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曾国藩三千步里惊天识人秘术 已基本失传

曾国藩三千步里惊天识人秘术 已基本失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842 更新时间:2024/1/15 19:38:26

晚清名臣曾国藩颇有用人之明,曾提拔了左宗棠李鸿章等名臣。

某次,李鸿章带了三个人请曾国藩任命差遣,当时曾国藩刚吃饱饭正在散步。他有饭后缓行三千步的习惯,所以那三人就在一旁恭候。

散步之后,李鸿章请他接见那三人,曾国藩却说不必了。李鸿章很惊讶,曾国藩说道:“在散步时,那三个人我都看过了,第一个低头不敢仰视,是一个忠厚的人,可以给他保守的工作;第二个喜欢作假,在人面前很恭敬,等我一转身,便左顾右盼,将来必定阳奉阴违,不能任用;第三个人双目注视,始终挺立不动,他的功名,将不在你我之下,可委以重任。”

后来三人的发展,果然不出曾氏所料,而第三人就是开发台湾有功的刘铭传

网络配图

缓行三千步,不过一小时的光景。就这一小时的光景,决定了三个人的命运。有人也许要说,这曾国藩,也太绝对了吧。其实,一个人的品性,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他细微的形态动作中看出来的。曾国藩的高明就在于,他在缓步的过程中不动声色地仔细观察了三个人。这是一场未曾事先通知的考试。因此,三个人的表现也都发乎本性。

一个手无缚鸡之力、胸无用兵之策的文弱书生,曾因兵败走投无路,两次投水、多次以剑自刎未遂,还给儿子写绝命信,叮嘱子孙后代永不再带兵征战——而正是这样一个人,最终成为驾驭千军万马的最高统帅,打出了“无湘不成军”的传奇,并被朝廷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文人封武侯”第一人。

曾文正公这段历史相信不少人耳熟能详,也经常有后人好奇:一介书生凭什么立下千古武功?追根究底,不外乎7个字——得人才者得天下!

曾国藩自知领兵打仗非自己的长项,他唯一能做的只能是推行人才战略,“集众人之长,补一已之短”,“合众人之私,成一已之功”,“只在用人二字上,此外竟无可着力处。”据不完全统计,曾氏幕府二十多年间召集的幕僚达400多人,而后官至三品者达47人,位至督抚者33人。左宗棠、李鸿章、彭玉麟郭嵩焘、沈葆桢、刘蓉、李元度、罗泽南等晚清的栋梁之材,无不受曾举荐,“国之重臣,悉出曾门矣!”中国人素来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人对曾国藩怀有知遇之恩、师授之恩、举荐之恩,岂能不尽忠卖命?!人才已备,人心已得,何城不摧?何业不成?!

善于奇谋战策的左宗棠,自视甚高、目空一切,然而在识人和用人这一块,对同乡曾国藩心悦诚服,“知人之明,自愧弗如元辅”;即使是老对手石达开,也不得不承认,曾国藩“虽不以善战闻名,却能识拔贤将,规划精严”;而作为曾之正宗传人的李鸿章,则不止一次向别人表示,不仅自己前半生功名事业出于老师的提携,即其办理外交的本领亦全仗曾国藩“一言指示之力”;半个世纪后的蒋介石,对曾国藩相人的工夫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曾经专门研究曾氏用人得失,并将其用在自己的识人、用人上。

网络配图

那么,曾国藩的人才战略到底有何非凡之处,而令这些顶尖人物折服呢?

其一、求贤若渴

曾国藩桃李满天下,左宗棠门下却无一人出名,为何?左宗棠自负甚高,傲气凌人,到他手下做事往往难得有出头之日;而曾国藩宽容大量、求贤若渴,有本事的人一般都能得到重用,所以天下人才都愿意跟着他走。

对人才的重要性,曾做过吏部侍郎的曾国藩认识非常透彻,他认为办天下事要用天下才,办的事越大需要的人才就越多。曾国藩“以荐举人为己任,疆吏阔帅,几遍海内”,看准了的人决不放过,曾效仿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彭玉麟;他还嘱咐师友同僚,随时推荐各类人才;对于任何前来投奔的人才,他都礼遇有加,盛情接待。

正是这种求贤若渴的美名,让全国各地第一流人才对这位曾“伯乐”趋之若鹜,甚至许多新科进士不愿履朝廷之任而愿意进入曾国藩的幕府。

其二、相人有法

据说曾国藩精通麻衣相法,而事实上,是他一生在考察人才方面摸索、积累了丰富经验。

在《用人三策折》中,曾国藩把具体考察人才的方法归纳为“询事”、“考言”、“奏折”、“诱迫”四法。他主张对人才宜“留心察看,分别贞邪”,相貌、言语、举止、行为……曾国藩无时、无地不注意观察人才,并将其优缺点一一记录下来,以备日后参考使用。此外,曾国藩还经常设置不同的情境来考验对方,以找出真正沉稳内敛、德行佳的人才。当年,年轻气盛的李鸿章就在曾国藩的考验下碰过好几次钉子。

在选人时,曾不喜欢用官气重、夸夸其谈的人,并以“德大于才”为用人第一要旨,对此他有过精辟的阐述:“与其无德而近于小人,毋宁无才而近于愚人。”

网络配图

其三、量才适用

曾国藩不仅善于发现人才,还善于使用人才。他清楚地认识到,“世人聪明才力,不甚相悬,此暗则彼明,此长则彼短,在用人者审量其宜而已。山不能为大匠别生奇木,天亦不能为贤主更出异人”在笔记《才用》篇中,曾国藩进一步指出:“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才亦才亦奏神奇之效,否则龃龉而终无所成。故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适宜也。”

因此,曾国藩不拘一格降人才,“凡于兵事、饷事、吏事、文事有一长者,无不优加奖借,量材录用。”长此以往,使得他帐下军事型的、谋划型的、经济型、技术型的人才应有尽有,其势如日中天,前无古人,登峰造极。

其四、琢玉成器

对于可造之才,曾国藩在培养上所花的工夫可谓不遗余力。

“人才以培养而出,器识以磨砺而成”,这是曾国藩的培养人才观。他认为“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不可动辄说“天下无才”或“无人可用”。

曾国藩从长期实践中归纳出培养人才的方法,主要有“教诲”、“甄别”、“保举”、“超擢”四种。教诲之法即教训、教导;甄别之法即对能力、品质考核鉴定;保举之法即向上级荐举有才或有功的人,使得到提拔任用;超擢之法即超级提升。以教诲为例,凡手下将领来拜见,曾国藩总抽时间接见,并谆谆训诲、告诫他们对上要精忠报国,对下要力戒骚扰百姓;平时,他也经常以书信、饭前闲谈的形式对手下提些要求。因此,属下从士兵到将领,无不将他视为楷模。

网络配图

其五、奖励为重

曾国藩深谙人的心理,认为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而要多鼓励扶助。他说:“衡人亦不可眼界过高。人才靠奖励而出。大凡中等之才,奖率鼓励,便可望成大器;若一味贬斥不用,则慢慢地就会坠为朽庸。”

在具体实践中,曾国藩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注重针对不同人的不同需求,采取相应措施来激发其积极性——“武人给钱,文人给名”,即以厚赏来得兵将之勇,以名位来换幕僚之智,皆大欢喜,军心一统。通过不停的举荐,曾国藩的幕僚“几乎人人皆有顶戴”,“以满足他们的好名之心”。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曾国藩不怕部属与自己同职齐名,鼓励他们“自立门户”“自辟乾坤”,并为之铺路搭桥。也正是这样,才有了后来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的大放异彩。

知人善用,莫过曾公。这位传奇人物的一生,再次向我们昭示了一个道理:成就别人,最终也将成就你自己——得人才者得天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最坎坷的名将之路 太多倒霉事都被他遇上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俞大猷是明朝的抗倭名将、民族英雄,他与戚继光齐名,并称为“俞龙戚虎”。然而,俞大猷的名将之路却并不顺利。网络配图俞大猷出身将门,深通兵法,并练就了一身绝世武功。文方面也不差,从小学习仲尼之道,十五岁中秀才,熟知《易经》,常与人赋诗论学。二十岁那年,俞大猷接了父亲的班,袭世职百户,随后中武进士,升任千

  • 曹时早死是否家族魔咒:历代单传且英年早逝?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曹氏一族,子嗣单薄,且成年后继承爵位不久便病逝,这似乎成为曹氏家族历代的魔咒。图片来源于网络据《汉书卷五十五·卫青霍去病传第二十五》中记载,“平阳侯窋,高后时为御史大夫。孝文帝立,免为侯。立二十九年卒,谥为静侯。子奇代侯,立七年卒,谥为简侯。子时代侯。时尚平阳公主,生子襄。时病疠,归国。立二十三年卒

  • 平阳侯曹时与汉景帝之女平阳公主的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曹时,又名曹寿,西汉第四代平阳侯,其祖上是西汉开国功臣曹参,汉景帝四年,曹时继承平阳侯爵位,取汉景帝之女阳信长公主为妻。图片来源于网络汉朝时一般以公主食邑或夫家封邑所在地称呼公主,而平阳公主的食邑是阳信,故称阳信公主,因嫁于平阳侯曹时,故而称为平阳公主。她是汉景帝与皇后王娡的长女,与汉武帝刘彻为同胞

  • 开国皇帝中的“小人”:为江山抛妻弃子杀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众所周知,刘邦作为汉王朝的开国帝,统一天下,是伟大的政治领袖,那么刘邦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图片来源于网络俗话说得好,穷家孩子早当家,但是刘邦却不一样,他虽出生于贫寒家庭,却不爱劳作,也不善生计,整日无所事事。家中有个会做生意的兄长,因此二人常被拿来作比较,家中长辈都不看好刘邦,他父亲也常常斥责他不务正

  • 古今无双战神为何下场悲剧?绰号人屠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南朝梁武帝时期,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奉皇命编撰了《千字文》。其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来形容战国的四大名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白起初次崭露头角,是在公元前294年攻韩之役,攻下新城的白起被晋升为“左更”。次年伊阙之战,白起又大败韩魏联军,连拔五城,斩首24万,生俘魏将公孙喜,一战成名。网络配图公

  • 嘉庆皇帝暴毙而亡:民间认为嘉庆其实是被雷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嘉庆是清朝的第七位皇帝,他是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从嘉庆简介中可以得知,他是清朝唯一一个通过前朝皇帝禅让获得皇位的,即使那个禅让的人是他的亲生父亲。所以说嘉庆成为皇帝的方式在清朝历史上是一个很独特的存在。图片来源于网络嘉庆名为爱新觉罗·颙琰,他原名叫永琰。他的父亲是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母亲是孝

  • 康熙皇帝究竟在位多少年:竟是超长待机?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万民康宁,天下熙盛。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国历史中,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清朝皇帝康熙在位期间,统一了多个民族,奠定了清朝的兴盛根基,是一位仁德的皇帝。图片来源于网络在康熙刚执政后,鳌拜杀害同是辅佐功臣的苏克萨哈,企图控制年幼的皇帝,在康熙宣布亲政十天后,下令侍卫逮捕了鳌拜,并

  • 水浒梁山官场潜规则 宋江竟爱听拍马屁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李逵日记之忠义堂》为我们描绘了梁山充满肮脏气息的官场。梁山的官场分四级,从下往上,依次分为地级、堂级、厅级、山头级。地级为低级干部,堂级为中级干部,厅级为高级干部,山头级自不必说,为最高级。山头级只有晁盖、宋江、吴用、公孙胜4人。梁山将领都知道那是不能企及的,只能在其他3级上下功夫。网络配图梁山干

  • 史上最穷的君王是谁?竟然欠了一屁股债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的规模性借贷起于何时,不清楚,但在春秋战国时期肯定已很普遍。而且古代中国第一次发行债券,就在战国末期。有个跟“债”字有关的成语,叫“债台高筑”。这就是战国时候的事儿。网络配图事情发生在东周最后一个王——周赧王的身上。周赧王那时候还顶着个“周天子”的虚名,实际上只是个小国的国君,忽然被六国诸侯说动

  • 多情乾隆为何单单对她很冷酷?有何隐情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皇帝庞大的后妃集团军中,多的是莺莺燕燕。性格各异,环肥燕瘦,或小家碧玉,或大家闺秀,形形色色就是后宫大舞台上佳丽三千啊。在史上风流天子有一名额的乾隆帝那里,后宫也同样好戏天天上演。有的人死了,仍被他记在心中,享受永远的尊崇,虽然这尊崇没什么用。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去,对于他的二任皇后来讲,这句话似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