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渊都还活着的时候 李世民为何着急发动玄武门之变

李渊都还活着的时候 李世民为何着急发动玄武门之变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434 更新时间:2024/1/8 5:09:36

对玄武门之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玄武门之变之前是什么样的? 李世民为何这么急发动玄武门之变?

本来李渊并无谋反之心,但因为隋炀帝的残暴和猜忌,李渊才奋起反击。之后,建立了唐代。而在这场争夺之中,李世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先是替他的父亲招贤纳士,之后也是尽心尽力,出谋划策。

甚至有记载说,当时李渊举兵之时,因李世民的功劳不小,还允诺说之后会封他为太子。但关于这个说法的真伪,无从得知。可以确定的是,唐代建立后,被立为太子的是李建成。那李世民,在他父亲李渊尚在世之时,着急叛变,发动玄武门之变,是因为这个原因吗?

01 日生嫌隙

其实李建成被封为太子后,李世民并没有要反的心。一方面有自己的父亲李渊在压制着他,而且他自己即位,道理上是名不正,言不顺的。纵然心中有怨言与不甘,他依然是本本分分的。

但天不随人愿,他安守本分,但他的太子哥哥,并没有打算以大哥的姿态好好对他。身为太子的李建成,忌惮比自己更加卓越的二弟李世民,所以常常会明里暗里给李世民使些绊子。

而李渊也了解他们兄弟之间是有些不和,但因为他们一直处于一个平衡之中,便也一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没有直接的过问。也正是李渊这样的态度,给之后的变故埋下了一些种子。

事情的改变是在李渊去宫外避暑之时,当时李建成是留在了皇宫之内镇守,而李世民与他四弟李元吉则是跟随李渊一起出了宫,本来是好好的,一切正常。

突然,李渊接到密报,说李建成在皇宫之内安排了人马,与杨文干联合,准备造反。李渊听后,十分震惊。不论这个密报是真是假,都不可掉以轻心。

便下旨让李建成来他这边觐见,李建成奉旨来见李渊,解释了一大通。但李渊并没有完全信任,便下旨让杨文干觐见。谁料圣旨还未到,杨文干已经接到了消息。

本来还不确定要不要反的杨文干,在此情况下,便直接选择了真造反。李渊听到消息后,十分震惊,便赶紧派李世民过去。还给李世民说,等他功成之时,就立他为新的太子。有了这个承诺后,李世民更加尽力。最终,镇压成功。

因为李建成当时已经被李渊给关了起来,而起兵造反的是杨文干。所以李渊并没有重罚李建成,当然也没有废了他。只是找了一个别的借口,将太子的事给压了下来,所以李世民也没有成为新的太子。

本来就不和的兄弟,因为李渊不能平等的对待,不了解好好调解他们的问题,使得他们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大。而李建成与李元吉两人也是常常勾结在一起,因为他们两个不如李世民那般卓越,所以常常会说些李世民的坏话。并且之后,李建成也逐渐起了杀心。

02无可奈何支持

他不仅诬陷李世民,而且还杀害了李世民身边的得力干将。而李世民这边的人也劝他,让他起来反抗。最终在一次又一次的压迫中,他选择了造反这条路。而这条路,便是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当时是李渊召见他们几个,李世民便提前率领一众人,提前在半路设下了埋伏。而李建成和李元吉到之时,已经感觉到有不妥,便想着赶紧逃掉。但李世民又岂会轻易放了他们两个,便赶紧追过去。直接来了一箭,将李建成给射死了。

李元吉也不傻,不会白白等着受死。便向李世民射箭,不过最后被反杀,李渊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并没有太大的反应。主要是他当时也是没有能力来压制李世民了,所以还不如支持他。

即使对于李世民杀害亲兄弟的做法很不满,但事情已经发生,再想任命新的继承人也是有心无力了。并且,如果他不支持李世民的话,他自己的性命可能也堪忧。几相比较,李世民是最好的一种选择。

03逼父退位

并且抛开其他不说,李世民的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因为他确实立下了不少的功劳,所以在朝堂之中,他也有很多的支持者。因此,李世民当选太子,不论是对百姓来说,还是唐代政权的稳定来说,都是一件幸事。

按照常理来说,自此之后,李世民当着他的太子,李渊好好当着他的皇帝。但事实却不是如此,没过多久,是太子的李世民已然要成为皇帝了,这又是为何呢?

李渊自己真的是愿意,把这万人之上的皇位给出去吗?结果是否定的,而且从李世民在玄武门处,除掉自己的亲兄弟,并且还对他们的后代下手,就足以见他的性格。所以这并不是李渊想不想的问题,而是不得不的问题。

如果从一开始的太子就是李世民,那李渊的这个帝位也许还可以坐的更久一点。但事实却不是如此,所以当李世民开始行动时,他的目标也绝对不再会是一个太子之位那么简单。他的目标,是一个掌权者。所以李渊才会主动退位,因为当时的他,其实已经没有什么实权了。

04总结

当时的李渊如果能够更好的处理太子李建成与李世民的关系,可能也不至于到这种骨肉相残的地步。如果他没有一次次的承诺李世民,之后给他太子之位,不了解李世民是否还会有这野心。如果太子对待自己的弟弟多点大度,皇帝对待皇子,少些猜忌,是否会是另一种结局。

这些也都不得而知了,而历史上有的是玄武门之变,一母同胞的兄弟相互残杀,李渊的被迫退位。还有的是李世民时期的“贞观之治”,国力的强盛,唐代的繁荣,百姓的丰衣足食。所以,何为对,何为错,这些也只能由时间来评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周赧王贵为周朝天子,为何会债台高筑呢?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对成语“债台高筑”并不陌生,但是很多人估计对其来源和典故估计不是非常了解,能够因为欠债而被称为“债台高筑”的到底是什么人呢?估计很多人都猜不到,这个人正是周朝的天子周赧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往下看。周赧王名为姬延,是东周的最后一位君主。众所周知,周赧王在位期间,秦国日益壮大

  • 李渊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 李渊名声为何比不上李世民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了解:李渊和李世民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唐高祖李渊作为开国皇帝,名声为什么远不如儿子唐太宗李世民?导语唐高祖李渊作为开国皇帝,为什么其名声远不如其子唐太宗李世民?就李世民的能力而言,把他放到任何一个朝代,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这是一个天生做皇帝的人。当然

  • 李渊当上太上皇后结局是什么 李渊晚年生活过得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对李渊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成为太上皇,李渊的下场到底如何?在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兵变,杀死了身为太子的兄长李建成和他的弟弟李元吉,在这之后更是逼着他的父亲,也就是唐高祖李渊退位,自己则登上了这大唐王朝皇帝的宝座,成为

  • 三国时期姜维为何没能阻止蜀汉的灭亡?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姜维,字伯约,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军事家。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在老版的《三国演义》电视剧中,很多人应该记得这样一个情节:蜀汉灭亡后,姜维策动钟会造反,结果兵变失败。而这,不仅让姜维恢复蜀汉的计划落空,还导致其被乱兵所杀。在姜维被杀后,卫瓘对着姜维说了一句话——蜀汉灭亡,非将军之过

  • 揭秘:抗倭名将戚继光练就的“戚家军”制胜之道!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屡犯我东南沿海地区,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戚继光到浙江任都司后,练就了一支驰名天下的“戚家军”,纵横浙、闽、粤,历十余年,大小八十战,所向披靡,根除了多年的倭寇之患。 “戚家军”取胜原因很多,谋略、勇气等不可或缺,但最主要的制胜之道在于—“合力”。就是把全军上下的合力、步兵与骑兵的合

  • 细说历史:慈禧太后临终前做了什么异常的决定?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慈禧,满族叶赫那拉氏,安徽徽宁池广太道、赠三等承恩公惠徵之女,玉牒,即皇族家谱记载是“叶赫那拉氏惠征之女”,乳名兰儿,在那拉家族中,慈禧被称为杏儿,故称叶赫那拉。咸丰元年,慈禧即公元1851年被选秀入宫,赐号懿贵人。后册封懿嫔。5年后的三月,慈禧生皇长子载淳而被册封为懿妃,不久又晋封为懿贵妃。在咸丰

  • 揭秘:汉武帝刘彻是史上最会承认错误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其实学历史的人知道刘彻这个人,和毛泽东确实在某些方面是比较相同的。(这里就不多说了,因为我怕说多了,惹来不必要的麻烦。)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汉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刘彻十六岁登基,为巩固皇权,汉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

  • 岳家军名将如何炼成?训练失足跌倒即被毒打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岳飞在南宋军界初露头角并非因为战功,而是因为肃然的军纪。岳飞曾经说过:“用兵者无它,仁、信、智、勇、严五事,不可不用也。有功者重赏,无功者重罚,行令严者是也。”岳家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早年岳家军初创驻军宜兴时,两浙各地吏民纷纷扶老携幼迁到宜兴,把岳家军驻地当作临时的避难之地,宜兴人民甚至出资为岳飞

  • 史上最传奇皇后 萧皇后年近半百还让李世民倾倒!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传奇皇后,她先是嫁给隋炀帝杨广,当了十余年皇后,后又被宇文化及和窦建德掠去做了偏房,甚至远赴漠北,成了突厥可汗的妻子,最终,她被唐太宗迎回,成了李世民的昭容,这就是历史上的萧皇后,一位命运不由己的女人。萧皇后生于约公元567年,出身政治文化世家兰陵萧氏,自幼读书学文,知书达理

  • 揭秘:朱元璋分封太过演变成了明朝战乱的祸根!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诸侯王强大难制是令封建帝王感到头痛的问题。汉景帝采用晁错提出的削藩策,结果引发“七国之乱”,后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之策,才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明初,朱元璋遍封诸子为王,因“分封太侈”,造成易君之后藩王拥兵自重,朝廷权威不立。建文帝朱允炆面临这种困局,没有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强行削藩,迫使燕王