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司马懿点评诸葛亮句句都是肺腑之言

司马懿点评诸葛亮句句都是肺腑之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142 更新时间:2024/4/5 2:25:08

司马懿与诸葛亮在祁山对阵时曰:“汝乃南阳一耕夫,不识天数,强要相侵,理宜殄灭!如省心改过,宜即早回,各守疆界,以成鼎足之势,免致生灵涂炭,汝等皆得全生。”这番话,其实乃肺腑之言,于蜀国大有益者。可惜诸葛亮已经听不进去了。

网络配图

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是个神机妙算的军师、统帅,他在草船借箭后对鲁肃讲了一番话:“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公谨教我十日完办,工匠料物,都不应手,将这一件风流罪过,明白要杀我。我命系于天,公谨焉能害我哉!”这可以说是他本人的一次精彩自白。但是这位军事大师文人出身,用兵比较迷信计谋,每次打仗都非要设埋伏不可,然后派出一两员大将出去诱敌:“只许输,不许赢。”对这一点,赵云是照办,而魏延颇有微词。孔子曰:过犹不及。诸葛近之。

但在三国志里,则是另一番情形。三国志里的攻坚战大都出自刘备之手。诸葛亮传曰:“成都平,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汉中战役主要由刘备指挥,法正为谋主。陈寿评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这个评价是比较恰当的。善于治戎的统帅,带出来的兵行军有度,号令严明,遇变不乱,但是锐利和速度不足。简单的说,就是防御力好,而攻击力不够理想。所以诸葛亮往往是攻而不克,反而在撤退时击败追敌,获得胜利。王双与张合就是在追击诸葛亮时被击毙的。因此完全可以相信诸葛亮的治军能力,严整而细致。

网络配图

在这一点上,治军略显粗糙的司马懿对诸葛亮深为佩服,赞曰:天下奇才也。司马懿也深谙兵法,所以每次诸葛亮撤退时,他都不主张追击。直到诸葛亮病死,司马懿才想去疯狂一把,结果还被姜维给唬了一回,留下“死诸葛走生仲达”的笑话。当然,诸葛亮主动出击也打过不少胜仗,如:从荆州与赵云“溯流而上,分定郡县”、平定南越、攻武都阴平两郡等,不过对手较弱。赤壁之战,联孙抗曹之方针主要应归功于诸葛亮。因此总体而言,虽然说诸葛亮的政治才能优于军事才能,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仍然可以跻身一流水平。中学历史书里画了两个三国人物的图像,一是曹操,旁书: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二是诸葛亮,旁书: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吾辈愚钝,当时不明白“杰出”与“著名”有何区别。现在想起来,“杰出”是盖棺论定,而“著名”算老几?臭名昭著、徒有虚名、名过其实的都可能是著名!这种误人子弟的教学内容在中学课本里多得很。如今屁大的官死后都能博得个“久经考验,卓越,优秀,伟大”之称号,何吝不以一词赐诸葛哉?厚今薄古,非所以教子孙后代也!

诸葛亮的隆中对堪称古今中外战略思想的楷模之一。如果不是失荆州、关公败亡,诸葛亮差一点就成功了!但时势变易,战略思想也应该调整。所以我认为诸葛亮最大的败笔一不是街亭之战,二不是后继无人,而是他在刘备死后仍然沉溺于北定中原、恢复汉室的梦想,甚至脱离了隆中对的思想,变得一意孤行,穷兵黩武,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这一点上,他无法象鲁肃和司马懿那样以平常心对待改朝换代。鲁肃曾对孙权说:“昔高帝(刘邦)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齐桓公晋文公辅周)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

网络配图

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司马懿与诸葛亮在祁山对阵时曰:“汝乃南阳一耕夫,不识天数,强要相侵,理宜殄灭!如省心改过,宜即早回,各守疆界,以成鼎足之势,免致生灵涂炭,汝等皆得全生。”这番话,其实乃肺腑之言,于蜀国大有益者。可惜诸葛亮已经听不进去了。即使按照隆中对的战略意图,地拥荆、益二州,天下有变,则荆州兵出于宛、洛,川兵出祁山,天下可定。但荆州已失,况天下并无大变,若强行北伐,不得其时矣。司马懿务求自保,也是这个道理,只要边界相安无事,又没有什么重大变故,就不要想着把对方灭掉,大家都省心点,其实这正是孙子兵法所说的“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范蠡曰:“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这些都说明了诸葛亮北伐不得其时。但诸葛亮还有一条忧虑,他怕自己没世之后,蜀国没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的人才,所以要在他有生之年,完成夙愿。可以想象他的精神压力有多大,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我觉得自从刘备死后,他的生活就一直处在高压、忧闷、繁忙和孤独之中,容易变得急于求成。如果他放宽心,养身体,多活个十几年,耐心等待机会,如果他不急于北伐,而是往南开拓疆界,也许。。。

也许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并非不识天数,只是他的追求太执著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毁墓掘尸轰动京城!多尔衮到底得罪了谁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1626年封贝勒;1628年,17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因为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正白旗旗主;1636年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1644年指挥清军入关,清朝入主中原

  • 七十岁海瑞娶了一女人 为纳妾他花了十年工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按照清朝学者薛福成的说法,中国古代的清官中有四个人最为著名,他们分别是汉代的汲黯,唐代的宋璟,宋代的包拯和明代的海瑞。在这四个人里,汲黯和宋璟的名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比较陌生,如果真的要进行一次古代的清官选秀,那么包拯和海瑞肯定是承包了前两名,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家喻户晓的清官海瑞,究竟是不是如同我们

  • 中国史上被皇帝姐夫霸占的三个可怜小姨子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浩瀚五千多年的历史上,关于美女,永远都有着聊不完的话题,那些站在权力巅峰的帝王们,后宫粉黛三千,多则佳丽数万,所谓食色,欲也。然后宫之内波诡云谲,稍有不慎就死无葬身之地,姐妹俩共侍一夫,是相互扶持还是落井下石?今天举出其中的三个典型:网络配图赵氏姐妹共侍汉成帝刘骜:赵飞燕和妹妹赵合德是一对双胞

  • 揭秘历史上唯一没葬入皇家陵墓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自开国以来,从明太祖朱元璋传到明思宗朱由检(即崇祯皇帝),共传了16位皇帝。其中除了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葬在南京明孝陵,还有那个在靖难役中不知所踪的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外,其余14位皇帝中的13位,就连亡国之君吊死煤山的明思宗朱由检,都葬在了北京的明十三陵: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

  • 项羽最痛恨的人 竟是这个处处与他作对的冤家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秦末复辟的山东六国,基本都是那些凶悍勇猛的武将所自立或拥立的。项羽分封天下时,自立为王的,仍旧分封为王,拥立他人的武将,未战死的也封了王,像张耳。项羽手下武将封王的就更多了,英布、章邯、司马欣、董翳皆是。还有,一个不是项羽手下的臧荼,封为燕王,甚至一个“逃跑将军”陈余,他都给了他三个县,封了个邑侯。

  • 中国史上那些爱偷看美女洗澡的奇葩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来,汉成帝不过是喜欢悄悄地偷看女人洗澡,而他的后世子孙比起他这个先皇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晋代文人王嘉《拾遗记》中关于汉灵帝“裸游馆”的整段描写,就更像海外拍摄的色情大片。“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

  • 揭秘嘉庆皇帝为何要千方百计铲除和珅?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嘉庆元年(1796),乾隆皇帝举行禅位大典,把皇位传给皇十五子嘉亲王颙琰,自己则当上了太上皇。但是,乾隆并没有放弃权力,规定凡遇军国大事、用人行政之大端都要亲自过问,和珅也就仍然得以专权。但形势毕竟有了变化,和珅当然也有所担心,害怕嘉庆日后会处治他,于是采取了相应的对策。首先,他极力限制嘉庆培植、任

  • 盘点三国:诸葛亮柴桑吊丧是多情还是无情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周瑜病故之后,孔明前往柴桑吊丧。众位将领都说,人人都说什么周瑜大都督和诸葛亮关系很差,可是,诸葛亮却亲自前来吊丧,而且哭得那么伤心,看来,人们说的都错啦。而东吴新任都督鲁肃,和孔明关系一向和善,看到孔明悲伤,心想:“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网络配图东吴诸将以鲁肃为首,都被诸葛亮祭奠周瑜

  • 史上最仁慈皇帝老婆红杏出墙都不忍杀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文帝终其一生都没有亲自处死冯妙莲,这或许与他仁慈的个性有关,但更多的是夫妻之间的感情在内,这种感情包含嫉妒与宽容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初即位时,由冯太后临朝称制。拓跋宏秉性孝谨,政事无论大小,都先禀明太后。拓跋宏本后宫李夫人所生,由冯太后抚养成人。冯太后坚守子贵母死之制,除赐死储君拓跋宏的亲母李氏以外,甚

  • 被软禁期间 明英宗朱祁镇生了多少孩子?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明英宗朱祁镇,生于宣德二年(1427年)十一月,死于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活了三十八岁。皇帝——太上皇帝——皇帝,反映出了明英宗跌宕起伏的政治轨迹。处于政治低谷时的明英宗,名为上皇,实为囚徒,不过,明英宗在软禁期间也没闲着,国家大事他不能插手,但生孩子的事还是可以做的。明英宗一生一共生育了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