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末将领那么多 史官对孙传庭的评价为什么那么高

明末将领那么多 史官对孙传庭的评价为什么那么高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602 更新时间:2024/1/10 4:53:59

对明末孙传庭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说起明末将领,相信即便是对明史一知半解的朋友,第一时间浮现在脑海中的,也定然是袁崇焕毛文龙卢象升洪承畴祖大寿等诸多名将。

反观同为明末著名将领的孙传庭,其存在感可能就没有袁崇焕这么强烈了。但是在史书上,史官对于孙传庭的评价却是要远高于其他明末将领。

就拿《明史》来说,其就相继给了孙传庭“传庭死,关以内无坚城矣”、以及“传庭死而明亡矣”的高度评价。

可能会有人觉得这句话其实不是对孙传庭的评价,而是对当时局势的一个总结。

毕竟孙传庭于1643年十月初三战死的时间,刚好就距离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军入关的时间不远。

诚然,可以这么理解,而且孙传庭战死之时,明末诸如袁崇焕、卢象升等名将也早已因为各种原因去世。

虽然也还有洪承畴、祖大寿等将才尚在,但也明显是杯水车薪,无法解决将才凋敝之困境,更无法挽救明朝之颓势。

不过若是从孙传庭的生平来看的话,相信大家不难发现,孙传庭也确实是有能力担得起这个“传庭死而明亡矣”的高度评价的。

孙传庭战略意识优秀

既然孙传庭是明末将领之一,是要带兵打仗的,那么就从将领都必须具备的战略意识开始说吧。

早在崇祯十年,为了对付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起义兵马,时任兵部尚书的杨嗣昌提出了一个名为“四正六隅”的战略方案。

说白了就是在各地增兵,然后通过加强各地将领信息交流的方式,把各地相对分散的兵力联合成一张“大网”,借以实现对流动起义军的围追堵截。

乍一看,这个以逸待劳的战略确实没啥问题,能够让明军从被动转为主动。而且推行之初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反观孙传庭,从杨嗣昌提出这个战略之时就表达了自己的反对意见,认为“向来贼势,张则四出,困则归秦,则贼之地利在秦明矣。”

如此一来,明军虽然看似以逸待劳,却实则却会因为兵力过于分散而给了李自成等起义军趁机占领秦地的契机,那么这张“大网”不就废了吗?

更别提起义军占据“秦地”,也就是陇右地区以及陕西关中一带以后,还有地利优势,明军想要打进去也并非那么容易。

果不其然,在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利用明军将领之间的矛盾,多次突破包围圈,并袭杀襄王朱翊铭以后,杨嗣昌的“四正六隅”战略计划终究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徒留明朝百姓去承担那因为增兵增饷而产生的财政负担,反而得不偿失。

显而易见,这个案例虽然无法明确的表达出孙传庭的战略意识有多出众,但作为一个将领,在制定战略时所需要的前瞻性、以及结合实际多角度分析的将领素质上面。

孙传庭无疑都足以称得上是比较优秀的。

孙传庭能力出众

与此同时,除了具备相对较为优秀的战略意识以外,孙传庭的个人能力着实出众。

就好比崇祯九年七月,是时,明末起义军中的第一代闯王“高迎祥”率军一路直指西安,结果在半道上遭遇明军埋伏,兵败被俘。

俘虏高迎祥的明军将领,便是刚到陕西就任巡抚之职不久的孙传庭。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不是很正常吗,毕竟明末的起义军多是由普通百姓组成,武器装备都十分落后,哪里会是孙传庭所率领的明朝正规军的对手。

可事实上,在孙传庭于崇祯九年三月被调任到陕西以后,虽然西安四卫账面上是有着“屯军二万四千,田二万余顷”的数据。

但由于明末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已然是“田归豪右,军尽虚籍。”

顾名思义,在孙传庭就任陕西巡抚之时,当时西安四卫实则面临着严重的缺兵缺饷问题。

但经过孙传庭“严征发期会,一从军兴法”等大刀阔斧的改革之后,虽然兵力依旧缺乏,只有“万一千有奇”,但战斗力却明显有了质的提升。

而且在“田”上,俨然是“岁收屯课银十四万五千余两,米麦万三千五百余石。”

一方面说明此时的西安四卫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给自足,不再有缺饷之弊。

另外一方面同时还说明孙传庭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导致西安四卫缺兵缺饷的病根,也就是“土地兼并”问题。

而在当时,实则不光是西安四卫面临土地兼并的问题,明朝其他地区也不外如是,如果加以推广的话,虽无法短时间迅速根治,但长久来看,对明朝颓势的逆转肯定是有所帮助的。

反观袁崇焕、毛文龙、卢象升、洪承畴、祖大寿等其他明末将才,虽然在战略意识上也都极为优秀。

可是在能力上面,却有相当一部分将领都是靠明朝廷斥巨资、且本就强者云集的“关宁军”才体现出来的。

在这一点上,虽然孙传庭手下的秦军战力比不上关宁军,但若将两军都放在同一个起点的话。

不依赖明朝廷,完全靠自给自足一步一步将秦军带出来的孙传庭,无疑在整兵练兵的能力上,也丝毫不弱于组建关宁军的孙承宗以及袁崇焕二人。

那么《明史》对于孙传庭那“传庭死而明亡矣”的高度评价,自然也就无可厚非了,毕竟不管咋说,孙传庭也确实是担得起这个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李世民的五虎大将分别都有谁?他们之间的排名又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五虎上将名称分别是什么将军,李世民五虎将,刘秀五虎上将四大先锋

    李世民手下五虎大将都有谁?李世民的五虎大将哪个最厉害?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李世民手下的五虎将的事情,那么这个李世民手下的五虎大将分别都有谁呢?他们之间的排名又是什么呢?下面跟我爱历史网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有感兴趣的网友可以一起来分析分析,一起来学习学习!李世民手下五虎大将分别有:李靖、尉迟敬德、秦叔

  • 咸丰皇帝被称为“四无”皇帝 咸丰到底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咸丰皇帝的妃子,清朝咸丰皇帝简介,咸丰皇帝的一生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清朝咸丰,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咸丰皇帝是清朝的第8位皇帝,同样是被称为“四无”皇帝。为无远见、无胆识、无才能、无作为的“四无”。咸丰皇帝优柔寡断,迷于酒色,荒废朝政,误国殃民,留下千古遗憾。慈禧是咸丰的皇后,生前,咸丰帝十分宠爱慈禧太后,在政治方面,咸丰帝还不

  • 雍正称帝后,大力推行的“火耗归公”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雍正改革成功了吗,雍正登基后十三阿哥怎么样了,雍正贡献

    雍正是大清很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他在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中胜出后,成为了大清的第5位皇帝。康熙时期,大清进入了强盛时期,但是康熙晚年的时候,也出现了不少矛盾。雍正继位后,为了消除弊端,化解矛盾,推行了3大改革: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和火耗归公。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

  • 武庙十哲中,赵匡胤为何将三位顶级名将踢了出去?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武庙十哲诸葛亮争议,赵匡胤为什么不杀功臣,赵匡胤之死是一桩千古谜案

    能进入武庙十哲的人,都是我国历史上最顶级的文臣武将,如诸葛亮、马田穰苴等,但是为何将领出身的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皇位后,要将武庙十哲中的3位顶级名将,从武庙中踢出来?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一、白起商鞅变法之前,秦军中的将领由贵族把持,但商鞅变法后,秦国废除了

  • 慈禧如果把政权交给光绪的话 清朝又会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慈禧和光绪,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慈禧真的把大权交给光绪,那情况会更糟,因为慈禧虽然晚年也有很多决策上的重大失误,但好歹也是个非常成熟而老练的政治家,能摆平晚晴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而光绪很大程度上只是个心智不成熟的小鲜肉,如果把一个大国完全交到他手上是根本不靠谱

  • 盘点历史上四大昏君,他们分别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上的昏君暴君有哪些,汉安帝是昏君吗,清朝的昏君有哪些

    我国历史上,共出现了400多位皇帝,其中不乏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周世宗等很有雄才大略的明君,但也出现了不少昏君,如暴虐无道的夏桀、荒淫无道的商纣王、“不食肉糜”的司马衷,耽于女色,生活奢侈的陈叔宝,但要说历史上最“坑爹”的皇帝,还是这4位昏君。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

  • 慈禧如果多活十年的话 慈禧能为清朝续命吗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清朝慈禧,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后世之人对于慈禧的评价大都是褒贬不一,不过,学术界对于慈禧的评价倒是很有很多肯定的地方,其中最为统一的便是慈禧在中国现代化过程当中的推动作用。慈禧作为晚清时期实际的掌权者,和我们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且产生了极为复杂

  • 太史慈武功不差,为什么没进入江东十二虎臣?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江东最优秀的将领,是他的十二虎臣: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和丁奉,这12位虎将能力不俗,为江东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江东还有一员名将,他就是太史慈,他的武功在大部分江东虎臣之上,但是为何太史慈没能进入江东十二虎臣之列?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

  • 隋朝名将来护儿的姓氏有何来历?其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隋朝名将来护儿的姓氏有何来历?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来护儿(?-618年),字崇善,祖籍南阳新野,曾祖时徙居广陵(后改称江都,治今江苏扬州)。关于姓氏来护儿出身江都来氏,江都来氏本出殷商子姓,因食采于郲,遂以为氏,后因避难去“邑”为“来”。秦末徙家新野,因而著籍于此,称为新野来

  • 罗隐是个怎样的人?他的科考之路经历过哪些挫折?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罗隐是谁的后人,罗隐是哪个朝代的诗人,罗隐的诗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罗隐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记得儿时常常从大人们口头上听到“罗隐”的名字,幼稚的童心不由顿生疑窦:岁月的风雨冲淡人们多少宝贵记忆,为什么一个1000多年前的古代人,至今还赢得人们的口碑?随着年岁渐长,对语言文学发生了兴趣,终于在《唐诗纪事》里读到一则关于罗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