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打下江山的第一功臣 刘基最后却炒了皇帝朱元璋鱿鱼

打下江山的第一功臣 刘基最后却炒了皇帝朱元璋鱿鱼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125 更新时间:2024/1/9 13:02:31

朱元璋最开始革命,是靠淮西老乡们的支持,最后才一步一步发展壮大,从而完成了“麻雀变凤凰”的革命的。朱元璋在建国后,自然没有少封淮西功臣,也正是因为这样,很快就形成了一个权倾朝野的集团——淮西派。明朝建国之初,在丞相之争中,最后李善长踩着天下第一谋士刘伯温的身子坐上了丞相的位置,拥有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和权力。因此,李善长自然而然成为淮西集团的“大哥大”了,其成员众多,包括徐达、郭兴、郭英、汤和、周德兴,及“英年早逝”的常遇春等名将,个个都是精英。

而与此同时,唯一可以和淮西派抗衡的就是浙东派。朱元璋在攻占集庆后,为了扩张地盘,向江浙一带进军,朱元璋一边攻城拔寨,一边寻遍天下名士。结果在得到了朱升后,接连得到了浙东四杰:刘基、宋濂、章溢、叶琛。事实证明,朱元璋的求贤若渴没有白费,朱元璋在接下来和一生之中最大的敌人——陈友谅张士诚的争斗中,正是因为以刘基为首的“浙东四杰”的阴谋阳谋,才最终破狼成功。

在最后北伐元朝的时候,面对明军日益骄躁,唯有刘基(刘伯温)劝告要放平心态,要保持平常心,要高度重视敌人,特别是王保保。最后果然应验了他的话。可以说,朱元璋之所以能打下天下,军功章里有刘基一半的功劳。也正是因这样,浙东帮的地位在明军中还是很有分量的。

正如一山不容二虎,正是因为淮西派和浙东派并存,为了争权夺势,两派之间的斗争就在所难免了。淮西派的大哥大是李善长,而浙东派的带头大哥是刘基。

朱元璋在选第一任丞相时,把李善长和刘基定为两名最热门的人选。甚至还一度决策不下。最后对两人进行考试中,刘基过于“刚直”,李善长因为“圆滑”而最终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从而坐了第一交椅。而本来朱元璋想把刘基屈居第二,封为御史大夫。但刘基拒绝了,理由是自己才疏识浅,不能胜任。最后按他的意愿,当了个小小的“弼马温”——御史中丞(监察机构的言官首领)。

刘基本来无意和李善长争权夺势,然而,正如那句俗话:人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你不犯人家,并不代表人家不犯你。很快,一个叫李彬的人就“犯”了刘基,冲突就此拉开序幕。李彬原本并不是一个知名人士,但因为他有关系——李善长的亲信,很快就由幕后转到了台前。因为李彬是当朝宰相李善长身边的红人,李彬很快就露出狐狸尾巴来,一是经常干一些欺民奸淫的事儿,二是经常干一些违纪犯法的勾当。总之,一句话,很快他就成了雄霸一方的土霸王。贪赃枉法,为所欲为,国家刚建,就出了土霸王,老百姓对他自然是深恶痛绝。而身为监察机构“头目”的刘基自然不会放任李彬胡作非为而不管。

擒贼先擒王,捉奸要捉双。刘基为了掌握李彬的罪行,选择了比狼还有耐心地守候着,终于现场逮住了李彬作恶犯事的事实和证据。于是,他二话不说就将他逮进大牢,并且准备择日斩首示众。自己身边的红人不但被抓了,而且还要斩首示众,这传出去,作为一国之丞相的李善长脸往哪里搁?李善长显然是急了,一急,便直接去找刘伯温说情。大意是说,我们都是老相识老搭档了,不看僧面看佛面,这次就放李彬一马。按理说身为一国之相,能这样“委曲求全”来请求刘基刀下留情,是这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同时,已经很给刘基面子了。然而,一根筋的刘基却执意要杀李彬。

“那就等皇上回来再裁决吧。”李善长弱弱地来了一句。

“不行,君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李彬的罪大恶极,理应当斩,谁说情都没有用。”刘伯温强硬地回了一句。

李善长见刘基软的不吃,不由大怒,很快来硬的:李彬你不能杀。就在刘基惊愕时,李善长说出了他的理由:谁要敢杀李彬,老天爷就会把他带走。解析:京城一带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有下一滴水了,这是因为惹怒了天庭所致,如果现在再妄杀人的话,老天爷一震怒,你吃不了兜着走啊!

李善长说得有恃无恐,眼看搬出朱元璋都无效的情况下,选择搬出老天爷来唬他。是啊,如果刘基杀了李彬后,天还是不雨,责任就归刘基了。

然而,刘基不是吓大的,他马上直截了当地回复李善长六个字:杀李彬,天必雨。意思就是说,我只要杀了李彬,老天定然会感动,感动之下定然会下雨。

就这样,李彬的脑袋搬了家。而就在李彬去阎王那里报到时,李善长和刘基也就彻底决裂了。然而,这一次,老天却很不给刘基面子,李彬死了,就是没有下雨的迹象。这下,反攻倒算的李善长开始出招了——诬陷。并且还发动了他淮西帮的所有成员,结果很快一块块“砖头”便堆到了朱元璋的办公桌上。

这个时候,朱元璋就纳闷了,老好人刘基不是“拾砖男”,而是“钻石男”啊?怎么一下子就成了众人板砖的对象呢?怎么一下子就成了众矢之的了呢?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呢?尽管如此,朱元璋选择的是沉默,一边派人介入调查,他一边不给任何回复。是啊,这样的事,不能乱来,在事情没有水落石出之前,不能乱下决定。

面对朱元璋的沉默,刘基却寒了心。刘基原本以为凭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总之,他这样日理万机地操劳,谁都可以不相信我刘基,但至少你朱元璋应该要相信我啊!

哀莫大于心死,于是,这一年的八月,刘基主动炒了朱元璋的鱿鱼——辞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杨贵妃当时招人恨 可后为何获得越来越多同情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杨贵妃在当时可能招人恨的,后世反而获得越来越多的同情。她终究只是一个女人,在战乱之际却成了替罪羊。客观上是以她的惨死,堵住了众人抗议之口,减免了一国之君本应承担的责任。保江山还是要美人?对于落难的唐玄宗是一道难题。在马嵬坡这个十字路口,他不得不作出选择。他也只能这么选择。海誓山盟的爱情,也经不住生死

  • 弘光难以担任此重任 南明灭亡纯属咎由自取?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崇祯十七年五月,福王朱由崧在留都南京登极称帝,这就是南明第一帝弘光帝。围绕朱由崧的拥立,南京诸臣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明争暗斗,从而造成了弘光一朝党争纷乱、武臣跋扈的混乱局面。马士英入阁,阮大铖起用,朝中清正大臣一个个被迫离去;君嬉臣怠,卖官鬻爵,弘光政权的政治、军事优势江河日下。北使团和谈的失败,惊醒了

  • 揭秘慈禧太后:看偷情戏幷将儿子推向花街柳巷!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慈禧的儿子同治皇帝,清王朝建立后的第八代皇帝。咸丰十一年,即公元1861年,年仅六岁的载淳登基称帝,次年改元同治。11年后,也就是公元1873年,17岁的载淳亲政。但是未及两年,这位少年皇帝便撒手人寰,时年仅19岁。有关于同治皇帝的英年早逝,广为流传的是说他因行为不检,染梅毒而死。如《清史演义》第七

  • 项羽为何残暴坑杀20万秦军?其中有何隐情?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两千多年前,20万秦军降卒一夜之间被项羽的军队坑杀殆尽。历史记载的坑杀之处就在今天的义马二十里铺一带,1912年,修建陇海铁路的工人在此挖掘出累累白骨。如今存在的遗址是一个东西长400米,南北宽250米的土坑。风蚀雨淋,渐渐颓败,周围生长着青翠的庄稼和白杨。不过,在河南文物分布地图上,并没有对这个遗

  • 裴行俭是个什么样的人?如何评价唐朝名将裴行俭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裴行俭是个什么样的人?如何评价唐朝名将裴行俭裴行俭(619年-682年6月9日),汉族,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高宗时名将。隋朝礼部尚书裴仁基次子。早年得名将苏定方教授用兵奇术。高宗废王立武时,裴行俭因私议论,被贬为西州都督府长史。麟德二年(665)拜安西大都护,在西域时,诸部多慕义归附。后

  • 宋高宗和秦如何联手害死岳飞?岳飞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作为中华民族的英雄,岳飞忠肝义胆。一生致力于与金国抵抗,四次北伐,在公元1140年7月一路凯歌,打到了离开封不远的朱仙镇 。然而,就在即将收复中原之际,宋高宗三日内连下12道金牌,将岳飞召回 。大宋失去了收复中原的唯一机会。公元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下令赐死岳飞,一代名将残死于风波亭,时年39

  • 唐朝名将刘仁轨:古代最令日本人恐惧的中国人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唐朝名将刘仁轨:古代最令日本人恐惧的中国人刘仁轨(602年-685年3月2日),字正则,汴州尉氏(今属河南尉氏县张市镇前大庄二组{别名刘响村)人。在此村的西边桥头有刘仁轨宰相的墓碑。唐朝大臣、著名军事将领、海军统帅,与新罗联兵,在白江口之战大败日本、百济联军。刘仁轨出身隋末的平民之家,虽生在动荡年代

  • 汉朝大将周亚夫不懂揣摩皇帝的心思 结果死得很惨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在现实生活中,大家都讨厌那种看人脸色、见风使舵、溜须拍马的人。我也讨厌。在现实生活中,大家也讨厌那种呆若木鸡、自以为是、无法沟通的人。我也讨厌。那么问题来了,精明的猴儿和蠢笨的猪,哪种更让人讨厌?我个人觉得,二者几乎是不分伯仲的。如果非要选一个,我会选前者。因为这种人没有半点正义感,只会助长邪恶。但

  • 唐朝名将刘仁轨:第一个与日本打海战的将军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唐朝名将刘仁轨:第一个与日本打海战的将军公元663年,唐朝高宗年间发生在的这场位于朝鲜半岛白江口海战,给整个东亚的局势和历史的发展带来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改变了整个东亚民族的历史观和政治格局,奠定了千年以来东亚的政治秩序的基础。要 说起这场中日第一战,先要了解当时朝鲜半岛的形势,当时的半岛分为三个“国

  • 唐朝直言敢谏小差吏刘仁轨如何当上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唐朝直言敢谏小差吏刘仁轨如何当上宰相刘仁轨(601—685年3月2日),字正则,汉族,汴州尉氏人(今河南省尉氏县张市镇),唐朝名将。刘仁轨出身隋末的平民之家,虽生在动荡年代,仍“恭谨好学”,“每行坐所在,辄书空地,由是博涉文史”。唐高祖、唐高宗年间,历任给事中、青州刺史。因救援新罗,在白江口之战大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