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朱棣如何做到能在短短三年内打败建文帝

揭秘:朱棣如何做到能在短短三年内打败建文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878 更新时间:2024/2/9 13:13:12

回顾整个“靖难之役”,朱棣成功的迅速让人有些难以理解。毕竟建文帝是名正言顺的天子,而朱棣是叛逆之师,以八百人起兵,以一隅对抗帝国。然而,短短三年时间,天翻地覆,拥有正义、名分、帝国财力和军事资源的建文帝败给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乱臣贼子,这真让人大惑不解。其实,这也是理之必然。

确实,从表面上看,朱棣发动叛乱,大逆不道至极,人人得而诛之。然而,天下大义的道义力量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利益做后盾,任何道德戒律都只能是空洞的口号。朱棣和建文帝之间的争夺,既不是民族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也不是整个社会范围内利益格局的大调整,而只是统治集团顶层的内部争斗。谁胜谁败,并不影响社会绝大多数成员的利益。大臣们都明白得很,反正天下是老朱家的,只要主子姓朱就行。至于普通老百姓,连你姓不姓朱他们都不关心,谁有实力他们就做谁的顺民,只要有碗饭吃就会称呼你万岁。所以,从一开始,没有多少南军将领肯为老朱家的内争拼命。特别是燕王连续打了几个大胜仗之后,更没有多少人认真抵抗,更多的人最注意的是观察风向,随时准备倒向更有力的一方。燕王进攻彰德,守将赵清起初不肯投降,对燕王说,你进入京师后,只要给我个二指长的小字条,我就会乖乖地赶过去,对你唯命是从,只是现在还不敢降。这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立场。

明眼人很快就看出,燕王的胜算更大一些。

对比一下燕王和建文帝的谋士集团,这是件很有意思的事。燕王不太喜欢士人,而注意招揽一些奇人异士,所以身边的谋臣多是些和尚术士,看上去不伦不类,实际上这些人集中了来自民间的智慧,比起建文帝那些高居庙堂的书生谋臣来,不知要高明多少倍。小皇帝及其谋臣,虽然都是满腹经纶,其实多端寡要,多谋寡断。建文帝把削燕大事交给齐泰黄子澄去办,自己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复古改制中来,成天废寝忘食地与方孝孺商量,如何按《周官》改定官制,减轻刑罚,以仁义治国,还津津有味地讨论如何实行井田。这些书呆子真是愚蠢得可爱。战争之初,朱棣还摆出一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架势。他的想法是由北到南,一步步地征服天下。

然而,在山东他遇到了建文帝手下最有能力的两员大将铁铉和盛庸的顽强抵抗,厮杀数月,损失惨重,不能前进一步。此时,朱棣突然产生出了一个脑筋急转弯式的想法:为什么非要在山东一地和南军周旋?如果绕过山东,直取应天,坐上皇帝的宝座之后,天下不就传檄而定了吗?这个想法一现,朱棣立刻从失败中重新兴奋起来。他重整大军,取道山东与河南的交界处南下,连破东阿、汶上,一路势如破竹。过徐州,经临淮,燕军的策略是绝不打攻坚之战,能攻则攻,攻不下则绕着走。很快,兵临应天城下。

摘自张宏杰《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靖难之役简介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奉天靖难,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政变。

明太祖朱元璋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决定先削那些力量较小的藩王,于是首先袭执周王朱橚 ,把他废为庶人,又拘代王朱桂于大同,囚齐王朱榑于京师,湘王朱柏自焚死。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建文帝以为准备停当了,便秘密下令擒拿朱棣,但是没有成功,再加上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朱棣于1399年(建文元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建文帝无大将可用,只好起用幸存的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 朱棣以北平(今北京)为基地,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官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1402年(建文四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 。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年)。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自焚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太宗,嘉靖时期改为明成祖。

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1421年,迁都北京,称北京为京师,南京为留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秦武王嬴荡虽因举鼎糊涂致死 却差点就统一秦国!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看过电视剧《芈月传》的小伙伴们,一定对于刘涛戏中的儿子秦武王嬴荡有很深的印象。电视剧中,秦武王作为嫡子一直备受父王的期待,再加上芈姝的溺爱,从小嬴荡就养成刚愎自用、有勇无谋的性格。最后,因为一时逞英雄之气,因为巨鼎游戏被活活压死了。的确,历史上的武王最后也是因为举鼎暴毙,但是史实却证明,历史上的武王

  • 隋唐年间战斗力最强悍的牛人前三名:尉迟敬德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小说《隋唐演义》给隋唐交替之间的牛人、猛人开有一个英雄好汉排位表,不过,里面的所谓英雄好汉如李元霸、宇文成都、雄阔海、伍云召等等,大多数都是虚构的,没什么意思。而在真实的历史里面,在这个四海鼎沸、风云际会的时代,也真的涌现出许许多多勇力绝伦、豪气盖世的英雄豪杰,称得上是牛人如雨、猛将如云。笔者通过史

  • 华山论剑第一人王重阳 虚构背后的真实也精彩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司马和大家讨论一个了不起的历史人物,此人便是王重阳。有人问,王重阳何许人也?和大家一样,他也曾是一位勤奋读书的好同学,可问题在于:他生活在南宋与金对立的年代,慢慢地便发现学文没有前程,于是去练武。哎呀!这时节正是女真人大规模入侵的年代,据说王重阳就曾举起义旗,与金兵大战三百回合,而那座“活死人墓

  • 三国演义之中最受欢迎的两个兄弟:孙策和孙权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孙悟空为什么姓“孙”?菩提老祖看他是个猢狲,又嫌胡字不好,说什么“老阴不能化育”;既然胡字不好,那就孙字了,是好字,还专门说了一通这个字“合了婴儿之本论”。孙坚为什么姓孙?因为他家是孙膑的后代。就是那个战国时候,特别厉害的军事家孙膑。不过想想也是扯淡。古时候的人爱给自己家族填门面,李世民不就后来非得

  • 禁烟英雄林则徐鲜为人知的功业:还是抗洪英雄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民族英雄林则徐抗御外侮,销烟禁毒,几乎无人不知。但他在治水抗洪的斗争中亦屡建功业却鲜为人知。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黄河堤决城破,“祥符(开封)四郊居民淹毙者十之四五”。道光皇帝派大学士王鼎治水抗洪。王鼎深知林则徐对治河抢险有研究,再三上奏,恳请调派林则徐(因虎门销烟遭投降派诬陷,被革职发配

  • 被人遗忘的晚清名臣骆秉章 为何世人会记不住他?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作为晚清朝廷重要大员,广州花都人骆秉章官至一品,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并称“晚清八大名臣”。他大器晚成,为官清正廉明,心怀大爱、大义,举贤荐才,爱民如子。他生逢乱世,一生的荣辱升降,都与镇压太平军的成败息息相关。他去世后,野哭巷祭,民间自发罢市缟素,功德深入民心,堪比诸葛亮和韦皋。在我国近代史上

  • 崇祯的田贵妃躺过的枕席皆有香气!却红颜多薄命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在明朝崇祯皇帝的后宫中,有一位田贵妃,据说是朱由检后宫中最漂亮的女人,她不但人长得美,最奇特的是,她身上还天生带有香气,说她“虽酷暑热食,或行烈日中,肌无纤汗,枕席间皆有香气”。所以,这位田贵妃自然成为崇祯的最爱,受到崇祯诸多宠爱,却终不能改变其红颜薄命的宿命。史载,皇贵妃田氏,陕西人,本名田秀英,

  • 萧太后下嫁韩德图啥?既收获爱情又强大了辽国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在刘兰芳的评书《杨家将》中,有一位家喻户晓的杨家将的死对头,她就是辽国的萧太后。那位萧太后实际上是当时辽国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极具才能。历史上,杨业和儿子的确死在了宋太宗对辽发起的“雍煕北伐”战争中。萧太后本名萧绰(953年-1009年),小名燕燕,故也称她为萧燕燕,他家原姓拔里氏,后被耶律

  • 为何大唐会兴盛?李世民用人的才能无帝王可比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大唐皇帝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所有皇帝中最有作为的一位。他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自不消说,单单他用才、尽才的能力就是所有皇帝都无法比肩的。李世民凭才能、凭实力,当然也凭着一股狠劲儿登上了皇帝宝座,非正常手段谋得皇位是他永远也无法洗刷的污点,但这不怪他,也不怪他的老爸和大哥,只怪中国古代“立长不立幼”的家族

  • 京房:皇帝知道他是奸臣 但还是不愿意杀他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汉元帝时,中国出了一位超级算命先生,也是一位学者,名叫京房。京房(前77—前37年),西汉学者,本姓李,字君明,东郡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人。京房在占卜方面有很高的悟性,他先前那套占卜之法进行了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造,创造性地总结出一套五行、干支运算法则,把易占从一门哲学变成一门数学,极大地降低了易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