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魏惠王看重淳于髡,他为何不去魏国做官?

魏惠王看重淳于髡,他为何不去魏国做官?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00 更新时间:2024/2/8 4:48:34

战国时期,不仅各个诸侯国你征我伐争当老大,就是那些诸多饱学之士,也是借此机会东游西说,想借各个诸侯国的平台一展抱负,是给点阳光就灿烂,立下了不世的功勋。可在这诸多人才中,淳于髡却是个例外,别人都是到处推销自己,深怕诸侯不识货,这淳于髡却是魏惠王让他做相国他也不做,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战国时期人才辈出,淳于髡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学问有多好,史书没有详细记载,但从零零星星的史料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淳于髡绝对是个人杰。他先是劝谏齐威王,让齐威王奋发图强,以至于“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后来,当楚国大军侵齐,淳于髡去赵国搬来十万救兵,“楚闻之,夜引兵而去”;再后来,他又以喝酒为例劝谏齐威王,让齐威王“乃罢长夜之饮,以髡为诸侯主客”,这齐威王不仅听从淳于髡的劝谏,而且还让淳于髡当起了齐国的外交官。

既然淳于髡是个人才,当然那些诸侯王也都希望把他收到自己的麾下。因为有了人才,便有了争雄天下的资本。于是,当有人把淳于髡推荐给魏惠王时,魏惠王是十分的重视。

淳于髡来到魏国,魏惠王是赶快扔下手头的活计,摒退左右,单独召见。让魏惠王没想到的是,他如此重视这次会面,可淳于髡却一点也不给他面子,见了他是一言不发。尽管魏惠王很纳闷、很不高兴,但他想,可能是有本事的人大都好拿架子,我就再单独接见一次,说不定淳于先生就开口和我说话了。

谁知魏惠王第二次单独接见淳于髡,淳于髡还是一言不发。这回魏惠王火了,就把推荐人找来,狠狠地熊了一顿,说:“你说淳于髡先生有管仲、晏婴之才,可他见了我却为什么不吭声呢?难道是我礼数不周?还是我不配和他说话?”

这推荐人也很是委曲,原来淳于先生不是这样目空一切的人呀!就也去问淳于髡。淳于髡答道:“我不和魏王说话是有理由的。虽然他两次单独召见我,貌似很重视,可他的心却一直在想着别的事,并不专一。第一次我去见他时,他正想着骑马驰骋;第二次我去见他时,他正想着美女歌声。魏王如此心不在焉,我和他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魏惠王一听推荐人的汇报是大惊失色。原来,魏惠王第一次召见淳于髡时,刚好有人来献宝马。魏惠王为了显示自己尊重人才,就让人把宝马牵了下去,先来见淳于髡。可魏惠王此时是人在朝堂、心在宝马。第二次两人相见前,又恰巧碰到有人来给魏惠王献歌伎,魏惠王虽然在接见淳于髡,心却在歌伎身上。

魏惠王被淳于髡说中心思,便决定第三次接见淳于髡。这次魏惠王心无旁骛,两人相谈甚欢,三天三夜都没有倦意。谈过话后,魏惠王真的是打心底佩服淳于髡的学问,便想任命淳于髡为卿相,但淳于髡却婉言谢绝。为了能打动淳于髡的心,魏惠王决定给淳于髡送去“安车驾驷,束帛加璧,黄金百镒”的厚礼。可就是这样,也没能留住淳于髡。

淳于髡见魏惠王的情形,与当年商鞅秦孝公的情形颇为相似。

商鞅当年在魏国不被重用,才想方设法找关系来到了秦国;这淳于髡也是,他虽被齐王重视,但并没有被委以国政,他也与商鞅一样想急于找地方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于是,才通过推荐人的介绍来到魏国,求见魏惠王的。

商鞅一开始求见秦孝公,并没有引起秦孝公的重视,在见了两三次之后,两人才开始相谈甚欢,是“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也就是说秦孝公与商鞅谈起话来入了迷,不知不觉一点点往商鞅的身边挪,谈了几天几夜都感到不满足。淳于髡求见魏惠王又何尝不是这样子呢?

前面的情节相同,可结局却完全不一样,商鞅见过秦孝公后,是留在了秦国,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一心一意为秦国的图强而奋斗。而淳于髡面对魏惠王给的高官厚禄却选择了离开!这又是为什么呢?也许有人说,原因很简单,商鞅原来在魏国已经混不下去了,必须得另谋高就。而淳于髡却在齐国还受着重用,有的是退路,还想等待更好的诸侯王和官职。

这话听着有一定道理,但当时的魏国在诸侯国中,那可是数一数二的大国,魏惠王就曾亲自肯定地对孟子说:“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这里的晋国指的就是魏国,也就是说,魏惠王曾对孟子说过,孟老先生,你可是知道的,我们魏国可是天下诸侯中最强大的了!既然魏国是诸侯国中的老大,卿相又是诸侯国人臣中的老大,这不就给了淳于髡大展鸿图的机会了吗?可为什么他却非要离开呢?这就得从淳于髡善于“承意观色”说起,他的离开,是他料定魏惠王成不了大气候。

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司马迁老先生不仅提到了淳于髡,说他能“博闻强记”,而且还介绍了他有个与众不同的本领,那就是能以“承意观色为务”。也就是说淳于髡不只是知识渊博,而且还善于察颜观色,能准确揣度对方的心里所想。这就是为什么淳于髡一见魏惠王就知道他在想着宝马与歌伎,而不是要专心与自己交谈的原因所在。

既然淳于髡能“承意观色”,知道魏惠王的所思所想;那能“博闻强记”的他也一定会知道魏惠王与齐威王“论宝”的故事——

齐威王二十四年,魏惠王在与齐威王一起打猎时,想向齐威王炫富,就问道:“大王你有宝物没有呀?”齐威王答道:“我没有。”

魏惠王一听洋洋自得道:“怎么可能呢?像我们魏国这样的小国,我还有直径一寸、能照亮前后各十二辆车的夜明珠十颗!齐国这样的大国怎能没有宝物呢?”

齐威王一听说道:“这样子说,我也有宝物,不过我的宝物与你的不同。你的宝物是夜明珠,我的宝物是人。我有个名叫檀子的大臣,派他镇守南城,楚国人就不敢向东方侵犯掠夺,泗水之滨的十二诸侯都来朝拜我。我有个叫朌子的大臣,派他镇守高唐,赵国人就不敢到东边的黄河里捕鱼。我有个叫黔夫的官吏,派他镇守徐州,燕国人就到北门祭祀,赵国人就到西门来祭祀,以求神灵保佑不受攻伐,搬家去追随黔夫的人有七千多家。我有个叫种首的大臣,派他戒备盗贼,路上就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我的这些宝贝臣子能光照千里,何止是那十二辆车?”

魏惠王本来想以魏国的富有来压齐威王一头,却没想到在齐威王这儿吃了个软钉子,史书的记载是“梁惠王惭,不怿而去”,这里的梁惠王就是魏惠王,他听了齐威王的话,虽然觉得自己的境界不如人家齐威王,但他并没有想着如何去改变自己的“宝物观”,反而是不高兴地走了。

若干年过去了,魏惠王的“宝物观”并没有改变,就是在与大学问家淳于髡交谈时,也想着的是宝马和歌伎。善于“承意观色”的淳于髡从魏惠王的一系列表现中肯定判断出,魏惠王不是一个胸有大志的人,他心中的宝物是物,而不是人,现在他重用你,到头来也会为了物再抛弃你的,也就是说“耽于物者不可与谋大事”,跟着他迟早是要吃亏的。

与淳于髡有同样观点的,还有他同时代的孟子,孟老先生就曾专门就此做过论述,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诸侯应该把土地、百姓和良好的政治当做宝贝,而不应该把珍珠美玉这些玩物当做宝贝,否则,这诸侯一定会祸及其身。这就是为什么商鞅要到“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的秦孝公手下做事,而淳于髡就是魏惠王给他再多的财宝,他也要离开的原因。

后来的历史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经魏惠王之手,魏国的国土面积是越来越小,最后不得不将国都从安邑迁到大梁,这魏惠王便也在史书中叫做梁惠王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杨贵妃为什么爱吃荔枝?背后有哪些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杨贵妃吃的荔枝产地,杨贵妃荔枝累死马,杨贵妃荔枝的故事由来

    《新唐书》:“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荔枝原产地是中国,主要产于广东福建一带,荔枝最早出现在汉朝,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是首次记载荔枝的文献,“隐夫薁棣,答遝离支”,这里的“离支”就是荔枝。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也是写“离支”,并且他还解释了“离支”名字的由来,“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

  • 宋朝重文轻武,皇帝怎么限制武将的权势?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神武将,大皇帝ol神将重点培养哪个,皇帝养成计划武将排行

    拥兵自重,这一切都是因安禄山带了个坏头,才会有藩镇割据,才会有五代没完没了的中下层军官裹挟上级造反,才会有五代那道德沦丧的社会之乱。赵匡胤是有情怀和理想的,正是他执着于人伦正道的推演,匡扶最基本的道义,才使得有宋一代的百姓避免生于如五代一般的乱世。为了解决从安禄山造反开始,延续五代十国,直至宋朝,根

  • 北宋名将王禀是怎么靠智慧守住太原城的?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水浒传王禀,街亭失守的原因,诸葛亮为什么要以北定中原

    首先等到金兵在木板上放的柴草多了的时候,就命士兵把许多油灯浮在水上,灯火遇到草木,将草木点燃起来,然后士兵们拼命地拉动吹风器,火借风势,立刻燃起冲天的火焰,这样粘没喝填护城河的计谋又失败了。粘没喝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派人做外形很象鹅的车,在车下面装上车轮,上面包上生牛皮和鹅皮,这样在陆地上人可以推着走

  • 汉武帝为什么要杀卫子夫和卫青家人 汉武帝真的头脑糊涂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汉武帝对霍去病有多好,汉武帝的真爱是卫青,卫子夫是卫青的姐姐吗

    对汉武帝杀卫氏族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但同时也是一位多情的君主。他继位的第一任皇后是“金屋藏娇”的陈阿娇,知恩图报,这个汉武帝也是身不由己,然而,好景不长,风流倜傥的汉武帝很快就对才貌平平的陈阿娇产生了“审美疲劳”,结果在邂逅绝世美

  • 诸葛亮自称“布衣”,诸葛亮的出身并不简单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诸葛亮为什么能提出隆中对,诸葛亮怎么称呼自己,诸葛亮对自己的称呼

    豪族并不是每一代人都有人当大官,成名人才算豪族。汉代豪族有多种类型,有经济豪族,如汉末首富糜竺一族;有累世居官,但经济上不一定富裕的家族,如连续十几代人官居二千石的泰山羊氏(羊续任南阳太守时,穷到老婆儿子来了都没有东西招待);有学术世家的,如扶风马氏,颍川荀氏等;还有世袭的宗室、侯爵之家等等。当然,

  • 鲁肃一生眼光卓越,他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孔慈的结局,曹丕和曹植的结局,有远大眼光和卓越见解

    鲁肃,荀彧,诸葛亮,可以说是三国并世的伟大战略家,其余皆次之。次之,有的是没有机会,比如荀攸,程昱,贾诩,郭嘉,我认为他们都不次于荀彧。只是因为身份,家世,机遇等原因没有机会在荀彧的位置上。而有的就是眼光不够。如,周瑜,吕蒙,周瑜主张两分天下,可能吗?天下要么一统,要么三分,当时看到这点的只有诸葛亮

  • 如果刘备派赵云辅助关羽,荆州还会丢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刘备为什么没有支援关羽,关羽和赵云哪个更厉害,守荆州的要是赵云会怎么样

    荆州在历朝历代都是战略要地,三国时期江陵城和襄阳都是易守难攻的坚城,掌握在谁手里,都会对另外两国形成直接威胁。站在吴国立场,是绝对不可能接受蜀军攻陷襄樊。襄樊如果被破,一方面打开蜀军北上中原地区南大门,同时也将打通汉中与荆州之间陆路通道(通过上庸),最重要的是完全控制了汉水。长江中上游都在蜀军手上,

  • 纵观东方朔的一生 汉武帝为何不重用此人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上真实的东方朔,东方朔自荐,东方朔巧谏武帝

    对汉朝东方朔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东方朔生于汉武帝时期,他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曾经在汉武帝前任郎官,他不仅有着丰富的学识,性格也是恢谐开朗,汉武帝十分喜爱他。东方朔本人也有强国治国的想法,所以曾经上书皇帝希望能够给予自己一些更适合治国的职位,而不只是做一个郎官,

  • 推崇无为而治的汉武帝,削藩时无一诸侯反对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汉初奉行无为而治的原因,汉武帝主父偃,汉朝削弱诸侯王势力的措施

    很多人都不了解汉武帝的事情,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汉武帝时候,深受父亲汉景帝刘启的影响,推崇无为而治。在景帝三年时,汉景帝采晁错的建议,开始大肆削藩。然而这一次的举动却带来了七国之乱的后果。即便后来被大将周亚夫镇压了下来的,暗示对于大汉王朝来说,还是有着不小的损失的。到了汉武帝时期,虽然

  • 被选为储君的宋孝宗是如何做到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宋仁宗时期的叛乱,宋徽宗和宋钦宗结局,宋孝宗后面是谁

    被选为储君的宋孝宗是如何做到的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我爱历史网小编告诉你。众所周知,“靖康之耻”后,北宋皇室尽数被金人虏至辽东,只有康王赵构逃脱。赵构自封天下兵马大元帅后,率群臣南迁至临安,建立南宋政权,以延续赵宋王朝。由于宋高宗赵构有着生育障碍,一直没有子嗣诞生。因此在赵构继位后不久,大臣们见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