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太史慈武功不差,为什么没进入江东十二虎臣?

太史慈武功不差,为什么没进入江东十二虎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598 更新时间:2024/1/8 21:24:17

江东最优秀的将领,是他的十二虎臣: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和丁奉,这12位虎将能力不俗,为江东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江东还有一员名将,他就是太史慈,他的武功在大部分江东虎臣之上,但是为何太史慈没能进入江东十二虎臣之列?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江东十二虎臣中的程普、黄盖和韩当,是孙坚时期的3员老将,他们跟随孙坚讨伐董卓等,立下了不少功勋。孙坚被黄祖射杀后,他们被袁术接管,但是孙策长大后,他们又回到了孙策身边,跟随孙策横扫江东六郡,奠定了江东基业。孙权时期,程普成了可以和周瑜比肩的江东重要将领。黄盖在赤壁之战时,使用苦肉计,帮助周瑜击败了曹操。韩当也对江东贡献卓著。

甘宁是江东十二虎臣中,武功最高的一员大将,他原本是刘表帐下将领黄祖的手下,但是黄祖不肯重用,这让甘宁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渡江来到了对手孙权的阵营。甘宁能力很出众,他得到了孙权的重用,还跟随孙权攻打黄祖,最终击败并擒杀了黄祖,报了射杀孙坚之仇。

赤壁之战后,甘宁跟随周瑜,攻取了由曹魏名将曹仁镇守的夷陵。刘备入川作战时,孙权派手下大将吕蒙攻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这激怒了刘备,他率兵进入公安,让关羽率领兵进驻益阳,准备和江东兵戎相见。让江东都督鲁肃忧心忡忡,但甘宁说,只要给他500士卒,关羽就不敢攻打江东。关羽在准备渡江攻打江东时,发现江东名将甘宁早已做好了防备,他害怕自己的士兵在渡河途中遭到甘宁的袭击,所以主动撤兵了。甘宁还有率数百人夜袭曹营的壮举,这让孙权称赞他:“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相敌也。”将甘宁和张辽相提并论。

蒋钦、凌统和周泰,也是孙权麾下三员悍将。蒋钦曾跟随孙策平定丹阳、吴郡、会稽和豫章四郡。后来率兵征讨会稽贼吕合、秦狼,又与贺齐并力讨平黟贼。凌统是三国名将凌操之子,他跟随孙权打败黄祖,跟随周瑜在乌林大败曹操,以及跟随周瑜夺取夷陵,还跟随吕蒙夺取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周泰多次在战乱中保护孙权脱险,为此身受十几处伤,这让孙权很器重他。

十二虎臣中的其他名将,如陈武、董袭、徐盛和丁奉,虽然资历不如程普这几位孙坚时期的老将,能力不如甘宁、蒋钦、凌统、周泰几人,但也是实力不俗的悍将,为江东立下了赫赫战功。

江东十二虎臣总体来说比较优秀,但是和江东的另一名将太史慈比,大多数虎臣武功比不上太史慈。太史慈是孙策时期加入到江东阵营的,他在江东的资历,比不上程普等人,但是他的武功在程普之上,甚至蒋钦、周泰、凌统三位名将,武功也不如太史慈,只有甘宁可比肩太史慈。

江东武功最好的两位将领是甘宁和太史慈,江东主公孙策不算,按照武功来论,江东十二虎臣中的周泰等十一人,武功不如太史慈,所以太史慈有资格进入江东十二虎臣之列,但为何没进?

太史慈是东莱黄县人,因为孔融对太史慈家人有恩,所以在孔融遭对手围困时,太史慈只身前往相助孔融。他替孔融冲去重围,到刘备处搬来了救兵,最终帮助孔融脱困。后来,太史慈加入到了刘繇部下,但刘繇不重用他,只是太史慈做了他手下的一个侦察兵,让他负责侦察军情。

太史慈在率领一位小兵侦察军情时,遇到了江东主公孙策,他也带着黄盖、韩当、宋谦等十几位猛将,视察敌情。对手人多势众,但是太史慈遇到孙策后,不但没有害怕,反而觉得他建立功勋的机会到了,他准备乘机擒拿孙策等人,所以太史慈不但没逃,还上前去和孙策大战。

太史慈和孙策两人苦战数个时辰,孙策刺倒了太史慈的座下马,还得到了太史慈系于颈后的手戟,太史慈抢得了孙策的头盔,两人可以说实力相当,难分伯仲,最终在双方兵马赶到神亭后,二人才罢战解散。但是这一战,让孙策见识到了太史慈的勇猛,最后将他招揽到了自己帐下。

太史慈加入到江东阵营后,替江东率兵抵御刘磐,以及跟随孙策讨伐麻保贼等,表现十分出色,曹操还专门写信给太史慈,准备招降他,但太史慈对孙策很忠诚。太史慈未进入十二虎臣,是因为《三国志》中,将他和刘繇、士燮同传,即也将太史慈看作是一路诸侯,他只是愿意替孙策打天下,太史慈是孙策的合伙人,而不是孙策的部将,所以不能进入江东十二虎臣之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隋朝名将来护儿的姓氏有何来历?其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隋朝名将来护儿的姓氏有何来历?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来护儿(?-618年),字崇善,祖籍南阳新野,曾祖时徙居广陵(后改称江都,治今江苏扬州)。关于姓氏来护儿出身江都来氏,江都来氏本出殷商子姓,因食采于郲,遂以为氏,后因避难去“邑”为“来”。秦末徙家新野,因而著籍于此,称为新野来

  • 罗隐是个怎样的人?他的科考之路经历过哪些挫折?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罗隐是谁的后人,罗隐是哪个朝代的诗人,罗隐的诗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罗隐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记得儿时常常从大人们口头上听到“罗隐”的名字,幼稚的童心不由顿生疑窦:岁月的风雨冲淡人们多少宝贵记忆,为什么一个1000多年前的古代人,至今还赢得人们的口碑?随着年岁渐长,对语言文学发生了兴趣,终于在《唐诗纪事》里读到一则关于罗隐

  • 吕不韦为何会离开咸阳?他的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对吕不韦为何会离开咸阳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近日,由张鲁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邬君梅领衔主演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大秦赋》,正在热播。《大秦赋》是大秦系列的终章,整部剧以宏大叙事的艺术手法,讲述秦始皇嬴政在吕不韦、李斯、王翦、蒙恬、蒙毅等文臣武将的辅佐下

  • 唐宪宗在位的时候,他对于宦官的态度究竟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晚唐宦官把持朝政的原因,唐朝什么时候宦官专权,朱温杀宦官

    唐宪宗是个怎样的皇帝?最终是怎么死的?唐玄宗真的是被宦官杀死的吗?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关于唐宪宗在位的时候,他对于宰相的作用还是很重视的,而且对于宦官更是非常宠信,感觉都有点溺爱的感觉,时不时的还会包庇宦官。这让很多人都非常的不满。最后,唐宪宗因为服用毒药导致病种,最后被杀害!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

  • 咸丰作为清朝皇帝 咸丰为什么只有一个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咸丰儿子,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说到清朝的皇帝,可能很多人都有一些了解,毕竟电视剧有很多关于清朝后宫的内容。从清朝建立之后,基本上每位皇帝都有所谓的三宫六院,大部分皇帝也都有不少子女。尤其是康熙帝有35个儿子,而雍正和乾隆子嗣也非常多,可是咸丰在位10多年却只有一个儿子

  • 慈禧太后文化学养不高 世间流传书画多为代笔作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编者按:纵观近人笔记野史或今人的著述论文,多将慈禧太后描绘成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才女,更有媒体称赞其“画艳惊众人”。但细观其亲书的密谕和抄写的佛经,就会发现她不仅没有任何书画功底,且文化水平有限,所写的谕旨错字连篇。种种史料已充分证明,现在世间流传钤有“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印章的诸多书画作品,实为他

  • 朱元璋因何冷面杀附马欧阳伦?是因为反腐吗?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朝驸马欧阳伦,朱元璋驸马欧阳伦电视剧,朱元璋问刘伯温明朝多少年

    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中国古代,明太祖朱元璋可谓是“铁腕反腐”的先锋,他制重典,用酷刑,严厉打击官员腐败行为,使明朝初期出现了可喜的“洪武之治”局面。不过很多人不知道,为了惩治腐败,朱元璋竟然连驸马都杀了!泥腿子出身的朱元璋饱受元朝官吏的盘剥敲诈,对官员贪污腐化、鱼肉百姓的行为深恶痛绝。大明王朝建立

  • 揭秘水浒传里唯一当上皇帝的好汉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水浒传梁山老大最开始是谁,水浒传里的皇帝是哪一位,水浒传最后谁活下来了

    他韬光养晦,深谋远虑,在梁山衰败之际,远赴海外成就霸业,延续了梁山精神。网络配图《水浒传》中的李俊,绰号混江龙,安徽合肥人,原为扬子江撑船艄公,兼贩私盐。梁山大聚义后,李俊排名天罡星第26位,为水军统帅。平定方腊后,李俊诈称风疾,拒绝随宋江入京,驾船出海,打出了一片自己的新天地,后来为暹(xiān)

  • 揭秘:秦始皇灭列国一统天下 与占了别人的墓穴有关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含义,秦始皇举国攻打银河入侵者,秦始皇的暴行

    在中国的历史上,屡屡出现挖祖坟的事件,盗墓者除了觊觎墓陵里面的财宝之外,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破坏风水,使得被挖祖坟的家族从此一败涂地。可以说,在过去,不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寻常百姓,都相信有陵墓风水的存在,所以大多数的皇帝在生前,都会四处为自己寻觅死后的安葬之地。他们大都相信,一个家族或一个朝代的兴隆,很

  • 揭秘:晁盖为什么不想让位给宋江?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晁盖如果不死梁山会不会反,晁盖不让宋江接位,宋江拒绝晁盖入梁山的原因

    水浒传中有着很复杂的权利角斗,下面,小编就和大家讲讲晁盖为何不让位给宋江。晁盖,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他是山东省郓城县东溪村人,东溪村保正,是当地有名的地主老爷。网络配图晁盖是侠义之士,武功高强。他不取妻室,终日打熬筋骨,来你想刀枪棍棒之术,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武力。初次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