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是什么原因让吴王夫差不乘机灭掉越国

揭秘是什么原因让吴王夫差不乘机灭掉越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154 更新时间:2023/12/23 22:04:42

却说吴夫差答应了越国的和谈,文种心中一块石头方才落地,伍子胥突然来了。伍子胥早饭还没来得及吃,就急匆匆赶来。 到了中军营帐,也不通报,大踏步直趋闯入,一眼就望见伯嚭和文种两个,站在吴王夫差的旁边。

伍子胥怒气冲冲,喝问夫差道:“大王!难道你已经答应他们许和了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夫差道:“是啊,寡人已经答应了。”伍子胥连声大叫道:“不可!不可!”

吓得文种倒退几步,面如土色。夫差问道:“如何不可?”

伍子胥谏道:“千万不可许和!咱们吴国与越国靠得太近,势不两立,若现在吴不灭越,将来越必灭吴!”

因为吴越两国同处东南半湿润地区,他们地缘相邻,语言相近,很多方面的相似度都非常高,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说,这两家公司同在一块地盘上,且主营相同,缺乏互补性,只构成竞争关系。因此,并购是必然的趋势。伍子胥主张吞并越国,是有他的道理的。

但夫差有夫差的考虑。

因为越国已被打得大败,哪还翻得起浪?夫差不想把精力都浪费在一个小小的越国身上,齐国,晋国,中原的市场大着呢,他要做真正的天下霸主!与越国许和,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伍子胥知道他的心思,所以又劝道:“大王!如果你想挥师遥击远方的秦国、晋国,就算你打赢了他们,但他们的土地并不适合我们居住,他们的车马也不适合我们乘坐。而越国就不同了,灭了他们,我们可以住他们的地,可以乘他们的船,我这都是为国家着想啊。”

夫差一时语塞,不能对答,只好两只眼睛望着伯嚭。

图片来源于网络

伯嚭缓缓上前奏曰:“相国说得有些道理,但也不全对,咱不能动不动就灭人之国,只知道用武力,是不会长久的。同一块地盘上并存两国,是自古就有了的,比如有秦国就有晋国,有齐国就有鲁国,他们都挨得很近,如果说吴越不能共存的话,那他们就更不应该共存了。如果说吴越水居,得了他们的土地车马没用的话,那么他们中的任何一国得到其他三国的土地车马就必定有用,可他们这四个国家为什么不合并成一个国家呢?所以说,因为挨得近就要灭了人家,是没有道理的。”

伍子胥的脾气很有点暴躁,顿时大怒,叫喊道:“难道说,先王的大仇,不报了吗?不灭越国,你们对得起先王吗?当初大家都一起发过誓,现在反悔了,是想连累我伍某不忠不义吗?”

伍子胥把死去的吴王阖闾搬出来,强烈要求灭越报仇。 夫差无话可说,又只好两眼望着伯嚭。

只见伯嚭不慌不忙,说道:“如果说因为先王的大仇,越国不可赦免的话,那么相国您和楚国的仇就更大了,那您怎么不灭了楚国报仇呢?您怎么最终还是与他们和谈了呢?您不能因为自己要行忠厚之事,就让我们的夫差大王留一个为人刻薄的坏名声啊,忠臣不是这样当的!”

伍子胥气急,可又反驳不了他,正没处发作,夫差开口发话了:“好啦,好啦,二位都是为了国家,就不要再争了,相国且退,等越国进贡的那一天,寡人保证分你一份就是啦。”

伍子胥恨恨而去,边走边叹道:“今天你饶了越国,他们用十年生养,再用十年练兵,不过二十年,吴国就完了!”

这是伍子胥与伯嚭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夫差采纳了伯嚭的意见,不听从伍子胥的劝告。

图片来源于网络

越国究竟该不该灭掉?按《君王论》的观点,凡是有能力灭掉的,就把他灭掉;对于灭不了的国家才让他归顺,先变为附属国以后再说。

此时的越国,应该能灭掉,但很困难,代价太高,不划算。因为夫差还要养精蓄锐,抓紧时机,北上中原,争霸天下。

楚国以前被他们重创过,需要休养生息;晋国正面临着被卿大夫们瓜分解体的危机;齐国的齐景公老了,也面临着被田氏家族取代的危机。这些大国都处在危险期,要是等他们恢复过来了,吴国再想称霸的希望就减少了,以后的出路又在哪里?

所以,究竟哪一种策略更优,其实谁都不好说。这正是吴王夫差的困境。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的原则,夫差选择了北上争霸,也没错。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夫差对越国“从简”处理,怎样简单怎样办,既然可以不费力地坐拥越国的收入财富,又何乐而不为呢?

而越国在生死存亡的关头,签订不平等条约,敢于割肉,也不失为一种保命的策略。

在这一点上,双方是一致的,所以很容易成交。

于是,吴王夫差与文种约定,五月中旬,让勾践夫妇一起来吴国认罪。又留一万兵交给伯嚭守在那里,如果过了期限,勾践不来,就灭了越国!都交代完毕后,夫差领着大军,先回国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齐国相国晏婴为什么阻止齐景公任用孔子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前515年,孔子因鲁国政变造成政局混乱,本着危邦不居的人生原则前往齐国,给齐国嬖臣高昭子做了家臣,并通过高昭子见到齐景公,这是他第一次到国外求官。图片来源于网络在儒家的门徒们看来,孔子通过高昭子这类小人见到齐景公很不光彩,所以认为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的这一笔是对传主的诬蔑。在此同时,却又承

  • 明成祖朱棣身世之谜:为何隐瞒生母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朱棣生母之谜:朱棣,历史上著名的永乐大帝,一生文治武功臻于极致,朱棣是“朱三多”,即说不清楚的谜团多,干出的大事多,遭受的争议多。他的出生,就属于“三多”里面的“谜团多”。元朝末年的至正二十年(1360)的四月十七日,朱棣出生在当时的应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关于他出生的现场情况,被后人描述十分神奇

  • 齐景公赌气离宫不理朝政宰相晏子如何劝服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齐景公是春秋时期比较贤德的一位君主了,可是这位国君也还有一个毛病,喜欢打猎。其实,一个国君有个把爱好,本非错事,只是国君不像百姓,就算是沉湎其中,比如打麻将连续三天三夜,也不过是个人虚度光阴,大不了家庭不和,和老婆老公吵个架而已。一国之君呢,沉湎自己的爱好,却可能有亡国亡身。这可并非危言耸听。历史上

  • 解密:白起一生之中究竟屠杀了多少人?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古人有句话说得好:“一将功成万骨枯。”人们往往只看到战场上功臣名将表面的荣耀,却忽视了这荣耀背后战死的无数英魂。后人无法准确评价这些锐不可当、战无不胜的将军们,因为他们既伟大又残暴。战国末期是个“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时代,在那个以杀人掠地为主要内容的时代里,秦国的白起无疑是将军

  • 揭秘纵横捭阖的朱元璋为何治国不如李世民?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就连权势煊赫的驸马欧阳伦,也因私贩茶叶而被斩首。洪武十八年(1385年),户部侍郎郭桓贪污税粮案发,被处死的官员多达万人。经过朱元璋的严厉整饬,在他30余年的帝王生涯中,政治清明,弊绝风清,“一时守令畏法,吏治焕然丕变。”史家的记载也许有溢美之辞,但是奸宄之徒谈虎色变,却是事实。令人惋惜的是,朱元璋

  • 乾隆禅让给嘉庆的真正原因:最是无情帝王家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清朝乾隆皇帝号称“十全老人”,在其晚年期间,乾隆皇帝更是不顾朝臣的反对,决定把皇位禅让给自己的儿子爱新觉罗永琰,也就是乾隆60年(1975年)乾隆决定把皇位禅让给皇太子永琰,并且下诏说“我25岁继位时,曾经对天发誓,我如果能在位60年,就一定会传位给皇太子不敢和皇祖(康熙)在位年数一样,现在我已经在

  • 揭秘: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会变成杀人狂魔?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明太祖朱元璋也不是一开始就那么残暴。当朱元璋还是朱重八时他绝不会想到几十年后他会变得如此嗜血——杀掉那么多人,而且那些人都是曾经跟他打江山的兄弟、朋友、下属。就像朱重八还是一个要饭的时候,他也万万不会想到,几十年后它会一统天下,成为皇帝。朱元璋应该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为卑贱的皇帝,其他的开国皇帝大多是

  • 朱元璋为何能一统天下 登上皇帝宝座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在那个群雄并起的年代,有枪便是草头王。话说到了1356年,各路起义军都抢到了一定的地盘:刘福通拥韩林儿为帝,拥有安徽、江苏、河南、山东等大片领土,并不断向北方和西北进攻。徐寿辉称帝于武昌,拥有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张士诚称王于苏州,拥有江苏、浙江等地。网络配图明玉珍则杀入四川、云南,也欲称帝。这四支

  • 揭秘:谁才是蜀汉忠诚境界最高的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赵云,字子龙,冀州常山国真定县(今河北省正定县)人氏。按照当时制度,某一郡如果成为皇族亲王的封地,则称某国,所以常山国,就是成为亲王封地的常山郡。据《三国志》卷三十六《赵云传》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的记载,他“身长八尺,姿颜雄伟”。当时一尺相当于现今二十四厘米,八尺就是一米九二,与诸葛亮的身高完全相

  • 揭秘:谁才是曹操手下真正第一流猛将?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其一,刚出场时和吕布交手。布正行间,曹操一军赶上。吕布大笑曰:“不出李儒所料也!”将军马摆开。曹操出马,大叫:“逆贼!劫迁天子,流徙百姓,将欲何往?”吕布骂曰:“背主懦夫,何得妄言!”夏侯惇挺枪跃马,直取吕布。战不数合,李傕引一军,从左边杀来,操急令夏侯渊迎敌。右边喊声又起,郭汜引军杀到,操急令曹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