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孙武身世至今成谜:专家称其比孔子小十岁左右

孙武身世至今成谜:专家称其比孔子小十岁左右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4494 更新时间:2024/2/9 13:12:39

没有出生年龄,没有去世后的信息,甚至史料中对其的记载也不多,这就是孙武。也正因为如此,研究孙武的史学家们最怕的就是有人问他们关于孙武的生平年谱。虽然缺乏足够的史料记载,但是学者们依然通过史料中的蛛丝马迹,大体推断出了孙武的一些年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说说孙武那些事儿。

让学者们“憋屈”的问题

曾有这样一个笑话:如果你想让研究孙武和《孙子兵法》 的专家学者们哑口无言,最好的办法就是问他几个简单的问题:“孙武出生于何年何月?其兵法是在何地写成?最终他是归隐田园还是被杀?”“其实这样的问题,在史学界有很大的争议,但是一直也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山东孙子研究会会长、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主任赵承凤对记者说。

在28日上午举行的会议中,不少与会的专家学者谈起这个问题,都觉得颇为无奈:“憋屈,真的挺憋屈的。”田兆广,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常务副秘书长,咋谈起关于孙武的身世等问题时,只是摇头苦笑:“很多人,包括亲戚朋友,听说我研究孙子,就问我孙子是什么时候出生的,这些问题我往往很难回答,那感觉很憋屈,很多人会认为,你们不是研究孙子的吗?咋还能不知道孙子的出生时间呢?”

事实上,对于孙武详细的出生年龄,如今的史料中并无记载,即使是孙武其人的生平事迹,也记录的极少。山师大齐鲁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仝晰纲对记者说:“其实你仔细数一下,史料中对于孙武的记载并不多,按照史学界对于人的年龄的算法,大多是知道其出生或者去世年龄和时间,然后向后或者向前推算。即使不知道其生卒年月,也可以根据史书中的记载进行推算,比如说某某人在而立之年任官,然后根据其任官那一年的时间来推算其出生年龄。”不过遗憾的是,目前史料中对于孙武的记载只有两处,一处是阖闾三年(即公元前512年),孙武以《孙子兵法》十三篇献于阖闾;另一处则是阖闾九年(即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领孙武、伍子胥伐楚。然而遗憾的是,这两个年份都未提到当时孙武的年龄,这也就让孙武的出生年月成了一个历史之谜。

孙武、孔子是同时代的人

尽管缺乏详细的史料记载,但是史学家们还是通过各自的方式,对于孙武的出生时间做出了一个大致的范围框架。“其实孙武跟孔子,应该算是同时代的人,孙武大约比孔子(公元前551年出生)小十岁左右。”谢祥皓,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同时也是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多年来,谢祥皓一直在关注着孙武的研究,同时也开始尝试着用科学的方法对孙武的出生时间进行推断:“因为首先你要明白这样一件事儿,那就是《孙子兵法》是一部军事战略思想已经非常成熟的作品,那么我们可否这样来想,一个年轻的孩子,可能会写出这样的作品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孙武写成这部作品时,至少年龄上会稍微大一些,那么我们就假设一下,孙武写成《孙子兵法》的时间,是在其25岁-30岁之间,这应该是比较合理的一个时间段。因为根据古人的身体状况和成长状况来看,25岁到30岁之间,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如果按照孙武是在25岁到30岁之间写成的兵书,那么孙武的出生时间应该被大致框定在公元前537年到542年之内。然而,这又引发了这样一个疑问,如果当年孙武向吴王阖闾献书时已是一个耄耋老者,又该怎么办?对此谢祥皓表示:“这是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假如孙武献书时年龄较大,怎么办?”对此,谢祥皓考证了孙武父辈、祖辈等,结果通过对孙武祖父田书的研究,发现了一个新的线索:“田书是孙武的祖父,因为讨伐莒国有功,被齐国国君赐封孙姓。”通过田书的年龄,以及其讨伐莒国的时间线索,最终谢祥皓否定了孙武献书时年龄较大的说法:“这是一个很特别的过程,如果说复杂,有点复杂,其实说白了也很简单。根据田书伐莒的时间和其年龄,我们可以推断出孙武的年龄,毕竟祖孙两代人的年龄,不可能差距只有十几年。”

谢祥皓的推断,也得到了不少与会专家的认可,但是每个专家对于孙武具体的出生时间,又都有着自己的看法,滨州学院孙子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吴名岗在其出版的《孙武生平考证》一书中推断孙武生于公元前549年。滨州孙子研究会秘书长扈光珉则认为孙武生于公元前545年。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庆俊则系统阐述了孙武生于大约公元前547年前后的论证意见。对此赵承凤则认为:“我认为大家应该是求同存异的,同时也应该是解疑求同的,我们无法考证出孙武的具体出生时间,但是至少我们考证出了一个大体的时间范围段,至于具体是哪一年,也许还需要等待有新的考古证据出炉才能下结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在冬季慈禧的特别娱乐节目 让妃嫔太监苦不堪言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每到冬天一来,天气开始冷的时候,中南海一结冰,这就是慈禧最喜欢的季节,也是最高兴的时候。当时与此相反,慈禧一高兴,宫女太监们可见、都要发愁了,原来一到这时候,慈禧又要开始她特别的娱乐项目,变着法儿的损人为乐了。慈禧这项特别的娱乐项目分为两段,第一段是在冰上体验“飞”的感觉。这里所说的“飞”,实际上是

  • 赵武灵王戏秦王:到你眼皮底下走一遭又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武灵王在实施胡服骑射改革,对外征战方面绝对是一代雄主,但在治国治家方面就不那么英明了。不过在他身上除了这些大事值得大书特书,还有一些趣事说来也非常有意思。赵武灵王在实施胡服骑射改革使赵国强大起来后,他决定去探一探秦国的虚实和地理,也要亲眼见识一下当时的秦昭襄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于是,

  • 真命天子?吃了堕胎药还安全降生的皇帝唐玄宗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唐玄宗还是小李的时候,他姑妈太平公主怕他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很妒忌他。想想也是,李隆基虽是和她一起铲平了韦氏集团和安乐公主的合作伙伴,但是从政治利益上来说,没有姑侄,只有利益。何况太平公主开始根本没想到他的侄儿竟然能一步步地升到小李之位,所以得防着。公主在他的身边安插了很多自己的亲信,无论何时小李都在

  • 左宗棠治军轶事:春节期间也要求部下训练出操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年景好,心情就好。这道理不言而喻。如果遇上坏年景,小人物为生计烦心,大人物为国事忧心,谁还笑得出声?一百多年前,中兴名臣曾国藩、左宗棠也是要过年的。好过不好过?你能想象得出,却未必能想象得全。同治十年(1871)秋,名士王闿运游历于江淮之间,路过清江浦,巧遇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巡视船。久别重逢,宾主相见

  • 解密:大贪官和珅是如何捞到了八亿两白银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天字一号巨贪绝对是和珅。那么,和珅是用哪些手段贪得这么大一个家业的?以权谋私这是和珅敛财的主要手段。和珅曾当过户部、内务府、崇文门监督最高长官,长期主管户部三库,这些部门都是和珅捞财的直接源泉。内务府负责宫廷使用、食物、武装守备等各方面的事务,以及内廷使用和皇帝的一切开销。各地

  • 解密:赤壁之战唯一识破黄盖诈降的曹营将领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他51岁才跟曹操,连立战功,赤壁之战识破黄盖诈降,最后却激流勇退他在赤壁之战中,一直劝曹操留意“连环锁船”、“东南风起”等事,防范吴军阴谋,可是曹操却认为毋须忧虑,不加提防;后来吴将黄盖诈降,讹称要亲驶粮船归顺时,亦是他最早悉破其船并非粮船,必然有诈。赤壁战后,他又在曹操危机时,在华容道中告诉曹操,

  • 史上绝色美后的荒淫一生:为何终被浸猪笼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的美女很多,尤其是皇帝后宫的美女,个个可以说倾国倾城。北魏宣武帝元恪,西元499~515年在位,鮮卑族,孝文帝次子。他前後娶過三位絕色美女,這段荒淫史就是由這三位絕色美女主演。元恪與西元499年即位,當時16歲,由咸陽王元禧等六人輔政,輔政大臣為他娶了當朝太尉的侄女于氏,這個于氏正是屬於那種能

  • 桃花夫人息妫倾国倾城 让三国君主争风吃醋!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英雄如雨美女如云,英雄可以称之为文化,美女亦可称之为文化。西施为国献身,昭君为国远嫁,李师师敢爱敢恨,梁红玉巾帼不让须眉,她们有姿容貌美者,有德才兼备者,也有二者皆具者,春秋时期的息妫就是历史天空中一块灿烂的美女云。春秋时期诸侯国多如牛毛,各诸侯之间既亲上加亲又矛盾重重,既相互依

  • 春秋史上两位王侯互相PK 楚王好细腰晋君好女宠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楚王好细腰的典故人们耳熟能详,而晋平公好女宠人们就知之甚少了。在春秋的历史上这两位王侯一南一北互相PK,你好细腰我好女宠,你筑章华之台我建虒祁之宫,一时间把国内国际形势搞的乌烟瘴气,成为各国诸侯议论的焦点。齐景公为了巴结霸主晋平公,把年轻美丽的公主少姜送给了年老如猴的晋平公,结果少姜三个月就死了。齐

  • 雍正:是被戏说频率最高的皇帝 只因为他很传奇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爱新觉罗·胤禛,康熙皇帝第四子,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我们都习惯叫他雍正。他是中国历史上,被戏说最多,传说也是最多的皇帝。实际上,他在位只有十三年,前面有康熙,后面有乾隆,但为什么在“夹缝”中上位的他,会如此受到后世的重视呢?因为,他的一生有传奇色彩:其一:雍正篡位。雍正当皇帝,野史质疑甚多。按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