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元玉仪的姓氏是怎么来的?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上元玉仪的姓氏是怎么来的?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128 更新时间:2024/2/14 9:31:55

魏晋南北朝始于东汉的灭亡,终于隋朝的建立。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她是琅琊公主元玉仪,南北朝时期北魏人,籍贯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在历史上有短短的二三十年的记载,之后下落不明,被民间称为“历史上最惨的公主”。

由于司马家族的无能,刚刚统一后的晋朝很快就迎来了“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故事,刚刚结束战乱的中华大地上,再次出现了分裂。

时间来到南北朝时期,由鲜卑族拓跋氏创建的北魏政权,在太武帝拓跋焘的带领下很快就统一了中国北方地区,孝文帝拓跋宏的改革后国富民强,北魏呈现出一片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景象。

躺在祖宗基业上数钱的北魏政权,并没有料想般的一统天下,反而在后代们不停的腐败和内斗中,迎来了分裂为东西魏的下场,而我们故事中的元玉仪正是生活在这一时期。

元玉仪生于拓跋氏皇族,那她为什么姓元呢?这就与孝文帝的改革有关,这个少数民族政权开始学习汉人的先进思想和体制,开始了汉化道路。

拓跋氏这一姓氏,在当时看来的确含有少数民族色彩,有点不像“华夏正统”。也许是出于这个考虑,一些拓跋氏皇族就把姓氏改为更像汉人的“元”。

公元528年,北魏的君主集权日益衰败,尔朱荣发动了著名的“河阴之变”,开始大肆屠杀皇室成员,元玉仪一家未能幸免,几乎无人生还,除了当时年龄尚小的元玉仪逃过一劫。

元玉仪从小就美若天仙,再加上她皇室成员的身份,即便自幼失去了家人,这些又把她重新推向了历史的舞台。

长大后的元玉仪究竟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会沦为玩物和落魄成乞丐呢?

据说元玉仪家人被杀后,她失踪了一段时间,长大后的元玉仪又千方百计地返回了都城,究竟这些年来她经历了什么?为什么还要返回这个伤心地?我们不得而知,只能凭借下面的历史故事来分析和猜测。

元玉仪长大后的记载,首先是作为孙腾的家妓,这个曾经尊贵的皇室成员,长大后连一个妾室的名分都没有,直接沦为了大臣的玩物。

孙腾是一个年老且好色的人,元玉仪天生丽质、美若天仙,又能歌善舞,。

悲惨的命运似乎永远也不嫌过分,沦为玩物并不是元玉仪最终的宿命,等待着她的还有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的日子。

由于其身份关乎政治,元玉仪的存在很快就导致孙腾招来了麻烦,但孙腾并未选择偷偷将元玉仪处死的稳妥做法,这是元玉仪身上可能永远也无法解释的谜团。

最后元玉仪被孙腾赶走,因为当时的社会并没有女性的落足之地,元玉仪变成了一个乞丐,终日灰头土脸,靠乞讨为生。

无巧不成书,乞丐元玉仪竟被高澄在路上遇见,高澄又恰巧从人不人鬼不鬼的样子中看出了元玉仪的姿色,将其带回了府邸,这段记载不可不谓让人怀疑。

高澄是什么人?高澄他爹是“东魏小董卓”、他弟是“北齐小曹丕”,经典的“咱们三个真厉害”。

其实高澄如果没有死亡的话,也有可能是决定历史走向的一个重要人物,而他的离奇死亡还与元玉仪有关。

高澄得到元玉仪后,对她宠爱有加,并“劝说”孝静帝恢复元玉仪的身份,并将她封为“琅琊公主”。

元玉仪似乎一夜之间洗掉了前半生的霉运,重回到了富贵阶级的行列,然而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被高澄救赎逃出苦海,琅琊公主竟然要恩将仇报?

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东魏的政权看似在拓跋氏皇帝手中,其实全由高澄的父亲高欢这一势力说了算,高欢甚至能凭借自己的喜恶来更换皇帝人选。

在老爹的“榜样力量”的影响下,作为长子的高澄,篡位当皇帝似乎就变得理所应当了,每天兢兢业业地策划着曹家与东汉的剧本。

高澄的东柏堂,已经成为了当时东魏的“讲茶大堂”,拓跋皇族的“衙门”完全成为了摆设,朝中大事都由高澄在东柏堂定夺,“让子弹什么时候飞”已经是早晚的事了。

如此军政要地,高澄一向是禁止女子及闲杂人等进入的,但由于对元玉仪宠爱有加,为了能让她一直陪伴左右,高澄破格让元玉仪住进了东柏堂。

也就是这个东柏堂,成为了高澄的葬身之地,元玉仪在高澄被行刺之时就在现场,事后又离奇失踪,从此消失在史书的记载之中。

据说,高澄之死,是因为他的厨子曾是政敌的儿子,政斗胜利后,为了羞辱政敌家族,让其子来东柏堂从事“厨子”这一在当时看来低贱的职业。

因为与朋友的交谈中,高澄听从朋友的建议,说要杀掉这个厨子以绝后患,被厨子听见,于是厨子先行找人将高澄刺死。

这一历史记载荒谬且疑点重重,结合其弟高洋成功篡权建立北齐、元玉仪不合时宜的出现和失踪,大多数猜测可能是高洋联合其他政治势力,利用元玉仪的美貌和身份,对其进行了行刺,毕竟高洋是高澄之死的首要得利者。

但究竟是不是这样,我们不得而知,历史只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位身世悲惨的琅琊公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长平之战后李牧被杀的真相是什么?为何是这种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李牧李牧,战国四名将之一,战国后期赵人。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其中,就李牧来说,无疑是长平之战

  • 历史上朱标的太子之位有多稳固?没人敢跟他争皇位是为何?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太子,是中国古代对储君的一种称谓。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他是朱元璋26个儿子中最受宠的一个,如果不是他英年早逝,不仅其它兄弟不敢和他争皇位,就连以“狠”出名的朱棣都不敢造反,他就是太子朱标。公元1355年,中国尚处于元朝末期,此时的战无不胜、纵横天下的蒙古帝国早已不

  • 乾隆和康熙长寿是因为不碰一个嗜好 这个嗜好到底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对康熙和乾隆长寿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皇帝一般受寿命都不长,乾隆和康熙寿命为何那么长?他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清代皇帝是人们较为熟悉的帝王朝代,从顺治出家到末代皇帝溥仪,几乎每位皇帝都被人津津乐道,但是人们了解最多的莫过于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他们联手所创下的“

  • 有关于乾隆的正确评价是什么样的 乾隆真的是历史罪人吗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清代乾隆,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历史上的乾隆到底是什么样的?乾隆真的是历史罪人吗?清高宗乾隆皇帝,讳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是清代最长寿的皇帝,其一生活了八十九岁,做了六十年皇帝,当了三年太上皇。乾隆出生于康熙五十二年,雍正十三年登基,乾隆号称十全武功老人,其一生

  • 清朝为什么在康熙时期开始掉队 康熙不是对西方科学很感兴趣吗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了解:康熙和西方科技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康熙皇帝不是对西方科学和技术有很深的兴趣吗?清代为何开始从世界掉队?康熙对西方科学的浓厚兴趣是人所共知的,来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许多被他招揽到宫廷之中为他服务,其中著名的就有南怀仁、徐日昇、张诚、洪若翰、刘应、罗德、

  • 胤礽作为康熙时期的太子 胤礽最后为什么被废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对康熙和太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康熙当初为什么要废太子?太子到底做错了什么事情?因为太子结党营私,不忠不孝。1、一个是因为经过一废太子后,太子惶恐不安,想早点当上皇帝,但这种焦虑很容易做错事,对皇帝一定有很大的威胁。另一个原因是,皇帝为了获取渔翁的利益,引起了

  • 郦琼是什么人?他叛金为何还会受人爱戴?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俗话说,易涨易退山溪水,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提到叛徒,大家无不产生唾弃鄙夷之感。的确,我们印象中的叛国贼,就是那种心中不存民族大义,做人没有底线可言,唯利是图,未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这样的人不论在哪个时代都会被人痛恨。虽然我们对南宋的印象并不好,这个

  • 康熙皇帝死因一直有两种说法 康熙皇帝是不是被毒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了解:康熙之死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康熙皇帝到底是怎么死的?康熙是不是自然死亡的?康熙8岁登基,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在位期间政绩斐然,少年时期凭借着一股血气方刚的胆魄摘除了朝中之毒瘤鳌拜,王者雄风初显端倪;青年时期平定三藩,收

  • 连多尔衮和多铎都被平反了 乾隆为何不给阿济格平反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对清代阿济格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乾隆当初能为多尔衮和多铎平反,作为多尔衮哥哥的阿济格为何没有得到平反?清代的孝烈武皇后阿巴亥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四任大妃,她也是非常受努尔哈赤喜爱,为努尔哈赤先后生育了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十五子豫亲王多铎三个

  • 明明很忌讳,曹氏家族为何没有除掉司马懿以绝后患?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司马懿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我爱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曹操对于司马懿的猜忌,不仅是《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说法,也在正史中得到了记载。根据《晋书·宣帝纪》的记载: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