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董卓手下的10位顶级将才,他们最后投靠谁了?

董卓手下的10位顶级将才,他们最后投靠谁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18 更新时间:2024/3/7 9:44:06

董卓是汉朝的边将,汉灵帝去世后,他借助外戚和宦官内斗的机会,奉密诏率兵入京,控制了朝堂,但是随后,董卓为了稳固自身的权力,他废掉了汉少帝,将毫无根基的汉献帝立为了皇帝,还为绝后患,毒杀了汉少帝和何太后,这激起了天下人的怨恨,众多诸侯起兵讨伐董卓。

诸侯联军虽然气势汹汹,大有一举灭掉董卓之势,但由于很多人心怀鬼胎,出工不出力,再加上董卓自身实力强大,最终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行动,以失败告终,但是董卓的一系列恶行,注定了他将难逃一劫,虽然他击退了诸侯联军,但是朝中大臣司徒王允,抓住了董卓和其义子吕布好色的特点,通过美人计,让两人因为争夺自己的养女而反目成仇,最终董卓被吕布所杀。

董卓死后,他的手下也就树倒猢狲散,成一盘散沙了。他手下的10位一流人才,最终都去了哪里?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一、李儒、贾诩

李儒是董卓身边最重要的谋士,董卓的很多事情,都是李儒为其出谋划策的,在董卓和吕布出现矛盾后,李儒还劝说董卓,要顾全大局,不要为了一个女子,而破坏和吕布的关系,让董卓将王允的养女让给吕布,但可惜,董卓在这件事情上未听从李儒的建议,导致他被吕布所杀。

李儒跟随董卓期间,助纣为虐,做了很多恶事,例如他入宫毒杀了何太后和汉少帝。董卓被杀后,李儒失去了依靠,他害怕因为自己所作的种种恶行,导致自己被杀,所以逃走从此隐退了。

贾诩是三国中的顶级谋士,一生算无遗策,但是他在董卓麾下时不太重要。董卓去世后,他为了自身利益,建议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率兵反攻长安,但是当李傕、郭汜等人之间发生矛盾后,贾诩又离开他们投奔段煨,后投奔张绣。后来,贾诩劝说张绣投靠曹操,从此成了曹营谋士。

二、吕布、张辽、高顺

吕布是董卓帐下的头号名将,张辽、高顺是吕布帐下的重要将领。董卓因为是吕布所杀,所以在董卓死后,吕布和董卓手下的很多将领交恶了。董卓死后,他手下的将领,准备解散部众逃回西凉去,但在贾诩的劝说下,他们率兵反攻长安,吕布兵败后逃跑了,王允被西凉军所杀。

在这之后,吕布也成了一路军阀,但是他在和曹操的较量中,被曹操击败,兵败被俘后被曹操所杀,他手下的两大悍将,张辽在曹操的劝说下,选择投降了曹操,高顺宁死不降,被曹操所杀。

三、李傕、郭汜

董卓去世后,李傕、郭汜准备解散部众逃回西凉去,但是在贾诩的劝说下,他们率兵反攻长安,最终击败吕布占据了长安。随后,他们为了给吕布报仇,杀了王允等众多朝臣,很多百姓还被他们所杀,但是由于董卓死后,李傕、郭汜等人之间群龙无首,他们为了争权夺利,发生了内斗,这让他们成了一盘散沙,最终李傕被凉州军阀梁兴所杀,郭汜被其部将伍习杀死。

四、徐荣

董卓部将徐荣,是一员能力很出众的大将,他在诸侯联军讨伐董卓时,他先率兵伏击曹操,大败曹军,随后又率兵两次击败孙坚,表现十分出色。董卓被杀后,徐荣选择归顺了王允和吕布,他奉王允之名,率兵征讨李傕、郭汜等人时,因部将胡轸背叛,徐荣寡不敌众,战死沙场。

五、张济

张济,即张绣的叔叔,他在董卓被杀后,还跟随李傕、郭汜等人一起反攻长安,杀了王允等人。汉献帝要东迁时,张济升任骠骑将军,率军护卫献帝,但是后来,他与汉献帝身边的重臣董承等人发生矛盾后,张济选择了倒戈,和李傕、郭汜等人率兵追击汉献帝,想要夺回汉献帝,以便可以控制汉献帝从而获取更大的利益,但可惜,汉献帝被曹操得到了,他们未能成功。

建安元年,张济的部队缺粮后,他率兵去荆州牧刘表处掠夺,攻打南阳郡的穰城时,中箭而亡。

六、华雄

演义中,十八路诸侯征讨时,华雄作为董卓大军的先锋,率兵抵御诸侯联军,他先率兵袭击了孙权,大败孙坚,还斩杀了孙坚部将祖茂,随后在汜水关前,他斩杀了诸侯联军中的俞涉、潘凤两员大将,让众诸侯一时间手足无措,不知该怎么办了。这时,关羽主动请缨,斩杀了华雄。

历史上华雄的故事,远没有小说中的这么出彩。江东名将孙坚被董卓部将徐荣击败后,他又收拾败军,在阳人进行戏剧性的大反击,这次他不但击败了董卓大军,还斩杀了董卓麾下大将华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三国最不受待见的三位降将,他们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三国各人物结局是什么,三国善终的人,荀彧的结局

    三国是个降将遍地走的时代,刘备、孙权、曹操等枭雄麾下,都有不少降将,其中不少降将,还成了他们手下的重臣,如孙权帐下的甘宁,刘备帐下的黄忠、马超,曹操帐下的张郃、张辽等名将,他们都得到了自己主公的器重,但是三国中的这3位名将,投降后却很不受人待见。一、吕布在演义中,吕布是当之无愧的三国第一名将,他在十

  • 高湜:擅长“拍马屁”的北齐皇子,最后受杖刑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个人特长,贺端湜,擅长点

    他是神武帝高欢的第十一子,为何22岁就死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述高湜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高湜是北齐宗室大臣,神武帝高欢第十一子,文襄帝高澄的异母弟弟,母亲只是高欢的一个小妾。高湜虽是高欢的儿子,但却是这众多儿子中最没出息的一个,他不似其他兄长那样能文善武、征战四方,也不像他们那样博学多识、为

  • 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杨万里,在诗歌创作方面有怎样的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兴四大诗人特点,中兴四大诗人有什么,中兴四大诗人又被称为

    南宋前期的尤袤、杨万里、范成大与陆游四位诗人,被后世誉为南宋四大家,又称中兴四大诗人。之所以被称为中兴诗人,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所处时代中兴,同时也因为他们摆脱了将江西诗派的牢笼,创作出了格局特色的诗歌作品,带领宋朝诗歌迎来第二个最繁荣的时期。杨万里因为性格过于正直、偏激,得罪了朝中不少人,一直没能得到

  • 樊哙多次跟着刘邦出生入死 樊哙最后为何会投靠吕后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邦为什么杀樊哙而不是吕后,刘邦临死前为什么要杀樊哙,刘邦为什么不杀樊哙

    很多人都不了解樊哙和吕后,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西汉时期的著名武将樊哙,原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杀狗屠夫。屠户的地位并不高,虽然可以时长吃一点肉,但他们与那些达官贵人相比,仍然是最底层。樊哙性格直爽,好交朋友,一心认准了一位好大哥——刘季。所以,当刘邦起兵时,樊哙成为了大哥的忠实追随者。从刘

  • 孙权的十万大军是怎么输给张辽800军士的?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比比皆是,如彭城之战,项羽用3万骑兵击败了刘邦56万大军,赤壁之战,周瑜用5万士兵击败了曹操20多万大军,鄱阳湖之战,朱元璋用20万大军击败了陈友谅60万大军,虽然这些战争,双方实力相差悬殊,但是劣势的一方,手中也有一把好牌,所以和对手有一战之力,但是合肥之战,孙权有10万大军

  • 刘邦最早的时候只是市井无赖 刘邦是怎么统一天下的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樊哙是刘邦的什么人,与项羽刘邦有关的典故,刘邦为什么怕吕后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刘邦统一天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纵观中国上下几千年历史,刘邦都算得上是一位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从一位小小的泗水亭长、地痞无赖,摇身一变为大汉王朝的建立者,名留青史的高祖皇帝。秦朝末年,各地爆发农民起义,天下大乱。汉王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后称帝建立大汉王朝。

  • 仆固怀恩举兵叛乱真的是被逼的吗?最后死于乱军之中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秦朝灭亡为什么守卫边疆将士不回来,马邑之谋王恢死的冤枉吗,举兵南下

    对仆固怀恩举兵叛乱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随着大唐版图的扩大,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唐玄宗设立了十个兵镇,任命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很快就为唐玄宗带来了麻烦。天宝十四年(755

  • 三国中最忠义的五位大将,他们最后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是个乱世,诸侯之间兼并战争频繁,所以将领改换门庭的事,比比皆是。不断转换主公的大将,虽然鉴于当时的时局和环境,我们不能从道义上去指责他们,但是这些大将,通常缺少忠义的品质,他们大多是良禽择木而栖,为了自身利益,选择新的主公,所以谈不上忠义。三国中有不忠义的大将,如吕布,他多次背叛自己的主公,但也

  • 揭秘:历史上的独孤伽罗是怎样的一个人?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独孤皇后历史原型,独孤伽罗的女儿,历史上的独孤家族

    独孤伽罗是杨坚的原配妻子,身为皇帝的杨坚,因为深爱的独孤伽罗,所以没有扩充自己的后宫,但是为何在他去世时,会大呼:“迦罗误我!”,独孤伽罗究竟在什么事上,误导了杨坚?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独孤伽罗是名门之后,他的父亲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独孤信是个很有眼光的岳父,他为几个女儿

  • 隋朝开国功臣高颎做了什么事情,会被独孤皇后针对?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太宗征高句丽的历史真相,辽国开国皇帝,唐朝开国功臣排名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隋朝开国功臣高颎做了什么事情,会被独孤皇后针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高颎是隋朝的开国功臣,曾帮杨坚开创大隋江山,立下汗马功劳。杨坚登上皇位后,感念旧情,一路把高颎提拔为宰相。高颎的父亲是独孤家的幕僚,独孤皇后因此关系对他颇为敬重。可独孤皇后心胸狭隘,竟两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