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清朝最窝囊的“太上皇”:光绪生父醇亲王奕譞

清朝最窝囊的“太上皇”:光绪生父醇亲王奕譞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714 更新时间:2024/1/31 6:48:31

醇亲王奕譞(1840-1891年)是道光帝第七子,是那个同光年间以办理洋务而著名的恭亲王奕譞的弟弟。从某种程度上说,整个同治光绪两朝的政治,就是兄弟两人秉承慈禧太后的懿旨而主导下的政治。实际上,早在咸丰皇帝热河驾崩之后,奕譞就参与了由慈禧一手策划的“辛酉政变”,亲自奔赴滦阳拿获了“顾命八大臣”之一的端华,为慈禧后来的“垂帘听政”扫平了障碍。

在掌握了朝廷的实权之后,慈禧一度非常器重和依仗奕譞。同治三年(1864年),奕譞“加亲王衔”。同治十一年(1872年)晋封为醇亲王。慈禧还令其掌管京师的旗营和绿营,等于是将天子脚下的安危重任赋予了她的这位妹夫。

网络配图

然而,奕譞和慈禧的这段互相信任、依仗的日子,很快就因为慈禧之子同治皇帝青年时期的神秘去世而结束。

在同治皇帝在世的一个时期内,因为皇帝尚在幼年时期,所以作为皇太后的慈禧,可以名正言顺地以“垂帘听政”的名义,代替儿子处理政务。但在同治皇帝死后,如果从“溥”字辈的宗室子弟中选择一人,作为没有后代的同治皇帝的子嗣,并令其承继大统的话,那么,慈禧就会成为“太皇太后”,地位虽然尊贵,但再想干预政事,则显然不合祖制。

那么,在慈禧的面前就只剩下一条道路可供选择,这就是“以弟继兄”,从宗室近支中和同治皇帝处于一个辈分的“载”字辈里选择一年幼之人,作为自己的丈夫咸丰帝的子嗣来承继大统。这样,慈禧就依然是皇太后,就可以照常以皇太后的身份预闻政事,一直到幼帝成年。

慈禧选择的新皇帝就是醇亲王奕譞的第二子、当时只有四岁的载湉

同治皇帝去世的当天,也就是同治十三年(1874年)农历十二月初五日傍晚,慈禧在养心殿西暖阁突然召见各军机大臣和包括奕譞在内的各宗室亲王,说有重要政务要和大家“协商”。其实就是宣布立奕譞之子载湉为新皇帝。

慈禧的这一决定惊得奕譞当场失声痛哭,且“伏地晕绝”。听说自己的儿子要当皇帝,奕譞为何这样惊惧呢?一方面,他想到慈禧越过常例,不为同治皇帝立嗣,而为咸丰皇帝立嗣,必然在日后招来无穷的麻烦,搞不好就会连累自己的儿子。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以他对慈禧的了解,自己的儿子这么年幼就在其卵翼下当皇帝,绝非是儿子的福分,而且很有可能带来巨大的灾祸。

网络配图

奕譞在儿子深更半夜被抬进皇宫之后,因为担惊受怕,“触发旧疾,步履几废”,于是和自己的夫人一商量,干脆向慈禧递交了一份辞职报告。

在接到奕譞的这个辞职报告后,慈禧允其所请,下诏免去了奕譞所担任的差事,但明谕其亲王衔可以“世袭罔替”。即使对于这么一点仅剩下的恩惠,奕譞还是不放心,曾经再次上疏恳辞,但却没有获得慈禧的批准。

辞去各项官差的奕譞夫妇,在京城过起了赋闲在家的平静生活。费行简的《近代名人小传》说他们夫妇“自是恒年余,闭门不接宾客”。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光绪十年(1884年)农历三月十三日,慈禧太后发动“甲申易枢”事件,军机处和总理衙门的主要官员便实现了大换血。礼亲王世铎开始掌管军机处,额勒和布、阎敬铭、张之万等成为新的军机大臣;庆亲王奕譞掌管总理衙门……

对于慈禧这一新的人事安排,时人即有“易中枢以驽马,代芦服以柴胡”的评语。其言外之意是,单就行政能力而言,这些新进的大臣远逊于此前的大臣。

或许正是考虑到了舆论的压力,慈禧此时不得不再次搬出了正在“大隐于市”的醇亲王奕譞,让他遥控枢机。

即使在重新出山之后,奕譞也无时不刻不生活在巨大的惶恐之中,深怕因为自己的不检点而引起慈禧的猜疑。

网络配图

时人王照在《方家园杂咏纪事》中记载的几件事情,颇能说明奕譞重新出山之后的这种谨慎和低调。光绪十二年(1886年)五月,奕譞奉命会同李鸿章到天津、旅顺、烟台等海口巡阅海军。为了这次盛典,慈禧特意赐给了奕譞一乘杏黄色的轿子。但奕譞非但不敢乘坐,还坚请慈禧身边的红人李莲英一同前往阅兵。出京后,每次接见地方大员,必命李莲英随见。奕譞之所以这样做,用意十分明显,就是避免擅权的嫌疑,不给慈禧整治自己制造任何把柄。

除此之外,奕譞在生活上也非常节俭。当时,与奕譞有着良好的私人关系的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因为办理洋务积攒下了惊人的财富。为了笼络朝廷重臣,李鸿章经常以自己所办企业的股份赠送给各位当轴要人,而当朝诸公一般都予以笑纳。但奕譞却坚决拒绝,成为各位王公大臣之中是唯一的一位拒收李鸿章行贿的人。

今天,位于北京闹市区的雍和宫就是当年奕譞的王府。据曾经前往王府查验工程的吏部主事何德刚所见,当时,奕譞家的“房屋两廊,自晒煤丸,铺满于地,俭德不可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两个女人的战争:清朝史上慈安慈禧谁更有能力?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慈安陵,慈安太后比慈禧太后的地位高吗,女人慈禧

    真实的慈安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从小就受到过良好教育。特别是她成为中宫皇后的十年中间,清王朝遭遇了空前的外患内忧,使她在忧患中成熟,在忧患中增长阅历。在美女如云的皇宫,在多情好色的咸丰帝身边,能保持十年荣宠不衰,除了凭借她本人的超凡的容貌和人品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就是她有一套十分成功有效的处

  • 刘备执意伐吴的真相大揭秘:吴国弱小一点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利娟真相大揭秘,宇宙真相大揭秘,历史真相大揭秘

    刘备战败死于白帝,诸葛亮竭力反对刘备伐吴,为何刘备执意如此,一意孤行而导致惨烈结局呢?网络配图刘备占领汉中后,关羽为了配合刘备,早日争天下一统,率军北伐魏国,但却被吕蒙偷袭所杀,不久张飞又被范强、张达所杀,他们偏偏又去东吴投诚,所有的目标都指向东吴,于是刘备准备起兵伐吴,但诸葛亮反对,刘备不顾诸葛亮

  • 秦始皇横扫北方匈奴 为何却遭后世人的责难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秦始皇横扫东方六国,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封建王朝,可以说是千古一帝。但是建立秦帝国的嬴政并不安心,因为他担心他的帝国受到打击,所以他变得更加多疑起来。网络配图在当时,方士卢生曾秉奏秦始皇,说他找到一本图谶,上面显示着"亡秦者,胡也。"这下可吓坏了秦始皇,因为他志在建立大秦的万世基业,这还没在自己

  • 关羽和别人的三次单挑:武力是否有被高估?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关羽武功盖世不假,但关羽的武力是否有被高估的嫌疑,还是被神化了呢?网络配图按照正常一对一交手,关羽击败过哪一个武将能证明自己的实力?很多人都说关羽非常厉害,经常听到的段子是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三个打一个也算不上单挑。让我们来看看关羽单挑过的人。关羽VS纪灵,打了30回合不分胜负,而张飞用了不

  • 诸葛亮一生运筹帷幄:其最大的失策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一生运筹帷幄,但智者千虑必有一愚,诸葛孔明也不例外。那么,诸葛亮此生最大的失策是什么呢?熟识三国的人都知道,马谡失街亭是诸葛亮最大的失策,而马谡也因失街亭而丢了性命。网络配图马谡这个人确是读了不少兵书,平时很喜欢谈论军事。诸葛亮找他商量起打仗的事来,他就谈个没完,也出过一些好主意。因此诸葛亮很

  • 揭秘: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有何“阴谋”?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如果各位读者对三国历史有所了解的话,那么肯定知道著名的“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刘备为报孙吴杀关羽和夺荆州之仇,不顾诸葛亮等人的劝阻,毅然兴兵东征伐吴。最终被陆逊火烧七百里,导致夷陵大败。刘备在夷陵大败后,退守到白帝城,但不久就患病。次年(公元223年),刘备病危,自感自己时日不多,刘备就把在成都的诸葛

  • 揭秘:历史上不顾人伦抢走儿媳的皇帝都有谁?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尽管后来白居易老先生在《长恨歌》中把这事加工成了一个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甚至还将他们比喻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却依然掩饰不了其乱伦的本质。其实,抢儿子的老婆这种事,并不是唐玄宗的专利,而是早有先例。春秋时期楚国的楚平王弃疾,也抢过儿子的老婆。弃疾年轻时就无视礼法。他未当国王之前,曾在

  • 为什么清朝最大的贪官和珅 深得乾隆的恩宠?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和珅受宠之谜:清代以来,明君屈指可数,乾隆帝算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但令人奇怪的是,在这样的一个贤君身边,竟时刻跟随着一个奸臣,这个奸臣就是和珅。民间有“和珅扳倒,嘉庆吃饱”一说。然而为什么这样的奸臣会受到乾隆的无比宠幸呢?有人认为,这因为和珅善于揣摩乾隆的心思。有名的“乾隆下江南”就是和珅鼓动而成

  • 孙权掌握了东吴的政权:为何称王而不称帝?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200年,孙权掌握了东吴的政权。而刘备还和小弟一样投奔袁绍,曹操正和袁绍进行白马之战,鹿死谁手还不知道。孙权虽有权但直到公元229年才称帝,但这时曹丕和刘备都已去世,那为什么孙权要到这时才称帝呢?网络配图小编来解读孙权不称帝的3个原因:第一、实力不够东吴,顾名思义,孙权的吴国就是在江东,其底盘包

  • 康熙秘史:康熙大帝童年的八大不幸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康熙年间发生的大事,康熙皇帝趣事,康熙大事记

    康熙帝曾说:“朕少时,天禀甚壮,从未知有疾病。”又说:“朕自幼强健,筋力颇佳,能挽十五力弓,发十三握箭,用兵临戎之事,皆所优为。”(《清圣祖实录》卷二七五)这样看来,他不但出身帝王之家,生活条件、教育条件优越,而且自幼身体强健,跟普通百姓相比,实在是有天壤之别。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康熙大帝的童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