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解密:洪武帝朱元璋为何喜欢独揽明朝军政大权?

解密:洪武帝朱元璋为何喜欢独揽明朝军政大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492 更新时间:2023/12/28 6:03:02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出身微贱的皇帝,也是一个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喜欢将军政大权全由自己一人独揽。在夺取政权的时候,他任人唯贤;在建立新政权之后,他对大臣们大行杀戮,其中的胡蓝狱更是骇人听闻。而这一切,只不过是在为他的朱氏朝铺路。

军政大权由自己一人独揽

朱元璋登基之后,立即召集文武大臣商议朝政,探讨为什么强盛的元朝会灭亡,大明王朝的当务之急是什么,如何才能使大明政权长治久安。群臣各抒己见,朱元璋最后总结大家意见说:“元朝统一海内,建国之初,政治还算清明,后来贵戚擅权,奸邪得宠,任用亲旧,结为朋党,内外官吏贪婪无耻,于是法度松弛,纪纲日坏,最终土崩瓦解,不可救药。现在大明创立之初,必须严肃法度,法度就是治理天下的根本。”朱元璋紧紧围绕着这些问题,颁布新法,在封建的政权机构、官吏制度、治民措施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朱元璋首先从改革政权机构、官吏制度着手。登基之初,朱元璋基本上沿用了元朝的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有左、右丞相,统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地方设行中书省,执掌地方军政事务。这是当时稳定社会的权宜之计。在政权逐渐稳定后,朱元璋筹划重建一套新的政权机构。最初的一段实践,也充分证明元制必改,否则遗患无穷。朱元璋经过认真的谋划后,决定采取先地方后中央的策略,对政权机构进行改革。

公元1376年,朱元璋为了避免重蹈元朝国家分裂的覆辙,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但习惯上仍称省。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统管一省的民政、财政。布政使是朝廷派驻地方的使臣,负责宣布皇帝的政策、法令,必须事事完全秉承皇帝的旨意,否则,随时可以罢免。另外,又设提刑按察使司,负责一省境内的刑法犯罪之事,其长官为按察使。设都指挥使司,执掌军务,其长官为都指挥使。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使司合称“三司”。三司互不统属,均属皇帝派出的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统属中央。这样,财政、行政和刑察、军务各自独立,互相牵制,大权收归中央,直接受中央控制。

省下设府,府设知府一人,掌一府之政。知府到任,多有皇帝亲赐给敕书,以加强权威。另设同知、通判,分管清匪、巡捕、农耕、水利、牧马等,还有推官,掌管刑名。与府同一级别的还有直隶州,即直接受省的领导,长官是知州,地位同知府平级。府下设县。县设知县一人,掌一县之政;设县丞一人,主管农、粮、马事;设主簿一人,负责巡捕、盗贼之事。这种改革,使元朝设置的路、府、州、县简化为三级,更便于统治。

经过省一级的改革,地方的民政、财政、军事、政法等控制大权,全都集中到了中央。中书省的职权越来越大,有时竟同皇帝发生冲突。这使朱元璋认识到:中央机构的改革也势在必行。早在登基之初,就有人给朱元璋上奏,列举了元朝灭亡的种种原因。朱元璋看后说道:“你说的都不是最重要的,元朝的灭亡在于委任权臣,下边事不通过中书省便不能达到皇帝手中,上下蒙蔽,造成大臣擅权跋扈。”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此话果然言中,丞相胡惟庸在朝中大权独揽,拉帮结派,排除异己,阴谋政变。朱元璋靠着直接控制的禁军和特务组织,才捕杀了胡惟庸及其党羽,当时被杀者达三万多人。朱元璋趁机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对中央行政机构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废除了中书省之后,朱元璋提高原属中书省辖的六部权力,以六部治国。并且规定以后子孙不准设丞相一职,如有人敢奏请设丞相者处以极刑。这个规定在明朝后来的帝王中,没有一个敢违背的。这样,朱元璋既是皇帝,又兼行丞相职权,从而使他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为集权的皇帝。

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后,大大小小的政务都全部集中到朱元璋的手中。这样,他每天要处理的事非常多,需要有人辅佐。因此,朱元璋在废除丞相后,便设置了殿、阁大学士,让他们随侍左右,以备顾问,但不能参与政务,也就是说他们只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

将帅和军队之间的关系,历来是皇帝最为伤脑筋的事情。打仗必须靠军队,军队则必须有统帅,但是,将帅手中握有重兵,易产生骄悍、不易控制的状况。以往的皇帝为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了“兵无常将,将无常兵”的措施。朱元璋将元朝统兵的枢密院改为大都督府,节制诸军务。但不久,他仍觉得大都督府权力太大,便又将其一分为五,即前、后、左、右、中军都督府,让他们互相牵制。都督府管理军队、军政,但必须听从兵部的命令。兵部有发布军令、铨选军官之权,却不能统率军队;都督府有统率部队的权力,却无权发兵、调兵。如果有战事,皇帝下令,兵部传令,都督府率兵打仗。这样,兵权也集中到了皇帝手中。

司法监察机关在元朝叫御史台,专门审察、弹劾百官。朱元璋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职权是纠劾百官,辨明冤枉。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统辖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官职不高,权力很大,对各级官员都有权力弹劾、告发。

经过一系列的政权机构改革,朱元璋把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中央,最后归自己一人掌握,使封建皇权专制制度达到最高峰。在他的苦心经营下,自己的统治机构更加完善,威慑力量更加强大。朱元璋自己也认为这一套统治制度是极为严密的,是确保朱家王朝“万世一统”的最好的制度。他特地编订了一部《明皇祖训》,要求他的子孙必须世代遵守,不得改变。

发现贪官污吏,坚决治罪

在对待官吏上,朱元璋一面任用官吏为自己的统治服务,一面用严刑峻法,惩治官吏队伍中的不法之徒。朱元璋对官吏管制之严、打击之重、诛杀之多,在封建皇帝中是罕见的。

洪武初年,朱元璋召见文武百官,对他们说:“我从前在民间时,看见州县官吏大多不爱恤百姓,他们大多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对民众的疾苦无动于衷,他们败坏政令,坑害百姓,加上灾荒,弱者无法生存,强者就起来造反,这都是由于贪官污吏造成的。因此,我恨透了他们。如今要严肃法纪,发现官吏贪污、虐待老百姓的,坚决治罪,决不宽恕!”为了巩固皇权,朱元璋开始大力整顿吏治。他将监察各级官吏的规定布告民间,号召全体人民对官吏进行监督。并下令说:“凡是发现有贪赃害民的官吏,老百姓可以直接擒拿送至京师。如有胆敢阻挡者,即行灭家灭族。”他在《明律》中规定,如有人犯了死罪,大臣小官用巧言进谏,使之免除死刑者,处斩;如刑部及大小衙门的官吏听从上司主使,不按法律办事,徇私枉法者,也要处斩,并将其妻子充作奴婢,财产没收入官。朱元璋对贪污的官吏,处罪特别严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解密:康熙皇帝为朱元璋扫墓为何必三跪九叩?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去过南京明孝陵的人,都会发现朱元璋的墓前,立着一块大石碑。石碑上,写着4个大字:治隆唐宋。这4个字的意思就是,朱元璋对国家的治理,胜过唐宋。唐宋盛世,闻名历史,而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整顿吏治,反贪打虎,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更胜于唐宋盛世。如此赞誉,出于谁手?写这4个字的,不是别人,是康熙皇帝。乍看之

  • 汉成帝刘骜: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位双性恋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自古皇帝多好色,基本上是好女色居多,后来帝王们大多也是一脉相承,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定帝王都好女色。其中也不乏好男色的帝王,但是令人呕吐、且意想不到就是帝王的双性恋,他们既好女色,又好男色,听起来都叫人觉得恶心,然而历史像这样的帝王也是大有人在,那么中国历史上首位双性恋皇帝是谁呢?其实他就是汉成帝刘骜。

  • 书圣王羲之曾是个笨小孩:积极心理暗示助开智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王羲之,这个名字几乎成了中国书法的代名词。梁武帝说他的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唐太宗更是膜拜得不得了,“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心里所仰慕的,手里所模仿的,都是王羲之老师,其他书法家,他根本没放在眼里。其实,王羲之这位文艺青年,不仅在书法上,在其他方面也很有情怀

  • 揭秘"岳母刺字":始见元朝史书:宋代"刺字"是技艺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电视剧《精忠岳飞》眼下正在荧屏热播,关于岳飞背上到底刺的是“精忠报国”还是“尽忠报国”曾引发不少口舌之争。岳飞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岳母刺字”更是人尽皆知的教子故事,但岳飞背上是否刺过字?所刺何字?是谁之手刺的字?在历史上却是一个难解之谜。“岳母刺字”始见元人所编《宋史》宋代因高宗杀岳飞,加之秦桧为相

  • 盘点抗金名将岳飞的不动产:至少可估值3500万文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估计您又该骂我了:人家岳飞是南宋最优秀的将帅,是中国最著名的英雄,你不去关注他的抗金事迹和著名战例,管人家有多少不动产干嘛!其实我不是不关注岳飞的抗金事迹和著名战例,事实上从这家伙20岁参军到39岁去世,将近20年戎马生涯中打过的每一场大战役,只要有文字记载的我统统拜读过,而且每拜读一次都会增添一次

  • 前赵皇帝刘曜:历史上能射穿一寸厚铁板的神射手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泛舟史海,我们可以发现,冠以“神射手”著称的皇帝也不乏有之。但是其中除了能够做到箭技娴熟之外,还能够一箭射穿一寸厚铁板的皇帝却实为罕见,而历史上有此本事的皇帝当属十六国时期的前赵皇帝刘曜。刘曜,匈奴人,是十六国时期汉(赵)光文帝刘渊的远房侄子、养子,为前赵的最后一位皇帝。(公元318年——公元329

  • 解密:北宋名将狄青如何拒绝权贵近臣走后门?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狄青受命攻侬智高,行日,有因贵近求从行者,青谓之曰:“君欲从青行,此青所求也。然智高小寇,至遣青行,可以知事急矣。从青之士,击贼有功,朝廷有厚赏;若往不能击贼,则军中法重,恐青不能私也。君其思之,愿行,则即奏取君也。”于是无复敢言求从青行者。公元1052年,即宋仁宗皇祐四年,岭南的侬智高起兵反宋,关

  • 雍正皇帝:苦心耕耘 顶住了康乾盛世的繁荣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他是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也曾是寄情山水的闲人;他有深沉冷酷的手段,也有“任性”批奏的性情;有帝王中罕见的文采风流,却也难能可贵的凛然正气。“有志肝胆壮,无私天地宽”,是雍正亲笔的书法。史书上对他有种种误解和低估,但透过历史的迷雾,我们却渐渐看到,这位本不起眼的阿哥,苦心耕耘,顶住了康乾盛世的繁荣。中国

  • 白马将军公孙瓒是什么样的人 连刘备都佩服他?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公孙瓒曾经很牛,很义气,这一点连刘备都佩服。刘备和公孙瓒是一个老师教的,肯定同学有很多,刘备只记住了公孙瓒一人,可见公孙瓒很了不起。和袁绍相似,公孙瓒也是小娘生的,因此一出生继承权就被剥夺了。他不像曹操袁术这些嫡子一出道就被推荐为孝廉和秀才,公孙瓒的日子很苦逼,刚开始做了个小职员。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 刘宋一朝享国区区六十年 却杀伐不断血腥熏天!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南北朝时代和之前的东晋时代一个差别,就是皇帝素质。特别是南朝的帝王们,更是两极分化,有能耐的,比如刘宋开国皇帝刘裕,萧齐开国皇帝萧道成,萧梁开国皇帝萧衍,南陈开国皇帝陈霸先,都堪称一代枭雄。水平甩东晋皇帝几条街。但比起东晋庸君扎堆的情景,南朝的昏君们,却更上一层楼。东晋昏君们虽然昏聩,却极少残暴,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