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北宋官员退休难:范延召70岁高龄仍赴边疆任职

北宋官员退休难:范延召70岁高龄仍赴边疆任职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412 更新时间:2024/1/16 15:10:03

我国古代文献有“七十曰老”的说法,宋代官员致仕(即退休)即以70岁为限,比起如今的60岁,年限可谓很宽松。但70岁退休并非绝对。北宋时期,一些“邦国重臣”或受到皇帝恩宠的官员虽到了70岁,却仍然可以“安位若素”。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来,宋代致仕制度还规定:官员退休时,须先向朝廷递呈申请,获准后方可解职。个别元老大臣不受70岁年龄的限制。凡因病退休而后痊愈者、提前退休者、正常退休者,在朝廷需要时都可再度入仕,称为“落致仕”(类似今天的退休返聘)。这样,有一些被皇帝倚重的老臣可能多次请求致仕而不被批准,而一些特定时期致仕的“重臣”会被再次授予要职。

这些老年官员中不乏老当益壮者。北宋朝宰相最高寿者当推文彦博(1006—1097),享91岁。他是四朝(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重臣,任将相五十年,名闻四夷。神宗末年(1083年)文彦博已经获准退休,在洛阳准备要安度晚年。哲宗即位初(1086年),当政的司马光看重“宿德元老”文彦博的才能与威望,极力推荐。就这样,已过80岁高龄的文彦博“落致仕”,被授予“平章军国重事”一职,再担大任。

他思维敏捷、处理政务井井有条,时人评价他“其综理庶务,虽精练少年有不如;其贯穿古今,虽专门名家有不逮”。真宗朝的老将范延召(927—1001)更是勇猛不减当年。咸平二年(999年),北部边防吃紧,契丹人南下来犯,73岁的范延召毅然随驾北征,“与(契丹敌兵)战瀛洲西,斩首二万级,逐北至莫州东三十里,又斩首万余,夺其所掠老幼数万口,契丹遁去”。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仁宗朝老将王德用(977—1056)熟知军中情伪,善于恩抚属下,“多得士心”。他名震边塞,为契丹(辽国)所忌。至和元年(1054年),78岁高龄的王德用“落致仕”,被授予枢密使重职,督察全国军务。至和二年(1055年),契丹使者来访,称赞宋廷“以公(王德用)典枢密而用富公(富弼)为相,将相皆得人矣”。

这些年过70仍被朝廷重用的官员,其经验智慧被视为国家的财富。鉴于不能忽视的年龄与健康因素,君主们常常对这些老臣加以特殊礼遇。如:前文已提及的文彦博,元祐元年(1086年)拜太师、平章军国重事时,已是81岁高龄,被特许“六日一朝,一月两赴经筵”,后来又改为“十日一赴都堂,一月一赴经筵”,能保证机要政务参与决策即可。

两朝重臣吕公著元祐三年(1088年)拜司空、同平章军国事时,也已是71岁高龄,被特许“一月三赴经筵,二日一朝;出入都勿拘时;常行文书免签书;别建府第,许执政往议事”等。枢密使张昇70岁时“请老”(申请退休),英宗极力挽留,声称“太尉勤劳王家,讵可遽去?”特许他“五日一至枢密院”,还免除其觐见皇帝时复杂的礼节“进见毋舞蹈,受赐勿跪”等。

人老不讲筋骨为能,是不能忽视的客观事实。70岁高龄的老人身处政府要职,常常要面对那么多的繁剧事务,要想都处理得当也真是勉为其难。仁宗朝老臣陈佐拜相时已是75岁高龄,在这个“佐天下,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的重任上实在是有些力不从心。加上同时拜相的王随(已65岁)正“属疾在告”(请假在家养病),导致政务积压,“事多不举”,时人讥讽“中书番(宰相议事机构)为养病坊”,最终两人均被解职。

图片来源于网络

接替他们职务的张士逊是第三次拜相,也已是75岁高龄。与前两次经历相比,这时的他年事已高却又偏逢多事之秋。当时,政府决意精简辇官为禁军,辇官们不满,纷纷携家人在京城喧诉抗议,“张士逊方朝,马惊堕地”,幸好只是受了惊吓,没太伤着筋骨,皇帝特许他“五日一朝”。可是谏官们不放过他,纷纷上书,弹劾他“无所建明”“政府岂养病之地邪”等等。张士逊坐立不安,决意退出政坛,连续七次上书“请老”,最终获准退休,在家安度晚年,享86岁高龄。

可怜一些“耆德”老臣,被皇帝所倚重、累请致仕而不得,终日被机要政务缠身,劳心劳力而“卒于任”。两朝元老向敏中(949—1020)居大任三十年,“时以重德目之,为人主所优礼,故虽衰疾,终不得谢(退休)”,72岁死于宰相任上。哲宗初年,老臣孙固(1016—1090)屡请致仕,太皇太后诚意挽留“卿,先帝在东宫时旧臣。今帝新听政,勉留辅导;或体中未安,取文书于家治之可也”。

孙固得此知遇之恩,不便再提致仕之请,只得“强起视事”,又忙碌了两三年,75岁死于任上。宋神宗在位期间,重视守边大臣的挑选,老臣孙沔被授予边地重职,可怜已71岁高龄的他,终因年老力衰受不了远途跋涉之苦而死于赴任途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70岁的老人已经完全成熟了,进入了人生的又一个高级阶段,多年积累的经验堪为后辈推崇,一些关键问题的咨询是必要的;同时,“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又是一个超脱物欲、名利追逐的阶段,回归自我,颐养天年。而二者的协调是不容易把握的,北宋老年官员们的荣耀与尴尬正说明了上述两点,给后人以思考与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备受宠爱的赵飞燕杨贵妃为什么没有子嗣?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杨贵妃和赵飞燕作为历史上著名的美女,她们除了魅惑君王和结局悲惨之外,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没有属于自己的孩子。看过宫斗剧的都知道,在后宫之中,有一个自己的孩子就有了安身立命的根,给自己留下一条有发展的后路。然而,作为史上极为成功的两位贵妃美女,为何未能剩下一男半女呢?赵飞燕,太瘦!瘦得无法排卵!赵飞燕原名

  • 北宋“老人政治”:名臣文彦博年过八旬出任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我国古代文献有“七十曰老”的说法,宋代官员致仕(即退休)即以70岁为限,比起如今的60岁,年限可谓很宽松。但70岁退休并非绝对。北宋时期,一些“邦国重臣”或受到皇帝恩宠的官员虽到了70岁,却仍然可以“安位若素”。图片来源于网络原来,宋代致仕制度还规定:官员退休时,须先向朝廷递呈申请,获准后方可解职。

  • 杀神白起:耀眼的名将桂冠下是百万累累白骨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白起是个战争狂人,更是一架冷血无情的战争机器?一、他率领秦军攻城拔寨,且战无不胜。其战术素养极高,其手段又无所不用其极。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战场上东征南讨。他起于秦昭王13年,时任秦国左庶长的他率兵攻打韩国的新城。一年后升任为左更,率军攻打韩魏,斩首敌兵24万,之后任国尉。一年后担任秦国的大良造,秦

  • 李广战功赫赫却从未被封侯 因没拍汉武帝马屁?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李广是西汉时著名武将,一生与匈奴交战四十余年,大小七十余战,凭借一身盖世武功,杀敌无数,匈奴人畏其英勇,称之为“飞将军”。李广戎马一生,先后经历了七十多场战争。作为一位武将,最大的荣誉就是能够通过军功封侯,这不仅能够光宗耀祖流芳百世,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对阵匈奴数十年,李广即使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

  • 朱高熙为何会屡次谋反都失败 原来是因为这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自古以来,每个朝代都有皇子为了争夺皇位而大打出手,明朝自然也不例外。明成祖朱棣就是通过战争,才夺得了皇位。当时朱棣纠集几位皇子,起兵反叛,其中便包括他的儿子朱高熙。朱高熙随着朱棣征战沙场,立下了许多的战功。朱棣登基之后,便为朱高熙建造了储藩府,作为对朱高熙的奖励。当时的许多大臣对于朱高熙都十分喜欢,

  • 公子扶苏真的能力挽狂澜挽拯救大秦吗?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千古一帝秦始皇,这位华夏的第一位皇帝,用一生书写了自己的传奇,他带领着秦国在自己四十岁的时候就完成了统一六国的重任,成功的走上了人生巅峰!真正的体验了一回俯视众生的快感。图片来源于网络秦始皇以为自己的帝国能千秋万代,这应该是每个帝王的想法,不过秦始皇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帝国竟然传了两代就被灭了,还是被

  • 真实的卫子夫: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电视剧《大汉贤后卫子夫》热播,很多人对卫子夫这个女人感兴趣起来,历史上真实的卫子夫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卫子夫(前2世纪-前91年),名字已失考,字子夫,汉代平阳(今山西临汾)人,汉武帝第二任皇后(第一任就是传说中“金屋藏娇”的女主角——阿娇),卫青的同母异父姐姐,霍去病的姨母,汉宣帝的曾祖母。网络

  • 明孝宗朱佑樘,一生只有一个女人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不少伟大的皇帝,例如唐太宗、清康熙等等,但他们当中没有一个能比明孝宗更伟大。明孝宗把他拥有的一切都奉献给了自己的国家,甚至包括自己的生命,事实上他并不是“病逝”的,而是活活给累死的。明孝宗既是一位勤俭爱民的好皇帝,又是一个宽厚仁慈的大好人,更是一个只钟情于妻子的好男人,他的一生只

  • 贪官和珅被嘉庆抄家的巨额财产都去哪儿了?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但凡是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这句话,可是当嘉庆皇帝因为抄了和珅的家吃饱以后,但有三个问题却一直让人不解:和珅死后,到底留下了多少遗产?这些遗产都去了哪里?为什么这些遗产的福利没能够延续给道光皇帝?网络配图回到大清嘉庆四年正月初八,太上皇乾隆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但嘉庆皇帝就急命将和

  • 和珅贪污11亿两白银,乾隆为啥不杀他!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和珅贪污了多少钱呢?据嘉庆朝的《查办和珅案》及晚清薛福成的《庸庵全集》记载,初略估值总计约11亿两白银。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当时清朝政府每年的国库收入才7千万两白银。也就是说,和珅贪污的钱相当于清廷15年的财政收入!这个庞大可怕的数字,乾隆皇帝究竟知不知道呢?他肯定是知道的。他知道,为什么还不惩办和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