非常重视军刀的质

  • 武则天为什么信奉佛教?她支持佛教有何目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武则天(624~705)是中国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皇帝。唐代许州(今河南许昌)人,名曌。14岁时,被选入宫,为太宗才人,以黯慧获宠。达宗死后,依制削发为尼。李治即位后,召入宫中,封为昭仪,永徽六年(674),被立为皇后。自当上皇后之后,就开始参预朝政。高宗晚年,武氏大权在握,专决政事。高宗崩后

  • 宋徽宗赵佶为何背弃百年盟约而联金灭辽?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如果宋朝能够趁机收复燕云,恢复北方防线,在接下来如女真人的接触中可以更据有战略上的优势。更何况收复燕云十六州是宋太祖、宋太宗等人都未能做到的事情,如果自己做到了,那自己就将成为比宋太祖还要伟大的君主!这一切足以让徽宗心动。他马上召开御前会议,向群臣征求意见。不用说童贯、蔡京等人第一个同意,不打仗自己

  • 李治不是喜欢武则天吗 李治为什么还让武则天在寺庙苦苦等了三年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这里是我爱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李治和武则天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而他的才人武则天,却正值大好年华,芳龄二十五。自从李世民去世之后,武则天就过上了“灰色”的生活。李世民的一生,建立了诸多丰功伟绩,如果,他能多活二十年,那么,贞观之治的盛世繁荣就能

  • 三国将领丁奉是个什么样的人?曾侍奉四代吴国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三国将领丁奉,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三国时代,英雄辈出,骁勇的战将、奇谋的文臣、仁义的君主、阴损的小人、残暴的军阀、爱民的官吏等等。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可谓是家喻户晓,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说起,司马氏篡位三家归晋作结尾。有一位将领,侍奉四代吴国皇帝,交手的敌人从曹操变成司马炎,死后却遗祸

  • 安禄山当初没有被儿子所杀的话 安禄山造反能成功吗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安禄山被杀,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这就要看怎么定义这个反唐“成功”了。仅仅从反唐来说,安禄山已经成功了。若要灭唐,似乎难度还很大。一、天宝十四载末,安禄山起兵,一月间就占据整个河北(黄河以北),又攻下河南洛阳,半年后又兵入长安,反贼的“成功”已然如此了安禄山的造反是经过

  • 司马遹是什么结局?他为何会被太监所杀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司马遹是什么结局?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晋朝是一个最不像大一统的王朝,没有汉唐的气派,没有两宋的繁荣,没有明清的强大,只有吸食五石散的“风流”。晋朝基业在三国曹魏时奠定,曹家屡易其主,曹操、曹丕、曹叡先后逝世,司马懿抓住机会,奉天子以令不臣,迅速把控中央,势力辐射地

  • 说说安禄山和杨国忠之间恩怨 安禄山造反旗号为什么是讨伐杨国忠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安禄山原本是没有姓氏的,不过有个名叫叫做轧荦山(读音叫做zhá luò shān),因为小时候失去了父亲,所以从小跟着母亲生活在突厥族当中,长大成人的,此人就已经是通晓六国语言。后来因为偷羊的时候,被抓准备乱棍打死,而安禄山就大喊说道“大夫不欲灭两蕃耶?何为打杀禄山!”就是因为这句话,张守珪才决定放

  • 揭秘:忠于汉室的荀彧为什么不去辅佐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刘备和汉室不但没有什么瓜葛,相反,刘备恰恰是汉室灭亡的助推器。首先,中山靖王刘胜已经被贬为庶民,不具备皇室血统,且刘胜多淫,子女数百人,后代更是不计其数,很难考证出具体的血缘,所以刘备自称刘胜后代这是很难鉴别清楚的。匡扶汉室只是刘备的政治口号而已,汉献帝衣带诏事件也涉及和授权给刘备,允许其反曹。与其

  • 三国时期最牛谋士,连曹操都要巴结他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都说乱世出人才,三国就是这样的一个时代。在三国时期不知出了多少的奇人轶事。相信诸葛亮应该在大家脑海中占据了最重要的一个地位,因为他可谓是料事如神的一个代表。小编个人认为如果他跟随的不是刘备这样的一个主公的话,如果换成跟随曹操他的后半生应该会过得相当舒服,不至于被那个扶不起的阿斗累得吐血身亡。也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